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煩惱——孩子經常哭。只要是孩子不高興了就會用哭表達情緒,餓了會哭、生病了會哭、沒睡醒會哭……這是在孩子剛剛幾個月時的狀態,但是有些孩子已經過了這樣的年齡段了,還是會經常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意,而這時的「哭」就帶有了某些目的性,用哭來「威脅」父母。
經常會刷到這樣的視頻:一些孩子在逛商場的時候,總是對琳琅滿目的商品沒有抵抗力,因此便要求自己的爸爸媽媽買給自己;而父母會認為這樣的東西是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用處的,便會拒絕孩子的要求,有些孩子在父母的的勸說後可以理解父母,便不會再要求要了;但是大多數孩子面對父母的拒絕就會選擇大哭大鬧,更嚴重的是躺在地板上打滾。父母在面臨這種情況一般會有兩個選擇:向孩子妥協,買給孩子;而另一種則是打罵孩子。這兩種選擇可能都會使孩子息事寧人,但是妥協與暴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賈靜雯在一個親子節目中面對女兒的哭鬧時選擇這樣做:在餐桌上賈靜雯的女兒咘咘拒絕吃青菜,可是之前賈靜雯就已經和女兒說好要吃青菜,並且咘咘也答應了。但是一到餐桌上咘咘卻變了主意,在媽媽賈靜雯的多次商量下咘咘還是不肯吃,面對媽媽不斷地要求咘咘發出了哭腔,看到媽媽嚴厲的樣子咘咘徹底大哭,看到女兒傷心痛苦的樣子,賈靜雯並沒有妥協不讓孩子吃青菜了;也沒有責罵女兒;而是選擇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女兒,當女兒哭了一會情緒也漸漸平穩了,賈靜雯再次向女兒提出了吃青菜的要求,而咘咘也似乎接受了媽媽的要求,拿起筷子把青菜全部吃掉了。
女兒不想吃青菜,便用哭鬧「威脅」,但賈靜雯並沒有讓妥協,也沒有打罵孩子,而是選擇等待然後再次商量。賈靜雯的這一做法贏得網友們一片讚賞,也讓各位寶爸寶媽認識到當孩子用哭鬧「威脅」自己時,打罵與妥協都不是最好的方法。
1、達到某種要求
著名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過:孩子在三歲之後,他們的哭鬧就會有一定的目的性,是為了達到某種要求。當孩子的一些要求父母沒有及時滿足時,孩子的就會產生不愉快的心理,也正是這種心理,孩子就會出現哭鬧的行為表現。孩子想向媽媽要一個玩具,想多玩一會兒手機,便採取哭鬧這種形式,但家長應該引起注意,當孩子們試圖用哭鬧滿足自己時也正是他們開始用哭鬧「威脅」父母時。家長不應該因為孩子的一時哭鬧就妥協縱容孩子,這樣會使得孩子在之後提出更過分的要求。
2、想要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孩子的內心敏感脆弱,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愛護。但父母們忙於工作不可能每分每秒的注意到孩子,這時孩子心理就會有失落感,他們想讓父母注意到自己關心自己,因此便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就開始哭鬧。在孩子的想法中哭鬧是可以引得父母的注意的,便以此求得父母更多的關注。
1、 不打
當孩子在哭鬧時,一些暴脾氣的家長試圖用「暴力」解決問題,但是孩子小,大人的不經意踢打可能就會給孩子造成傷害;更可能使得孩子效仿父母的行為,在之後遇到問題時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武力」解決問題。
2、不罵
孩子在用哭鬧「威脅」父母時,可能是為了達到某個要求,父母不妥協是正確的,但是也要用正確的方式不妥協,切不可責罵孩子,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停止哭鬧可能還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3、不離開
當孩子在大聲哭鬧時父母應該將孩子帶到一個獨立的空間,不要有其它的人在場,但同時父母也不要離開孩子,離開孩子使孩子以一個傷心的情緒獨處,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懲罰,而且父母離開讓孩子獨處還有可能讓孩子發生危險。
4、不說教
無論孩子因為什麼原因大哭,孩子此時的情緒都是崩潰的,孩子們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如果父母此時對孩子說教孩子是聽不進去的,也達不到說教的效果。
「四不做」之後父母需要的就是靜靜地陪著孩子,當孩子見父母並沒有對他的哭鬧做出什麼反應時,孩子的情緒就會漸漸平復,此時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安撫教育,才能達到最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