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星期,我工作上出了些狀況,被領導批評,心裡很不爽,下班回來巴拉巴拉地跟老公吐槽。
可是,他沒等我說完,就直接問:「所以,是不是你的失誤?」
我有點惱怒:「重點是你沒看到他那態度……」
「是你的錯就沒什麼好說的,道理上你領導沒有錯……」老公一句話把我的嘴給堵上了,氣得我一星期沒跟他說話。
他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就知道講大道理。我不懂道理嗎?我不知道是自己的失誤嗎?我懊惱的不單是領導毫不留情的批評態度,還有「怒己不爭」的自責。
也許,在他看來,都是成年人,說話做事要講道理。可是,對於當時的我來說,需要的不是一個跟我講道理的人,而是一句安慰、一個擁抱,一個懂我情緒的人。
就好比,兔子覺得胡蘿蔔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因此每次請貓吃飯,它都點胡羅卜
兔子覺得自己的想法很有道理,貓卻未必認可,最終,兔子一片好心被當作「驢肝肺」,貓認為兔子只顧自己,不考慮別人,自私自利。
各自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看問題,兔子和貓都有「理」,但恐怕從今以後就要「友盡」了。
02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如果要評選出一份「最令人討厭的溝通方式」榜單,你會怎麼選?
結果,「講道理」名列前茅。
發小希希就特別愛講道理。別人家婆媳鬧矛盾,他開口就是:「一個碗敲不響,婆媳相處應該……「
別人工作受了委屈,他就分析起職場之道,指出別人這也不是,那也不對。
朋友聚餐「侃大山」,他常常糾錯,滔滔不絕大講人生道理。
有一次,一個朋友調侃道:「菜還沒上,雞湯都喝飽了。」
雖說是玩笑話,但想想也是。朋友在一起互相吹吹牛、扯扯淡,有時候純屬放鬆解壓。
你偏要認認真真地把它放到道理上去講,搞得好像別人不懂道理似的,能開心嗎?
鬼谷子說:「說者聽,必合於情。」
在這世間,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隱晦與皎潔。傾訴的人想要的只是一個安慰而已。
用感情去包容別人,用真情去理解體諒他人,而不是想辦法去改變他們,才會讓人感到舒服。
溝通大師吉拉德曾說過:當你認為別人的感受和你自己的一樣重要時,氣氛才會融洽。
這,是一種能力,是最高級的修養。
03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做「共情」。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
你快樂,我能懂,你悲傷;我能察覺,並及時做出反應:寬慰情緒,理解感受。
人在溝通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尋找答案,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納。
就像前面說的我與老公的例子。
如果我老公耐心傾聽完我的敘述,不是跟我講道理、論對錯,而是說:「人無完人,雖然是你的失誤,但你領導這種態度也確實過分了……」
我的情緒得到了安慰,精神上得到了支持,自然會主動把話題轉到自己的失誤及今後的改進上來。
對錯要論,但要放在愛和共情的後面。當對方感受到的首先是共情的時候,那個看似不可理喻的TA,自會放下防備與驕橫。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有時候可以因為一句話讓所有的感情崩塌,有時候也可以因為一句話讓所有誤會煙消雲散。
正如一句話所言:低情商的人講道理,高情商的人懂共情。
講道理的人,贏了道理,輸了感情;懂共情的人,感情佔了上風,道理自不必說。
然而,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從自身出發,總是會犯「兔子請貓吃胡蘿蔔」的錯誤。
想做到更好地與人溝通,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在最合適的時刻使用最恰當的溝通方法,也就是學會「共情」。
古宮昇在日美兩國為逾5000人提供了心理諮詢,曾任教於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心理學系,他的17部暢銷書之一《共情式溝通》從心理諮詢的共情技術入手,融合了個人的親身經歷和實戰經驗,總結了8種溝通理念,10種說話方式等有助於人際溝通的小技巧,廣受受到各地讀者的喜愛。
他認為,決定人生是幸福美滿還是不幸失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關係。而會共情的人都有一些共性,例如懂得給予,懂得示弱,坦誠自己的缺點,傾聽別人等等。
共情不是妥協,而是共贏。懂得共情,才能讓彼此產生共鳴,彼此滋養,實現共贏。
如果你有人際關係的問題或是現在正處於人生重要關卡,一定要讀讀這本人際療愈之道。必會讓你提升共情能力,「有溫度」「有力度」地溝通,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構建幸福人際關係。
現在《共情式溝通》這本書京東有優惠,只要31.35元,點擊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