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中國50%的家長無法與孩子順利溝通。而經歷過孩子青春叛逆期磨礪的家長,更能真心體會到那種溝通難的錐心的痛。
青春叛逆期,一定程度來說,就是孩子不斷地推翻父母的三觀,進而形成自己的三觀的過程。在青春叛逆期,孩子是十分敏感和要強的,很多事情不願意和父母交流溝通。
父母都知道尊重和信任是溝通的前提,而實際中溝通起來就不說那麼回事了,想像著母慈子孝,結果卻是雞飛狗跳。在雙方的相互較量中,最後往往以兩敗俱傷收場。
因此,作為父母,掌握好的溝通方式顯得尤為重要。因為,良好的溝通是父母實施一切教育方法的關鍵。
關於和孩子的溝通,下面給大家介紹下「聽說讀寫」法。
01 聽,談話的藝術是聽和被聽的藝術。
談話的藝術是聽和被聽的藝術。真正的溝通高手是一個熱衷於聆聽的人。善於傾聽,才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最基本素質。
就如卡耐基所說:如果希望成為一個善於談話的人,那就先做一個致意傾聽的人。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7—12歲的孩子,情感和歸屬需求開始加強,尊重需求開始覺醒,渴望被人尊重。
在與孩子的傾聽過程中,你得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引導孩子繼續說下去 「還有呢?然後呢?」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關心、被尊重,就會向你敞開心扉。你跟孩子的溝通也會更加有效。
02 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德魯克說:一個人必須知道該說什麼,知道什麼時候說,知道對誰說,知道怎麼說。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話的內容固然重要,但說相同的話,你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成年人尚且都會有這種感覺,更何況年幼的孩子,他還沒有能力理解父母說話的良苦用心。
推心置腹的談話是心靈的展示。
對孩子說「你去把碗給我洗了」和「如果有人幫我洗碗,我會很高興」的效果哪個好!
對孩子說「作業還沒有做完嗎?」和「作業全做完了吧?」哪個更會讓孩子反感!
說話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尤其是跟孩子說話。所謂言傳身教,言得不藝術,怎麼起到教導的效果。
03 讀,讀懂孩子情緒,控制自己情緒。
「情緒」是溝通的催化劑。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情緒不對,內容就會被扭曲。
沒有良好的情緒,說話陰陽怪氣,讓孩子誤以為是挑釁。而孩子的脾氣也一觸即發,結果溝通變成了吵架,說得再多也只是發洩。
因此,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首先要準確讀懂孩子的情緒,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再解決問題。溝通的過程中要積極傾聽,要用眼觀察,用耳朵和心傾聽,通過換位思考,讀懂孩子的情緒、感受和需求。更多地正面地去啟發、鼓勵孩子,而不是指責、批評。
此外,父母要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多反省、改進。卡耐基: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
其次,家長更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家長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住,陷於不良情緒中,怎麼能對孩子進行教育呢!
蘇格拉底:在你發怒的時候,要緊閉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氣。
因此,溝通時,要平等相待,如朋友般,就如李開復所說「父母要用3%的時間管教孩子,用97%的時間和孩子做朋友,因為通過這樣的交流,才能讓孩子成為講理的孩子」。
04 寫,有一種溝通叫書信,間接溝通也很重要。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不一定要當事人直接對話,在家庭親子教育中,可信賴而且情緒較穩定的家人更能扮演那個能和諧處事的角色,雙方之間可以通過間接的方式溝通。
間接溝通,是管理學中的名詞。此種形式溝通的優點是比較冷靜理智,溝通交流觀點相對比較委婉,不太容易受感情和氛圍因素影響。如書信、郵件、電話等方式。
書信是比當面談心是更好的溝通方式。「見字如面,展信舒顏。」記得上學那會書信還很流行,一些同學還有筆友。那種見字如面,展信於方寸之間的喜悅與激動的心情,那種翹首盼佳音的期待,書信之中的墨水味道,令人回味。很多大家都給自己的孩子寫過信。
劉瑜《願你慢慢長大》:「小布穀,媽媽唯願你能對她始終保持耐心,無論陰晴圓缺,無論世事變遷。」
席慕蓉《我的女兒》:「母女一場,因緣也只在五十年內吧!其間並無可以書之於史,勒之於銘的大事,只是細細瑣瑣的俗事俗務。但是,俗事也是可以入詩的,俗務也是可以縈人心胸,久而芬芳的。」
青春期會產生太多令父母憂慮抓狂的問題,與青春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更需要破譯孩子青春期的密碼。父母只有不斷更新自我的認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才能找到應對的方法。
樊登推薦家長讀一讀《解碼青春期》,這是青少年勵志專家喬希·西普專門寫給帶青春期父母的實用手冊,讓你掌握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策略,陪孩子度過成長中最具有挑戰性的時期。
書中對青春期父母和家長困擾最多的問題,特別是如何溝通,都一一給帶出了詳細具體的解決方案。豐富的實例,可讀性非常強,是青春期父母必備的指導手冊。
用正確的方式與孩子相處,你會收穫一個更平和,更積極向上的孩子。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