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進這四點養育的誤區,孩子一定會和父母越來越陌生

2020-09-05 心理諮詢師宋研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的父母,「你愛你的孩子嗎?」也許有父母會回答「我不愛」,但一定很少很少。

如果問這個世界上的孩子,「你感覺父母愛你麼?」也許有孩子會回答「我能非常清晰地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我相信也一定很少很少。

發生了什麼?身為父母,我們如此用心的去愛,可孩子卻很難感受到呢?

是我們愛錯了,父母們會因為各種原因不由自主的陷進這四點養育的誤區。


誤區一:控制型父母vs放任型父母。

場景:媽媽正在打電話,兩個孩子在媽媽旁邊嘻嘻哈哈、打打鬧鬧,媽媽一再把音量調大,也聽不清電話那頭的聲音,顯然,媽媽被兩個孩子打擾了。

媽媽很可能會去吼孩子:「回自己房間去,不要在這裡跑來跑去的,這麼沒禮貌,我完全聽不到。」這是控制型媽媽。

媽媽也有可能掛掉電話,或者自己忍受著,允許他們跑來跑去幹擾自己。這是放任型媽媽。

區分這兩種類型的媽媽很簡單,完全聽父母的是控制型,完全聽孩子的是放任型。

有經驗的媽媽會發現,用權威控制孩子,讓孩子聽從自己的安排,長久之後孩子會有兩個可能性:無邊界的叛逆或沒主見的順從。

而放任型的媽媽也會發現,自己並不能無限制的放任沒有規則感孩子的所有行為,當自己無法忍受的時候就會採取控制的方法,或者放棄自己養育的責任,表現為「你愛幹嘛幹嘛」。

其實,還有一種雙方合作的方式,媽媽遇到問題了,因為她打電話被孩子們打擾了,如果媽媽把自己的困擾不帶攻擊性的表達出來:「我正在打電話,你們跑來跑去的讓我感到很心煩,我希望你們可以回自己房間玩耍」。

你是希望孩子出於對你的恐懼,聽從你的建議呢,還是希望出於對你的愛戴和尊重,聽從你的建議呢?

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自然的會希望孩子配合,這時候,家長表達自己的意見,孩子可能聽也可能不聽。

在孩子不聽的時候,家長很有可能會用控制的方式,讓孩子因為恐懼聽從自己的建議。但還有一種可能:讓孩子出於對我們的愛戴和尊重來聽我們的。

我們需要去學習尊重和鼓勵我們的孩子,如果在衝突的時候,我們選擇去指責和批評孩子,那他怎麼可能做到去尊重我們呢?


誤區二:輕視和低估孩子的感受。

我相信很多家長帶孩子打預防針的時候,都會告訴孩子打針是不疼的。但是孩子打針之後會發現打針是疼的,便哇哇大哭,家長還是會強調:「打針有什麼疼的,不要哭了,你看別人都不哭……」

打針不疼嗎?家長這是在幹嘛?

這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即便我們成年人認為打針不疼,打針也是疼的,那我們為什麼要告訴孩子打針是不疼的呢?

因為家長需要孩子不哭,這是把自己的需求凌駕在孩子感受之上。告訴孩子,打針是不疼的,這對於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需要。

家長要意識到孩子是有他自己的感受的,孩子的洗腳水燙不燙,孩子說的算,孩子摔跤疼不疼,孩子說的算,對於孩子來說,他自己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曾經有一位媽媽跟我說:「有次她摔跤,腿磕破了,血淋淋的,很疼很難受,但是她5歲的孩子在旁邊看著她,一點感覺都沒有,還要她抱……」

這件事情讓她不得不反思,為什麼這個孩子一點同情心都沒有,媽媽腿都傷成那樣了,孩子卻只顧自己的感受,完全不顧及媽媽的傷痛呢。

我們看見和重視孩子的感受,是讓孩子在被看見、被重視中發現自己的存在。同時,也學會如何去對待別人。孩子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很大程度是從父母如何對待自己的方式中習得的。如果他從小就沒有被共情到,沒有被更多的看到自己的感受,那麼他也很難去看到別人的感受,很難去共情別人的情緒,這會妨礙他處理好人際關係。


誤區三:慣用外部激勵和獎賞的手段來控制孩子。

很多家長會告訴孩子:考到100分,就買個你喜歡的東西。或者你要做到什麼,就給你一個獎勵。好像沒問題,其實這是在破壞孩子的學習動機。

有一群孩子每天傍晚都在一位老人的門前踢球,老人喜歡安靜,所以不希望孩子們在他的門前踢球。於是,他出去對孩子們說:「我希望你們每天都能在這裡踢球,我今天給你們每人5美分。」孩子們很高興地同意了。第二天,老人說:「今天只能給每人四美分。」第三天,給每個孩子每人3美分……一天比一天少,最後,孩子們都不來了。

我們會因為孩子呈現某種狀態而給予獎勵,但當獎勵撤銷後,孩子所呈現的這個狀態,對孩子來說也不再有意義,所以慢慢就會消失了。

這個老人就是利用這個原理改變了孩子們踢球的行為。本來孩子就喜歡在老人門前的空地踢球,但後來在老人的幹預下,變成了「為了5美分」而踢球,當「5美分」沒有了,就不再踢球了。

我們希望孩子考100分沒有錯,但是,我們是希望孩子為了「獎品」考100分,還是希望孩子因為本身就喜歡學習而考100分呢?

獎品會降低孩子學習本身的動機,這和我們的初衷正好相反。

獎勵並不是完全不可用,在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到好成績之後,家長可以用獎品來肯定孩子的努力。

這樣的獎勵有三個關鍵點:

第一,必須是在孩子呈現某種品質,而不是某個外在結果之後發生的。

第二,隨機獎勵,有時候是物質獎勵,有時候是認同獎勵,有時候不獎勵。

第三:獎勵在行為之後發生,並不能作為引導行為的誘餌。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最有效的激勵是父母的看見,肯定和認可。不管孩子呈現什麼樣的狀態,父母都能看見、肯定和認可孩子的需求和感受。而不是因為孩子做到了什麼才給予孩子獎勵。

孩子需要從父母那感受到:自己本身就是值得被愛的,而不是做到什麼才值得。


誤區四:用消極後果的方法懲罰孩子。

這樣一個場景:孩子正在看電視,但是吃晚飯時間到了,那我們會怎麼辦呢?

做法1:命令孩子快吃晚飯,強迫孩子把電視關掉。

做法2::跟孩子說吃晚飯了,但是孩子選擇繼續看,家長把孩子的飯留好,讓他看完電視再吃飯。

做法3::告知孩子吃飯了,接著開始吃飯,吃完了後把飯桌收拾好,當孩子要吃飯的時候,家長說:「都喊過你吃飯了,是你自己不吃的,怪誰?」

做法4::跟孩子說吃飯了,然後孩子繼續看電視,家長開始吃飯,吃完後把餐桌收掉,孩子要吃飯的時候,家長不帶攻擊地說:「真遺憾,你晚上沒吃到晚飯,今天晚上餓肚子的感覺肯定不會好受,希望你明天能夠記得在吃飯的時候準時吃飯。」

通常大家會選擇那種方式呢?

做法1是控制型,命令孩子把電視關掉,過來吃飯;

做法2是聽從孩子的,要看電視就看電視,不吃飯就不吃飯,把孩子的飯留好;

做法3是在孩子有了直接後果之後,家長沒有給到孩子情感上的反應,而是去幸災樂禍,這樣的方式對於孩子來說,並不能增進親子關係,也並不會幫助孩子承擔行為後果,只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是在冷冰冰地嘲諷自己。

做法4是家長需要做到的,在孩子有了直接後果之後呢,去反映孩子的情感,共情孩子的感受,並且表示希望孩子在行為上做出改進。

家長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在自然後果中學習到適應性的行為,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家長永遠要記住:我們需要和孩子一起去面對生活中的失敗、錯誤和負面情緒等消極後果。孩子也只有在感覺到和家長一起的情況下才能從後果中吸取教訓。

重要的不是孩子面對的是什麼後果,而是能感受到:「我們一起」。


如何跳出誤區

不會有任何父母想去故意做一件傷害孩子的事情,但是往往父母又會不自主的去傷害孩子,有時候是因為父母本身的狀態,有時候是因為父母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從我的角度來看: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親密程度就是我們所有互動的前提條件,關係大於一切。

也許現在還有父母會這樣認為:我的責任是給你吃、給你穿、給你住;你的責任是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找個好工作。

其實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在我們物質生活早已不再匱乏的年代,孩子更需要的是被關愛,真正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的是父母給予的陪伴。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情境一:我們專心的陪孩子看了20分鐘他養的小烏龜;

情境二:我們花了500塊錢帶孩子去吃一次必勝客,同時我們一直在打電話。

哪一種是孩子更需要的?

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我花這麼多錢帶你吃好吃的,難道不比陪你20分鐘更好嗎?其實我敢很肯定的告訴所有的家長,孩子更希望你能花20分鐘全心全意的陪他看小烏龜。

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動,要麼增強親子關係,要麼削弱親子關係。

全身心的投入去陪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呢,是增進親子關係最有效的一個辦法。也許每天只需要那20分鐘。這20分鐘裡對孩子沒有評判,沒有指責,沒有否定,只有傾聽,去聽他的需求,他的感受,他的興趣愛好,就是陪伴。


總結

綜上所述:儘管作為父母,我們會本能的認為我們就是愛孩子的,但我們愛孩子的方式卻常常阻礙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

誤區主要呈現在四個方面:用專制方式或者放任方式和孩子互動;忽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用獎勵和激勵來控制孩子;以及用消極後果懲罰孩子。

最後,希望所有家長都能做到,給予孩子一定時間的全身心投入的陪伴,畢竟這是建立親子關係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心理學的傳播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心理學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會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相關內容,如果你需要,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你的留言很可能給我極大的啟發,成為下一篇文章的標題。

相關焦點

  • 多數父母存在養育焦慮,18個養育誤區來「減壓」
    該書的作者是全美知名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她根據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經驗和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以幽默、通俗的文字點醒我們:家庭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養育」出完美的孩子,而是培養具備自我調適能力,能夠勇敢、從容、樂觀地應對生活帶來的所有挑戰的孩子;父母能夠傳授給子女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跌倒」以後可以重新站起來,繼續前進。
  • 陷進這些帶娃誤區,真是苦了父母傷了孩子,該走出來了
    因為缺乏經驗和科學的指導,大多數的媽媽在帶孩子的過程中都容易陷入一些誤區當中。如果堅持這些錯誤的育兒方法,最終只會讓孩子受傷害。像這些帶娃中常見的誤區,父母可別再踩了。而繼續給孩子餵奶的話,孩子就能吃到含有抗體的乳汁,從而可以抵抗病毒感染。當然了,媽媽在餵奶的時候要戴上口罩,平時減少和孩子接觸的時間。3.
  • 養育孩子最容易陷入的三個誤區
    ;有時候以為自己向別人習得了寶貴的經驗,卻不曾想對自己的孩子並不管用……現在的網絡十分發達,網上有許多的育兒專家,分享著不同的育兒觀點,看得父母容易陷入誤區,而且,很多父母喜歡分享自己孩子優秀的一面,看到那些用心培養孩子的父母,很多人又怕自己耽誤了孩子,陷入了迷茫和焦慮。
  • 在希臘,華人父母該如何養育孩子?
    華人孩子來到希臘上學,就一定會成功嗎?:1、父母才是養育孩子的主力。養育孩子,不但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為人父母的「機會」,一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在古代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和社會變遷速度極慢,老人養育孩子完全沒有問題,甚至還有很多比較優勢;到了現代社會,由於知識、信息、技術的變遷速度太快,老人很難勝任養育孩子的責任,父母必須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父母才是養育孩子的主力。2、身教勝於言傳。
  • 父母常見的四個誤區,你中招幾個?
    因此,我總結了父母常見的四大誤區,幫助各位家長走出誤區,認識教育。當然,今天所談的四個誤區並不是毫無優點可取,它們只是誤用了自身的優勢而已。父母的控制範圍就像一個圈,越過邊界控制孩子,錯誤就會應運而生。並且這個圈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縮小,也就是說孩子越成長,家長就越要放手。所以邊界誤區的核心是過度控制,強化了父母教育權,弱化了孩子選擇權。結果是家長忙的焦頭爛額,孩子不能獨立自主,離成熟越來越遠。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帶我家那個孩子實在太累了,真讓我操心,在很多家庭確實如此。
  • 父母捨棄這四點後 孩子不但會越來越優秀 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融洽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所以父母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當今社會,很多家長都對孩子卻投入了太多的關愛。 但是這種關愛一旦過了度,就會影響甚至改變孩子。 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不僅要重視物質的投入,更要注重精神層面的培育。 家長學會捨棄下面這四點,才能助力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普通家長如何養出學霸孩子(2):父母使勁的3個關鍵點、3誤區
    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如果會使勁兒,孩子就會越來越好;如果不會使勁,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難管。亨利·克勞德,《他人的力量》所以,孩子的成長和成才,離不開父母的養育、辛勞和付出。普通家長應該如何使勁,才能養出學霸孩子?一新老師將根據十幾年的教育經驗,提出父母使勁兒的3個常見誤區,以及3個關鍵點。
  • 父母養育孩子常見的5個心理誤區
    每個孩子日常生活和學習行為的背後,都有其心理因素的影響。父母要警惕走進以下5各方面的心理誤區。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如果父母輕易否決和批評孩子的觀點和行為,對他們的能力表示懷疑,孩子就會失去積極的動力。
  • 養育是一場修行,「接納」才是孩子成長的推手
    養育是一場修行,孩子的一生會帶著父母的印記。今天要給大家推薦一本書《給孩子恰到好處的愛》,這本書可以讓我們學會做不焦慮的父母,允許孩子犯錯,看見孩子的情緒。更能讓我們了解養育就是一個狀況頻發、不確定性很強的過程。這本書的作者是麗莎·舒格曼。她有著十幾年的兒童教育經驗,她也是專欄《這才是真相》的作家。
  • 養育男孩,遵守這3點原則,孩子會一天比一天優秀!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父母都認為女孩比男孩更好管教!畢竟,女孩乖巧貼心,只要給一點玩具和零食就能老老實實玩上大半天。可男孩不同,他們的性格完全安靜不下來,無聊時甚至拆天拆地,光這點就讓父母頭疼不已。於是,家長在教育男孩和女孩時的差別一目了然,對著女兒可以哄哄抱抱,而對著兒子則是非打即罵。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兒子越來越叛逆,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也越來越差。看過《媽媽是超人》的朋友,一定知道霍思燕的高情商兒子嗯哼,畢竟小小年紀就憑藉暖男屬性圈粉無數的男孩,還真沒人能比得過嗯哼。
  • 父母3類教育理念誤區,養成的可能不是學霸,而是孩子的叛逆心
    齊明月的媽媽怎麼也沒有想到,她一心想把孩子培養成學霸,卻不小心養出一個叛逆的孩子。在我們身邊,有無數的齊明月媽媽,他們養育出無數叛逆的齊明月。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生活中,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陷入以下這3類教育誤區。
  • 隔代養育,孩子脾氣越來越大?這4種帶娃方式要不得
    年輕父母們因為工作原因對照看孩子「分身乏術」,因此,很多家庭照看孩子的重擔就自然的落在了祖輩的肩上。 雖然祖輩豐富的經驗和閱歷為教育孩子提供了資本和權威性。然而,祖輩受歷史條件和自身年齡特點的局限,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育兒誤區,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 孩子膽小敏感,畏畏縮縮怎麼辦?養育敏感孩子,父母要注意這三點
    文丨十月育兒小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鵬鵬是一個膽小而敏感的孩子,這一點著實讓父母為此感到擔憂,雖然父母們總是鼓勵孩子勇敢一點,但是似乎這在鵬鵬身上並沒有奏效。如今,小傢伙已經上幼兒園的中班了,但是卻因為膽小而敏感的性格遲遲沒有融入其中。每次接送孩子的時候都看到孩子形單影隻的一個人玩耍,父母心裡都很不是滋味。
  • 養育好孩子,首先要養育好自己,不要用生氣的情緒去教育孩子
    但是在海文穎的方法中卻是提到了養育一個孩子,應當要先養育自己。這就是所謂的養育之道,而和我們之前對孩子的養育方法相比,這樣的方法顯得更有成效。在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會得出很多的體會與感悟,而通過這些體會與感悟,再去教育,孩子就會很有成效。並且通過這些體會反省到自己身上就會發現同樣可以用得上。對於養育孩子的體會有人總結出了以下四點:避免恐懼,動怒,敷衍,束縛等情緒。
  • 教育最大的失敗,是孩子越來越不尊重父母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0~6個月寶寶養育,要避開哪些誤區?新手父母早學習,輕鬆育兒
    還好,生二胎前,我通過書本和網絡學習了很多科學育兒的知識。二寶出生後,我避開了這些育兒誤區,實現了科學,輕鬆育兒。那麼,0~6個月的寶寶,要避開哪些育兒誤區呢?對於小月齡的寶寶,特別是6個月以內的嬰兒,新手媽媽的育兒方式也有可能會出現錯誤。我列出了以下這些容易出現的誤區,新手父母提早學習,可以更好地照顧寶寶,輕鬆育兒。
  • 「成童禮」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恩
    成童禮」是古代中國教育子女所行的一種禮儀,目的在於讓孩子知曉父母養育之恩,學會孝敬父母。如今,這樣的國學傳統禮儀不僅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也受到越來越多學生和家長的喜愛。「近日,七裡河小學三年級全體師生與家長共計1000餘人,共同參與了學校精心策劃準備的這場「成童禮」。
  • 養育孩子的家庭,堅持做好這幾件事,孩子將來有擔當有門面
    養育孩子的家庭,堅持做好這幾件事,孩子將來有擔當有門面有仔細的父母會發現,在我們生活當中,越來越多的男孩子不敢哭,因為大部分的父母常常會教育自己家的寶寶,尤其是小男孩,必須要堅強,需要做一個男子漢。這樣的教育方式看似是對的,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能夠在未來可以獨當一面,不害怕困難的人才。
  • 富養女兒關鍵不在花錢,而是給她四樣東西,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導讀:富養女兒關鍵不在花錢,而是給她四樣東西,一定會越來越優秀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富養女兒關鍵不在花錢,而是給她四樣東西,一定會越來越優秀!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如何借著養育孩子,讓父母重新得到養育自己的機會?
    《21歲男孩輕生墜樓: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好孩子」選擇自殺?》 上周推送完這兩篇文字後,收到了很多諮詢和留言。」,反過來說 「孩子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父母如果能夠通過孩子這面鏡子看看自己,就有機會看到自己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