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用哭鬧「威脅」父母,父母這樣做比妥協、發脾氣更有效

2020-09-22 小徐育兒講堂

有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煩惱——孩子經常哭。只要是孩子不高興了就會用哭表達情緒,餓了會哭、生病了會哭、沒睡醒會哭……這是在孩子剛剛幾個月時的狀態,但是有些孩子已經過了這樣的年齡段了,還是會經常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意,而這時的「哭」就帶有了某些目的性,用哭來「威脅」父母。


經常會刷到這樣的視頻:一些孩子在逛商場的時候,總是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沒有抵抗力,因此便要求自己的爸爸媽媽買給自己;而父母會認為這樣的東西是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用處的,便會拒絕孩子的要求,有些孩子在父母的的勸說後可以理解父母,便不會再要求要了;但是大多數孩子面對父母的拒絕就會選擇大哭大鬧,更嚴重的是躺在地板上打滾。父母在面臨這種情況一般會有兩個選擇:向孩子妥協,買給孩子;而另一種則是打罵孩子。這兩種選擇可能都會使孩子息事寧人,但是妥協與暴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賈靜雯在一個親子節目中面對女兒的哭鬧時選擇這樣做:在餐桌上賈靜雯的女兒咘咘拒絕吃青菜,可是之前賈靜雯就已經和女兒說好要吃青菜,並且咘咘也答應了。但是一到餐桌上咘咘卻變了主意,在媽媽賈靜雯的多次商量下咘咘還是不肯吃,面對媽媽不斷地要求咘咘發出了哭腔,看到媽媽嚴厲的樣子咘咘徹底大哭,看到女兒傷心痛苦的樣子,賈靜雯並沒有妥協不讓孩子吃青菜了;也沒有責罵女兒;而是選擇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女兒,當女兒哭了一會情緒也漸漸平穩了,賈靜雯再次向女兒提出了吃青菜的要求,而咘咘也似乎接受了媽媽的要求,拿起筷子把青菜全部吃掉了。


女兒不想吃青菜,便用哭鬧「威脅」,但賈靜雯並沒有讓妥協,也沒有打罵孩子,而是選擇等待然後再次商量。賈靜雯的這一做法贏得網友們一片讚賞,也讓各位寶爸寶媽認識到當孩子用哭鬧「威脅」自己時,打罵與妥協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孩子為什麼會哭鬧

1、達到某種要求

著名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過:孩子在三歲之後,他們的哭鬧就會有一定的目的性,是為了達到某種要求。當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沒有及時滿足時,孩子的就會產生不愉快的心理,也正是這種心理,孩子就會出現哭鬧的行為表現。孩子想向媽媽要一個玩具,想多玩一會兒手機,便採取哭鬧這種形式,但家長應該引起注意,當孩子們試圖用哭鬧滿足自己時也正是他們開始用哭鬧「威脅」父母時。家長不應該因為孩子的一時哭鬧就妥協縱容孩子,這樣會使得孩子在之後提出更過分的要求。



2、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內心敏感脆弱,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愛護。但父母們忙於工作不可能每分每秒的注意到孩子,這時孩子心理就會有失落感,他們想讓父母注意到自己關心自己,因此便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就開始哭鬧。在孩子的想法中哭鬧是可以引得父母的注意的,便以此求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李玫瑾教授說當孩子用哭鬧「威脅」父母時,父母應做到——四不做,一做。

1、 不打

當孩子在哭鬧時,一些暴脾氣的家長試圖用「暴力」解決問題,但是孩子小,大人的不經意踢打可能就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更可能使得孩子效仿父母的行為,在之後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武力」解決問題。


2、不罵

孩子在用哭鬧「威脅」父母時,可能是為了達到某個要求,父母不妥協是正確的,但是也要用正確的方式不妥協,切不可責罵孩子,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停止哭鬧可能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3、不離開

當孩子在大聲哭鬧時父母應該將孩子帶到一個獨立的空間,不要有其它的人在場,但同時父母也不要離開孩子,離開孩子使孩子以一個傷心的情緒獨處,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懲罰,而且父母離開讓孩子獨處還有可能讓孩子發生危險。


4、不說教

無論孩子因為什麼原因大哭,孩子此時的情緒都是崩潰的,孩子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果父母此時對孩子說教孩子是聽不進去的,也達不到說教的效果。


「四不做」之後父母需要的就是靜靜地陪著孩子,當孩子見父母並沒有對他的哭鬧做出什麼反應時,孩子的情緒就會漸漸平復,此時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安撫教育,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用哭鬧「威脅」父母,都源自於父母的一再妥協
    就拿哭鬧來說,哭,是孩子的天性,從剛出生,就是用「哭」來表達情緒的,這也成為了他們的慣用伎倆。當孩子哭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很心疼,總是想著各種法子哄孩子。 孩子雖然小,但是很懂得「察言觀色」,他們能分辨出父母是否真的生氣,當他們知道「哭鬧」可以讓父母輕易妥協,達到任何要求的時候
  • 孩子用哭鬧、發脾氣威脅你,父母一句話就有效
    孩子們感受到了痛苦、無助、憤怒,而發脾氣、哭鬧,是在他們有限的認知裡,跟父母溝通比較「有效」的一種手段。任何手段一旦有效,就會越來越頻繁的被使用。用哭鬧和發脾氣做威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要是媽媽能馬上帶你飛到豆豆家,或者馬上把豆豆變到咱們家來就好了……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會有一種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理解的感受,心裡會好受很多。當然,運用這個話術的前提,是父母需要專注的傾聽孩子,發自內心的想跟孩子溝通。父母越真誠,效果越好。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不會拒絕孩子的父母會把孩子養「壞」
    1、孩子掌握了威脅父母的有利條件在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遞增效應,也就是說,如果孩子一哭鬧,我們就對孩子妥協,孩子掌握了威脅父母的有利條件,懂得去威脅父母,他會開始變得有恃無恐。他會覺得只要自己一哭鬧,一撒潑,父母都會聽他的話,他也會因此而威脅父母,讓父母對自己退讓和妥協,這樣不懂得拒絕孩子的父母,最終只會養出一個壞孩子。
  • 面對孩子的撒潑打滾,父母這樣做更有效
    有的則不贊成:任由孩子哭鬧三個小時也不處理,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還打擾到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多家長都經歷過,家長們在處理時採取的方式也不同,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做法一:選擇妥協有些父母在面對孩子的過激行為時,一開始說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但在孩子哭鬧得自己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就選擇向孩子投降,滿足他的任何要求。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為什麼許多父母不會拒絕孩子?
    所以,用哭鬧「要挾」父母,成了許多孩子的致勝「法寶」,只要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哭就可以了。「只要孩子一哭鬧,就妥協」,這是很多父母的常態。可是這樣的方式換來男孩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提要求,只要達不到他的要求,他就以「跳樓」來威脅父母,以此換來父母的退讓和妥協。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為什麼許多父母不會拒絕孩子?
    所以,用哭鬧「要挾」父母,成了許多孩子的致勝「法寶」,只要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哭就可以了。 可是,這樣的方式雖然贏了孩子,卻也輸了孩子。「妥協」 「只要孩子一哭鬧,就妥協」,這是很多父母的常態。
  • 孩子總用哭鬧威脅你怎麼辦?父母的反應對孩子影響深遠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見過這樣的情景,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不止,滿地打滾,引得行人紛紛側目,大人在一旁束手無策,很是尷尬。堅定而和善的對待孩子哭鬧在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不能一味的妥協,越是妥協孩子就越是任性孩子問題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他們的每種心理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 孩子發脾氣哭鬧時,家長最好的處理方式不是講道理,這樣做更有效
    發脾氣是憤怒的表示,這樣的情緒不僅大人會有,小孩子也是會有的。小孩子發脾氣也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現象,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實很多孩子的脾氣都是非常暴躁的。他們不顧場合、時間,如果有什麼不順心的事情,他們就會大發脾氣,甚至有脾氣更暴躁一些的孩子還會打滾哭鬧。
  • 孩子愛發脾氣、動手打人,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這讓我想起另一則新聞:江蘇一個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裡的餐具,媽媽替他賠償後訓斥了幾句,結果這個孩子就開始憤怒地打媽媽,掐媽媽脖子。孩子愛發脾氣,一點不高興就哭鬧、煩躁不安在成長過程中是正常的現象,但用動手打人這種暴力的方式表達情緒顯然是不對的。究其根源,是父母沒能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如何發洩和疏導情緒。
  • 孩子一不滿足就發脾氣哭鬧不止,這樣的「急性子」,父母該這樣做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公交車上孩子因為不滿衝父母或者爺爺奶奶大喊大叫。商場裡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買玩具,躺在地上打滾的孩子。這些孩子都是因為父母沒有及時滿足自己的需求,爆發情緒的典型例子。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孩子這樣呢?父母應該做些什麼幫孩子改善這些情緒呢?
  • 當孩子哭鬧和發脾氣時,作為父母能做的5件事
    如果你仔細為引發孩子哭鬧和發脾氣的情境分類,你會發現是有規律可循的,一般情況下,當被阻止做某件事情時、要求沒能得到滿足時、想要做的事情沒能做成功時,孩子是最容易發脾氣的。你可以關注一下,當孩子哭鬧和發脾氣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你是如何應對的?你不妨回憶一下,在你最初的記憶裡,父母會怎樣對待你的哭鬧和發脾氣?當父母阻止你發脾氣時,你的感受是怎樣的?
  •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父母應該這樣做幫他冷靜下來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擾,孩子發脾氣時,他們既不想對孩子太嚴格控制,也不想太寬鬆變成溺愛父母,發現用語言溝通讓孩子自己冷靜,都不太管用,不知道還能有什麼其他的方法,首先要知道的是,我們的目標並不是強迫發火的孩子不生氣,而是要讓他們恢復情緒的平衡,回到合作和放鬆的狀態,有一些育兒專家建議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理他們,對此我並不同意。
  • 小孩子任性又愛發脾氣,懂教育的父母都是這樣做的
    >1.由於平日過分溺愛,孩子受到反對意見或被批評時,就會採用發脾氣的方式與大人對抗,家長們也往往會妥協,孩子意識到發脾氣是很有效的對抗工具。2.父母的脾氣較為暴躁,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也染上用發脾氣來解決問題的習慣。所以說,很多許多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有可愛的影子,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孩子在大人身上,既學到了好的一面,也同時擁有了不好的一面。
  • 孩子用脾氣「威脅父母」,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媽媽生氣極了:「哼,還敢威脅我,反了你,那你就走吧。」「哼,走就走。」兒子氣衝衝回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了。另一個媽媽則是這樣跟孩子說的:「好,那你告訴媽媽,你要去哪裡?」兒子:「去沒有你的地方。」媽媽:「好的,那我現在幫你收拾衣服,給你準備點吃的,你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了。」
  • 孩子利用「哭鬧」要挾時,父母妥協孩子變本加厲,要堅持4個原則
    一、為什麼孩子喜歡用「哭鬧」達到目的1、恃寵而驕嬰幼兒時期,孩子還不會語言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都會儘量滿足其生理或心理需求,孩子心裡非常清楚,自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爸媽會對自己言聽計從,因為在此之前,父母都是這樣做的,在父母猶豫、沒有滿足自己的時候
  • 不買玩具就哭鬧,聰明父母用這4個方法,比吼孩子1000句管用
    孩子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來威脅家長,家長又應該怎麼辦呢?這時候很多要面子的家長就會妥協,趕緊給孩子買玩具走人。但有過類似經歷的家長肯定知道:這一招治標不治本。孩子知道你很怕他哭鬧,所以下一次他還會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達到目的。2.決不妥協,和孩子PK到底因為知道一旦妥協,孩子下次還會這樣做。很多家長就會走向另一個極端——決不妥協!你哭任你哭,理你算我輸。
  • 孩子哭鬧發脾氣,允許孩子哭,是做父母的一種智慧
    對於孩子的突然發脾氣,家長都會採取以暴制暴的態度。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下,家長為了面子,總是想方設法對孩子說狠話,不惜大聲斥責、謾罵,有的甚至採取恐嚇:「不準哭,再哭就把你丟掉!」其目的只有一個想讓孩子儘快偃旗息鼓。其實家長這樣做真的是大錯特錯了!
  • 孩子一哭鬧,父母就妥協?面對「情感勒索」,要學會「冷處理」
    和自己的孩子鬥智鬥勇,恐怕不少家長都會感到奇怪,畢竟孩子還那麼小,怎麼會和他們鬥智鬥勇,就算真的鬥,還怕鬥不過年紀差這麼多的小孩子?其實,孩子有時候會用哭鬧的形式"情感勒索"家長,然後家長在這樣的哭聲陣仗下不得不妥協,只不過很多家長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和孩子"較勁"的過程中輸了。
  • 孩子總是愛哭,別急著哄,這樣做才更有效
    孩子總是愛哭,別急著哄,這樣做才更有效孩子愛哭,是很多媽媽最頭疼的事情,特別是有的孩子一哭就沒完,越哄哭得越厲害。為什麼我們越阻止孩子哭鬧,孩子的情緒越不穩定?爸爸媽媽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情緒的表達有的孩子想要得到某一樣東西、或者是想要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的時候,或者是在心情不好,不如意的時候,會用哭鬧,發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情緒,通過這種方式想要得到大人的滿足。
  • 孩子總用哭鬧「威脅」你?李玫瑾:只需做到「3不要」,輕鬆解決
    有些父母的性格會非常的溫和,發現孩子因為不聽話而哭鬧的時候,會很喜歡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制止孩子,試圖讓孩子明白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很快父母就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方式根本是行不通的。不僅是孩子聽不進去,甚至是看著父母的脾氣溫和,更加的有恃無恐的哭鬧,試圖讓父母妥協,從而滿足自己的需求,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