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發脾氣,家長要警惕,別讓「共情」成為另一種控制

2020-11-02 雅雅媽媽說育兒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如今家長越來越重視自我提升,有了寶寶後,不僅要學習各種育兒知識、育兒理論,還得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識,硬生生把自己過成了"百科全書"。

而在家庭教育這一塊"兵家必爭之地"中,有個觀點受到了廣大家長的認可,就是在孩子哭鬧發脾氣時,家長要學會"共情",去理解、體會孩子的感受。

案例

寶媽曉嵐正在做午飯,奶奶在客廳陪寶寶搭積木。可飯做到一半,曉嵐卻聽到了寶寶的哭聲。她想著有奶奶安撫,寶寶應該會很快停止哭鬧,誰知道寶寶卻一直在哭。

曉嵐走到客廳看看發生了什麼事,眼前是一堆散著的積木。奶奶跟曉嵐說,寶寶剛剛快把積木城堡搭完了,到最後一步她想幫個忙,結果沒把握好力道,把城堡給弄散了。

城堡"塌了"之後,寶寶崩潰地大哭起來,邊踢奶奶邊喊著"給我拼回來!""剛才的城堡不是這樣的!"。

寶媽曉嵐嘗試著跟寶寶共情:"寶寶辛苦搭的積木倒了,你肯定很傷心對嗎?"並跟寶寶講道理:"奶奶剛剛不是故意的,你願意給她一個機會跟你重新把城堡搭回來嗎?"但是無論怎麼哄,孩子依舊是發脾氣。

曉嵐納悶了,自己明明做到了"共情",可孩子為什麼"不給面子"呢?


為什麼"共情"有時沒有用?

都說家長的共情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可有些孩子為什麼依舊發脾氣呢?

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家長理解錯了共情的方式和目的。

①共情不是拿孩子跟別人比

很多家長在嘗試"共情"的時候,沒有從孩子出發,反而會拿孩子跟別人作對比,比如:"鄰居家的寶寶上次摔得比你更重,他都沒哭,你只是摔破了點皮,沒關係的。"這種方式只會讓孩子的情緒更糟糕。

②共情不等於講道理

很多家長以為"共情"就是把道理講給孩子聽,於是反覆地跟孩子說一些大道理,反倒讓孩子覺得家長沒有理解自己的感受。有句話叫"道理我都懂,但我還是很難過",有些孩子知道生氣是不好的情緒,但他們忍不住,所以希望家長感受到,而不是想聽大道理。所以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使用了所謂的"共情"之後,並沒有效果。

別讓"共情"演變成另一種控制

當孩子發脾氣、哭鬧之後,家長跟他們共情是沒錯的,但是要警惕和小心,別讓共情演變成另一種控制。

在跟寶寶共情之後,有的家長看著依舊哭鬧的寶寶,開始感到不耐煩:"我都理解你為什麼難過了,你為什麼還要哭?"

在這裡家長走進了一個誤區:認為自己共情了,孩子就不應該再生氣。但其實,這是不講道理的,如果你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孩子就必須冷靜下來,這不就是變相的控制和綁架嗎?

而且,孩子通常缺乏情緒管理的能力,對於內心的難過和憤怒,他們不知道該怎麼排解。家長的"共情"確實能夠讓孩子感受到有人理解自己,得到一定的安慰,但共情之後,家長還有其他要做的事情,這樣才能真正安撫孩子。

"共情"之後,家長要怎麼做?

在"共情"階段,父母要真心地去了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哭鬧,之後再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1、教給孩子正確的處理方法

在孩子2歲左右,家長經常會感到頭疼,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喜歡發脾氣,而且動不動就跟家長對著幹。比如孩子要拿杯子,結果不小心摔了,不等家長反應,他就率先發脾氣、哭鬧。

此時家長首先是共情:"爸爸/媽媽知道你不高興,因為什麼呢?是沒拿穩杯子嗎?"共情之後,家長要告訴孩子處理方法,比如:"我們一起把這個杯子收拾好,好嗎?下次你可以像我這樣拿杯子,就拿得穩了。"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則視頻,視頻中的媽媽在模仿女兒以前做過的事。其中有一段是,媽媽不小心把食物弄灑了,女兒走過來跟她一起收拾,並給她重新裝了一碗,還提醒她"這次要小心點哦"。

而在媽媽因為弄不好玩具而發脾氣時,女兒則是立刻給予安慰,並教她怎麼做:"你看,這樣就可以玩啦。"女兒之所以有這些反應,可見是因為媽媽平時也是這麼教育她的。

2、給孩子做好"情緒教育"

在家長共情之後,很多孩子依舊會哭鬧,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種情緒。腦科學研究將人的大腦分為"情緒腦"和"理智腦",0-6歲的寶寶更多被前者影響,容易受到情緒的幹擾。

所以,家長教會孩子如何處理消極情緒,至關重要。

當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家長不妨引導他們用合理的方式發洩出來。比如孩子很生氣,家長先共情:"你現在很生氣對嗎?媽媽理解你,但是生氣會讓我們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們要解決它。"

之後,家長可以跟孩子說:"想解決自己的不高興,我們可以跺跺腳、打枕頭,或者在沒人的地方喊'我很生氣',但是不能傷害別人和自己哦。"

3、"善後"

在孩子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家長要對讓孩子情緒激動的事情做一個"善後"。如果孩子是因為提出了不合理要求被拒絕而哭鬧,那麼家長要解釋清楚自己拒絕的原因;如果孩子是因為自己的東西被破壞了、被送人了而傷心,那麼家長要給予道歉和補償,徵得他的原諒。

4、教會孩子表達情緒

感到憤怒、傷心時,哭鬧是孩子最直接的表達方法,可他們終究要成長,如何正確表達情緒就成了他們的必修課。所以,在處理好事情之後,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讓他們明白一味的鬧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表達和溝通才能。

育兒寄語

現代社會越來越重視情商,情商高的孩子無論在哪都吃香。而要想讓孩子擁有出眾的情商,那麼家長就得從小教會他們正確地覺察、引導、表達自己的情緒,掌握管理情緒的能力。相信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一定可以成為一個情緒穩定、人格健全的人。

今日互動話題:孩子發脾氣時,你是怎麼做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喜歡哭鬧,家長不用太擔心,三種方法讓孩子控制脾氣
    雖然此刻家長的心理特別煎熬,但是想讓孩子有個好的情商和未來,家長還是要忍住炸毛的情緒,然後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其實從一歲多開始,孩子便已經有了自我意識,然後會萌發出各種不同的情緒,哭鬧就是其中一種。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孩子不太善於表達,然後接住了發脾氣。
  • 一言不合就哭鬧耍賴,原則還是共情?
    孩子一言不合就哭鬧耍賴,可定是養兒過程中讓人最不痛快的事情之一。對於孩子發脾氣,一直有兩種看法。一種是: 制止它,忽略它,絕不能讓它變成朝你耀武揚威的武器,一次得逞,天天哭給你看。另一種是: 佛說(育兒博主們說),要共情、要理解、要接納。像我們這樣的凡身肉體,大部分人兩頭搖擺,到底該怎麼做呢?
  • 孩子發脾氣怎麼辦?學會共情,解決情緒難題
    孩子安靜的時候和天使一樣可愛,一旦孩子哭鬧發脾氣家長就覺得孩子頓時化身成了小惡魔,實在是沒有辦法。這不,為了吃飯問題,孩子和爸媽又吵上了。還說「就不吃,你滾開!」。發脾氣的熊娃子實在讓人難以應付。有些媽媽說,我家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給他講了很多道理就是聽不進去,扔下不理他,他又哭的很可憐,有時候真的忍不住想打他。但有時候打也打了,就是控制不了他發脾氣。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應該這樣做幫他冷靜下來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孩子發脾氣時,他們既不想對孩子太嚴格控制,也不想太寬鬆變成溺愛父母,發現用語言溝通讓孩子自己冷靜,都不太管用,不知道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方法,首先要知道的是,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強迫發火的孩子不生氣,而是要讓他們恢復情緒的平衡,回到合作和放鬆的狀態,有一些育兒專家建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理他們,對此我並不同意。
  •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正確引導,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商
    是一臉姨母笑,內心波瀾不驚,靜靜等待孩子安靜下來?還是心中立馬升起一團怒火,想著「趕緊停止吧,煩死了」?估計多數的家長都屬於後者,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就認為發脾氣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沒有人喜歡一個人跟自己發脾氣。事實卻是,如果家長能正確處理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反而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 孩子用哭鬧、發脾氣威脅你,父母一句話就有效
    倆孩子都是4歲多,平時沒事兒就湊在一起。要是二寶沒睡,她倒是可以推著嬰兒車,送大寶過去。但現在二寶睡了,再一折騰肯定又會哭鬧。她就跟大寶說,現在妹妹剛睡著,等妹妹什麼時候睡醒了再說吧,你先去玩兒會別的。結果大寶馬上開始哼哼唧唧要哭,她跟大寶講道理,說有事兒說事兒,哭什麼。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家長要分清孩子的脾氣類型,才能對症下藥!
    "我是真的拿她沒辦法,她軟硬都不吃,動不動就發脾氣,扔東西,人家的孩子都是暖心的小棉襖;我家這就是可怕的刺蝟服啊!"其實做了父母之後才會知道為人父母的不容易,要面對孩子的情緒,面對他們莫名其妙的亂發脾氣;有些急躁的父母直接就會更加兇,被孩子的哭鬧點燃了內心的火藥桶。卻總忽略了孩子為什麼生氣,生氣又是怎麼樣的。
  • 娃哭鬧、發脾氣千萬別忍,這3招100%有用
    事後也說:不管小魚兒調皮成什麼樣,我都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做到不去跟他發脾氣。實際上,寶寶愛發脾氣、打人,都是很正常的,因為他還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寶寶長大以後,出色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會讓他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還會成為一個更受歡迎的人。話不多說,接下來,科大大(ID:kexueyuer2012)就好好講講這件事兒!1這點做不到,別談情緒管理!
  • 孩子亂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管理「5步走」,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孩子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哭鬧起來就沒法控制,這應該是很多家長都會遇到的一個育兒難題。越小的孩子越喜歡哭鬧、亂發脾氣,因為在我們大腦皮層裡,負責處理情緒的前額葉部分在孩子6歲前尚未發育成熟。對他們來說,沒辦法控制自己情緒是非常很正常的。尤其是0-3歲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對情緒的認識、表達,還處在懵懂的階段。他們大喊大叫、哭鬧、摔東西、發脾氣,其實都是在用直接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 黃磊女兒發脾氣獲贊12萬:孩子發脾氣竟是好事?
    1)理解孩子的情緒,教他認識情緒情緒管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成年人來說亦是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想要孩子習得控制情緒的能力,首先就要從教他認識情緒開始。當孩子哭鬧發脾氣時,先別忙著指責他,我們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的積木塌了,你現在很難過對不對?」
  • 黃磊女兒發脾氣,網友卻稱讚可愛:孩子發脾氣可能不是壞事
    縱使我們說孩子發脾氣是件好事,也不代表孩子可以無止境地通過「無理取鬧」來實現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需求。其中關鍵,還在於家長的巧妙引導。想要孩子習得控制情緒的能力,首先就要從教他認識情緒開始。當孩子哭鬧發脾氣時,先別忙著指責他,我們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的積木塌了,你現在很難過對不對?」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明白任何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負面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並不可怕。
  • 共情能力決定情商?父母要想與孩子正確「共情」,先了解這幾點
    錯誤的共情方式是怎樣的1.不問是非對錯的共情很多家長認為的共情就是要體諒孩子的情緒,要儘量以孩子的情緒為主,他們既不會問清楚事情的緣由和經過,也不會合理的安撫孩子的情緒。對於大部分家長來說,安撫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將責任推給別人,這種共情方式看似是在安慰孩子,但實際上卻是另一種溺愛孩子的方式。即使要做到共情,也不能完全忽略事實經過。在孩子的負面情緒面前,很多家長會選擇放任孩子,不去幹預孩子做任何事,即使孩子做錯了事,家長也不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兒子已經中班,可是經過一個暑假不適應了,每天哭鬧。她早上上班前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小孩哭鬧得厲害,怎麼安撫也不管用,每次她都落個「倉皇而逃」。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她兒子已經中班,可是經過一個暑假不適應了,每天哭鬧。她早上上班前把兒子送到幼兒園,小孩哭鬧得厲害,怎麼安撫也不管用,每次她都落個「倉皇而逃」。她還吐槽說:怎麼育兒文章裡學來的共情技巧都沒用?平時用著還有點用,現在關鍵時候卻失效,太氣人了。
  • 別再說「別哭,別生氣」了!家長做到這幾點,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還有一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出門玩耍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就立馬哭鬧不止,覺得現在的小男孩真的是越來越嬌氣了。其實,3-6歲是孩子情緒管理的黃金期,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別再說「別哭,別生氣」了!家長做到這幾點,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
  • 應對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正面管教,讓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溺愛、打罵、簡單粗暴地管教,這些都是造成孩子壞脾氣的原因,所以,我們在平時對待孩子發脾氣時的做法就尤為重要,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家長哪些行為會養出壞脾氣的孩子。2、打罵孩子有一些父母責是另一種極端,管教孩子簡單粗暴,認為不打不罵就養不出好孩子
  • 育兒專家建議 寶寶發脾氣要「對症下藥」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家長可能經常會遇到孩子與自己「頂嘴」、「不聽話」、「摔東西」、「哭鬧不止」、「打人」的情況。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的反抗只是想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留意孩子生活中的變化,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幫助孩子合理地疏導情緒。今天親貝網小編帶父母看看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如何對症下藥?有什麼小技巧?
  • 那個愛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缺少這4種能力
    1認知靈活能力很多孩子因為理解能力有限,很難快速的從一種精神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精神狀態,比如突然不讓一個愛吃糖果的孩子戒掉所有糖果,讓一個在遊戲中玩high的孩子迅速靜下來看書......顯然,孩子無法分析這些原因,也就只能用哭鬧,發脾氣來應對這種挫敗感了。
  • 自閉症孩子情緒失控,尖叫,哭鬧,發脾氣,家長應該怎麼辦?
    那麼在生活當中,如果是自閉症兒童的話,特別容易,因為小小的一件事情會持續幾個小時的大聲尖叫或者是跺腳裝東西,大發脾氣等,一切讓人覺得很難,理解的事情,可能會發生在他們的身上,那麼如果是特殊兒童的家長,面對不會說話的孩子,應該怎麼去處理更加好一些呢?
  • 當孩子哭鬧和發脾氣時,作為父母能做的5件事
    2、另一種方式是允許孩子哭出來如果你們所處的環境是公眾場所,那麼就把孩子抱起來,帶他到不幹擾別人的地方。04合理的要求儘量滿足不能滿足的也要讓孩子學著接受有家長問:「孩子一有不順心就發脾氣,是該順著他還是要教育他,該如何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