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的育學園
5月26日,崔大夫和育學園教育中心研發總監郭豔老師進行了一場以「父母情緒與兒童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直播。很多朋友可能因為一些原因無法進行整場直播的觀看,沒關係,小園子把整場直播的知識點及大家關於「父母情緒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高頻問題進行了統一梳理和解答,一起來看看吧!
01
—
知識點總結
一、情緒不應該分好壞,合理對待自己的情緒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不管是「開心」「難過」「悲傷」還是「生氣」,都是一個人當下心情狀態的表現,而不代表該情緒是好或壞。希望家長們可以先接受自己表現出的不同情緒,即便在孩子面前偶爾表現出難過、生氣等,也不用過於內疚,同時也言傳身教的告訴孩子,允許自己有難過、有脆弱等,接受自己有不同情緒的表現。
二、父母不是「正確」的代言人,要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家長可能經常會遇到孩子與自己「頂嘴」、「不聽話」的情況。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頂嘴」可能只是想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家長不是「正確」的代言人,應該給予孩子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當家長與孩子意見不同時,可以試圖去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持有其他意見,而不是對孩子產生負面的情緒。
三、寶寶發脾氣時,家長儘量避免與其的正面衝突
寶寶總愛發脾氣,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留意孩子生活中的變化,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幫助孩子合理地疏導情緒。
在與孩子發生衝突時,家長要儘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比如,家長與孩子發生正面衝突時,可以嘗試轉身、去另一個房間,或者先去做一些無關的事情。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我們讓自己冷靜下來,避免衝動的言行,儘量少發火。
四、家長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了,一定要注意事後溝通
如果家長忍不住跟孩子發火了,那麼事後一定要冷靜地分析清楚導致自己發火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並與孩子真誠地溝通,對自己的衝動言行向孩子道歉。如果家長發火的原因在於孩子的不良行為,那麼家長在道歉的同時也要告訴孩子他哪裡做錯了、為什麼錯了、以後應該怎樣做等等;如果家長發火的原因不在孩子,那麼家長也要冷靜地分析並克服自己的心理問題。
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如果遇到自己難以處理的心理問題,或者有難以排解的負面情緒時,都可以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及時將自己從不好的狀態中抽離出來。
02
—
高頻問答
1.家長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答:判斷家長控制不住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首先要看家長發脾氣的頻率與家長發脾氣之後的處理方式。
如果家長只是偶爾對孩子發一次脾氣,事後能跟孩子心平氣和地解釋剛才自己為什麼生氣、以及希望孩子怎麼做,其實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太多的負面影響,甚至還有助於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但家長如果頻繁對孩子發脾氣,並且對孩子發脾氣之後,也不會和孩子進行溝通。而小孩子還比較懵懂,不理解家長發脾氣的原因,可能會想「媽媽/爸爸是不是不愛我了?」長此以往,一定不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
家長們可以自己先反思一下,是不是把家庭之外的不順心帶了回去,結果遷怒於孩子。在生活中家長應儘量避免這種情況,在孩子面前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平靜而平等地跟孩子溝通。
2.父母有情緒吵架時是不是應該迴避孩子?該怎樣避免影響到孩子?
答:是的,應該迴避孩子。如果父母雙方有育兒觀點上的分歧時,父母在與孩子溝通前,最好能夠先避開孩子單獨溝通並達成一致,再與孩子溝通;如果父母雙方因為其他原因產生衝突時,也應該優先好好溝通,儘可能不要在孩子面前發展成爭吵;如果確實發生爭吵了,也要注意迴避孩子,壓低聲音、或去其他房間等,以降低對孩子的不良影響。
3.只要不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就發脾氣,怎麼辦?
答:首先,家長要與孩子共同制定一個規則,讓孩子明白哪種需求是合理的,可以滿足,哪種需求是不合理的,是不能滿足的。在這個前提下,孩子就不會過度追求一些不合理的需求。
當然,家長在執行這個規則時,要儘量保持規則的穩定和一致。隨意打破規則,也不利於孩子去遵守規則。
其次,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有負面情緒(哭鬧等)時,家長先不要因為孩子哭鬧而自己發脾氣。可以先讓孩子將情緒發洩出來,父母在旁邊陪著,不要讓孩子覺得被冷落。當孩子冷靜下來時,再和孩子講道理,讓孩子明白不能滿足他需求的原因,並引導他遵守規則。
對孩子來說,家長最好不要做一位命令者、管理者、控制者,而是情緒的引導者。
4.小朋友調皮,父母管教時小朋友又不理不睬,怎麼辦?
答:首先,在規範孩子行為的問題上,家長需要與孩子提前溝通好行為的底線是什麼。這樣孩子在做出某個行為之前,內心會有一個預判,違反原則的行為他可能就不會做了。
其次,無論任何時候,家長對孩子行為的規範要儘量保持一致,這樣才有利於孩子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如果家長在開心時放寬對孩子行為的限制,而不開心時就處處限制孩子,那孩子就很難形成一個穩定的行為模式,並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5.十幾歲的孩子特別叛逆,各種理由不寫作業,感覺心理年齡像七八歲的孩子,怎麼辦呢?
答:實際上,十幾歲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處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儘管仍未完全成熟,但會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了,這就會導致他們不願意受到其他人的管束,表現出叛逆是很正常的現象。
在教育青春期的孩子寫作業時,家長千萬不要直接跟孩子說「你怎麼還像七八歲的孩子」,渴望成熟的他們聽到這句話會非常不開心,同時家長心裡也不要給自己的孩子下這種「預判」。
家長可以試著讓孩子明白寫作業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比如,寫數學作業會使數理邏輯能力得到提升,能夠幫助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講道理的話,他們一般能夠接受。
以上,就是小園子關於5月26日【父母情緒與兒童心理健康】這場直播中,知識點及高頻問題的詳細解答啦。
如果還有任何關於夏日空調如何使用希望進一步了解的問題,歡迎留言,也許下一個被翻牌的就是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