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孩子對你說「我恨你」的時候,他當時是真的在因為某些事恨你。
但當一個成年人對你說「我恨你」的時候,往往包含著很多其他的意思,比如因愛生恨、又愛又恨、失望且不甘,故意激怒你,等等。
說真話、表達真實情感是全人類的天性,但在成長過程中,慢慢就有人會發生變化。
成年人想不起來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把委屈寫在臉上、不讓憤怒得到發洩、甚至微笑著對討厭的人表示感謝,但所有人都明白一句「人心隔肚皮」,你聽到看到的未必是他人的真實狀態。
你可能常常因為孩子亂發脾氣感到煩惱,但是,如果孩子常常對你表達負面情緒,反而不是一件壞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種心理現象——「情緒誠實」。
我們先來看兩個4歲孩子的案例:
A寶寶早上起床就愁眉苦臉,對著媽媽說:「我不想去幼兒園。」
不管媽媽怎麼哄她,她都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到了幼兒園門口還哭了起來。
B寶寶起床後,利索地收拾好自己,背上書包出門,到了學校門口跟媽媽說再見後,頭也不回地進去上學了。
這兩個寶寶,你覺得哪一個狀態更好?
大多數父母會更喜歡後者,因為他獨立又省事,不會給自己忙碌的育兒生活增加煩惱。
但如果把時間推後20年,這兩個孩子會是怎樣的景象?
兩個孩子都已經大學畢業步入社會,父母也閒下來了。
A孩子常常給父母打電話,說說最近遇到的事情,初入職場的困惑,聽聽父母的建議。
B孩子偶爾會聯繫父母,像完成任務式的,說不上幾句就會結束通話,永遠報喜不報憂。
這個時候B孩子的父母就會開始羨慕A孩子的父母,覺得你們家孩子怎麼這麼貼心,跟你們有聊不完的話,休假了也常常回家陪在父母身邊。
但事實是,孩子一直都沒有變,小時候獨立又省事的孩子,長大後依然如此啊。
01
情緒誠實、情緒安全感
這兩個孩子對待父母態度的差別,實際上就是「情緒誠實」的差別。
當一個人對你能保持情緒誠實,代表他對你有情緒安全感,越誠實、安全感越高。
那麼情緒安全感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當孩子不管對你怎麼鬧脾氣,發洩負面情緒,他相信不管他真實的一面是好還是壞,你都不會因此而拋棄他、不愛他,這個時候他與你之間就存在情緒安全感。
所以,對你發脾氣的孩子,實質上是情緒誠實的孩子,他對你有情緒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個人情緒穩定的來源,對於人格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而我們常討論的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指對外、對內兩個方面。
還記得黃磊女兒多多和謝娜幾年前的「掐脖子」事件嗎?
當時是在《快樂大本營》的錄製現場,魔術師在表演魔術,原以為一群孩子會被魔術迷惑,但8歲的多多卻很清晰地推論出魔術師是怎麼製造出視覺效果的。
雖然這導致了魔術穿幫,身為主持人的謝娜急得用「掐脖子」的動作去制止她,但這也側面印證了多多的安全感是很強的。
對外,她相信自己不會受到傷害,會循著天生的好奇心和創造欲去探索世界,找尋她想要的真相,勇敢地提出質疑和見解。
對內,她能避開外界幹擾,錄製現場那麼嘈雜,她能專注地思考魔術的原理。
這,就是黃磊孫莉用「愛養」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
允許孩子發脾氣,允許孩子有跟大人不同的想法,接納孩子真實的一面,她們就會擁有情緒安全感,保持情緒誠實。
02
怎樣的孩子,不會發脾氣?
雖然情緒誠實是一件好事,但發脾氣總歸不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
那麼,怎樣的孩子不會對你發脾氣呢?
從情緒誠實的角度來看,有兩種:
第一種,是對你情緒誠實,同時他已經學會了正確地向你表達情緒;
第二種,則是孩子和你之間尚未建立一種正面有效的溝通方式,由於長期溝通無效,他決定對你不再誠實,把脾氣埋在自己心裡,或是藉助其他的一些方式去發洩。
我有個小學同學,大家對他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文具盒裡從來沒有過一塊完整的橡皮。
每當受到了老師的批評、同學間的排擠,他就會一句話不說,默默地用指甲摳橡皮。時間長了,他的橡皮上總是留著深深淺淺的指甲痕,就像他那顆掛滿傷痕的心。
當他無法誠實地表達出內心的不安、恐懼、失落、難過……這些負面的情緒就會轉化為對他自身的一種折磨。
所以現在,你還覺得孩子對你發脾氣是一件壞事嗎?
發脾氣只是一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孩子願意誠實地向你表達他真實的情感,才是你們之間關係的真諦。
情緒誠實的孩子,不僅僅會誠實地對你發脾氣,他們也會誠實地愛你啊。
-END-
關注吾家小兒女,了解更多實用有趣的育兒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