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思想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曾經在他的創作心情智力一書中說過:一個人的成功,20%取決於智商,80%取決於他的情商。
對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比較關心的話題,有些人說智商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方向,那麼,情商就決定了孩子未來在這個方向上能走多遠。大多數家長認為只要能說會道就是情商高,其實,真正的高情商常常表現在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上面。
什麼是情商?
「情商之父」戈爾曼認為:「擁有認知自身感受及他人感受的能力,從而促進個體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感,並且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
其實說得簡單一點,情商,就是人表達感受、控制情緒、抒發情感,讓自己舒服,也讓別人舒服的能力。 大凡情商高的人,個性友好快樂、學習積極主動、人際關係好、事業進步快。
在蜜罐裡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把自己當成人群的中心、主角,一些從小很有才華的孩子,就因為不受同伴喜愛而「不合群」。長大以後,一直「懷才不遇」,自感「英雄無用武之地」,不僅才華得不到發揮,而且一生總是「不順」。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憤怒。孩子會用憤怒去掩蓋自己很多情緒,比如受挫、傷心、失望,甚至有時候他就是覺得疲倦了,也會發脾氣。此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感受,讓他明白其實自己在經歷什麼情緒。
一旦孩子能夠清楚他們真正的情緒到底是什麼,他們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需要父母引導孩子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擁有人際交往的能力一生才會心情愉悅,心想事成。那些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自己也感到很快樂。任何人都不會喜歡性情乖戾、憂鬱的人,人人都喜歡與快樂而熱情洋溢的人在一起。
不要因為孩子情緒化就責罵或無視他,要用最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去對待他。
日本桌球選手福原愛從小打球輸球後,都會哭鼻子,她的媽媽也是她的教練,總是告知她要回到戰場,勇敢的面對困難和失敗。不僅在成功中獲得信心,也要在失敗中,學會去勇敢的承擔,失敗也不是壞事,會讓你變得更加勇敢和強大。
人是經驗的產物,每個人當下的性格、行為模式、偏好,都是在成長經歷中逐漸定型的。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正確的評估自己的能力,父母引導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
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給報5、6個培訓班。由於壓力太大,孩子完全消化不了,結果培訓到最後腦子一團漿糊什麼都不會了。這個孩子在開始的時候還是很喜歡學習的,由於輔導班太多,不停的給孩子施壓,使孩子產生了負面情緒。
家長越讓好好學他就越不好好學,甚至故意不好好聽課,用這樣的方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這讓孩子對學習沒有了信心,學習沒有主動性。家長和他溝通他也不說話,孩子的負擔明顯過重。這便導致了厭學的開始,孩子的確承受不了這麼多的培訓班,便會失去了學習的動力,這樣一個小的事物很可能影響整個事態的發展。
這時候家長要多反思自己,調整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讓孩子調控好他們自己的情緒,將孩子出現負面情緒的時刻看成是自己教育的一面鏡子,更好的指導自己調整教育方法以及提供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機會。
最好的辦法是你和孩子一起想出不止一種解決辦法,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過程中,孩子學會的不僅僅是方法。還有如何管理自我,如何從情緒狀態中走出來,用理性去解決問題。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他的預期要求。
在溝通中,真誠而合時宜的使用「羅森塔爾效應」,給別人多一些鼓勵、讚美和激勵,可以在別人的心裡開花、結果,使別人受益一生。告訴孩子我們的「心」,決定著影響的方向,「心若向陽,無謂悲傷;心若止水,波瀾不驚」。多給自己一些積極、陽光、正能量的心裡暗示,你會發現,一切都會越來越美好,孩子的情商也會越來越高。
戈爾曼博士告訴我們,孩子在傷心,生氣,或者恐懼的時候,是最需要父母的時候,這時候要先認同孩子的情緒,然後教他如何安慰自己。這個安慰自己的能力,會讓他受益終身。把握機會,在孩子情緒化的瞬間建立信心、提供指導。當你意識到孩子出現不好的情緒,就要主動引導他的情緒,而不要讓這個情緒進一步惡化,告訴孩子換個角度你也許會發現新大陸。
日常生活中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在你請求別人幫助時,如果一開始就提出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絕。而如果你先提出較小要求,別人同意後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則更容易達到目標,我們把這個現象稱為「登門檻效應」。
把大的任務目標分解成一個個小的,可以完成的小目標,猶如登門檻時一級臺階一級臺階的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的登到高處。在培養孩子情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登門檻效應」。比如,先對孩子提出較低的要求,等他們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揚,然後逐步提高要求,從而使孩子樂於積極的奮發向上,塑造良好的人際關係。
情商教育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特別是應當從孩子抓起。尤其是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已經開始重視孩子情商的培養。試想,如果孩子性格孤僻、脆弱、情緒波動大,即使他的智商再高,再聰明,未來的路也很可能走得很艱難。
一般認為,0-6歲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關鍵時期,尤其是在三歲前的嬰幼兒時期。所謂「三歲看老」,也就是說一個人情商的建立與成型大部分是在三歲前完成的。
1.創造良好的家庭交往環境。
父母與孩子應多交流,讓孩子敢愛、敢說。讓孩子多參與到家庭的大小事務,聽聽孩子的意見,這樣能培養孩子與人交際的自信心。父母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可以帶孩子多與小朋友接觸,讓孩子主動分享玩具,多與小朋友共同玩耍,讓孩子融入到自己的交際圈內。
多講故事給孩子聽,多讀培養情商的繪本,比如:
--《是蝸牛開始的》學會如何肯定自己和理解別人,學會對別人看待自己的不同角度應該怎樣對待才是正確的自我評價。
--《你別想讓河馬走開》一個熱鬧的故事,讓孩子們明白,禮貌待人,將讓他們擁有更大的力量。
--《喬治和瑪莎》通過描寫好朋友之前的種種趣事,讓孩子在快樂中感悟友情的分量和意義,體會維繫有益的智慧,提升與人交往、相處的能力。
2.發現跡象,指導行為。
一般來說,社交能力強的孩子能時不時的觀察留意周圍的環境,並且發現一些跡象,來指導自己的社交行為。比如以下幾點:
a.可以專心聽別人說話,不會隨意打斷。
b.留意其他人的行為,試著理解這些行為所傳遞的信息時什麼。
c.可以感受對方的感受,並會用恰當的方式回應。
3.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蒙臺梭利博士認為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是2.5歲-6歲,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會很容易玩到一起去,但是也很容易起矛盾。所以教會孩子分辨一件事情的對錯,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就非常重要。
要想有高情商,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常的社會環境中,一點一點的懂得感受他人情緒,表達自我立場。
很多家長們意識到:成績不是孩子的全部,而擁有較高的情商的話才能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以後到了社會上,才能應對複雜的人際關係和將來的工作。所以在提高孩子智商的同時,要適當的提高孩子的情商也很重要。
個人無論是開心或者是難過,都是需要有人分享的。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最親近的人,是無論開心還是難過都想傾訴的對象。所以,家長一定要細心觀察孩子的情緒波動,主動的幫他們分擔情緒,並引導孩子說出來。
1.用孩子的邏輯,化解孩子的情緒。
教會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引導,換個想法、轉個說法,也許就會柳暗花明。要允許孩子發洩情緒,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等他情緒過後,要教會他控制情緒。比如,「寶貝,咱們有不滿可以發脾氣,但是發脾氣解決不了問題,也許問題會更糟,咱們可不可以想下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孩子管理情緒不要急於求成,要有耐心,也要用心。調節自己的精神狀態,多換位思考,用孩子的邏輯,化解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更好的與人和睦相處,包括獨立性、同理心、責任心、自信心、自律等好多方面。真正的高情商,更像是由內而外發出的涵養,父母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2.和孩子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孩子來說,道理並不是最重要的,他們需要的是有人能夠傾聽他們說什麼,在難受的時候能夠握住一雙溫暖的手,有讓他們感覺安全的父母,能夠對父母敞開心扉。
孩子發脾氣我們可以嘗試這些方法來解決:
a.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父母真誠的表示理解。
b.跟孩子多溝通,多解釋。
c.和孩子一起制定規則,並嚴格執行。
d.給孩子找一個替代品。
e.給孩子換個新環境,換個心情。
列寧曾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榜樣是無聲的教育,是孩子行為規範的榜樣,對孩子有強大的感染力,父母在做好孩子榜樣的同時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他遇到的問題,不僅能減少孩子發脾氣的次數,也是交給他正面思考的思維方式。讓孩子學會與自己的負面情緒相處,先鼓勵他用語言表達,然後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才是最關鍵的。
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但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
可以試試5步情緒控制法,讓孩子重建自信,學會承擔責任。
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顯得不斷增加的人,最不喜歡那些對自己的喜歡顯得不斷減少的人,心理學家們將人際交往中的這種現象稱為「增減效應」。評價他人時可以先說對方一些無傷尊嚴的小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讚揚。
孩子一旦覺得大人認定他是不好的,他會更加不願意改。父母要深入了解孩子,琢磨透孩子的想法,運用「增減效應」,幫助孩子一步一個階梯的向好的方向發展,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助力孩子高情商的培養。
在實際生活中,許多父母往往對孩子批評多,表揚少。喜歡聽表揚話是孩子的天性,表揚能使孩子更加自尊、自愛、激揚自信,從而奮發向上。所以,父母對孩子還是要多一點表揚、鼓勵,少一些批評指責。這樣做,教育效果會更好。
父母對孩子的表揚、批評以及情感投入,都要逐步增加或減少,增減效應實驗證明:先批評後表揚比先表揚後批評的效果好,甚至比一直表揚的效果還好。
社會是一個人與人相處的環境,並不是考了兩本證書,有個文憑就能在生活裡暢通無阻。情商才是重中之重,這決定了一個人在職場中的綜合能力。
在演藝圈裡面廣受好評的就是演員黃渤,不管是跟人交談還是長時間相處,都給人一種舒服的感受,並且無論何時都不會讓別人處於尷尬境地。在很多人眼中,他就是高情商的模範,也是教後輩學做人的模板。那麼這種高情商是怎麼練成的呢?其實關鍵就在於理解,能夠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也就是換位思考,屬於人特有的共情能力。
共情能力越強,就越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也就不會發生讓別人尷尬的境地。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不用說什麼大道理,只需要培養孩子經常換位思考,不要凡事太自私自利。多理解別人,才能處理好很多人際上的問題。
很多人對於高情商的理解就是「圓滑」「會辦事」,但其實真正的高情商反而是「真誠」。真誠是真心待人,誠意辦事,正是因為真心為別人考慮,所以做事才會贏得別人好感和肯定,這叫獲得民心。
嘴甜、腦瓜靈的孩子人人喜歡,但是關鍵也要待人真誠,才能真正贏得別人的好感和肯定。情商高的人對於自我以及他人的情感把控能力很強,善於用有效交往,人際關係處理的很好,通過影響人們的興趣、理解、意志力、忍耐力等方面,使得更加的適應社會。
什麼叫有效交往?就是能使人產生愉快感覺的交往,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能做到有效交往。
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特質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後天無法改變。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過後天努力而得到發展。他們更樂於接受挑戰,並且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成長型思維助力高情商的發展。
情商高的人善於察言觀色,他們的交往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有利於友誼的深化,有效交往才能增進感情、發展友誼。每個成功人士往往都有一種特定的心理特徵,這種心理特徵更是被世界首富比爾蓋茨和很多國際上頂尖的大企業,定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這種特定心理特徵叫做「成長型思維」。
讓孩子具備成長型思維會更加堅韌,他們遇到的挑戰可以幫助自己學習和成長。挑戰越大也就意味著成長的空間越大,即使挑戰失敗了也不要否定自己,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尋找存在的問題,從而不斷改進。雖然也會因為學習、生活的瑣事而或喜或悲,但也總能及時自我調整,不在怨天尤人的悲觀情緒裡消磨自己,儘快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世界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讓孩子懂得,我們要去適應環境,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學會共情。被用心愛過的孩子,更懂得去愛別人;被給予分享的孩子,才願意去分享。家長若樂觀向上,傳遞給孩子的是更加寬闊的思維,培養孩子更加樂觀的去看待困難、挫折,才能增強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
家長要先做到換位思考,尊重孩子的感受,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到。情商高的孩子,為人處世上面更加得心應手,人際關係會更加成功,生活和事業也會因此更加順利。孩子情商的培養對於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影響深遠,高情商更容易指引孩子走上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