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用哭鬧、發脾氣威脅你,父母一句話就有效

2020-08-28 天空樹

文 | 小樹媽媽

跟朋友閒聊時,她跟我說了不久前跟家裡大寶吵架的事情。

那天她剛哄8個月大的二寶睡下,大寶就過來,跟她說:

「媽媽,我想去豆豆家玩兒。」

豆豆是她家大寶在舞蹈班認識的好朋友,住在隔壁小區。

倆孩子都是4歲多,平時沒事兒就湊在一起。

要是二寶沒睡,她倒是可以推著嬰兒車,送大寶過去。

但現在二寶睡了,再一折騰肯定又會哭鬧。

她就跟大寶說,現在妹妹剛睡著,等妹妹什麼時候睡醒了再說吧,你先去玩兒會別的。

結果大寶馬上開始哼哼唧唧要哭,她跟大寶講道理,說有事兒說事兒,哭什麼。

大寶就開始發脾氣,邊哭邊嚷嚷:「我就要去!就要去!」

還把身邊的二寶的衣服扔到了地上去。

而且大寶這一哭,二寶也給驚醒了,倆孩子對著哭,聲音一個比一個大。

她這個媽媽一時間也心裡委屈,差點兒跟著一起哭。

其實孩子哭鬧和發脾氣,倒也並不是故意跟父母作對,也不都是任性、犟、不懂事。

他們只是還不成熟,缺乏應對困境所需的技能。

就如王小波所說的:「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

孩子們感受到了痛苦、無助、憤怒,而發脾氣、哭鬧,是在他們有限的認知裡,跟父母溝通比較「有效」的一種手段。

任何手段一旦有效,就會越來越頻繁的被使用。

用哭鬧和發脾氣做威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最重要的絕對不是滿足孩子的欲望需求,讓孩子停止發脾氣,而是必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

父母如何跟孩子對話,就顯得非常重要。

今天這篇文章裡,樹媽特別整理了一些跟孩子溝通比較實用的「話術公式」。

對想跟孩子共情、理解孩子的情緒、以及爭取孩子合作,但是又不知道具體如何說的朋友,可能會有一些幫助。


與孩子共情的話術公式

媽媽/爸爸知道你現在覺得

+

感覺詞彙(類似於難過、憤怒、生氣……)

+

是因為(孩子情緒的導火索)

+

要是(孩子的願望)就好了

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吼孩子的危害,也都聽說過「共情」,但是每當事情發生的時候,都是一股火氣湧上心頭,根本顧不上。

這個共情公式,是教育學領域的專家簡·尼爾森博士提出的。

一句話並不長,但是卻能很有效的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像前面提到的我朋友家的這件事,套用共情公式來說,就會變成:

媽媽知道你現在覺得委屈

+

是因為媽媽要照顧妹妹,都暫時沒辦法帶你去豆豆家玩兒。

+

要是媽媽能馬上帶你飛到豆豆家,或者馬上把豆豆變到咱們家來就好了……

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會有一種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的感受,心裡會好受很多。

當然,運用這個話術的前提,是父母需要專注的傾聽孩子,發自內心的想跟孩子溝通。

父母越真誠,效果越好。


圖片來源:電視劇《梅爾羅斯》

當孩子已經發脾氣,並作出不當行為後的話術公式:

明確表達強烈的不同意的立場

+

表達你的期望

+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

提供選擇+採取行動+解決問題

還是以我朋友家的這個小例子來說,對大寶發脾氣扔妹妹衣服的這個行為,就可以很明確的跟大寶說:

你把妹妹的衣服扔到了地上,剛疊好的都亂了,我太生氣了

+

我希望你不要用扔東西的方式,來跟媽媽說話

+

現在需要把這些衣服都撿起來,重新疊好

+

你要麼把地上的衣服撿起來,要麼以後不要讓媽媽給疊衣服,你自己選擇

話說到了這兒,很多孩子可能會選擇把地上衣服撿起來 ,這當然也是最理想的結果。

但肯定也有不少孩子不吃這套,就是會裝作聽不見,或者繼續不配合。

圖片來源:電影《凱文怎麼了》

那麼就到了「採取行動這一步:

孩子沒有把妹妹衣服撿起來,那麼媽媽就要做到一段時間內,真的不再給大寶疊衣服。

這個就是她不當行為的後果。

最後當孩子發現這個後果給她帶來了不便,父母就可以一起跟孩子想辦法「解決問題」:

可以拉著大寶跟她說:「那麼我們一起想個辦法,既能讓家裡的衣服整齊有序,又不會讓媽媽辛苦反覆收拾。」

這些辦法可以是承諾以後不再亂扔東西,也可以是自己學著疊衣服……

總之要通過語言和行動讓孩子知道,她的感受是可以被接納的,但行為要受到限制。

家裡不管是誰,都要守規則,有界限。

當我們想尋求孩子的合作,可以用到的公式:

觀察:描述我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感受:訴說自己的真實感受+需求:說出自己現在的需要+請求:說出具體的要求

這個基本就是馬歇爾·博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公式。

同樣也是非常簡單,但是事實證明能夠很有效的減少孩子發脾氣的可能。

比如孩子隨手放東西,把房間弄的很亂,我們希望孩子收拾,這句話就會變成:

我看到房間裡的東西被堆得到處都是

+

你知道媽媽喜歡家裡乾淨整潔,這樣的房間讓媽媽感到不舒服

+

我累了一天,想要個舒服的環境

+

你能在9點之前,把屋子整理好嗎?

這樣的句式是不帶攻擊性的,要遠比責罵孩子「懶」、「房間像豬窩」這些攻擊性的詞彙,更容易得到孩子的配合。

當然,也可能孩子還是不配合。

這時候還是返回到上一個孩子進行不當行為的公式。

進入到「提供選擇」「採取行動」和「解決問題」的步驟。

告訴孩子:「9點之後,父母會幫忙收拾,但是也有權把收到的東西保管起來。」

直到孩子能夠保證不再亂丟,自己主動收拾,才會把東西還給他。

做父母,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

特別是當孩子通過生氣、發脾氣、哭鬧、不合作等等手段來要挾我們的時候。

這些話術公式,就是為了幫助父母們先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去嘗試理解孩子的同時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跟孩子對吼。

也許最初使用的時候,會經常忘記或者覺得彆扭,但是多多練習之後,效果就會出來了。

還是那句話,孩子的發脾氣和哭鬧,並不是真正的跟父母作對,他們只是在發出求救信號。

背後的那句話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做,救救我。」

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孩子,加上合適的方法,才能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更多原創關注成長樹公眾號:chengzhangshu9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用哭鬧「威脅」父母,父母這樣做比妥協、發脾氣更有效
    有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煩惱——孩子經常哭。只要是孩子不高興了就會用哭表達情緒,餓了會哭、生病了會哭、沒睡醒會哭……這是在孩子剛剛幾個月時的狀態,但是有些孩子已經過了這樣的年齡段了,還是會經常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意,而這時的「哭」就帶有了某些目的性,用哭來「威脅」父母。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第一句話很重要!講道理和訓斥都不如這樣有效
    母親把男孩帶到沙發的邊緣,男孩的第一句話說:「孩子,你能聽到什麼嗎?」男孩大聲哭泣,哭著哭:「祖母」,「祖母」,「我要祖母」。在我父親的第一句話之後,他立即嘗試道理:「吃飯時不吃飯,吃飯後還會玩嗎?」男孩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不要!」
  • 孩子總用哭鬧「威脅」你?李玫瑾:只需做到「3不要」,輕鬆解決
    其實這樣的父母就非常好理解了,當發現孩子怎麼說都不聽的時候,家長不得不使用威脅的方式來恐嚇孩子,或者是發脾氣來嚇唬孩子,試圖讓孩子能夠停止哭鬧,其實這樣只會造成兩個局面。很多家長聽不了孩子的哭聲,或者是不願意和孩子發生直接的衝突,就會用一些方式類誘哄孩子,例如「不哭就給你買好吃的」、「不哭就帶你去遊樂園玩」等等,這樣雖然暫時能讓孩子停止哭鬧,但是也讓孩子明白「哭鬧是有用的」而對於這樣的現象,李玫瑾教授曾經就提出過:當父母發現孩子用
  • 孩子總是用哭鬧「威脅」父母,都源自於父母的一再妥協
    就拿哭鬧來說,哭,是孩子的天性,從剛出生,就是用「哭」來表達情緒的,這也成為了他們的慣用伎倆。當孩子哭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很心疼,總是想著各種法子哄孩子。但是等孩子長大了需求和欲望越來越多了,如果父母還是用小時候的方式哄,就會讓孩子覺得,只要哭鬧,就能讓父母妥協,慢慢的,孩子就會用這種方式威脅大人。
  • 孩子總用哭鬧威脅你怎麼辦?父母的反應對孩子影響深遠
    如果你注意一下就會發現,這樣的小孩越是在公共場合哭鬧的就越厲害,直到家長滿足他們的需求,時間久了這種方法就是孩子用來威脅家長們的手段孩子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他們的每種心理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 孩子發脾氣,父母第一句話很重要,說錯會影響孩子智商
    那個愛發脾氣的孩子,真的很讓人頭疼前段時間,有位媽媽來向我訴說她的苦惱:三歲半的兒子脾氣比較急,遇到一點困難或想要做一件事,沒有得到家長當下迅速的同意或令他滿意的行動,他會馬上翻臉,要麼摔掉手裡的東西,要麼哭鬧,如果家長對他說教,他甚至脾氣會更大,有時還會打人。
  • "再發脾氣把你送到孤兒院"!父母威脅式教育有哪些弊端?
    畢竟年幼的孩子,對事物沒有清晰透徹的認知,很容易相信父母的威脅。聽到各種可能發生的&34;,孩子都會停止哭鬧撒潑,像乖寶寶一樣沉默不語。我依稀記得小時候在媽媽面前大發脾氣,想讓她給我買新玩具。媽媽揪著我的耳朵怒吼:&34;當時我對孤兒院一詞較為排斥,聽到母親這番威脅,自然收回怒火,主動為自己的行為道歉。
  • 當孩子哭鬧和發脾氣時,作為父母能做的5件事
    我的孩子果果今年7歲多,在他成長的道路上,作為一個普通的媽媽,我也會和很多父母一樣,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有過很多困惑和疑問。就比如:孩子的哭鬧和發脾氣、拖延和磨蹭、膽小或怕輸,我也一直在尋找著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經常忽視孩子的哭聲,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02用拋棄當威脅對孩子來說,最殘忍的一句話,是媽媽不要你了。可我們做父母的,卻總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反過來去威脅孩子。
  • 當孩子用哭鬧要挾你,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經常忽視孩子的哭聲,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傷害。用拋棄當威脅對孩子來說,最殘忍的一句話,是媽媽不要你了。可我們做父母的,卻總是拿孩子最害怕的事情,反過來去威脅孩子。
  • 愛發脾氣,愛哭鬧,讀懂孩子的六個技巧,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特別是嬰幼兒,更容易發脾氣和哭鬧。這源自於他們自身的特點,即使是大孩子,這種機制的表現可能不再那麼明顯,但他們也仍然需要這種機制幫助他們的心理健康發揮作用。重要的是,作為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真正的原因,從而用更恰當的方式來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第一,他們的發育水平尚不成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情緒的調控能力都非常有限。
  •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在某育兒節目上孩子吃飯的時候非要在餐桌上搭積木,爸爸媽媽勸他說吃完飯再玩,沒想到孩子突然就發起了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使勁的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有用,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貼標籤「你這孩子能不能聽點話」,孩子聽了反而哭的更大聲了,一邊哭一邊喊著「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 孩子哭鬧發脾氣,允許孩子哭,是做父母的一種智慧
    對於孩子的突然發脾氣,家長都會採取以暴制暴的態度。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下,家長為了面子,總是想方設法對孩子說狠話,不惜大聲斥責、謾罵,有的甚至採取恐嚇:「不準哭,再哭就把你丟掉!」其目的只有一個想讓孩子儘快偃旗息鼓。其實家長這樣做真的是大錯特錯了!
  • 孩子愛哭鬧,總發脾氣怎麼辦?父母巧用「冷靜角」緩解孩子情緒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最頭疼的就是孩子發脾氣,不聽管教。處理得好的話自然是皆大歡喜,處理不好的話,就是孩子無休止的哭鬧。不過很多父母的做法都會引起後一個結果,這就是教育方式的適當,想要孩子冷靜下來就主要更加高效的調解方式。
  • 胡可一句話拯救二胎媽媽:孩子發脾氣,父母的這個動作很重要
    6歲以前的孩子,腦部發育還不成熟,一旦被情緒控制,很難用理智去控制行為,用意志去克制怒火。不是孩子不想停,而是做不到。某育兒節目中,5歲男孩小花吃飯時突然大發脾氣,又是把枕頭扔地上使勁地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用。看到鬧脾氣的孩子,父母第一時間選擇冷處理。爸爸轉頭就走,媽媽也在一邊冷冷地看著。「你別再鬧了。」
  • 孩子發脾氣、哭鬧也許是在向你求助,你注意到了嗎?
    有時候哭鬧並不是他能用理性去控制的。哭鬧的孩子一旦孩子哭鬧,父母就需要判斷是發脾氣還是真的需要幫助首先第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如果是我,也許會跟你一樣,有點不開心。「我知道」是緩解孩子發脾氣哭鬧的第一句,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並藉助同理心(爸爸媽媽理解我)表示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其次,引導孩子分析情緒,是什麼樣的事情會引發這樣的情緒。第二句,那你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了,引導孩子傾訴。孩子將發脾氣的理由說出來了,情緒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 孩子發脾氣時,90%的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
    右腦負責:情感、非語言的信息,如表情、眼神、語氣語調;上層大腦負責:高級分析思維能力,如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等;孩子常常出現情緒失控發脾氣,這是因為他們的右腦(情緒)佔主導,而且上層大腦(理性)還處於發育中。
  • 如何正確教育發脾氣的孩子?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引言相信很多家長朋友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都經常碰到過孩子發脾氣,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碰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麼用語言恐嚇、用暴力解決問題,要麼就是儘可能順著孩子,可這些方法顯然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當然不是說不能管教孩子,管教和懲罰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 孩子發脾氣,父母的這個動作很重要
    在養育孩子的路上,為人父母遇到最難過的坎是什麼呢?莫過於撒潑打滾、發脾氣的時候了吧。面對這種情形我相信很多爸爸媽媽都會束手無策,孩子小的時候有些甚至威逼恐嚇、武力解決。當孩子長大了,發洩自己的情緒時,有些家長會說:「翅膀硬了是吧,說你兩句還不開心,」他們甚至會覺得孩子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
  • 孩子發脾氣哭鬧時,家長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講道理,這樣做更有效
    發脾氣是憤怒的表示,這樣的情緒不僅大人會有,小孩子也是會有的。小孩子發脾氣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實很多孩子的脾氣都是非常暴躁的。他們不顧場合、時間,如果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他們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有脾氣更暴躁一些的孩子還會打滾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