如果問這個世界上的父母,「你愛你的孩子嗎?」也許有父母會回答「我不愛」,但一定很少很少。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的孩子,「你感覺父母愛你麼?」也許有孩子會回答「我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我相信也一定很少很少。
發生了什麼?身為父母,我們如此用心的去愛,可孩子卻很難感受到呢?
是我們愛錯了,父母們會因為各種原因不由自主的陷進這四點養育的誤區。
場景:媽媽正在打電話,兩個孩子在媽媽旁邊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媽媽一再把音量調大,也聽不清電話那頭的聲音,顯然,媽媽被兩個孩子打擾了。
媽媽很可能會去吼孩子:「回自己房間去,不要在這裡跑來跑去的,這麼沒禮貌,我完全聽不到。」這是控制型媽媽。
媽媽也有可能掛掉電話,或者自己忍受著,允許他們跑來跑去幹擾自己。這是放任型媽媽。
區分這兩種類型的媽媽很簡單,完全聽父母的是控制型,完全聽孩子的是放任型。
有經驗的媽媽會發現,用權威控制孩子,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長久之後孩子會有兩個可能性:無邊界的叛逆或沒主見的順從。
而放任型的媽媽也會發現,自己並不能無限制的放任沒有規則感孩子的所有行為,當自己無法忍受的時候就會採取控制的方法,或者放棄自己養育的責任,表現為「你愛幹嘛幹嘛」。
其實,還有一種雙方合作的方式,媽媽遇到問題了,因為她打電話被孩子們打擾了,如果媽媽把自己的困擾不帶攻擊性的表達出來:「我正在打電話,你們跑來跑去的讓我感到很心煩,我希望你們可以回自己房間玩耍」。
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聽從你的建議呢,還是希望出於對你的愛戴和尊重,聽從你的建議呢?
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自然的會希望孩子配合,這時候,家長表達自己的意見,孩子可能聽也可能不聽。
在孩子不聽的時候,家長很有可能會用控制的方式,讓孩子因為恐懼聽從自己的建議。但還有一種可能:讓孩子出於對我們的愛戴和尊重來聽我們的。
我們需要去學習尊重和鼓勵我們的孩子,如果在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去指責和批評孩子,那他怎麼可能做到去尊重我們呢?
我相信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預防針的時候,都會告訴孩子打針是不疼的。但是孩子打針之後會發現打針是疼的,便哇哇大哭,家長還是會強調:「打針有什麼疼的,不要哭了,你看別人都不哭……」
打針不疼嗎?家長這是在幹嘛?
這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即便我們成年人認為打針不疼,打針也是疼的,那我們為什麼要告訴孩子打針是不疼的呢?
因為家長需要孩子不哭,這是把自己的需求凌駕在孩子感受之上。告訴孩子,打針是不疼的,這對於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需要。
家長要意識到孩子是有他自己的感受的,孩子的洗腳水燙不燙,孩子說的算,孩子摔跤疼不疼,孩子說的算,對於孩子來說,他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曾經有一位媽媽跟我說:「有次她摔跤,腿磕破了,血淋淋的,很疼很難受,但是她5歲的孩子在旁邊看著她,一點感覺都沒有,還要她抱……」
這件事情讓她不得不反思,為什麼這個孩子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媽媽腿都傷成那樣了,孩子卻只顧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顧及媽媽的傷痛呢。
我們看見和重視孩子的感受,是讓孩子在被看見、被重視中發現自己的存在。同時,也學會如何去對待別人。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很大程度是從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方式中習得的。如果他從小就沒有被共情到,沒有被更多的看到自己的感受,那麼他也很難去看到別人的感受,很難去共情別人的情緒,這會妨礙他處理好人際關係。
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考到100分,就買個你喜歡的東西。或者你要做到什麼,就給你一個獎勵。好像沒問題,其實這是在破壞孩子的學習動機。
有一群孩子每天傍晚都在一位老人的門前踢球,老人喜歡安靜,所以不希望孩子們在他的門前踢球。於是,他出去對孩子們說:「我希望你們每天都能在這裡踢球,我今天給你們每人5美分。」孩子們很高興地同意了。第二天,老人說:「今天只能給每人四美分。」第三天,給每個孩子每人3美分……一天比一天少,最後,孩子們都不來了。
我們會因為孩子呈現某種狀態而給予獎勵,但當獎勵撤銷後,孩子所呈現的這個狀態,對孩子來說也不再有意義,所以慢慢就會消失了。
這個老人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改變了孩子們踢球的行為。本來孩子就喜歡在老人門前的空地踢球,但後來在老人的幹預下,變成了「為了5美分」而踢球,當「5美分」沒有了,就不再踢球了。
我們希望孩子考100分沒有錯,但是,我們是希望孩子為了「獎品」考100分,還是希望孩子因為本身就喜歡學習而考100分呢?
獎品會降低孩子學習本身的動機,這和我們的初衷正好相反。
獎勵並不是完全不可用,在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到好成績之後,家長可以用獎品來肯定孩子的努力。
這樣的獎勵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必須是在孩子呈現某種品質,而不是某個外在結果之後發生的。
第二,隨機獎勵,有時候是物質獎勵,有時候是認同獎勵,有時候不獎勵。
第三:獎勵在行為之後發生,並不能作為引導行為的誘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有效的激勵是父母的看見,肯定和認可。不管孩子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父母都能看見、肯定和認可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因為孩子做到了什麼才給予孩子獎勵。
孩子需要從父母那感受到:自己本身就是值得被愛的,而不是做到什麼才值得。
這樣一個場景:孩子正在看電視,但是吃晚飯時間到了,那我們會怎麼辦呢?
做法1:命令孩子快吃晚飯,強迫孩子把電視關掉。
做法2::跟孩子說吃晚飯了,但是孩子選擇繼續看,家長把孩子的飯留好,讓他看完電視再吃飯。
做法3::告知孩子吃飯了,接著開始吃飯,吃完了後把飯桌收拾好,當孩子要吃飯的時候,家長說:「都喊過你吃飯了,是你自己不吃的,怪誰?」
做法4::跟孩子說吃飯了,然後孩子繼續看電視,家長開始吃飯,吃完後把餐桌收掉,孩子要吃飯的時候,家長不帶攻擊地說:「真遺憾,你晚上沒吃到晚飯,今天晚上餓肚子的感覺肯定不會好受,希望你明天能夠記得在吃飯的時候準時吃飯。」
通常大家會選擇那種方式呢?
做法1是控制型,命令孩子把電視關掉,過來吃飯;
做法2是聽從孩子的,要看電視就看電視,不吃飯就不吃飯,把孩子的飯留好;
做法3是在孩子有了直接後果之後,家長沒有給到孩子情感上的反應,而是去幸災樂禍,這樣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能增進親子關係,也並不會幫助孩子承擔行為後果,只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在冷冰冰地嘲諷自己。
做法4是家長需要做到的,在孩子有了直接後果之後呢,去反映孩子的情感,共情孩子的感受,並且表示希望孩子在行為上做出改進。
家長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在自然後果中學習到適應性的行為,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家長永遠要記住: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對生活中的失敗、錯誤和負面情緒等消極後果。孩子也只有在感覺到和家長一起的情況下才能從後果中吸取教訓。
重要的不是孩子面對的是什麼後果,而是能感受到:「我們一起」。
不會有任何父母想去故意做一件傷害孩子的事情,但是往往父母又會不自主的去傷害孩子,有時候是因為父母本身的狀態,有時候是因為父母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從我的角度來看: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密程度就是我們所有互動的前提條件,關係大於一切。
也許現在還有父母會這樣認為:我的責任是給你吃、給你穿、給你住;你的責任是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找個好工作。
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在我們物質生活早已不再匱乏的年代,孩子更需要的是被關愛,真正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的是父母給予的陪伴。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情境一:我們專心的陪孩子看了20分鐘他養的小烏龜;
情境二:我們花了500塊錢帶孩子去吃一次必勝客,同時我們一直在打電話。
哪一種是孩子更需要的?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我花這麼多錢帶你吃好吃的,難道不比陪你20分鐘更好嗎?其實我敢很肯定的告訴所有的家長,孩子更希望你能花20分鐘全心全意的陪他看小烏龜。
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要麼增強親子關係,要麼削弱親子關係。
全身心的投入去陪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呢,是增進親子關係最有效的一個辦法。也許每天只需要那20分鐘。這20分鐘裡對孩子沒有評判,沒有指責,沒有否定,只有傾聽,去聽他的需求,他的感受,他的興趣愛好,就是陪伴。
綜上所述:儘管作為父母,我們會本能的認為我們就是愛孩子的,但我們愛孩子的方式卻常常阻礙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
誤區主要呈現在四個方面:用專制方式或者放任方式和孩子互動;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用獎勵和激勵來控制孩子;以及用消極後果懲罰孩子。
最後,希望所有家長都能做到,給予孩子一定時間的全身心投入的陪伴,畢竟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心理學的傳播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心理學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會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相關內容,如果你需要,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你的留言很可能給我極大的啟發,成為下一篇文章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