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曾在微博上講了自己小女兒發脾氣的一件趣事。
妹妹因為起床氣發了脾氣,過了幾個小時,黃磊沒有批評妹妹,反而說:今天早上誰發脾氣了?妹妹有板有眼地回答:「你明知故問。」
這條微博獲得了接近12W的點讚,網友們紛紛表示被妹妹人兒萌化了。
看來孩子發脾氣是成長過程中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了。
曾經,英國威廉王子全家訪問德國,傲嬌的夏洛特小公主一言不合就坐地打滾,發起了小脾氣。
想必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也是尷尬了一番。
當父母發現從前乖巧的娃突然開始作天作地,哭鬧撒潑時,難免心頭湧上一股氣。殊不知,孩子發脾氣,其實是生理和心理逐漸發育的表現。
孩子發脾氣是好事,是大腦在發育。
根據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2-5歲的孩子處於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開始有了喜好,有了自己的想法。
但矛盾在於,處於該階段的孩子的能力沒辦法跟上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願望並沒辦法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實現,於是心理就產生了挫敗感與無力感,只能通過發脾氣來表達。
但是其中的可貴之處在於,孩子第一次開始有了「自主」的意識和需求,這可是他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孩子每一次的哭叫,其實都是他們在為自己爭取利益,在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
縱使我們說孩子發脾氣是件好事,也不代表孩子可以無止境地通過「無理取鬧」來實現自己合理或不合理的需求。其中關鍵,還在於家長的巧妙引導。
1)理解孩子的情緒,教他認識情緒
情緒管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成年人來說亦是如此,更何況是孩子呢?想要孩子習得控制情緒的能力,首先就要從教他認識情緒開始。
當孩子哭鬧發脾氣時,先別忙著指責他,我們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的積木塌了,你現在很難過對不對?」先幫助孩子確認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明白任何情緒都是可以被接納,負面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並不可怕。
情緒是生活的一部分,是可以控制、處理的。
「剛才那段路有點黑,所以你感到恐懼才哭了對不對?」
「媽媽今天抱了妹妹沒有抱你,所以你有一點嫉妒是嗎?」
「你羨慕鄰居小哥哥的小汽車玩具對嗎?」
不要因為覺得孩子「聽不懂「「不理解」而放棄教他認識情緒,我們每一次情緒的起伏,正面的負面的,都是真實存在的,孩子只有能理解並命名這些情緒,才能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當下的心理狀態,這是未來理性應對情緒的基礎。
家長也可以引導孩子把心中的話說出來,比如,「我覺得不開心,是因為……」孩子如果能學會把情緒表達出來,若再有相似的感覺,可能會用語言來表達。
人的大腦分「情緒腦」和「理性腦」,而孩子的大腦是「情緒腦」主導的,「理性腦」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步發育成熟的。孩子每一次的發脾氣過程,就是「理性腦」鍛鍊的機會。
2)給孩子情緒釋放的權利,做到真正共情
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父母氣急敗壞地斥責「哭什麼哭」「不要再哭了」「別亂發脾氣」,可結果往往是孩子哭得更兇了。
允許孩子哭,真的很重要。因為成年人眼中的小事,在孩子看來可不是小事。
得不到想要的芭比娃娃,就是很委屈呀;
喜歡紅色的小裙子媽媽非要我穿藍色的,就是很傷心啊;
在公園和小夥伴玩的正開心呢突然要回家吃飯了,那真的是很難過啊……
孩子之所以哭鬧,是因為有負面情緒,其實這只是孩子最正常、最本能的反應,讓他釋放出來就好了。可如果一味制止孩子哭, 孩子只會因為壓抑情緒而更加委屈,甚至覺得父母不愛自己。
孩子的情緒長久的得不到正確的釋放,脾氣越來越急,凡事都需要立即滿足,否則就大發脾氣。所以在這時候,爸爸媽媽做到共情就很重要了。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說:"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
在孩子失落難過、大發脾氣的時候,一句「媽媽/爸爸知道這很難受的,想哭就哭一會吧,我陪著你。」往往更有力量,這份接納和看到往往能更好地安撫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知道不是他一個人在承受這些讓他難過的感受和情緒,還有人在陪著他,幫助他,那麼孩子的脾氣自然也會消逝於無形。
3)幫助引導孩子解決問題,做他成長的助推器
情緒穩定下來,我們要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要讓孩子在一次次反覆中認識到,發脾氣對於解決問題毫無幫助。否則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孩子依舊「屢教不改」。
孩子每次發脾氣,其實都是他學習成長的好機會。
很多時候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能力不夠,沒法實現自己想要的,比如想拿杯子卻拿不到,於是發脾氣大哭。這時候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哭鬧,就馬上去幫他解決問題,要教給孩子正確的做法,比如「寶寶,下次如果要杯子,可以用手指給媽媽看,可以告訴媽媽。」
孩子發脾氣還真是件好事,關鍵在於家長的處理方式能不能引導他從中領悟和學習。
比起講道理和強行壓制,與孩子一起面對情緒、接納情緒,才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