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魔斯媽媽育兒實錄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是美國《父母》雜誌科學顧問委員會成員、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溫迪.莫戈爾博士最新推出的一本育兒專業書籍。很多人一聽到名字,很容易聯想到另外一本同樣有名的教父母親子溝通的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但這兩本書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
相比較火爆全球、豆瓣評分8.8、實操性非常強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作為同類產品《好父母的說話之道》能拿下9.5的豆瓣高分,我想是緣於它更全面、更深刻地探討了溝通背後的問題。
良好的溝通,不僅僅是表達方法的問題。親子關係,也不是明白了幾個育兒觀點就能夠輕鬆駕馭的話題 。父母只有對自己、對孩子,對與養育孩子有關的人有更深入的了解,了解言行背後的動機、心態和需求,才能真正掌握身為好父母的說話之道。
而溫迪.莫戈爾博士的這本書運用神經科學、心理學的研究,為我們剖析了孩子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心理發展特點,並結合大量家庭溝通臨床案例,向我們講述了各種情況下與孩子有效溝通的方法,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覺察自己、認識孩子,贏得更多資源支持。
一次,女兒讓我給她錄幼兒園的英語作業,唱一首兒歌。那首兒歌有點快,有兩句話她總是跟不上,顯得很急躁。我當時正在工作,陪她練了幾遍以後就回到桌前,一邊敲鍵盤,一邊說,「沒關係,已經很好了。要不你再練幾下,實在不行你錄視頻時,我提示你一下。」不一會兒,女兒在一旁竟忍不住大哭起來。我很困惑,剛才我沒有批評她啊。一番詢問,我才知道是我說話的語氣讓女兒聽起來像是對她不滿意。
行為學研究表明:我們所表達的信息中有55%通過肢體語言傳達,38%通過說話語氣,只有7%通過內容傳達。
我背對著女兒,她看不到我的表情,但卻能明顯感覺到言語中的漫不經心。所以,引發孩子這樣的解讀也就很正常了。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聲音在孩子聽來到底是什麼樣子。也許你覺得沒問題,但在孩子看來並不是這樣。與孩子溝通,我們不僅需要關注說話的內容,還需要關注節奏、語調、表情,向孩子傳達更多正向的信息。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這本書告訴我們,孩子從會說話開始,就懂得覺察大人的偽善言辭。尤其是對於生性敏感的女孩來說,你的接納、包容,你的掩飾、敷衍或許都在孩子的眼睛裡被一一解讀。
我們經常會看到小區裡帶孩子玩的媽媽,一見到孩子做出危險的動作,立馬就脫口而出「小心點兒」!
這句看起來無傷大雅的提示,在溫迪.莫戈爾博士看來是一種懶惰的重複。它對孩子沒有任何信息增量,只能強化孩子這樣的意識「媽媽不相信我的判斷力「。如果真的擔心孩子,把遊玩的規則或者要求再重複一遍,也許要比說「小心點兒」有用很多。
你很想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但實際上,孩子並不喜歡父母總是問「你今天幹什麼了?」或者「午飯吃得好嗎?」哪些方法會幫助父母更好地表達呢?
(1)細緻觀察法
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或者作品,再針對你的觀察與孩子溝通,表達你的關心,這樣更容易被接受。比如父母可以這樣說,「你用圓圈來構思整幅畫很有意思,能說說你的想法嗎?」
(2)有心記憶法
父母可以刻意記住一些孩子曾經說過的事情,然後藉此引發更多的話題。比如,「你上次說過生日想要一個樂高玩具,你決定好選哪個主題了嗎?」
(3)細節溝通法
當孩子願意和你溝通時,你可以用帶有更多細節的交流來引發孩子的聊天興趣。比如說,孩子向你描述去朋友家過生日的場景,他很想與你分享快樂。父母可以順著孩子的話問:「小傑家中的那隻金毛長大了點嗎?小傑爸爸有沒有像上次那樣跟你們PK體感遊戲?「你問得越具體,孩子就越有和你好好說話的動力。
(4)超有效:重複孩子的想法
重複孩子的想法,能夠幫助自己梳理對孩子言語的理解。同時,也能讓孩子更好地覺察內心、確認想法。當父母充分了解孩子的訴求時,接下來的溝通才會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成人之間聊天話不投機,很容易出現尷尬的現象。大人和孩子之間有代溝,就更容易出現尬聊的情況。甚至孩子覺得太過無聊,根本不願意跟父母說話。怎樣解決尬聊呢?
(1)把孩子當作你的諮詢師
發問,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成人世界裡,好的提問不僅是學習和工作的核心能力,也是人際溝通的重要環節。日本企業高管教練粟津恭一郎曾說:提問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讀完《好父母的說話之道》,我想說,提問的差距同樣能造就親子關係的差距。
真誠地向孩子詢問該做些什麼,讓孩子幫助你做一些抉擇。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更是培養責任感、增強信任度的好方法。比如有小朋友來家裡玩,我們可以問孩子,「我們該做什麼菜招待小客人呢?」再比如一起開車出去玩,路上要聽什麼歌?可以交給孩子來選擇。該帶哪些東西?請孩子幫忙準備。
(2)正面傾聽,溫和而認真
良好的親子關係,並不一定總是在說話中建立的。專注地傾聽,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聽起來很容易,但能安靜地聽孩子把話說完的父母並不多。與孩子平起平坐,目光平視,保持安靜,溫和而認真地看著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是一種很好地撫慰孩子心靈的方法,會讓孩子感到自己的表達是精彩而重要的。
溫迪.莫戈兒博士說,專注而耐心的聆聽,是一種習慣。堅持做,就會像睡覺一樣自然。
(3)用幽默的方式傳達重要的信息
孩子們都特別喜歡看輕鬆、搞笑的故事。幽默感好像與生俱來。只是後天學業壓力增加,父母師長不停地嘮叨,孩子才越發覺得日子索然無味。
換一種輕鬆、幽默的風格與孩子溝通,也許會掃清親子溝通中的很多障礙。幽默是高智商的表現,幽默也同時映射出你樂觀的心態。而這些都會在孩子的成長中被悄悄強化。
反觀成人的社會關係。一個人能深深被記住,不僅是因為有著過人的工作能力,更因為和他相處時是輕鬆愉悅的。我們用自己的幽默感影響著孩子,就相當於賦予孩子面對挫折,更豁達的心態,面對機遇,更容易被看見的能力。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這本書剖析了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分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行為特點。
對此,溫迪.莫戈爾博士談到一個觀點:學會愛上你和孩子的距離。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心理諮詢師,人類學家,或者是一個沉默的管家, 把自己的孩子想像成是一位遠道而來的朋友家的孩子。也許你會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長。
父母和孩子每一天都生活在一起,看起來關係緊密,但如果不懂得保持距離,反而會讓彼此的心離得越來越遠。
被譽為歐洲現代最偉大的三位詩人之一的奧地利詩人賴內·瑪利亞·裡爾克曾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一旦覺悟到人與人之間,哪怕是最親近的人,也會有無限的距離,如果他們能成功地愛上彼此之間的距離,那他們就會在更廣闊的背景下看到完整的對方。美好的生活就會慢慢到來。
學會愛上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是對人性的一種尊重。孩子本就是要成長為獨立於父母的個體。他們只不過是通過我們的言語、我們的行為來理解這個世界,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依靠,需要庇護。但終有一天他們要長大,父母應該儘早認識到這一點,賦予他們長大的能力。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世界已經塞滿了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
青春期的男孩會不斷地用冷漠挑戰你的耐心。他們愛獨處,愛冒險,愛挑戰權威。而今,數碼產品又將他們的獨處變得更加令父母難以接受。青春期男孩顯然對網絡社交、虛擬娛樂更加感興趣。相比較現實中的壓力,虛擬世界裡更能彰顯他們的自由。
對此,父母會幹涉孩子的行為。但結果往往是父母越限制,孩子越沉迷。為什麼?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正確的三觀、自律精神要在充滿愛,輕鬆、自由的環境下培養。過度的壓制只會讓孩子愈發想掙脫現實世界,逃避龜縮在虛擬世界中。
基於大腦發育和功能的差異,青春期女孩的行為特點又會和男孩有所不同。相比較男孩的冷漠,她們更愛通過與父母的對抗來彰顯自由。
青春期女孩是一個矛盾集合體。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自戀,實際上內心正在殘忍地批評自己,為自己的狀況感到羞恥。這個時候父母再去幹涉孩子的行為,指責孩子,無疑會給她造成更大的壓力。孩子只能用裝酷、對抗甚至更加過激的行為來回應。
當我們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體會到大腦發育和生理髮育的不成熟給他們帶來的影響時,就會多一份包容。我們就會明白,最有價值的說話之道,是懂得什麼時候該保持沉默、保持距離、保持尊重。
溫迪.莫戈爾說,和青春期的孩子孩子溝通某種意義上講並不是真正的對話。因為你不得不接受被挑釁,被質疑,被漠視等等不合理的溝通方式。不管你付出多少愛與關懷,都有可能不被喜歡、不被認可。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更需要的是聆聽,理性看待這只是成長的一個階段。用尊重的心態保持與孩子的距離感,而不是放大問題,妄加評判,試圖改變他們。
關於保持距離感,我根據書中內容,總結出幾點原則,供父母們參考並對照評估自己的溝通方式。
(1)認可孩子的情緒多變,別嘗試去打斷、修正他們。
(2)給孩子定下的規矩要精簡,而且要堅定執行。
(3)別過度解釋你的規矩。青春期男孩注意力時長有限,而女孩容易被激怒。要用一種事實就是如此的語氣平靜地說話,告訴孩子:更多自由就意味著要承擔更多責任。
(4)考慮把孩子的意見作為候補選項。
(5)在無傷大雅的問題上,讓孩子做最後拿主意的人。
(6)當孩子在怒火中結束談話離開時,別跟上去,按下暫停鍵。記住,你的爆發只能教會孩子「挫折是不可忍受的」。
(7)別嘗試用邏輯、證據、勸導來贏得爭執。因為他們即便認為你對,也不會屈從。
學會愛上你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讓彼此的世界都更加豐富、有內涵。當你聆聽孩子,尊重孩子時,也正在教會他們尊重,對他人抱有同理心,對世間事物更寬容、接納。這正好解讀了賴內·瑪利亞·裡爾克所說的:在更廣闊的背景下看到更完整的對方。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中提到,與孩子建立好的溝通關係,不能將目光僅聚焦在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還要關注與孩子教養有關的其他人際關係。
比如,書中把這些親子之外的人際關係分為意見人士和受託理事會兩大類。意見人士包括伴侶、雙方父母以及你身邊的媽媽圈。這些人的想法很可能會直接幹涉甚至影響你的想法。而受託理事會主要是指保姆、老師、教練以及其他能幫助孩子心理、情感、才華發展的人。
孩子正是通過觀察你如何與這些人互動,逐步建立起對人際關係的認知。如何包容他人的觀點,如何禮貌、平和地解決分歧,如何對待權威人士,如何應對挑戰和接受榮譽等等。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關係不和,經常和家中老人發生養育分歧,又或者不能跟保姆、老師、教練建立好的互動合作關係,如何讓孩子建立穩定的情緒,良好的人際關係、獲得更好的外部支持呢?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一書為我們提供了一整套與「教養聯盟成員」溝通的方案,這在一般育兒書中比較少見。溫迪.莫戈兒用她專業的心理學研究背景向我們解讀了這樣一個道理:學會信任你的教養聯盟,因為你們都愛孩子。學會整合教養聯盟中的積極力量,因為他們會看到你不曾察覺的情況,他們會作為旁觀者給你客觀、冷靜的分析,會給孩子包容而持久的關愛。當然,有時也會是當頭棒喝的警醒。這些,都是孩子成長中的寶貴資源。
聰明的父母,一定要懂得動用這些積極的資源。一個小小的撬動,都極有可能給孩子帶來深遠的影響,也會給自己省去很多養育的煩惱和辛苦。
《好父母的說話之道》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全面、真實。
全面:從0歲到18歲,從神經科學心理學到實踐案例,關於親子溝通,甚至與孩子有關的人際溝通,你想了解的一切都在這裡。
真實:作者引入大量的案例和操作性極強的方法,讓我真切地感受到:原來養育孩子的痛點,全世界都一樣。無關乎國界、無關乎文化、無關乎教育理念。比如,中國有望子成龍,拔苗助長,美國就有「直升機家長」。中國家校關係敏感,美國老師和父母的關係也同樣很微妙。家長越強勢,老師越審慎。共通的道理是,家校關係緊張,從來就不是建設性的,只能讓一方的價值發揮得越來越弱。
再一次證明,人性的底色大抵是相通的。這也是為什麼這本暢銷美國的育兒讀物也值得中國家長好好一讀的原因。
我是魔斯媽媽,倆寶媽。財務金融領域混跡多年,後因孩子投身教育領域。感謝孩子,讓我擁有不斷成長的動力!原創不易,喜歡我的文章,請點擊關注、轉發!為回饋粉絲,魔斯媽媽免費向大家開放海量英文啟蒙歌曲、遊戲(學齡前)、繪本、國家地理兒童百科全套。如有需要可關注我,私信發送「國家地理」或「歌曲」或「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