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識比較強、不容易溝通,已經是現在親子教育當中家長普遍需要面臨的問題。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幫助孩子平穩的度過青春期的浪潮,避免孩子在青春期誤入歧途,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我的鄰居周女士家裡有一個14歲的女兒,幾乎每天都能聽到他們在隔壁發生激烈的爭吵,以及周女士歇斯底裡的吼叫。每次在小區裡相遇的時候,周女士總是免不了要和我抱怨一下自己家中的苦惱:最近兩年開始和孩子的溝通越來越困難,不管說什麼話題,哪怕是抱著善意去與孩子進行交流,但是女兒回饋的往往是不耐煩和頂嘴。周女士本身脾氣就不太溫柔,一來一往之間,母女倆的矛盾越發激烈,產生了很多紛爭苦惱。
這種現象幾乎在每一個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都會發生,家長應該巧用「刺蝟定律」來和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真正的成為朋友。
顧名思義,「刺蝟定律」就是指兩個人迫切的想給對方保護和善意,但是由於身上有刺,如果距離過近就會傷害到對方。所以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夠傳遞給對方溫暖。
在親子教育中也是如此,家長應該在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的時候,給雙方的「刺」留有空間。在保護對方的基礎上,再進行有效溝通。
孩子進入青春期叛逆期,為什麼越來越難溝通
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出現叛逆的現象,給親子溝通造成了很多阻礙。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家長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1,不信任的親子關係。
親子雙方並沒有形成信任的、可依賴的關係,孩子從心底不信任父母,所以不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告訴父母。雙方在交流的時候沒有辦法敞開心扉,彼此都覺得對方說的不對,認為對方不講道理,因此就產生了矛盾。
2,只看重孩子成績。
家長過於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無論孩子和家長分享什麼話題,說不了幾句話,最後又歸結到了學習上。每日裡只是嘮叨讓孩子好好學習,取得好成績,並不關注孩子的交友和心理狀態,也不想聽孩子的內心想法。
3,家長情緒失控。
有些家長可能是自身的性格原因,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時常會情緒失控出現暴躁、易怒、發脾氣的現象。每當孩子出現反叛情緒,家長就會為了保護自己身為父母的尊嚴,以更加惡劣的情緒去回擊孩子。導致雙方矛盾與衝突越來越激烈,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的溝通。
不正確的溝通方式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1,心理壓抑,出現異常。
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最值得依賴的人,應該就是自己的父母。當孩子與父母之間沒有辦法形成互相信任的親子關係,沒有人可以訴說自己的內心想法。過多的負面情緒積壓在孩子的心中就會出現壓抑的異常,容易引發抑鬱症,讓孩子性格變得內向自卑,不願意與人社交。
2,為了反抗而反抗。
孩子到了青春期,自我意識快速增加,敏感、自尊心強。很多時候都會在與家長對話中受到傷害,因此就會為了反抗家長而故意去製造對立情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家長越不讓做什麼,孩子越要去做什麼。這種為了反抗而反抗的行為,很有可能會讓孩子誤入歧途,自暴自棄。
3,缺少親子安全感。
親子雙方沒有辦法形成有效的溝通,因此孩子沒有辦法獲得父母和家庭給予的安全感。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因此會對自己產生懷疑的情緒,面對挫折的時候缺乏抗壓力,也不敢去挑戰未知、面對困難。
正確有效的溝通方式,可以讓孩子和父母之間形成互相信任、互相依賴的親子關係。讓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心中擁有底氣,有自信可以去戰勝困難。所以家長應該注意,使用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和孩子之間的溝通障礙,與孩子建立充滿關愛的溝通橋梁。
父母巧用「刺蝟定律」,輕鬆解決親子之間愛的溝通障礙
1,尊重孩子的判斷。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判斷,在孩子做出某種選擇或者提出某種看法的時候,不要第一時間去進行否認並且加以指責。而是應該聽聽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意見。人生的路廣闊又崎嶇,家長應該讓孩子擁有獨自踏上旅程的能力,不要強勢的要求孩子必須服從自己。
2,平等的交流。
家長應該與孩子進行平等的交流,放下自己作為父母的架子和威嚴。真正的從孩子的角度進行出發,理解孩子的思維和想法。彼此信任平等的去對待對方,而不是抱著父母的架子不放,認為自己是成年人,自己的經歷可以碾壓孩子,所以就替孩子做主。
3,鼓勵孩子獨立面對。
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家長應該鼓勵孩子獨自去面對困難,讓孩子自己去分析事物的原因以及思考如何解決。父母應該做的是成為孩子的後盾,當他成功的時候去為他喝彩,如果孩子失敗了,那麼父母要給予安慰,並且幫他一起尋找失敗的原因。
卡耐基曾經說過:「如果想成為一個善於說話的人,那麼,首先要成為一個善於傾聽的人。」
溝通是親子關係中的重要橋梁,家長應該在尊重孩子個性和意願的前提下,和孩子進行真誠平等的溝通。給予孩子獨立的空間,讓孩子擁有自我抉擇的權利,不要讓身上的「刺」傷害到彼此。
您和孩子存在溝通障礙嗎?您是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溝通呢?歡迎各位家長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