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婚、對人不信任到心理學博士:教會你共情式溝通的破局之法

2020-09-26 橙果媽媽

文|橙果媽媽
圖|網絡


不知道大家是否贊同這一點:

不管是上學的孩子,還是長大成人工作的成年人,我們都不可避免的要與人接觸,人際關係在我們人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渴望人生中,身邊有相互融洽的朋友,有貼心的另一半,有懂事的孩子,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

這樣的人生,讓人羨慕,不是嗎?

那麼在人際交往中,什麼樣的人才是討人喜歡呢?根據問卷調查的顯示,讓人放鬆的人最受歡迎。

因為大家的意見是,這樣的人,在快樂的時候與好友一起度過,會讓人更加快樂;難過的時候也會有朋友支援,痛苦就會減少一半,身邊人因為有這樣人在,所以就變得更加的幸福,而自己的人生也會變得更加的快樂。

在《共情式溝通》書籍中,作者古宮昇是一位心理學博士,他在過去20年間,在日美兩國為5000多人提供了心理援助,並且在醫院和大學的心理諮詢室工作。他有自己的親身經歷,說明即使你的原生家庭再差,只要自己想改變,也會擁有快樂輕鬆的人生。

從書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古宮昇的親身經歷:

他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幸的孩子,從小父母不喜歡他,並且還用言語來羞辱他,他經常獨自哭泣

上了中學後,因為身邊沒有朋友,對學業也提不起興趣了,而老師對他自己也沒什麼印象,後來父母在爭吵不休的情況下,選擇了離婚,就這樣父親離家出走了。母親成了單親媽媽,照顧兩個孩子,焦慮憔悴之下經常朝著孩子發火

這些悲傷回憶,都存在於他內心深處的傷痛,有的是自己能察覺到的,有的是察覺不到的,這些傷痛對他日常的情感還有行為方式都產生了許多不好的影響。

比如:長大後,他在與人相處和交友的過程中,會存在討好性的行為,將對方的快樂作為自己的目標;在與人交往中,會因為某句話也會不自覺散發出來憤怒,而自己卻覺察不到,讓周圍的人感到緊張。

在行為表現上,出現與人見面時會緊張,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有時很容易生氣,傾向於攻擊別人,在思考問題時容易陷入負面的情緒,在人際交往中會出現不順利的狀況等。

這些情況的發生,也是來自於他從小時候的心理創傷,因為就這樣被限制著,讓他成為讓人心累的人,也讓自己變得暴躁,焦慮,自卑和無助。

這樣的感覺不知你是否能感同身受?

我是在讀這本書時,是能感受到的,記得自己剛從農村來到城裡上大學,因沒有考好來到不理想學校,一直到畢業的時候,都對自己不滿意,處於焦慮、自卑和無助的狀態。

進入工作中後,也遇到一些工作上和人際關係的困難,感覺自己想成為讓人放鬆的人,但是自己卻做不到。

比如討厭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就感到緊張,一聽見要與人交往和溝通,就內心開始煩躁和焦慮,想逃避。

直到後來學習了心理學,才明白其實這些想法都是正常的,很大程度是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還存在著尚未療愈的創傷。特別是童年時期受到一些疼痛,也有很多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存在的傷痛, 我們知道了心理創傷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心理創傷會導致我們成為讓人心累的一個人?

書中作者都通過自己的經歷,給予了深刻的記錄與剖析,並告知我們該如何去破局、如何去成長。也讓他的人生發生了改變,從一個人際交往中讓人心累的人,變成了一個讓人輕鬆的人,也總結出來共情式的溝通方式,變成了受歡迎的人。

我們結合書中提到的案例和觀點,來分享其中兩點在閱讀過程中印象深刻的地方:

  • 一、如何成為一個有親和力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都覺得道理很簡單,就是很難做到,也是我們常說的「知行合一「做不到。我們總是否定自己,也否定了他人。

這裡面,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你的內心深處還存在尚未療愈的心理創傷。

我們或許想努力做好某些事情,卻發現總是結果並不理想;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是不太順利,這可能就需要去總結其中的原因,我們的認知和思維是否需要改變,我們是否需要內心的療愈和成長。

作者提到,他最初就是上述的狀態,即使早就確定了心理諮詢師的職業方向,也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可就是做不好這份工作。

他除了自身的自我察覺之外,也去接收各種心理方面的諮詢,學習相關的心理方面的知識,也接受 身體心理療法,釋放了自己被壓抑的情緒,最終是逐漸變得無條件的喜歡自己,流下愛與感激的淚水,情緒變得穩定,與人交往變得有親和力了。

其實還有一個比較簡單的方式:

那就是每當自己遇到一些問題和煩惱時,可以用筆記下來。了解自己當下的感受是什麼樣的,將自己內心的哭訴,將自己到底想幹什麼都寫下來,一步步去探究自己的內心。逐漸改變自己的負面思維,讓自己成為一個有親和力的人。

  • 二、成為一個讓人放鬆的人,學會共情緒的溝通方式。

那麼,共情式的溝通方式是什麼樣子呢?這裡有幾個小秘訣要分享給大家。

比如緊張是會傳染的,所以要學會放鬆,在溝通過程中要主動給予對方好處。

微笑對人特別的重要,致謝也很重要,不要只在於對方能否對自己好,單單只要一門心思對對方好就可以了,在心中對別人說謝謝等。

還有人們都有自尊心,學會示弱更受歡迎。學會使用肢體語言,溫柔沉穩說話,構建雙贏關係等。

這本書裡面還有很多的案例,就不一一介紹了,因為來自於作者的親身經歷,還有心理學相關方面的知識引導,所以,這就是一堂有價值的心理輔導課堂。

在靜靜的下午,泡上一杯茶,獨自一人閱讀這本書,如同跟一位心理專家坐在對面,一起聊天,內心的很多結都能打開,找到人生中的快樂與喜悅。

學會踐行書中介紹的方法,這樣,人際關係就變得更加的簡單,擁有可以穿透人心的力量。

相關焦點

  • 《共情式溝通》:擁有幸福人際關係的秘訣是,做一個讓人放鬆的人
    important}前幾天參加了一個約書活動,申請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共情式溝通》。後來父母離婚了,作者和他的妹妹就跟母親一起生活,那時候他總是過得戰戰兢兢,惶恐不安,加上性格懦弱,在學校經常被人欺負。這導致他對人極其不信任,表面上與人交好,然而內心的不信任感讓他從不向人敞開心扉,難以和人展開深入的對話。我不禁好奇:到底是什麼方法,不但讓他自己在後來的人生路上慢慢敞開心扉,還成為了一名心理諮詢師,幫助那麼多的人?
  • 《共情式溝通》:如何釋放壓力?日本心理學博士教你學簡易冥想術
    《共情式溝通》一書的作者,古宮昇博士從心理學家的專業角度,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冥想。甚至有醫學研究發現,經常進行冥想的人,對流感的抵抗力都比一般人高出不少,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冥想的人,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有所改善和提高。講到這裡,問題來了,冥想好學嗎?普通人如何練習冥想?古宮昇博士在《共情式溝通》裡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簡單易學、效果不錯的冥想方法。這個方法來自全球暢銷書《與神對話》。
  • 共情式溝通:高情商者安慰人從來不講道理,都是在用「共情」策略
    心理學家古宮昇在《共情式溝通》這本書裡說:「在灰心喪氣時,比起被人諄諄教導,更希望有人能夠懂得我們的感受。如果有人真能懂我們,那我們很快就能再次變得幹勁十足。」如果你也想成為一個擁有「共情」能力的高手,建議你一定要看看古宮昇老師的這本《共情式溝通》。
  • 《共情式溝通》:把握與人交往的秘籍和鑰匙,成為更輕鬆快樂的人
    在媽媽的這次回應中,並沒有問任何勾火的問題,比如,「他這樣,你咋不揍他兩下,看他下次還敢不敢!」或者「你當時怎麼不報告老師呢,你就讓他欺負啊,你咋那麼沒出息呢!」當孩子的情緒得到了別人的理解之後,他也會逐步地趨於平靜,這時再與孩子好好地溝通,那才是有意義的良性溝通。上面的場景就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這是一個很好理解並很實用的道理,但是可惜人們對它的了解卻很有限,不然這世上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和誤會就不會那麼多。
  • 《共情式溝通》——共情溝通,讓人際關係變得更放鬆、更快樂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但同時,我們又都不是孤立的,我們還有各自的人際關係,與愛人、與父母、與子女、與朋友、與同事,與陌生人的相處,都是我們人際關係中的一部分,我們都渴望被理解、被接納、甚至被歡迎,那麼如何讓人際關係變得更放鬆、更快樂就變得十分重要了。
  • 《共情式溝通》:你為什麼不受歡迎?做好這3點成為讓人放鬆的人
    前兩天,我走在路上看到一位媽媽大聲斥責孩子,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我知道這一場斥責背後,肯定有著不同頻的溝通。生活中,很多無謂的爭吵,都源於不懂得換位思考。就像我們遇到的很多事講給別人聽,別人會覺得不可思議或是不值得一提,其實生活中每發生一件事情,對於當事人來說都是一種歷練和成長。
  • 共情式溝通:婚姻幸福,人際融洽的人一般都把握這3點
    情商高的人,左右逢源,讓人相處舒服自己也輕鬆,不會心累。不會共情的人,與之相處你都害怕空氣突然靜下來,對話起來又容易把話說死。反正就是不想跟他們呆在一起。而做好共情,其實不難,只是平時我們都沒有細心觀察和積累,如果了解一下人性,接著掌握技巧,對自己做出必要調整,會有一個全新的自己。
  • 共情式溝通,讓你慢慢走進孩子心靈
    他由奶奶帶大,小時候,奶奶經常用:「不聽話就不要你了!」這種話來嚇唬他,難道是在他的心裡留下了陰影?了解了兒子的情況,老師建議我要多抽出時間來陪陪兒子,並且要從誇獎、讚美他開始,不斷發現他身上的優點。老師給我推薦了《共情式溝通》這本書,讓我看看描寫與孩子相處的那一段。
  • 閨蜜分手來訴苦,千萬別說這3句話,共情式溝通讓友誼更牢固
    這就是不會共情式溝通的結果。看起來像是在安慰對方,其實卻是在否定對方,引起對方的反感。二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閨蜜非常愛她的男朋友,卻突然被分手,非常傷心,找你來哭訴。你會怎麼勸?如果你懂得共情式溝通的話,就想像自己處在閨蜜的處境當中,那麼這時候就只會對她說:「是啊,這太令人傷心了,很難受......」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共情式溝通的要點就是,總結對方的感受並複述。
  • 《共情式溝通》:讓人放鬆的人更容易在人際關係中受惠,更受歡迎
    《共情式溝通》從心理諮詢的共情技術入手,融合了個人的親身經歷和實戰經驗,是他的集大成之作。01,人際交往中,8種共情形式生活在人際交往時代,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會一味索取,不懂得付出;有的人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看不起別人;有的人會負能量爆棚,將自己看待成弱者,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
  • 《共情式溝通》:掌握技巧,親子、職場倍受歡迎,百試不爽
    別人家婆媳鬧矛盾,他開口就是:「一個碗敲不響,婆媳相處應該……「別人工作受了委屈,他就分析起職場之道,指出別人這也不是,那也不對。朋友聚餐「侃大山」,他常常糾錯,滔滔不絕大講人生道理。有一次,一個朋友調侃道:「菜還沒上,雞湯都喝飽了。」
  • 《共情的力量》到《我想傾聽你》:掌握「共情式傾聽」,更好地愛
    孩子在父母的壓力幹擾和壓制下,一直對自己極度缺乏自信,認為自己的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苦衷,覺得自己雖然做事情做得不好,但也不至於是那種愚蠢笨拙的人,而自己的父母反而一直認為自己是那樣的人,孩子的心理萬分矛盾和焦慮。
  • 《共情式溝通》 打破溝通障礙,用共情改善人際關係,擁抱幸福
    這本書是日本作家古宮昇寫的一本人際溝通交流的書,致力於構建幸福快樂的人生。古宮昇是著名心理學博士,心理諮詢師,為日美兩國5000多人提供了心理諮詢,改善人際關係,增加生活幸福感。     感激傷害你的人,因為他磨鍊了你的心智;感激欺騙你的人,因為他增加了你的見識;感激絆倒你的人,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責你的人,因為他助長了你的智慧。
  • 被執行人通過假離婚,逃避法院執行,怎麼辦?4招教你徹底破局
    這種情況特別多,你這邊費勁巴哈的執行呢,人拿出一張離婚證。正常的離婚,肯定對財產分割會有爭議的,一方作出讓步,少分一些可以理解。但,如果約定將夫妻共同財產或者主要財產全部歸非被執行人這一方,而被執行人淨身出戶,那明顯不符合常理。
  •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豆瓣9.5分,父母必備的親子溝通手冊
    文 / 魔斯媽媽《好父母的說話之道》是美國《父母》雜誌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溫迪.莫戈爾博士最新推出的一本育兒專業書籍。很多人一聽到名字,很容易聯想到另外一本同樣有名的教父母親子溝通的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
  •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豆瓣9.5高分,父母必備的親子溝通手冊
    很多人一聽到名字,很容易聯想到另外一本同樣有名的教父母親子溝通的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但這兩本書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相比較火爆全球、豆瓣評分8.8、實操性非常強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作為同類產品《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能拿下9.5的豆瓣高分,我想是緣於它更全面、更深刻地探討了溝通背後的問題。良好的溝通,不僅僅是表達方法的問題。
  • 共情溝通 徵服人心的藝術 學會溝通 決定了你們關係的深度!
    他更需要的是一個宣洩的出口、一個可以傾聽的對象、一種共情式溝通,由此他才能體會到「我並不孤單」的感覺,從而自然產生積極的信念和力量。說話這件事就變得越困難,現在,我們人們說話大概分兩種,一種是直白犀利,講邏輯、講目的;另一種是胡說有趣,講氣氛、講關係,其餘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
  • 《共情式溝通》:是什麼阻礙了你好好說話,構築和諧關係?
    然而悲劇已然發生,再無回天之力。為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有些話不該說,有些事不該做卻偏偏控制不住自己?是什麼阻礙了自己好好說話和諧溝通構築和諧關係的初衷?最近在讀的這本《共情式溝通》似乎給出了答案。這是一本日本心理學家古宮升博士,結合自身經歷以及工作中的案例整理的一部溝通工具書。
  • 真正高情商的人,都是這樣溝通的
    一個公司裡,人際關係和諧,即使工作重複單調,你都能咬咬牙堅持下去。可是人際關係差,感受不到認可和滋養,可能你就會負面能量暴增,從輕微地抱怨吐槽,到憤憤不平懷才不遇,到最後跟領導大吵一架裸辭。做一個相處起來讓人放鬆的人,才能夠從人際關係中受慧,幸福快樂的生活著。
  • 看電影《囧媽》和《心靈捕手》,學習如何做到共情式傾聽
    這說明,說話是一門藝術,很多人還沒掌握。其實,有些人不僅不會說話,還不會傾聽。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有疑問,傾聽有什麼可難的,不就是自己不說,聽對方說嗎?這麼說起來,傾聽看似很簡單,但並不非如此,因為我們在聽對方說話時,很容易分散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