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果媽媽
圖|網絡
不知道大家是否贊同這一點:
不管是上學的孩子,還是長大成人工作的成年人,我們都不可避免的要與人接觸,人際關係在我們人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渴望人生中,身邊有相互融洽的朋友,有貼心的另一半,有懂事的孩子,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這樣的人生,讓人羨慕,不是嗎?
那麼在人際交往中,什麼樣的人才是討人喜歡呢?根據問卷調查的顯示,讓人放鬆的人最受歡迎。
因為大家的意見是,這樣的人,在快樂的時候與好友一起度過,會讓人更加快樂;難過的時候也會有朋友支援,痛苦就會減少一半,身邊人因為有這樣人在,所以就變得更加的幸福,而自己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的快樂。
在《共情式溝通》書籍中,作者古宮昇是一位心理學博士,他在過去20年間,在日美兩國為5000多人提供了心理援助,並且在醫院和大學的心理諮詢室工作。他有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即使你的原生家庭再差,只要自己想改變,也會擁有快樂輕鬆的人生。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古宮昇的親身經歷:
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幸的孩子,從小父母不喜歡他,並且還用言語來羞辱他,他經常獨自哭泣。
上了中學後,因為身邊沒有朋友,對學業也提不起興趣了,而老師對他自己也沒什麼印象,後來父母在爭吵不休的情況下,選擇了離婚,就這樣父親離家出走了。母親成了單親媽媽,照顧兩個孩子,焦慮憔悴之下經常朝著孩子發火。
這些悲傷回憶,都存在於他內心深處的傷痛,有的是自己能察覺到的,有的是察覺不到的,這些傷痛對他日常的情感還有行為方式都產生了許多不好的影響。
比如:長大後,他在與人相處和交友的過程中,會存在討好性的行為,將對方的快樂作為自己的目標;在與人交往中,會因為某句話也會不自覺散發出來憤怒,而自己卻覺察不到,讓周圍的人感到緊張。
在行為表現上,出現與人見面時會緊張,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有時很容易生氣,傾向於攻擊別人,在思考問題時容易陷入負面的情緒,在人際交往中會出現不順利的狀況等。
這些情況的發生,也是來自於他從小時候的心理創傷,因為就這樣被限制著,讓他成為讓人心累的人,也讓自己變得暴躁,焦慮,自卑和無助。
這樣的感覺不知你是否能感同身受?
我是在讀這本書時,是能感受到的,記得自己剛從農村來到城裡上大學,因沒有考好來到不理想學校,一直到畢業的時候,都對自己不滿意,處於焦慮、自卑和無助的狀態。
進入工作中後,也遇到一些工作上和人際關係的困難,感覺自己想成為讓人放鬆的人,但是自己卻做不到。
比如討厭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就感到緊張,一聽見要與人交往和溝通,就內心開始煩躁和焦慮,想逃避。
直到後來學習了心理學,才明白其實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很大程度是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還存在著尚未療愈的創傷。特別是童年時期受到一些疼痛,也有很多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存在的傷痛, 我們知道了心理創傷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心理創傷會導致我們成為讓人心累的一個人?
書中作者都通過自己的經歷,給予了深刻的記錄與剖析,並告知我們該如何去破局、如何去成長。也讓他的人生發生了改變,從一個人際交往中讓人心累的人,變成了一個讓人輕鬆的人,也總結出來共情式的溝通方式,變成了受歡迎的人。
我們結合書中提到的案例和觀點,來分享其中兩點在閱讀過程中印象深刻的地方: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道理很簡單,就是很難做到,也是我們常說的「知行合一「做不到。我們總是否定自己,也否定了他人。
這裡面,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還存在尚未療愈的心理創傷。
我們或許想努力做好某些事情,卻發現總是結果並不理想;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不太順利,這可能就需要去總結其中的原因,我們的認知和思維是否需要改變,我們是否需要內心的療愈和成長。
作者提到,他最初就是上述的狀態,即使早就確定了心理諮詢師的職業方向,也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可就是做不好這份工作。
他除了自身的自我察覺之外,也去接收各種心理方面的諮詢,學習相關的心理方面的知識,也接受 身體心理療法,釋放了自己被壓抑的情緒,最終是逐漸變得無條件的喜歡自己,流下愛與感激的淚水,情緒變得穩定,與人交往變得有親和力了。
其實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
那就是每當自己遇到一些問題和煩惱時,可以用筆記下來。了解自己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將自己內心的哭訴,將自己到底想幹什麼都寫下來,一步步去探究自己的內心。逐漸改變自己的負面思維,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親和力的人。
那麼,共情式的溝通方式是什麼樣子呢?這裡有幾個小秘訣要分享給大家。
比如緊張是會傳染的,所以要學會放鬆,在溝通過程中要主動給予對方好處。
微笑對人特別的重要,致謝也很重要,不要只在於對方能否對自己好,單單只要一門心思對對方好就可以了,在心中對別人說謝謝等。
還有人們都有自尊心,學會示弱更受歡迎。學會使用肢體語言,溫柔沉穩說話,構建雙贏關係等。
這本書裡面還有很多的案例,就不一一介紹了,因為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還有心理學相關方面的知識引導,所以,這就是一堂有價值的心理輔導課堂。
在靜靜的下午,泡上一杯茶,獨自一人閱讀這本書,如同跟一位心理專家坐在對面,一起聊天,內心的很多結都能打開,找到人生中的快樂與喜悅。
學會踐行書中介紹的方法,這樣,人際關係就變得更加的簡單,擁有可以穿透人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