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媽媽來向我訴說她的苦惱:
三歲半的兒子脾氣比較急,遇到一點困難或想要做一件事,沒有得到家長當下迅速的同意或令他滿意的行動,他會馬上翻臉,要麼摔掉手裡的東西,要麼哭鬧,如果家長對他說教,他甚至脾氣會更大,有時還會打人。
但也有很多時候覺得他挺懂道理也體貼家人。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儘量壓制自己的火氣,耐心詢問他的想法和需求,以及究竟對家長之前哪些行為不滿意,但是他往往排斥交流。
消極暫停也基本無效,很多時候最終都靠威脅孩子「再哭鬧爸爸媽媽都會走,留你一個人在家」,孩子才停止哭泣。
我感覺很無助,不知道應該嚴厲還是應該溫柔,既怕驕縱了他的壞脾氣,又怕誤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
實際上,當今很多父母都有你這樣的困擾。我們既不想對孩子太嚴格,實施嚴厲的控制,讓他們怕我們,可是也不知道如何去幫助孩子學會耐心和自律。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先明白,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去父母的話。
交流和消極暫停都不管用,這是因為孩子當時處於情緒腦之中。
他的邏輯腦已經下線了,邏輯、推理以及自我反省都不管用(我們都希望孩子在消極暫停時進行自我反省,但是實際上,他們從來不會這麼做!)
當孩子的情緒腦不堪重負時,他們需要的是緩和情緒。
我們可以如實地反應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是如何理解他們的感受的,從而幫助他們緩和情緒。
你說話的時候要很平靜,沒有批判或者批評:「你真得很生氣。我聽到你說『不』了,你太生氣了,氣得都打人了。我看到你在叫喊,我想聽到你所有的感受。」
這種共情能夠讓情緒腦恢復正常,從而讓大腦回歸理性思考。
有些家長,遇到孩子發脾氣,會採用威脅的方式。
但是威脅孩子「如果繼續哭,就留他一個人」這件事有很多問題。
首先,這是一個謊言,我們並不想教孩子說謊。通過「讓孩子害怕」來規範行為,只會讓孩子死板僵化,但是我們需要孩子具有靈活性。
我們不可能通過害怕來教會孩子應對每一種情境,因為每一個新情境都是不同的。
我們需要教會孩子擁有良好的判斷和靈活的思維,這樣他們才能夠把所學所知應用到新情境中去。
像開頭那位媽媽提到的,表面看起來威脅似乎取得了成功,因為孩子不哭了,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成功。
不流淚並不代表著孩子的情緒問題已經解決了,它只不過是被掩藏了起來。
男孩掩藏起眼淚,很有可能以後變得富有攻擊性——這就是不能流淌的淚水所積聚的能量最常見的釋放形式。
這位媽媽說:既不想太嚴厲,也不想太軟弱。
完全同意!
最好就是:給他一個不嚴厲但是強有力的反應。
不用嚴厲也能變得強有力,你可以說:「我不會讓你扔那本書的。」同時,溫和而堅定地抱著他,不讓他扔書,根本不用提高嗓門或者生氣地嚇唬他們。
只要說出簡單的事實就可以:「我很抱歉,但是我的回答依然是不,不過我很高興在你哭的時候抱著你,你想哭多久都可以。」
這就是強有力的反應,因為你在堅持自己的界限。
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溺愛孩子,什麼不是。
我們永遠不會因為滿足孩子的基本需求——餓了餵食,情緒超載時安慰他們——而溺愛孩子。
這不是溺愛,這是養育。
溺愛是:因為我們不能忍受孩子傷心或生氣,而違背自己的價值觀同意某事。
這是溺愛:「好吧,你可以把蛋糕當晚飯吃,只要你不哭就行了。」
因為我們明明知道把蛋糕當晚飯吃是不對的,但是卻無法處理孩子的情緒。
真正的教育是,我們不拒絕孩子的眼淚和其他任何感受,也不懼怕它們,我們接納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