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人人都有很多壓力,如何減輕壓力,減少自己的負面情緒呢?
《共情式溝通》一書的作者,古宮昇博士從心理學家的專業角度,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做冥想。
並不是什麼心靈雞湯,而是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證明,冥想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降低個人壓力、舒緩緊張情緒的好方法。
在一項腦科學研究中,研究者發現,實驗者們進行了8周冥想練習後,不安、緊張等負面情緒都有了明顯減少,且歡喜、快樂等正面情緒還有了顯著增加。
之後,研究者在測量他們的腦功能時發現,與喜悅、快樂等正面情感相關度高的左側前腦液區域活動很活躍。另外,有研究者進行了一項更大的試驗,他們將44對夫婦分成兩組人,一組傳授冥想,並且讓他們在家中進行實踐。
在實踐結束後,研究者發現,與沒有進行冥想的那一組夫婦相比,進行了冥想練習的那些夫婦們彼此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親密,而且雙方對夫婦關係的滿足感也有了很大提高。
不僅如此,很多被診斷為不安神經症的大學生在練習冥想後也發現自己的不安和抑鬱症狀都有了明顯減輕。
甚至有醫學研究發現,經常進行冥想的人,對流感的抵抗力都比一般人高出不少,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冥想的人,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有所改善和提高。
講到這裡,問題來了,冥想好學嗎?普通人如何練習冥想?古宮昇博士在《共情式溝通》裡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簡單易學、效果不錯的冥想方法。
這個方法來自全球暢銷書《與神對話》。書中提供了一種非常簡單易行的冥想方法,具體操作方式如下:
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一邊長而緩慢的吐氣,一邊在心中默數數字一,然後放鬆吸氣。
重複上面的運作,一邊長而緩慢的吐氣,默念數字二。如是反覆,一直數到十以後,再回到上面的操作,繼續從一數到十。
我們在計數時,要確保心無雜念,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和數字上。
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初學者剛練習時,計數過程中腦子裡經常會湧現出各種雜念,這都是正常現象如果走神了或者想到別的東西,不用責備自己,只需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呼吸和數字上即可。
如果我們走神的太厲害,走神到忘記自己數到哪裡了,那就從一開始重新計數。
作者建議,大家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每天早晚各做15分鐘左右。操作要點只有一個,冥想者只需將注意力放到吸氣吐氣上而已。
這種冥想法還有若干種替代版可選。中心思想只有一項:即使沒有坐著不動,只要不東想西想,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點上,也可以算是冥想。
這種冥想法的關鍵在於,注意力集中到某種感覺上。比如在公園裡慢走,什麼都不想,只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的風景上,這也是一種冥想。
甚至在日常家務中,我們也可以進行冥想。比如洗碗的時候,大腦完全放空,把注意力集中到洗碗這件事上,就是在進行冥想。做掃除的時候,把注意力集中到做清掃的每個動作上,除此之外不想任何事,這都算得上是一種冥想。
靜坐也好、散步也罷、洗碗也好、掃地也罷,以上種種,都是手段,而非目的。我們踐行這種簡易冥想法的關鍵和目標在於,要通過冥想的方式,給自己的大腦留出充分放空、全面放鬆的時間,在這一段時間裡,讓自己身心儘量放鬆下來,才能充分舒緩緊張,釋放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