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同時,我們又都不是孤立的,我們還有各自的人際關係,與愛人、與父母、與子女、與朋友、與同事,與陌生人的相處,都是我們人際關係中的一部分,我們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納、甚至被歡迎,那麼如何讓人際關係變得更放鬆、更快樂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共情式溝通》是日本心理學博士、心理學諮詢師古宮昇的作品,他總結了自己20多年的從業經驗,從5000多例心理諮詢中歸納出來這一套實用的溝通方法。全書從基礎篇、兩個實踐篇和特別篇四個部分入手,帶領我們解鎖共情理念、掌握溝通技巧,旨在幫助我們成為「相處時讓人感到輕鬆」的人。
提到相處與溝通,我們就一定要從「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人們所普遍擁有的思維習慣和行為習慣,並從中找出一定的規律來指導我們的言行,增進我們的溝通技能。比如人們喜歡獲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是對的、有自尊心、不喜歡被指責、被誤解、不喜歡負能量等特點,這些人性上的特點正是「共情」的基礎。心理學研究指出,「共情」是溝通的靈魂,兩個有著不同天性、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的人,能夠擺脫個人局限,真正做到換位思考、平等交流,所依靠的正是共情。那麼如何做到共情呢?書中給了我們明確月的指引:適當給予,放下身段,學會示弱、諒解、理解、認可他人,保持開朗樂觀。這些不但是我們與人交往時的立場和心態,更是我們達到共情的基礎。
做到共情其實就是從小事著眼,比如今天課外班放學時孩子對我說「媽媽,我再也不想學物理了!」以前的我會從正面給孩子鼓勵,但今天,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認識到,其實孩子在這一刻需要的並不是我的鼓勵和支持,理科思維並不是特別有優勢的她一直靠自己的努力名列前茅,所以,她這句看似抱怨的話,在這一刻在袒露她的辛苦,需要的其實更多是我的認可與關懷。於是,我對她說「物理也曾經是我最頭疼、花精力最多的學科,丫頭辛苦了,媽媽抱一下。」隨著這個擁抱,我和孩子的心也更貼近了,我想這就是共情的力量吧。
我們都渴望快樂時有人分享,苦悶時有人陪伴,我們都希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那麼就讓我們從共情溝通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