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家庭之道
我在過去的一年裡,三次參加了家齊老師《和諧家庭之道—親子溝通》的課程,老師自己已經帶領了六十多次這樣的課程。老師接觸這個課程的緣起是他的哥嫂和他侄女的關係出現了危機,課程是建立在美國託馬斯戈登博士著作的《父母效能訓練手冊》的基礎上,再經過老師這麼多年的學習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經驗總結。
課程圍繞著《孩子和我更貼心》溝通模型而展開的,課程目標是:人本基本觀念破譯幸福密碼,溝通效能訓練促進和諧關係。課程宗旨:運用溝通的方法,達成以下目的:協助孩子學會自行解決問題;改變孩子不恰當的行為;化解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拉近父母與子女的價值觀念。
有效能的父母的表現:了解地聆聽;誠懇地溝通;公平地解決問題;以尊重的方式來分享價值觀。貼心法則:先關注心情,再處理事情。
一行為的界定是課程的重要內容,戈登博士把孩子的行為分為可接受行為和不可接受行為。老師反覆強調什麼是行為:可以看到的,就像照相機。可以聽到的,就像錄音機。可以感覺觸碰到的,就像按摩器。可接受行為是指對於孩子的行為我感到喜悅、平靜、平和等等。不可接受行為是指對於孩子的行為,我感到生氣、難過、擔心、沮喪等等。
父母對孩子行為的接納狀況,受對象、自我、環境的影響,不會永遠保持一致。因此,行為接納線是會上下移動的。
二誰在問題區的界定是課程的另一重要內容,因為誰在問題區,協助誰自己找方法解決,更有利於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處於不舒服的狀態,想要逃離、改變這個狀況,要解決問題的人就是處於問題區的人。沒有不舒服的一方則是幫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