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情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讀。
在《情商2.0》裡,把情商定義為:一個人認識、理解自己和別人情緒的能力,並把這種認知用於管理自己行為和關係的能力。
複雜嗎?舉個例子。
很久之前,孫儷因為「吼孩子」的而自我反省的微博上了熱搜。她的高情商在圈內是公認的,在教育方面,也絲毫不含糊。她用比說教打罵更有效的方式,疏解孩子的不良情緒,培養孩子的高情商。
孫儷微博截圖
她這樣說道:「當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話,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那些大道理等他們情緒好的時候再去說吧……」
在這裡,她用的情緒疏導方法就是「冷卻法」。
冷卻法是指孩子情緒十分激動時,可以採取暫時置之不理的辦法,孩子自己會慢慢地停止呼喊。
除了讓孩子在冷卻中慢慢緩解自己的情緒之外,我們還可以採取另外兩種情緒疏導方法:
1.轉移法
轉移法是指通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的方式控制孩子的情緒。
比如當孩子因為想去某個地方而執拗的大發脾氣、哭鬧不止的時候,如果條件不允許,我們可以儘快找到有趣的東西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最近我家孩子外出活動後總是不願回家,但確實到了該休息的時間怎麼辦?強行帶回來他肯定會哭鬧,一般我的處理方法就是沿路尋找他會感興趣的事物,一點一點的讓他靠近家門口。
等前期鋪墊好了,孩子還是要哭鬧,就抱回家拿出他最近感興趣的玩具或水果,保證不到一分鐘他就冷靜下來。
2.消退法
對孩子的消極情緒可以採用條件反射消退法,它是指對原先可接受的某種行為的撤銷。
這種方法和李玫瑾教授說過的一種做法有異曲同工之處。
比如孩子在商場要買玩具,可家裡已經有了,孩子哭鬧不止怎麼辦?帶回家和他一起坐在臥室裡,關上門,讓孩子放肆的哭(臥室安全隱患小,媽媽在一旁默默守著),哭累了給孩子拿個毛巾擦擦臉,等孩子完全放鬆下來再告訴他為什麼不能買。
幾次下來再遇到類似的事,孩子哭鬧的機率就會大大減少,冷靜思考的能力會逐漸增強。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能幫助孩子疏導情緒只是一時的,未來還是要靠他自己來調節。
1.反思法
反思法是指讓孩子想一想自己的情緒表現是否合適。
這個方法比較適合稍大一點的孩子,能夠聽得進去道理,也能對自己的行為有初步的判斷。
2.自我說服法
比如4-5歲的孩子在商場看到自己喜愛的玩具時,不會像2-3歲的孩子那樣吵著要買,他能聽從我們的要求,並用語言安慰自己:家裡有許多玩具了,我不買了。這其實就是他情緒控制能力在逐漸的發展,他在用自我說服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再比如有時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有了矛盾會很生氣,我們可以要求他講述打架發生的過程,孩子會越講越平靜。這也是「自我說服法」的體現。
3.想像法
想像法是指遇到困難或挫折而傷心時,想像自己是大姐姐,大哥哥,男子漢或者某個英雄人物等等,進而調節自己的不良情緒。
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孩子喜歡看的動畫片上的英雄人物來引導,不要小看「榜樣」的力量,對孩子來說,不只是父母,他接觸到的一切虛實的人物都會對他自身的行為產生影響。
相信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在我們正確的引導和培養下,孩子能學會恰當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父母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導師,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我們要給孩子以愉快穩定的情緒示範和感染,應避免喜怒無常,不過分溺愛,也不吝惜愛。
當孩子犯錯誤或鬧情緒時,我們應該首先克制自己的情緒,理智冷靜的對待孩子的情緒和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氛圍,培養其積極的情感。在教育過程中,堅持科學的教育方式,做到嚴格要求和尊重愛護相結合。
如此,標本兼治,才能收穫高情商孩子。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會不會亂發脾氣?你是怎麼做的?歡迎留言分享。
我是 ,家有萌寶,關注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父母自我成長。和我一起,解鎖更多育兒知識,期待並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