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了一個約書活動,申請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共情式溝通》。
這是一本教我們如何構建幸福快樂的人際關係的書。
該書的作者是日本的心理學博士古宮昇,同時也是一位心理諮詢師,在20年的時間裡,他為日美兩國渝5000元提供了心理諮詢。
古宮昇曾任教於密蘇裡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的心理學系,是心裡紐西蘭國立奧克蘭理工大學心理學系客座教授,還是大阪經濟大學的教授。
可以這麼說,這本書是作者及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書籍。
不過,比起作者後來的成就,我對作者小時候的經歷投入了更多關注。
據作者說,他小時候有一位非常沒有安全感的母親,因此總是過度焦慮,情緒極不穩定,因此他的父母總是爭吵不休,他甚至覺得就是有一天他們母子自殺身亡,也沒什麼好奇怪。
後來父母離婚了,作者和他的妹妹就跟母親一起生活,那時候他總是過得戰戰兢兢,惶恐不安,加上性格懦弱,在學校經常被人欺負。
這導致他對人極其不信任,表面上與人交好,然而內心的不信任感讓他從不向人敞開心扉,難以和人展開深入的對話。
我不禁好奇:到底是什麼方法,不但讓他自己在後來的人生路上慢慢敞開心扉,還成為了一名心理諮詢師,幫助那麼多的人?
古宮昇認為,決定人生是幸福美滿還是不幸失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關係。
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際關係好壞,決定了這個人的人生是幸福美滿,還是不幸失意?
而獲得別人好感的方法排在首位的就是,做一個讓人放鬆的人。
那怎樣成為一個讓人放鬆的人呢?
在《共情式溝通》中,作者給出了很多的方法。
其中一點就是:人們不喜歡負能量,開朗樂觀會更受歡迎。
因為跟不幸的人相處起來會讓人心累。
因此,想要成為讓人放鬆的人,提高自己的幸福感是很重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大部分人的幸福感是有恆定性的。
換句話說,就是當下幸福地活著的人,去年、前年也是幸福著的,而且,甚至明年、後年、十年後依然會幸福著。
而當下不幸的人,以前不幸著,也許今後將繼續不幸著。
那這樣是不是覺得不幸的人就將永遠不幸了呢?
當然不是,因為幸福感其實是可以提升的。
就像我們天生就愛甜食但是經過後天的嘗試和培養,我們也會愛上苦澀的咖啡和酸酸的梅子。
幸福感也是一樣的。
那該如何提升我們的幸福感呢?
書中給出了以下幾個方法:
1.有意識地關注有正能量、開心的事情
為了提升幸福感,有意識地關注有正能量、開心的事情是很重要的。
因為只有關注才會發現美好的事物。
比如你每天跑步的時候,經過一個地方,那裡有一棵非常美麗的樹,但是因為你不關注,所以你一直沒有看見它。
而當你有一天想要拍一張好看的照片傳到朋友圈,於是你開始觀察四周,這個時候你才發現,啊,原來這有一棵這麼美麗的樹 。
2.用致謝便籤尋找幸福的習慣
作者有一個保持寫致謝便籤的習慣,比如早晨在電車上,他簡單地寫下自己身上發生的能夠致謝的事由:
「今天也能精神飽滿的起床啦!」
「今天還有班上,多謝」
「誰誰誰幫過我?」
我們可以在睡前回想一下今天能夠致謝的三項事物,然後把它用文字記錄下來,
這樣一段時間下來,一定能夠變得更加幸福。
3.把心境調整到愉快的狀態
記住,幸福不會因為能力而改變,更不會因為遇到的事情而改變。
快樂,幸福,欣喜等感情是可以靠自己創造出來的,因此,想要獲得幸福的話,首先要把自己的心境調整到愉快的狀態。
比如作者除了寫致謝便籤,還會在在早上起床後感謝上蒼又賜給他新的一天,並且到陽臺上全神貫注地吸取朝陽的能量。等等。
總之,越是把自己調整到愉快的心境,生活中越會出現愉快的人和幸運的事。
所以,讓我們從關注身邊的幸福開始,逐步改善自己的心境吧。
很多人應該有這樣的感覺:
我們在懂自己的人面前總是話多得說不完,但是一旦對方是個陌生人或者並不熟悉的人,就很容易無話可說從而冷場
這時就會覺得無比尷尬,甚至有人還會覺得對方不喜歡自己,因此緊張不安。
古宮昇說,其實這個時候與其關注這些,不如將注意力集中到去關心對方上面,去了解對方的喜好和興趣,然後帶著好奇去傾聽。
傾聽會讓我們成為讓人放鬆的人,這也是心理諮詢師經常用到的輔助方式。
那具體該怎麼傾聽呢?這是有技巧的。
首先,對於傾聽而言,最重要的是態度,做到儘可能設身處地的理解交談者的想法和感受。這是傾聽的基礎。
特別要注意,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批判別人的對錯。
因為很多時候,別人在向我們訴說某件事情,其實並沒有徵求我們的意見。
然後,我們一邊認真傾聽,一邊用「嗯,明白,原來如此」等來進行回應。
最後,如果有可能的話,還要時不時把我們聽到的複述給對方。
這是傾聽別人說話的三個秘訣。
要注意的是,傾聽的時候一定不要否定說話者的感受。
比如有人跟你說,我第一次上球場比賽,結果一個球都沒有進。
如果你回答:沒關係,下次一定能進球的,或者:一開始誰都這樣,別灰心。
這樣的回答肯定不能達到別人想要跟你傾訴的目的。
如果你可以設身處地地共情的回應說:
你一定很想進球吧,真是遺憾啊!
那對方就會覺得:他明白我的感受,看重我的感受且接受我的感受。
在我們垂頭喪氣的時候,比起被人諄諄教導,更希望有人能夠懂得我們的感受。
再舉一個例子,早上老公去上班的時候,老婆在玄關前一臉落寞的說:
「你今天也很晚回家嗎?」
如果老公直接說是啊,今天回來的很遲,然後就出門了。
如果這麼回答,可能離離婚就不遠了,因為老公完全忽視了老婆的感受。
假如老公能夠這麼回答:
對不起,讓你覺得孤單了,這周末我們休息,我們一起去哪兒玩吧!
或者:
對不住,我儘量早點回,但也可能會晚點,確定後我會從公司發信息給你的。
這樣的話,老婆能夠感受到老公能夠解讀出她的孤單,並且進行響應,自然也就不會心裡膈應了。
前面說到,我對於作者是如何從一個性格懦弱、不信任他人、讓人心累的人,成長為一位「讓人感到放鬆的人」充滿好奇。
讀完了這本書後,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
那就是改變消極的認知和治療心理創傷。
其中,作者的一個很重要的方法就是接受各種心理諮詢,包括有對話式的,使用身體形式的,甚至哭泣、大喊和怒吼。
有溝通障礙的人,或者說人際關係不好的人,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因為有心理創傷(包括童年受的傷和失去了重要他人的悲傷)。
我們要成為一位讓人放鬆的人,就要主動去治療這種心理創傷。
首先我們要知道,受傷並不是我們自己的錯,我們自始至終都沒有任何不對。
然後,治癒心中的傷痛這件事,假如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做不到,就去尋求幫助。
這個人可以是你的身邊的人,但一定要是能夠認真傾聽你的人,當然也可以是專業的心理醫師。
作者的經歷告訴我們,小時候有過心理創傷,或者說思維比較負面的人,通過後來的努力,是可以從一種消極的認知中走出來,然後成為一位讓人放鬆(而不是讓人心累)的人的。
我覺得這是這本書向我們傳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也是它的價值所在。
當然,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此,想要構建幸福快樂的人際關係的朋友,強烈建議讀一讀這本書 。
好了,關於《共情式溝通》就介紹到這裡,我們下本書再見。
【end】
註:圖片來源自網絡
我是立志讀萬卷書、行萬裡的讀書旅行茶,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