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孩子在遊樂場玩,我們正玩著做飯的玩具,這些玩具都是公共的,突然一個小男孩過來試圖擠開坐在椅子上的孩子,伸手就要搶玩具,而且成功搶走了。
孩子搶玩具
我一邊跟小男孩說,不能搶別人手中的玩具哦,一邊安慰我的孩子。
我看到他身邊跟著一個大女孩,後來他的媽媽過來了才知道是他姐姐,姐姐看到這一幕是選擇忽視的。
那一刻我就在想,姐姐為什麼沒有阻止弟弟,或者跟弟弟說點什麼。難道她認為這是正常的,或者根本沒有管的必要。
孩子委屈地哭了,她不懂得如何從小男孩的手裡把玩具拿回來。
看到男孩沒有一點要還回來的意思,我伸手要把玩具拿回來,他媽媽過來了。
他的媽媽跟他說,這不是在家裡,玩具大家一起玩。
小男孩哭喪的臉,很不願意,這時的媽媽反倒覺得小男孩好笑,在場外一角笑了起來。
也許這是他們的相處模式,我實在沒覺得哪裡好笑,反倒覺得這個事得嚴肅對待。
然後我看到小男孩一臉的委屈和不情願把玩具還了回來。我的孩子情緒也平靜下來了。
小男孩去玩別的玩具了,然而也有別人來搶他正在玩的,看得出他很著急,一直在哭著十分怕他正在玩的東西被別人拿走,可是絲毫沒有辦法,媽媽任由他的玩具被別人拿走,他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也許他沒有真正意識到搶東西有什麼不好。因為媽媽沒有說這是不好的行為,也沒有告訴他如果他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他該怎麼做。
小孩的情緒腦要比理智腦先發育,遇到問題或者不開心,如果理智腦沒有建立好就會下意識會用到情緒腦。有時候哭鬧並不是他能用理性去控制的。
哭鬧的孩子
一旦孩子哭鬧,父母就需要判斷是發脾氣還是真的需要幫助。
孩子有時候玩玩具,玩不好,就發起火來,或者直接哭起來。
他不知道如何處理玩具弄不好這件事情,又不說自己需要幫忙。
就很容易被大人一句「只知道哭,別哭了」給無情地壓下去了。
小的時候錯失了一次改正的機會,越長大越難改。
如果孩子發脾氣哭鬧了,家長要注意區分,同時可以試試這樣說:
與孩子交流
首先第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如果是我,也許會跟你一樣,有點不開心。
「我知道」是緩解孩子發脾氣哭鬧的第一句,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並藉助同理心(爸爸媽媽理解我)表示對孩子的接納和理解。
其次,引導孩子分析情緒,是什麼樣的事情會引發這樣的情緒。
第二句,那你告訴媽媽發生什麼事了,引導孩子傾訴。
孩子將發脾氣的理由說出來了,情緒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最後引導孩子反思孩子發脾氣、哭鬧的行為是否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應該怎麼做。
第三句,那發洩情緒的行為能夠真正解決問題嗎?
孩子每次哭鬧發脾氣其實都是他學習成長的好機會。
引導孩子傾訴然後解決問題是在強化理智腦的使用過程。
孩子的每一個習慣的養成、每一次小小的挫敗、每一個問題的解決,如果一開始沒有處理好,
將要花更多的時間,更大的代價。也許還是孩子一輩子的心理缺陷。
父母高情商的態度會是孩子希望的種子,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修行的過程。
慢慢育兒,分享育兒點滴和身邊的育兒故事,希望能對您有所啟發。如果您看了文章後有什麼不同看法,歡迎留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