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如果會使勁兒,孩子就會越來越好;如果不會使勁,孩子可能就會越來越難管。
人們之間的關係,擁有真實的、有形的、可測量的力量。如果擁有強大的人際關係支持系統,人們達成目標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獲得他人力量支持的人,擁有更強的免疫系統,更少患病,就算患病恢復起來也更快。亨利·克勞德,《他人的力量》
所以,孩子的成長和成才,離不開父母的養育、辛勞和付出。普通家長應該如何使勁,才能養出學霸孩子?
一新老師將根據十幾年的教育經驗,提出父母使勁兒的3個常見誤區,以及3個關鍵點。
人際關係包括四個層次:
一、孤立狀態,沒有連接關係(覺得很困難,很孤獨)。
二、壞的連接關係。
三、看似美好的連接關係。
四、真正的連接關係。
亨利·克勞德,《他人的力量》
現實生活中,在孩子的學習方面,根據父母的使勁情況,通常也可以分為以下四種使勁類型:
這種父母,不重視孩子的學習,很少管孩子的學習,在子女的學習方面投入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很少。
這是一種沒有連接的關係,孩子處於孤立狀態,經常是一個人在孤軍作戰。
很多70後、80後的父母,大多數屬於這種類型。那個年代的父母,都不怎麼管孩子的學習。
那麼,如今的時代,如果父母不使勁的話,孩子的成功率到底有多高?
如果父母雙方都受過很少的教育,那麼使用權威型教養方式向上流動的可能性較高,相對於不參與型教養方式,成功率高了13個百分點。
[美] 馬賽厄斯·德普克 ,法布裡奇奧·齊利博蒂,《愛、金錢和孩子》
大量的研究數據表明,如今的時代,如果父母不管孩子的學習,會比那些父母管教比較多的孩子,學業成功率低13%.
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今天的父母或家長們,不能盲目重複父輩那個年代的做法了,在孩子的學習上必須發揮必要的、積極的作用。
壞的連接關係:過高的期望,完美主義,不合理的要求,愛挑剔,吝惜讚美,羞恥感,內疚感,貶低行為,緘默等。《他人的力量》
這是一種壞的連接關係,因為父母勁兒使反了。
比如,父母明明想在學習上拉孩子一把,往往事實上卻總是給孩子潑冷水,各種指責、挑剔、抱怨、否定、打擊等。
「你怎麼這麼笨啊,怎麼生了你這麼笨的孩子?」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長腦子了沒有?」
「給你講了多少遍了,怎麼還是錯,沒帶腦子啊?」
父母日復一日的批評否定,會導致孩子的自我評價變得很低,做事情沒信心,覺得自己太笨、太傻、學不會,學習日益落後。
看似美好的連接關係,如吃大量食物,沉迷遊戲,花言巧語等。《他人的力量》
這是一種看似美好的連接關係,因為父母勁兒使偏了。
他們過分溺愛孩子,使孩子沉溺於物質享受中,喪失了鬥志。
他們不加選擇地誇獎孩子,必要的時候,卻沒有坦誠地指出孩子的問題,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真正的連接關係:這種人際關係中雙方都是毫無保留、知根知底、互相理解,並且相互扶持的。
任何一方的真實想法、感覺、信念、恐懼和需求都可以安心地分享。《他人的力量》
這是一種真正的良好的連接關係,因為父母會使巧勁兒。
這種父母,會從心理上理解、安慰、支持孩子,從行動上給孩子提供實實在在的具體幫助、引導等,助力孩子成長。
普通家長如何養出學霸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使巧勁兒的3個關鍵點:
人際交往中,最忌諱的就是「交淺言深」。
如果關係不好,那麼,說啥都像指責,即使父母想幫孩子,也會感覺使不上勁;無論父母怎麼說,孩子都不願意聽,都聽不進去。
所以,關係永遠是第一位的,先建立好關係,才會有影響力。
如果父母總是否定、批評、抱怨孩子,孩子跟父母的關係就會越來越疏遠。
當孩子覺得你不關心他本人,當孩子覺得你對他不好的時候,無論你說什麼,哪怕只是一個好心的提醒,提個建議,他也會覺得你是在批評他,你是在挑他毛病。
因此,疼愛孩子,對孩子好一點,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也是為人父母應該使勁最多的地方。
請你狠狠地對孩子好,不是溺愛,而是發自內心的疼愛孩子,關心孩子。
孩子的學習,跟家長上班,道理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無論是工作,還是學習,還是生活,難免都會有疲憊無力的時候,後勁不足的時候,狀態不佳的時候……
那些時刻,就像電池快沒電了,就像能量快枯竭了,我們需要充電,需要補充能量。
怎樣才能補充能量呢?
工作累了,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吐吐槽,打打氣,第二天又有了勁兒去迎接工作和生活中接連不斷的挑戰。
同樣的道理,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也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或挑戰,也會有低落的時候,狀態不好的時候。
孩子成長中這些重要的時刻,父母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效率和效果。
怎樣才能給孩子補充能量呢?道理也是相通的。方法就是,父母的耐心傾聽。傾聽比說教重要的多。
傾聽的好處是,當孩子能量枯竭時,父母耐心的傾聽,可以幫孩子平復心情,可以幫孩子補充能量。
然而,現實中很多家長,說的太多,聽的太少 ,甚至不給孩子說的機會、傾訴的機會,導致孩子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內耗上,很難恢復狀態、補充能量。
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傾聽。
怎樣傾聽孩子呢?傾聽時,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心理上理解、安慰、支持孩子。
傾聽的方法就是非暴力溝通,多傾聽,少說教,多理解,少指責,多鼓勵,少抱怨等。
傾聽之後,要學會反饋,反饋的一個好方法就是,用6次表揚、1次批評,代替1次表揚、3次批評。
首先,家長要從日常生活中,引導和鼓勵孩子,敢於和父母說實話。
尤其是引導和鼓勵孩子,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或問題的時候,能夠主動告訴最親的人——父母或其他家人。
父母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多跟父母溝通呢?
方法就是上面的多傾聽,少說教,多理解,少指責,多鼓勵,少抱怨等,這樣孩子遇見事兒才願意跟父母說。
其次,父母還要善於觀察孩子,多留意孩子的喜怒哀樂、學習狀態、思想變化等。
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孩子可能遇到的問題,及時感覺到孩子可能哪裡不對勁兒了,並根據孩子的個性、具體的問題,靈活應對。
再次,發現孩子存在的問題後,與其批評孩子,不如幫助孩子,給孩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說話要委婉,在相信孩子、肯定孩子的前提下,提供一些富有建設性的意見,給予孩子實實在在的具體的幫助。
沒有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成功的人,每一位偉大的領導者都會向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人尋求幫助。
成就最大、發展最好、克服困難最多的人,從不畏懼說他們需要幫助。 《他人的力量》
親愛的家長,我們可以時刻提醒自己: 我跟孩子的關係,此刻是處於錯誤的連接關係,還是處於良好的連接關係?
我們要學會使巧勁,避免了三種誤區:父母不使勁、父母勁兒使反、父母勁兒使偏。
學會使勁的父母,會跟孩子建立真正的連接關係,支持、尊重、信任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長。
本文共3095字,原創不易,如果覺得有用,希望看到更多學習乾貨的話,記得點讚喲。親愛的家長,共勉!
註:我是一路逆襲著長大的一新老師,高考數學143分,擁有13年學霸經驗+11年教齡,分享各類學習乾貨,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