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們在面對孩子愛發脾氣的這件事兒的時候,應該怎麼樣來做呢?怎麼樣跟孩子來和平相處呢?12月14日,果媽李璇在我們的社群進行了一次免費微課。
這一次的微課乾貨滿滿,果媽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講解:
1、孩子發脾氣的3個原因
2、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怎麼做
3、讓孩子與你和平相處的3個秘訣
以下就是此次微課的精華內容:
01孩子愛發脾氣的3個原因
孩子愛發脾氣,我們會從三個部分進行分析,首先,我們要注意一下孩子的年齡段,不同的年齡段的孩子,他的其實背後的原因也都是不盡相同的。
1、從腦科學角度來看
人類的大腦和動物的大腦是不太相同的,作為最高級的哺乳動物,人類大腦是由很多個部分所組成的。
現在市面上,關於腦科學的一些書籍,在果媽閱讀當中也曾經講到過。
比如說:《由內而外的教養》、《全腦教養法》。
我們來了解哪部分的知識,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情緒的這件事。
大腦分為一部分叫動物腦,一部分叫理智腦。
動物腦其實就是原始腦,它是指我們在遇見一些應激情況的時候會發生的最本能的反應。
比如說:如果我們在森林當中遇見了一隻老虎,那你會怎麼辦?你有可能會嚇的轉身就跑,或者說嚇得馬上就僵住了,還有一種呢,就是像武松一樣去打這隻老虎。
所以,人在出現一些應激反應的時候,調動的其實都是我們的動物腦、原始腦,這個時候我們就會出現三種情況:攻擊、僵住、逃跑。
理智腦就是我們非常高階的思維了,可以去做計劃、思考。
我們做這件事情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這個部分調動的其實就是我們的前額葉。
而動物腦其實調動更多的是我們的中腦的部分。
我們就這樣簡單的來了解,當有一些事情發生的時候,我們到底是調動的動物還是理智腦。
北大腦科學家、教授魏坤琳說:孩子的大腦發育是不均衡的,管情緒喚起的情緒腦要比管理智的理智腦發育快得多,孩子的理智腦要到20歲以後才完全成熟。
如果我們用一個更具體的說法來說,就是到30歲。
所以在我們中國會有一句話叫三十而立。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的理智腦還沒有發育完善的時候,他就會出現很多發脾氣的情況。
所以就能夠理解,孩子愛發脾氣是因為他現在還不是一個成熟的大人,他還不能夠那麼好的控制他的情緒。
2、從孩子的遺傳來看
德國的科學家發現,遺傳基因是決定一個人性格是否易怒的關鍵。
有的孩子可能動不動就躺在地上打滾兒了,而有的孩子就聽話乖巧。
在研究人員做了一些測試DNA的測試,會檢測他們體內的RPP槓三二基因的類型,叫做憤怒的基因之一。
而這個研究就會發現,比起擁有CC型基因變體的人,TT和TC型的被試者更易發怒。
相關的研究人員也認為T基因能夠提升多巴胺的水平,多巴胺影響憤怒和攻擊情緒的重要物質。
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基因當中T越多,人就越容易暴躁易怒,從而產生攻擊行為。
作為家長是不需要知道的這麼專業,到底是T基因還是C基因,其實只要知道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就可以了。
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更容易產生憤怒的情緒,更容易產生這種愛發脾氣的情況。
3、從解釋風格來看
果媽閱讀在12月份主題是自我鼓勵,現在正在講的一本書叫《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在這本書講到了,我們是怎麼樣變成現在的自己的,我們認為是遺傳或者原生家庭的環境造就了我們的個性,當然這些也確實是其中的原因,但是這個潛意識的決定就是這種創造性的解釋風格,它更加影響了我們的個性。
舉一個例子:
現在都放開了二胎,很多的家庭當中都會有兩個孩子,或者是多個孩子。
我們自己可能是獨生的,也可能是生活在多子女的家庭當中,你會發現同一個爸爸媽媽生的孩子,按說他們的基因是一樣的。
但是同樣的家庭環境當中,每個孩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會特別積極、有的孩子就會特別消極。
有的孩子遇見什麼事,你批評他兩句,他也沒關係;有的孩子,就特別敏感。
這就涉及到一個叫做潛意識的決定,我們每一個人在五歲的時候就會形成自己的解釋風格。
如果說一個人解釋風格是一種比較悲觀的,或者說是在遇見一些事情的時候會迴避,那麼他的情緒有可能不會外露,而是壓抑。
所以說,如果一個孩子的解釋風格是反抗型的,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可能就會用發脾氣,用這種叛逆的方式來應對。
從以上的這三個原因來看,我們最終發現孩子愛發脾氣,是大多數人孩子都會有的行為。
因為從腦科學角度來講,孩子的理智腦還並不成熟。從基因的角度講,有的孩子在遺傳當中,更加有這種易怒的這種因素。有的孩子的解釋風格也會讓他產生這樣愛發脾氣的情況。
02孩子發脾氣時,家長怎麼做
孩子愛發脾氣,那作為家長我們又應該怎麼樣去面對、怎麼樣去做呢?
有時候孩子一發起脾氣來,作為父母,我們真的不知道怎麼樣去應對。
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剛前一秒明明才吃飽飯,後一秒就馬上要吃小糖果,不給就馬上開始臉色大變,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明明家裡面已經有好多玩具了,而一逛商場,還是要撒潑打滾兒鬧著,非得再買一個;
明明答應好只看兩集動畫片,可是時間一到,不肯關電視機,家長是軟磨硬泡,不知道講了多少遍的道理;
生氣的時候,告訴他不要這樣大喊大叫,可是這脾氣一上來呀,他的聲音還是如雷震天,搞不好還亂摔東西、亂打人,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那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
第一步:先來了解情緒,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兒?
其實我們說到情緒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情緒有一些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或者分為積極的、消極的,或者是分為正向的、負向的,但實際上每一個情緒都沒有什麼對錯之分,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情緒。
當我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感到開心;
當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們會感到溫暖;
當我們被愛的時候,我們會感到幸福;
當我們喜歡的人更喜歡別人的時候,我們會嫉妒;
當別人觸犯我們的底線時,我們會憤怒,我們還會難過、尷尬、緊張、委屈、糾結。
其實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是自然出現的,不會因為我們不喜歡就不出現。
如果你說:「我不喜歡我的孩子傷心,我想讓他一輩子都幸福快樂。」
但是這個情緒可不會因為你不喜歡就不會來。
心理學家羅傑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其實談到接納情緒,很多的家長都說:我知道要接納孩子的情緒,可是我依然還是接納不了。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經歷過在情緒上的波動,沒有經歷過很難過的情緒,他也沒有經歷過憤怒的情緒,他的人生體驗是不完整的,他是沒有辦法感知到那樣的情緒的,因為他沒有體驗過。
當孩子們在哭的時候,其實就跟他們在哈哈大笑一樣,這些都是一個非常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不要太著急,總是想著用個什麼招讓他馬上就不哭了。
如果他都沒有體會過哭的難過,未來寫作文也好,表達感受也好,他又怎麼知道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去表達呢?
而且從想像力這個角度來講,如果我們的孩子並沒有體驗過這種情感,他其實是沒有辦法激發出他內在的很多東西的。
所以,有時候孩子體會一下這種憤怒的感覺,發個脾氣好像還是好事兒。
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請給自己一點時間深呼吸,先去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你自己被他的負面情緒所裹挾。
第二步:引導孩子去說出感受
當孩子的情緒逐漸平復了之後,我們就可以引導他說出感受。
對於年齡非常小的孩子來講,他可能沒有辦法用這樣的文字去描述,你也可以讓他用繪畫的方式畫下來,哪怕就是幾個線條的塗鴉,或是幾個顏色的蠟筆亂塗,其實都是在表達他的感受,我們要引導孩子們觸碰到他真實的感受,用他的方式描述出來。
可以看一下面這張圖片,在這裡面其實是有兩類感受的,一類是我們得到滿足的時候的感受,一類是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這裡面,其實也並沒有把我們所有的感受寫下來,所以可以看到這些詞在生活中你用到的也不多。
如果讓你去體察一下現在的感受,你可以用哪個詞清晰地表達出來嗎?
跟我們的孩子一起練習,覺知你當下的感受,引導他說出來,對於五六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引導他用這樣的方式表達。
我們可以用正面管教的情緒臉譜表,讓孩子看。
當孩子七八歲認識字多了,我們也可以介入一些文字的方式,引導他說出來,要讓他不斷覺察到自己的那份感受,只有他不斷練習,觸碰到自己真實的感受時,他才有可能更好的跟情緒做朋友。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們用大腦蓋子的方式,來提醒自己。「大腦蓋子」是一個遊戲,其實也是幫助父母和孩子雙方的,這個怎樣解釋呢?
大家可以來看一下下面這張圖片,左邊是一個拳頭,四個指頭都是合起來的。右邊是一個就像舉了一個4一樣,四個手指是立起來的,那我們來看左邊這個捏成一個拳頭狀,它就是代表著我們的大腦,是原始腦。
現在的這個四個手指合下來的時候,原始腦就被蓋住了,是理智腦在起作用,也就是我們的這個四個手指頭代表的是前額葉。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是可以很理性的分析,做什麼事情會有什麼樣的後果,是不衝動的。
當我們的大腦蓋子蓋打開的時候,四個手指碰就會打開這樣的狀態。
其實這是一份覺察,五歲以上的孩子可以跟他來練習使用這個手勢。
我記得我在教我兒子的時候,他很清晰的記得,如果這個手勢打開,就代表我們現在的大腦蓋子是打開的狀態,我們就要去慢慢的讓自己深呼吸,跟自己的情緒待在一起,讓自己逐漸平復下來,這個手勢,是他可以比劃給我,我也可以比劃給他。
在最開始使用的時候,其實我們彼此都不是有這種覺察的這種力量的。
我記得有一次我發脾氣的時候,我兒子就哭著舉起來這個手勢。
我還特別生氣說:「你舉手幹什麼?」
然後他就說:「媽媽的大腦蓋子打開了。」
當時那個瞬間,我一下子就看見了,原來他是在提醒我,可我其實已經開始情緒失控、發脾氣了。
所以當我冷靜下來之後,他也冷靜下來,之後我就跟他講:果果你特別棒,你用這個方式提醒我,可是媽媽沒有看見,謝謝你告訴了我,謝謝你在提醒我,我們可以更好的相處,用一種更平和的方式溝通。
自從那次之後,我會提升一些覺察的意識,所以,這個手勢是我們可以教給孩子的,你不要寄希望於我一舉手,我的孩子立馬就不哭了,可以控制好他的情緒了,它並沒有那麼神奇,它其實是來幫助我們去覺知當下的那份感受的。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可以怎麼樣做呢?
首先,請你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深呼吸,先不管孩子的情緒,你要先接納好自己當下的情緒,或許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自己也很難過,很委屈或者很憤怒,那個時候你先要照顧好的是自己,因為我們只有照顧好了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好別人。
當照顧好了自己之後,孩子的情緒也逐漸平復下來,之後我們可以跟他一起識別情緒,聊一聊在那個時候,你是什麼樣的感受,用一些圖畫或者是文字的方式表達。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以後你在發脾氣的時候,媽媽需要用一個手勢提醒你,你可以做深呼吸來調整自己。
同時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當孩子能夠識別他人情緒之後,大概也就是在五到七歲之後,我們就可以不斷的反覆去提及。
當你在發脾氣的時候,媽媽其實也很難過,媽媽的情緒也很不好,特別受傷,我們還可不可以想到一種方式,不用發脾氣來表達呢?
可以引導著孩子在下一次有情緒的時候,用文字、語言,或者其他的方式表達他的情緒,慢慢的他就學會了不一定要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負面的情緒。
這就會讓孩子走向一個更加良性的方向上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還很小,先不用擔心,先去接納他、共情他。
可以用你的手,從他的脖子一直到骶骨的方向,在他的後背不停地撫摸,可以讓他感覺好一些,讓他知道你是陪在他身邊,跟他一起去度過這段情緒的。
如果我們有能力這樣去陪伴孩子,不斷的引導他去識別情緒,用其他方式表達情緒,孩子就會學會我可以用畫畫、說出來、摔打枕頭等方式表達情緒,那麼,他發脾氣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當然這是需要時間的。
03讓孩子與你和平相處的3個秘訣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有時候會很有挫敗感,會覺得說:怎麼我生了這麼一個倒黴孩子?我學了這麼多,怎麼我的孩子還這樣?
還是會有一種苛責自己的東西在,其實我們要想和孩子和平相處是有小秘訣的。
如果我們不是把關注點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放在自己身上,你就會不斷發現,生活會越來越美好,那小秘訣是什麼呢?
第一個:就是做一個懂孩子的父母
首先要去學會那個懂得,而這個懂得是有一部分能力的。
比如說:我們可以了解孩子的一些心理特點、氣質的類型,逐漸的,我們就知道原來我的孩子就是易怒的,他和別的孩子不一樣,那你就不會有深深的挫敗感,不會覺得我的孩子就怎麼這麼不好,是不是因為我?
你在懂得他的同時,自己改變認知,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因為無論每個孩子有著多大的缺點,他們身上都一定有令你兩眼放光的地方,我們要逐漸看見那些好的地方,不斷鼓勵孩子。
而不是會跟他說,怎麼就你這麼哼哼嘰嘰、天天發脾氣,不要用這樣負面的方式給孩子貼標籤,要正向引導。
還可以通過閱讀不斷提升我們的情商能力,真正懂得孩子的需求,而這一點也是在果媽閱讀做了五年之後,我們不斷的在往這個方向上走,我們會在主題閱讀的書單當中加入一些文學作品,我們會在線下的讀書會不斷的深入的去讀小說,因為我們需要通過讀別人的故事來真正獲取那種懂得的能力。
這樣的話,如果你能夠做一個懂孩子的父母,那就真正能夠做到接納,那個時候你是自然而然做的,並不是說我應該去做。
第二:做一個有趣的父母
我們現在都說做父母挺難的,又要學這個,還要學那個,又要知道兒童心理學,知道一些教育的體系,還要知道孩子的性教育、財商教育、各種教育,就覺得自己好累。
關於這些部分,我們也都曾經在果媽閱讀的主題閱讀當中進行過一些講解,帶著大家通過閱讀獲取到這些資訊。
同時,我還希望大家能夠做一個有趣的父母,就是好好生活,好好教育,當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在生活當中出現的時候,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探索、思考。
教育其實就是一個價值觀的傳遞,而在這個過程當中,當你願意跟孩子平等的在一起,好好享受生活的時候,你很多的價值觀才可以不斷抵達。
然後讓自己做一個會玩遊戲的父母,可以深入到孩子的世界當中,跟他一起枕頭大戰,跟他一起去玩水、泥巴,跟他一起享受這種玩耍的樂趣,因為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如果你倆都能夠玩在一起,就能讓你們無話不談。
另外,還可以做對生活有激情和充滿好奇心的人,真正的做一個有趣的人。
這一點也是果媽閱讀要在未來的書單、讀書會以及線下讀書會當中不斷去傳遞的媽媽的感性素養。
讓每一個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都能夠感覺到那種美和幸福,不斷的讓你享受生活的美好。
那個時候,即便我們的物質生活不是那麼充裕,但是我們的精神生活也是非常富足的,你就是一個真正有趣的人,而你的孩子也會體會到生活的快樂以及希望。
第三:可以做一個不完美的父母
即便我們學的再多,知道再多的體系,看了再多的書,但是我們也做不到完美的父母。
因為這個世界上本身就不存在完美,完美它只是我們一個願望而已,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以我們真的就讓自己做一個60分的父母,不多不少足矣了。
要想讓我們與孩子和平相處,不需要掌握那麼多的工具,只要讓我們做一個內心富足、溫暖幸福的人就夠了,我們懂孩子,了解他的需求;我們是個有趣的人,可以帶著他去體驗生活的樂趣;我們是個不完美的人,也不需要培養完美的孩子。
最後,帶著大家再來回顧一下,其實看到這個標題,有時候我們覺得挺挫敗的,怎麼就養了這麼一個愛發脾氣的小孩兒。
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再來看這件事情,你的孩子有感知的能力,你的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他願意用這樣的方式把它表達出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照顧好自己,也要引導好孩子,讓他逐漸用一些其他的方式跟他的情緒做朋友,慢慢的這個問題就可以化解。
如果你是一個願意成長,感知生活美好的媽媽,相信一定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做媽媽真的不要給自己太多的條條框框,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只要能讓我們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就好了。
德國的教育家福祿貝爾說: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是也。
所以請秉承著這句話,做一個愛孩子,懂孩子的媽媽,做一個孩子的榜樣就足矣了,就讓我們一起做60分的父母不多不少,做一個幸福的媽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