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為雲吞爸爸原創首發,歡迎關注評論轉發分享
不是討好迎合,才能換位思考;
不必同病相憐,也能感同身受。
共情,一種未被欣賞的存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人物之一 卡爾.羅傑斯
決定人生是幸福美滿還是不幸失意,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際關係。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討人喜歡呢?我班上的孩子們希望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們向許多人發出調查問卷,詢問「您對什麼樣的人有好感」。在「說話有趣的人」「善於傾聽的人」等許多備選答案中,排第一的是「讓人放鬆的人」
因此,為了從人際關係中受惠,幸福快樂地生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相處起來讓人放鬆」。然而,每個人都會有「和那人相處真讓人心累」的時刻。讓人心累的人絕不會從人際關係中受惠。你是這樣的人嗎?「讓人放鬆的人」和「讓人心累的人」有何不同?怎樣才能成為「讓人放鬆的人」?
成人的世界比較複雜,需要跟人打好關係,做好交際讓人放鬆,那就要懂得一些交流溝通的技巧。
兒童的世界如此單純卻又無助,需要家長走進兒童的世界,去感同身受,引導孩子去表達自己的需求,這樣交流起來,教育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了。
兩者之間的溝通都有一個共同點:共情。一個善於交際的人,一定是一個能夠與對方共情的人,大人小孩都不例外。
溝通交流好與壞,有一個評判方法,就是,你是否能讓對方放鬆下來,很多人溝通的時候都希望能得到什麼,但這恰恰也是溝通不順暢的主要原因,假如你換個思維思考,自己能為對方做些什麼,或許溝通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起期待從別人那裡得到好處,由自己主動給予別人正能量更好。
給予別人越多,越能實現夢想;越是努力成為讓人放鬆的人,別人越希望和你交往。
懂得共情的人,更受人歡迎,學習共情有8個關鍵點:
推薦一本書,宮古昇寫的《共情式溝通》,一本簡單易懂,非常實用的書,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實踐書中所介紹的方法,通過實踐來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很多父母為與孩子溝通感到頭痛:孩子心裡有秘密不會告訴你;孩子遇到了難過的事情不會找你訴說,甚至孩子遇到了困難都不願意找你來幫助。難道我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他們為什麼卻要對我們充滿了敵意呢?
你的至理名言,被孩子當成了耳旁風;你苦口婆心的訓導,讓孩子感到心煩意亂。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作為父母,如果不懂得從孩子的角度來和他交流,那一定會使溝通出現重重的障礙。
實際上,問題的關鍵在於,父母習慣將自己的「教訓」「命令」「責罵」都歸於溝通。事實上,這根本就算不上溝通,溝通是雙向、互動的,但是父母習慣用單向、帶有指令式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雖然,父母往往傾注了全部的情感和孩子進行「溝通」,苦口婆心換來的卻不是好的結果。
父母應該學會站在孩子角度去看問題,要知道孩子在想什麼,這裡有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情感引導。
情感引導其實就是向孩子傳授情感規則,讓他們知道如何辨認情感並且以恰當的方式表達。本質就是允許孩子自由輕鬆地表達情感,而不受任何壓抑或否定。這需要父母投入大量的時間和不懈努力,才能將這種同情的教育方式發揮到最大的效果。
情感引導的核心和成功基礎都是同情,就是感受孩子的感受,讓家長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去,感同身受,然後再做出恰當的反應,感受孩子的感受,一起玩耍。
這裡有一個情感引導的常用三步法:
1.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2.告訴孩子你希望他怎麼做
3.讓孩子知道你會幫助他
更詳細的內容,我推薦一本育兒寶典,金伯利·布雷恩寫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是樊登老師所有育兒方法的來源,可以作為育兒的一種基本方式,很多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居於這本書上的方法去衍變。
這兩本書將告訴你答案,只要你認真實踐,肯定會比現在更討人喜歡,人際交往會變得更順暢,與孩子的溝通,對孩子的教育所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作者:雲吞爸爸,雙胞胎女兒的爸爸,致力於教育與育兒方面的知識學習,分享經驗與大家共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