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脾氣時,90%的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

2021-02-07 媽媽手冊

‍‍‍‍

晨媽覺得:其實,子不可愛的時候,最需要愛。




在切蛋糕的時候,侄女豆豆因為沒有吹到蠟燭,要求再點一次,可能因為她的聲音被我們這些大人的聲音蓋住了,我們沒有聽到,準備切蛋糕了。


突然小傢伙開始大聲哭鬧,手裡抓著蠟燭說:「我沒有吹到蠟燭,我沒有吹到,再點一次,我要吹蠟燭。」


弟妹上前一把把孩子拉到旁邊的角落,劈頭蓋臉就是一頓訓斥:


「你自己聽聽,整間屋子只有你在哭鬧,怎麼這麼不懂事?




……」



大概過了五六分鐘,弟妹拉著還在哼哼唧唧的豆豆走過來了,說:「實在是不好意思,小孩子越大越愛發脾氣了。」


不少親戚都表示疫情居家這段時間,與孩子朝夕相處,發現自己家孩子各種小脾氣:



其實「孩子發脾氣」是一個很常見的現象,說女人的臉像天氣,說變就變,孩子又何嘗不是,上一秒還風和日麗,下一秒就狂風暴雨。



一點小事,分分鐘原地爆炸給你看,隨著孩子年齡一起增長的,除了身高,就是脾氣。


講道理,聽不進去;不搭理,哭得更傷心;妥協,又怕放縱了孩子。



《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表示:「孩子的情緒和大人不一樣,他們的情緒表達往往直接。」


而我們要做的是了解孩子所要的內在表達,找到孩子發脾氣所表現出哭鬧或憤怒背後藏著的原因。




1、孩子發脾氣,可能是大腦在發育


根據西格爾《全腦教育法》一書所述: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當情緒泛濫不可收拾時,罪魁禍首是我們的右腦和上層大腦出現了問題。



右腦負責:情感、非語言的信息,如表情、眼神、語氣語調;


上層大腦負責:高級分析思維能力,如決策、對身體和情緒的控制等;



孩子常常出現情緒失控發脾氣,這是因為他們的右腦(情緒)佔主導,而且上層大腦(理性)還處於發育中。



2、孩子發脾氣,可能是訴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後,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觀想法,這些想法可能和現實不是那麼相符合,或者和我們大人的想法不相符。


比如,孩子看見別的孩子在吃零食時自己也想吃,只是覺得想吃,他不會考慮自己剛吃過飯,或者這個零食不健康之類的。


再比如,孩子在商場看到玩具,就想帶回家,他不會考慮自己家裡有類似的玩具或者買回家也不會玩幾次。


當孩子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通過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希望父母可以完成他們的意願。就像一句老話說的那樣:「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心理學家赫爾巴特說:孩子需要愛,特別當孩子不值得愛的時候。


在《媽媽是超人3》中,霍思燕閨蜜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小暖男嗯哼突然衝媽媽發脾氣、還放狠話,最後還要和媽媽絕交,甚至要離家出走。




讓嗯哼性情大變的原因居然是,他媽媽忙著照顧客人,忽略了他,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心中憤怒的最大來源,竟是他們根深蒂固地以為自己沒有人愛。



2-5歲的孩子,正處於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的獨立意識開始萌芽。當他們的想法沒有得到實現時,會產生挫敗感。


兒童心理學研究認為,在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用下,這時候孩子不願意面對失敗是很正常的,是人類本能的反應。


生活中一些很小的事情,在他們看來都是證明自己能力的「大事」,比如玩遊戲有沒有贏、誰先XXX。


在內心不願意接受「自己輸了」這個現實,但又沒有辦法用自己現有的語言表達出來,只好通過發脾氣來表達。



其實不止是孩子,成年人也會這樣,面對失敗會傷心難過,也會哭。 


作家雷布斯曾說:「孩子衝你發脾氣,是想讓你走進他的內心幫他解決問題。」


當下的他們,可能遇到了問題,感到彷徨無助,於是向我們發出求救信號,並期待我們能看到、能理解、能幫助。


孩子發脾氣時

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當孩子發脾氣了,比起講道理和責備,我們第一時間需要做的是,無條件接納孩子情緒。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說:「讓孩子將脾氣發完,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的大腦中佔主導地位的是情緒腦,很難理性去思考問題,這個時候講道理沒有任何用處。


或許你可以蹲下來抱抱他,等他把脾氣發完了,你也冷靜了,也許你會發現,事情好像沒有那麼糟糕,此時再和孩子好好溝通,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再去解決問題。


娘娘孫儷曾發過一條微博:「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不要說教,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2、「我知道……」代替「別哭了……」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小刺蝟」,與其說「別哭了」、「別再鬧了」、「這件事本來就是你的錯」等等之類的話,不如說「我知道你也很難過,XXX」、「如果換做我,我可能也會像你一樣生氣」、「媽媽懂你現在的想法,我小時候也遇到這種情況,反應和你現在一樣」這樣的話。


「我知道」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表達的卻是理解,是同理心,代表此刻你體會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他。


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他們在發脾氣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理解」,而不是「聽道理」和「勸說」。


在綜藝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某一期中,媽媽們正帶著寶貝們吃飯,胡可的小兒子小魚兒心心念念著自己的新玩具。


他要求媽媽現在、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在遭到媽媽的反對後,小魚兒開始憤怒。


看著發脾氣的兒子,胡可卻溫柔堅定的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機器人,但是要等吃完飯以後,這是規則,我們要遵守規則。」



不止這一次,在整個節目中,每當小魚兒發脾氣時,胡可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知道……」


「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在拿不回家,你心裡有點難過,但這是規則。」


當小魚兒因為害怕而哭泣時,胡可說:「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得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當孩子感到委屈、被忽視時,我們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學會用語言表述自己需求。


之前,網上有一段爸爸與女兒對話的視頻,視頻中爸爸教育女兒處理情緒的方式堪稱教科書。



小女孩因為生氣,憋得滿臉通紅,爸爸半蹲在她面前,耐心溫柔的安撫著女兒。


整個過程,這位爸爸沒有因為孩子發脾氣而去批評她,而是像朋友一樣和孩子溝通。


「每次生氣的時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憤怒的心情裡,你要學著去接受它、尊重它。你要承認你生氣了,然後慢慢放下。


你可以生氣,只是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因為這樣會出問題。慢慢放下、克服它,也可以大喊發洩、拿枕頭出氣。


重要的是,你要把你的想法說出來,這樣我才能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我會尊重你的底線,也尊重你的心情。要是今天不適合跟你開玩笑,你只需要告訴我,我就不會了。」



最後,他邀請孩子一起出去散步,「把憤怒拋到腦後,也可以踢踢土,只要能擺脫壞心情,只要你能覺得好受一些。」


當孩子情緒不好,需要排解的時候,我們可以陪孩子一起打打球,聽聽他喜歡的音樂,或者吃他想吃的零食,和孩子一起找到適合他的宣洩方式。

只要不傷害別人,不傷害自己的發洩情緒方式,原則上都可以接受。



4、家長以身作則,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一個家庭,如果父母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或多或少也會受到影響,不亂發脾氣,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是為人父母的修行。


情緒不好的時候,儘量通過溫和的方式調節,一個人靜靜,出去跑步或者睡覺都是可以的,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


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才會潛移默化的受到薰陶,學會用更合適的方式來管理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發脾氣。


在《爸爸去哪兒》中有這樣一個小片段,Jasper因為走路慢而「惹怒」爸爸。



而Jasper則對爸爸喊話:「Can you stop angry now?」



陳小春愣了幾秒,沒想到兒子會這麼說原本「黑」著的臉,慢慢地放鬆了下來,他意識到自己的情緒需要控制,連忙對兒子說:「I am so sorry.」


如果我們因為衝動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而和孩子發脾氣,一定要立即停止,並放下父母的架子,及時道歉。



蔡康永說過這樣的一段話:「情商高並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其實,發脾氣就是一個人正常情緒表達,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都會有自己的脾氣。


作為父母,我們在面對孩子小情緒的時候,要記得正視這件事,幫助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並找到合理的方式去表達情緒。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不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就怕我發脾氣」,這樣他們可能會經常「發脾氣」。


如果孩子因為一些無理要求而發脾氣,我們一定要堅守底線,讓他明白,不是任何時候發脾氣都管用。


在孩子的心裡,慢慢建立規則,不能把發脾氣當做手段。


可能孩子的性格不一樣,具體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應對方法也會不一樣,但有一點,就是要有愛和耐心。





很多時候,我們不接受孩子的脾氣,更多的原因是我們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失去了對他的控制。育兒即育己,孩子的每一個表現,都是我們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的機會。來來來,我們留言區說說你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都是怎麼處理的?


*來源:親寶寶育兒(ID: qbaobao6):分享最新鮮的權威育兒知識、婚姻家庭感悟,科學育兒路上,陪千萬父母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孩子發脾氣時,90%的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
    比如,孩子看見別的孩子在吃零食時自己也想吃,只是覺得想吃,他不會考慮自己剛吃過飯,或者這個零食不健康之類的。再比如,孩子在商場看到玩具,就想帶回家,他不會考慮自己家裡有類似的玩具或者買回家也不會玩幾次。當孩子的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通過哭鬧、發脾氣的方式,希望父母可以完成他們的意願。
  • 孩子亂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比任何懲罰都管用
    ,沒買完就吵著要回家,不走就發脾氣;每天起床、洗漱、寫作業慢得要命,催他快點兒,他就不耐煩;孩子聽不得一點兒批評,一句話不愛聽就「炸毛」,大吼大叫。孩子亂發脾氣,你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孩子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和童年時期的經歷有關,尤其是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回應的態度和方式。
  •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在某育兒節目上孩子吃飯的時候非要在餐桌上搭積木,爸爸媽媽勸他說吃完飯再玩,沒想到孩子突然就發起了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使勁的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有用,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貼標籤「你這孩子能不能聽點話」,孩子聽了反而哭的更大聲了,一邊哭一邊喊著「奶奶,奶奶,我要奶奶」。
  • 如何正確教育發脾氣的孩子?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引言相信很多家長朋友在養育孩子的時候都經常碰到過孩子發脾氣,自己又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碰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要麼用語言恐嚇、用暴力解決問題,要麼就是儘可能順著孩子,可這些方法顯然都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當然不是說不能管教孩子,管教和懲罰孩子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注意方式方法。
  • 當孩子說「我害怕」時,90%的家長第一句話就回應錯了
    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想像力開始大爆發,他們會把生活中看到的一切東西結合起來進行想像,形成各種各樣的事物,有可愛的,也有可怕的。最近我家娃一到天黑就不停的問我,身邊到底有沒有大怪獸,它會不會在我睡覺的時候出現?《媽媽是超人》節目中,賈靜雯女兒咘咘害怕掃地機器人,每當它靠近時,咘咘都快速跑到沙發上,並叫著要媽媽抱。
  •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瘋狂大腦陪您一起育兒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在某育兒節目上孩子吃飯的時候非要在餐桌上搭積木,爸爸媽媽勸他說吃完飯再玩,沒想到孩子突然就發起了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使勁的踩,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都沒有用,媽媽把孩子拉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貼標籤「你這孩子能不能聽點話」,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第一句話很重要!講道理和訓斥都不如這樣有效
    在育兒計劃中,當一個孩子不得不吃飯時,他不得不在飯桌上搭起一塊積木。爸爸媽媽說服他說他吃東西後會再玩。出乎意料的是,男孩突然發脾氣,把玩具扔在地上踩了一下,然後藏在門後and叫。哭,沒有說服力。母親把男孩帶到沙發的邊緣,男孩的第一句話說:「孩子,你能聽到什麼嗎?」男孩大聲哭泣,哭著哭:「祖母」,「祖母」,「我要祖母」。在我父親的第一句話之後,他立即嘗試道理:「吃飯時不吃飯,吃飯後還會玩嗎?」男孩毫不猶豫地拒絕了:「我不要!」
  • 孩子撒謊時,90%的家長第一句話都回應錯了!
    每次下班回來,第一句話就是:有沒有偷看電視? 我的第一反應永遠是:沒有。 這個時候,我爸立即會上前摸發燙的電視,然後指責我說謊。 後來,我學會了計算時間,在他們回家前早點關掉電視,並且用上了電風扇。 但還是被我爸抓到了,因為屏幕還有靜電。
  • 孩子叛逆、愛發脾氣?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高情商父母這樣說
    孩子叛逆、愛發脾氣?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高情商父母這樣說你家孩子是否也經常發脾氣?孩子越長大越叛逆,家長打罵都不管用,道理也聽不進去,這可把家長們愁壞了:自己家的娃是不是有什麼心理問題?怎麼老是喜歡發脾氣?
  •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1句話很重要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是無法接受孩子發脾氣的,特別是在公共場合,最見不得孩子發怒。因為他們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不懂事。可事實並不是這樣。發脾氣的孩子,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無理取鬧,而是他的需求和情感沒有被認真對待。當孩子向父母發脾氣,其實是想讓你看到他,他在向你尋求幫助。
  • 孩子發脾氣(上):家長的錯誤回應方式
    」的內容,也表示過孩子發脾氣其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是家長值得開心的事。這期節目引發了很多家長的討論,有的家長對於孩子發脾氣有了全新的理解與態度,我看到有家長留言希望我多分享孩子發脾氣的內容。他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非常開心,積極響應。然後讓母親再換成一個沒有表情的臉,無論孩子怎樣做,母親都一直面無表情。當媽媽面無表情時,孩子察覺不對勁,開始變得煩躁不安,並開始尖叫,想以此引起媽媽注意。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回應得好不好 影響孩子情商
    親貝網小編家的寶寶越來越容易發脾氣,想要的東西或者想要的陪伴得不到滿足,都會讓他生氣,會上來一陣扑打或者哭,有時候還會奶聲奶氣地說,我生氣了。今天親貝網小編就來和大家說一說,孩子發脾氣了,家長應該如何回應。
  •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怎麼辦?
    「一句話說不對,不是摔門出走就是把自己鎖起來,賭起氣來幾天都不跟我們說話!」……家裡有個愛發脾氣的孩子,讓很多家長都頭疼不已。如果從心理需求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愛發脾氣,提示心理需求未被滿足情緒本身並無對錯,而是內在需求滿足程度的信號燈。就像身體健康離不開均衡的營養一樣,心理健康也離不開需求的滿足與平衡。
  • 面對孩子的愛哭、易暴躁不講理,90%的家長回應都錯了
    就給孩子貼上脾氣不好的標籤,這對孩子不公平,孩子發脾氣時,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孩子為什麼發脾氣,為什麼哭鬧? 孩子發脾氣,可能因為挫敗感孩子在2-5歲時,很容易因為遇到一些小困難,自己一時沒法解決時,就大哭,比如,積木拼不起來;玩遊戲總是輸,學寫字時寫不好…面對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又沒辦法用語言表達出來時,只能通過發脾氣來宣洩心裡的不愉快。當孩子發脾氣時,媽媽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 孩子發脾氣時,90%的家長都說錯了,你說的什麼?
    最近聽一位寶媽向我抱怨說自家的孩子上幼兒園特別容易發脾氣,別人和他一起吃飯不開心了要生氣,別人不小心碰到了他最好的節目要生氣,就連有時我去接孩子,接晚了他也會生氣。為啥我家的孩子這麼容易生氣呢?對於孩子生氣,你通常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 孩子一發脾氣,大多數的媽媽第一句話就回應錯了,可別不重視
    文|西紅柿媽媽小孩子一發脾氣,有些家長就更加生氣了,「吃我的,穿我的,當你是大爺一樣伺候著,你還想怎麼樣啊?」這就是媽媽們的潛臺詞。於是,這些媽媽在不覺間,跟孩子一樣發起了暴脾氣。媽媽們並沒意識到,自己解讀不了孩子的情緒,無法正確地回應孩子的脾氣,只會讓自己變成孩子眼裡的「潑婦」。
  • 孩子大發脾氣時,聰明的家長知道,開口的第一句話很重要
    其實,孩子發脾氣是非常正常的,關鍵在於家長的處理方式。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有問題。粗暴威脅的壓制孩子的脾氣,看似孩子脾氣降低了。其實缺為日後的行為埋下了禍根。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會比情緒腦發育落後。6歲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緒狀態中,無法抽離。在沒有處理好孩子的情緒以前,他是沒有能力用理智腦思考的。
  • 孩子大發脾氣時,懂教育的家長開口的第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大家好,我是阿蒂,孩子的情緒教育是情商教育的必修課,現在的孩子生活的時代,也許你會發現,身邊的孩子們,愛發脾氣的還真不少。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最需要的不是「被勸阻」和「聽道理」,而是「被理解」。腦科學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6歲以前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情緒的綁架中,無法抽離。
  • 為什麼說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怎麼說很重要?超級早教師告訴你
    該吃晚飯的時候,樂樂非要玩挖沙子,爸爸媽媽勸他說吃完飯再玩,沒想到孩子突然發起脾氣,把沙子撒的到處都是,然後躲在門後嚎啕大哭,誰勸也沒有用。這時,媽媽把孩子抱到沙發邊上,對孩子說的第一句話:「你這孩子能不能聽點話!這都幾點了,吃完飯再玩不行嗎?」
  • 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正確引導,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情商
    是一臉姨母笑,內心波瀾不驚,靜靜等待孩子安靜下來?還是心中立馬升起一團怒火,想著「趕緊停止吧,煩死了」?估計多數的家長都屬於後者,因為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就認為發脾氣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沒有人喜歡一個人跟自己發脾氣。事實卻是,如果家長能正確處理孩子發脾氣這件事,反而能提高孩子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