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發脾氣,愛哭鬧,讀懂孩子的六個技巧,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2020-08-28 芝麻育兒

在父母們眼中,孩子是情緒化的:

不讓孩子做一些事情,他就躺在地上撒潑、打滾;

一不滿足就哭,發脾氣、扔東西、大喊大叫;

脾氣超大,愛發火,跟他講道理也不聽;

自尊心特別強,做錯了事還沒怎麼說他,就開始不高興;

一生氣就躲進房間裡,關上門,不肯和人溝通……

0-6歲的孩子,情緒經常是來得快,走得也快,他們會經常哭鬧、發脾氣,有時甚至不明原因,又或者在我們看來是無理取鬧。而隨著年齡的增長,6歲以後,他們調節情緒的能力不斷增強了,那些情緒化、哭鬧、發脾氣的行為頻率、強度減少了,然而,當有情緒時,他們可能會選擇把房門一關,拒絕和我們溝通。

我們可能不喜歡看到孩子出現諸如生氣、憤怒、失望、難過等「負面」情緒,然而,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長大,就不能忽略這些負面情緒的存在。

孩子哭鬧和發脾氣並不是壞事情,「平和式教養法」的創始人蘿拉.馬卡姆博士在《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一書中談到「造物主為嬰兒和幼兒提供了一種『防故障安全機制』,釋放恐懼和挫折產生的生理壓力,這種機制就是『發脾氣』」。特別是嬰幼兒,更容易發脾氣和哭鬧。這源自於他們自身的特點,即使是大孩子,這種機制的表現可能不再那麼明顯,但他們也仍然需要這種機制幫助他們的心理健康發揮作用。重要的是,作為家長,需要了解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真正的原因,從而用更恰當的方式來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

第一,他們的發育水平尚不成熟。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情緒的調控能力都非常有限。關於這一點,我們需要從嬰幼兒時期說起,從進化的角度講,嬰幼兒在還沒發育成熟、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以前,需要通過哭鬧和發脾氣來引起成人更多的關注,以使他們能夠更好的生存下去;嬰幼兒大腦的執行控制能力也比較弱,負責自控部分的前額葉需要到25歲以後才發育成熟,因此,嬰幼兒尤其容易情緒化,他們的情緒來得快,走得也快;同時,邏輯思維的發展與成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距,無法很好的理解事情的前因後果,以及因果之間的關係。所以,當我們一味的擺事實、講道理時,孩子依然無法理解,然而,他們的情緒可能會因此變得更加複雜,自然容易哭鬧和發脾氣。

第二,技能不成熟,如語言表達。當孩子還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自己的需要時,更容易發脾氣,當語言得到發展以後,很多情緒化的表現也會慢慢消失。即使是大孩子,也依然有技能不夠成熟的地方,比如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學發生衝突,被老師誤解時,他們不知道怎樣更恰當地處理這些問題,往往容易在這個過程積累情緒,這也是很多時候,當你很久沒有和你的孩子聊天,不知道他經歷了哪些問題和困難時,突然發現孩子變得情緒化,其實這也是他在向你釋放尋求幫助的信號。

第三,調節情緒的能力有限。1歲半以前的孩子,還不完全具備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作為家長,需要幫助他調節情緒壓力下的體驗。當孩子到了3歲以後,他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隨著語言的發展以及以往經驗積累而增強了,此時的他擁有了一定的調節能力,但也並不成熟,因此,在孩子哭鬧或者發脾氣時,你依然需要做他的「情緒調節器」,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他調節情緒。

第四,成人對孩子成長規律不夠了解。孩子的成長非常迅速,人類是最為複雜的生物,與養花、養草不同,養育孩子沒有說明書,一些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並不了解,這些不了解導致其與孩子之間的溝通發生矛盾,引發孩子激烈的情緒。比如,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發展需要經歷哪些關鍵期?哪些行為表現看似是問題卻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一些執拗、逆反的行為背後有哪些原因和需求?哪些做法可以既滿足孩子的成長需要,又不會因此轉變為溺愛?當作為父母的你不了解孩子這些表現背後的深層次需求時,很容易因為理解和溝通的不當激起孩子更多的負面情緒。

第五,成人自身的情緒影響。你會發現,當你情緒不好,總愛發脾氣的時候,你的孩子也是如此,這不僅僅是榜樣的作用,同時也是情緒的感染,當我們處於壓力、焦慮中時,孩子也會感受到,並且,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的循環。所以,很多家長也意識到,調整孩子的情緒,要先從自身的情緒做起。同時,情商高並不是指這個人不發脾氣,而是當有情緒時可以學會自己調整,讓情緒不造成過度的反應。

第六,源自於積累的情緒。有時候,平時掉在地上一塊餅乾沒關係,今天卻不行,孩子因此不依不饒。孩子們很可能因為白天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的衝突,或者因為媽媽白天上班導致的分離焦慮而積累情緒和壓力,又或者在學校裡被同學嘲笑、被老師批評。當情緒和壓力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就會爆發出來,爆發點也許是因為一塊餅乾,也許是因為選電視節目,還有可能是因為搭積木,這些在平時看來不起眼的小事很有可能會成為壓倒孩子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當你發現孩子因為一件事情不停的大哭、特哭時(當然,排除你吼叫和威脅他的時候),不排除孩子在釋放以往的情緒壓力,這種壓力的釋放也常常發生在孩子放鬆下來以後,比如在遊戲過後,出去玩兒完或你回到家以後,這些讓孩子覺得放鬆和安全的時候也成為他們釋放積壓情緒的機會,他會把積壓的情緒和壓力釋放給你。要知道,這是一件好事。情緒並不會因為憋回去就消失了,它會積壓起來,並儲存在孩子的身體裡,及時釋放對他今後的情緒發展非常必要。

當然,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會是導致孩子哭鬧、發脾氣的原因,比如困了,累了,餓了,或者生病的前期,孩子也會哭鬧。

總之,哭鬧和發脾氣是孩子獨有的反應機制,並不是壞事,當他們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無論是生理的,還是心理的,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當他們開始試著理解和接納自己的情緒,當他們學會一定的技能去表達感受和需要並擁有更多情緒調節的體驗,這種情況就會減少。

相關焦點

  • 孩子亂發脾氣?「疏導」和「自我調節」雙管齊下,培養孩子高情商
    舉個例子。很久之前,孫儷因為「吼孩子」的而自我反省的微博上了熱搜。她的高情商在圈內是公認的,在教育方面,也絲毫不含糊。她用比說教打罵更有效的方式,疏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強行帶回來他肯定會哭鬧,一般我的處理方法就是沿路尋找他會感興趣的事物,一點一點的讓他靠近家門口。等前期鋪墊好了,孩子還是要哭鬧,就抱回家拿出他最近感興趣的玩具或水果,保證不到一分鐘他就冷靜下來。
  • 3個親子溝通小技巧,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智慧父母提前看
    父母與孩子之間日常的情緒和溝通方式,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養成。積極正向的溝通會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而建立良好溝通的基礎一定是從父母好好說話開始的。3個親子溝通小技巧,培養出高情商的孩子,智慧父母提前看!
  • 孩子愛發脾氣,是天生的急性子嗎?
    ,可能是件好事,如果你用正確的方式溝通處理,你就能收穫一個高情商的寶寶。沒有孩子喜歡吃的菜,孩子發脾氣不吃飯,家長立馬給孩子做喜歡吃的菜,或者帶孩子出去吃。只要孩子一哭鬧,無論什麼要求,家長都會盡力滿足。
  • 三步解決愛哭鬧和愛發脾氣的孩子,讓孩子回歸理智的科學方法
    我有個朋友一直非常苦惱,因為他孩子非常愛哭鬧,動不動就開始發脾氣,以至於讓我朋友家整天都雞飛狗跳。我朋友也試過很多種方法,比如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講道理,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威脅恐嚇甚至打罵,但始終沒有效果,反而讓孩子情緒變得越發難以控制。在思考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動不動就哭鬧?
  • 「育兒小技巧篇」---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三個要點輕鬆應對
    "可見寶寶發脾氣是件很有殺傷力的事情。很多時候,家長也不知道如何應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嗓門大,父母的嗓門就更大;孩子動手表達自己的情緒,父母就動手打孩子來洩憤。一來一往,一發不可收。這樣的惡性循環,其實正在一步一步毀掉孩子。
  • 孩子愛發脾氣、動手打人,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這讓我想起另一則新聞:江蘇一個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裡的餐具,媽媽替他賠償後訓斥了幾句,結果這個孩子就開始憤怒地打媽媽,掐媽媽脖子。孩子愛發脾氣,一點不高興就哭鬧、煩躁不安在成長過程中是正常的現象,但用動手打人這種暴力的方式表達情緒顯然是不對的。究其根源,是父母沒能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如何發洩和疏導情緒。
  • 高情商的父母是如何應對孩子發脾氣的?
    起初還能耐住性子好好哄幾句,要是孩子繼續無休止地哭鬧,對不起,老娘也是有情緒的人,忍不住就大吼起來。有時候覺得難過和無奈,為什麼親生兒子他就那樣不懂事呢?媽媽明明都是為了他好,他依然動不動就對我發脾氣。
  • 孩子叛逆、愛發脾氣?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高情商父母這樣說
    孩子叛逆、愛發脾氣?家長第一句話很重要,高情商父母這樣說你家孩子是否也經常發脾氣?【發脾氣也不全是壞事】有時候,孩子愛發脾氣也並非壞事,反而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家長不必過於擔憂。53%的家長這樣說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第一句話很重要。曾經有過這樣一則問卷:「問家長,當孩子們犯錯時,您第一句話會說什麼?」結果有超過53%的家長都這樣回答:「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好啊,又不會發脾氣,你要有人家一半就好了。」
  • 孩子哭鬧發脾氣,允許孩子哭,是做父母的一種智慧
    >1、家長先控制好情緒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對家長發脾氣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小東西,長本事了,敢跟老子發脾氣,看我怎麼收拾你。」原因很簡單,在哭鬧、賭氣的時候,孩子是無法自控的。就像皮球一樣,你越打壓它就跳得越高,因此就會出現家長越想制止孩子的哭,孩子就會哭得越厲害的局面。孩子哭的時候家長的訓斥、謾罵、恐嚇和羞辱,除了會對孩子的心理成長產生惡劣的影響之外,其他一點作用都沒有。遇到孩子哭鬧時,家長最聰明的做法是:聽之任之,允許孩子痛痛快快地哭。
  • 孩子愛發脾氣,不一定是被慣的,也許是這5個原因,媽媽了解一下
    案例童童平時是個乖巧的孩子,在家很少哭鬧,可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動不動就對著媽媽發脾氣。她在玩玩具玩得好好的,突然就開始發起了脾氣,媽媽好說歹說才哄好。當媽媽繼續做家務時,童童又開始哭鬧起來,這讓媽媽覺得孩子在無理取鬧,狠狠訓了一頓才消停。童童媽特別納悶,是什麼原因造成孩子情緒如此不穩定呢?
  • 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看到3、4歲的孩子滿地打滾,撒潑,哭鬧,相信很多家長和幼兒園的老師都感到特別抓狂,感覺要被孩子弄瘋了,心裡感嘆,這娃娃整一個混世小魔王呀!其實呀,這是我們小寶貝的叛逆期來啦, 孩子在2-4歲時,正處於第一叛逆期,發脾氣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現象呢,在這個階段,孩子大腦的思維和肢體的協調性,靈活性提高,但是語言能力卻跟不上,孩子無法用準確的語言表達腦海中的想法, 孩子總是詞不達意,內心滿滿的挫敗感,讓他們煩躁焦慮,導致了他們不得不以哭鬧,踢打摔東西為主的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五歲之後詞彙量增多,語言能力邏輯能力提高
  • 孩子亂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管理「5步走」,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孩子愛哭鬧,亂發脾氣,是怎麼回事?在討論孩子為什麼愛哭鬧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點腦科學知識。越小的孩子越喜歡哭鬧、亂發脾氣,因為在我們大腦皮層裡,負責處理情緒的前額葉部分在孩子6歲前尚未發育成熟。對他們來說,沒辦法控制自己情緒是非常很正常的。尤其是0-3歲的孩子,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對情緒的認識、表達,還處在懵懂的階段。他們大喊大叫、哭鬧、摔東西、發脾氣,其實都是在用直接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 想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父母學會這兩招,幫助孩子有個「好人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孩子們有著與生俱來的交往能力,有些孩子能夠輕易掌握並很好地運用,簡簡單單地收穫「好人緣」,但有些孩子卻顯得力不從心。其實,孩子擁有好人緣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的養成非常重要,也是日後孩子成功的關鍵。對於孩子情商方面的培養,家長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 你的孩子是否經常不聽話難溝通?快學會這3招,培養出高情商孩子
    直到看到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被譽為「婚姻教皇」的·約翰·戈特曼寫的《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後,我看到了我是屬於那種壓抑型的父母,而我則沿襲了上一代人的教育方式去教育我的孩子,而我的孩子看起來好像成為了不講道理的人。一發脾氣就被父母批評、威脅、恐嚇的孩子,長大後通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會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
  • 那個愛發脾氣的孩子,其實是缺少這4種能力
    早上上班,看到有個3歲多的孩子被媽媽連拉帶扯的弄進了電梯,嘴裡還不停地說著:快快快,上學要遲到了......進來後,這個媽媽順便快速按了關門鍵,這個孩子卻突然大發脾氣,小嘴一撅,急躁的說道:我要按電梯,我要按電梯,是我來按電梯的.....說著,還把書包丟到地上,哇哇大聲哭起來....
  • 5個說話小技巧,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家長的"育兒寶典"
    現如今,最流行的人設一定是&34;,客觀的解釋高情商,就是一個人的情緒智力,也就是人類在情緒、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質,並且這種品質與遺傳的關係並不大,更重要的是後天的培養。正是因為這樣,現在的家長聚在一起已經不再討論孩子的智商,而是如何培養他們的高情商,可見,成績已經不再是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
  • 如何改掉孩子經常發脾氣的毛病?育兒專家:這5個方法簡單又有效
    當然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無緣無故亂發脾氣,孩子也是如此,而孩子亂發脾氣無非就是這8個原因,帶大家了解一下。孩子亂發脾氣的八大原因一、父母的影響有一些家長本身就脾氣暴躁,喜歡亂發脾氣,又或者家庭關係不和諧,夫妻之間總吵架,這些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都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因此這樣的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是脾氣暴躁,喜歡亂發脾氣。
  • 孩子愛發脾氣,千萬別打罵
    孩子總無端生氣,脾氣暴躁很多家長感到非常棘手。當遇到這種情況時,媽媽首先應分析是否事出有因:既然孩子愛發脾氣,那就證明心裡有情緒,不知如何處理,因此通過生悶氣或者砸東西來宣洩情緒。往更深一層講,不同年齡階段寶寶,發脾氣的原因也是不同的。
  • 想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這三點需要注意
    高情商式的溝通和能說會道的區別逢年過節帶孩子走親訪友的時候,總是能碰到幾個嘴甜的「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特別能說會道,什麼都能撿好聽的話說,見到長輩就會主動打招呼感覺嘴角都抹了蜜。再看看自己家的孩子,表現中規中矩 - 打個招呼然後不吭聲了,問一句答一句有時候還回答得牛頭不對馬嘴。
  • 孩子愛哭鬧,發脾氣怎麼辦?父母學會這三個方法就夠了(收藏)
    孩子經常會在想睡的時候發脾氣。如果這是問題所在,培養定時午睡的習慣,可以防止他再為同一件事鬧脾氣。如果你帶著小孩外出,記得隨身帶著健康的零食,以免他因為肚子餓鬧脾氣。3.問問他到底怎麼了。孩子渴望有人傾聽他們的想法,但只懂得用發脾氣來表達自己。認真看待孩子,詢問他到底怎麼了,仔細聆聽他的回應,也許有所幫助。抱住他或她,給予充分的關注,讓他們有時間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