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會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之前看過一個育兒節目。
爸媽叫孩子吃飯,5歲男孩突然發起了脾氣。又是發飆,又是扔枕頭,後來索性抱著門框砸東西。
看到鬧脾氣的孩子,爸爸媽媽的第一反應是——冷處理。
爸爸轉頭就走,媽媽也在一邊冷冷地看著。
你別再鬧了。
哭夠了嗎?
相信很多家長也會這麼做,但顯然沒起作用,孩子嚎啕大哭,誰勸也不管用。
看到局面收拾不住,他們決定——講道理。
即使苦口婆心勸說孩子,讓他在應該吃飯的時候吃飯,但孩子還是毫不猶豫拒絕:我就不要!
無奈之下,父母拿出殺手鐧——威脅。爸爸說要拿來戒尺,孩子才終於不哭了。
冷處理、講道理,繼而以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不了解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這些做法無疑是簡單粗暴的:
表面看似解決了問題,卻為孩子日後的行為埋下了後患。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其實孩子發脾氣,並不是任性。
研究表明,人類的理智腦比情緒腦發育落後。
6歲以前的孩子,腦部發育還不成熟,一旦被情緒控制,很難用理智去控制行為,用意志去克制怒火。
不是孩子不想聽,而是做不到。
父母要求孩子像大人一樣把脾氣收回去,其實是有悖孩子大腦發育規律的。
有一個節目,對孩子發脾氣的相關問題採訪了一些爸爸媽媽。
如採訪中所回答的,面對孩子的撒潑哭鬧,父母往往會採取以下處理辦法:
1、妥協讓步
孩子哭鬧,很多父母經常採取的一種應對就是「哄」。一方面心疼孩子,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哭鬧容易心煩,所以「哄」字為上,甚至會放棄原則滿足孩子。
2、批評教育
有些父母喜歡講道理,認為孩子發脾氣是無理取鬧,所以必須把道理給孩子講明了講透了,孩子才能改掉發脾氣的壞毛病。
3、以暴制暴
「孩子發脾氣不聽話,揍一頓就老實了。」
這種控制和威脅的方式因為簡單粗暴見效快,受不少父母擁戴。
4、冷處理
漠視孩子的哭鬧,讓孩子知道哭鬧無用,也是很多父母會採取的措施。孩子哭累了、鬧夠了,事情就解決了。
然而,正和視頻裡的父母的反應一樣。這些處理方式,並不一定能見效。
很多時候,不僅不能安撫住孩子,有的時候還會加劇孩子脾氣的爆發,激化親子之間的矛盾。
其實,不論是哄勸、說教還是打罵、無視,父母傳達給孩子的信號都是發脾氣是不對的,是需要制止和改變的。
沒有被大人接納的孩子只能以更激烈的方式來傳達自己的無助和欲求。
不允許孩子發脾氣,會毀掉孩子
知乎上有個網友說:
「父母從小就給他立了兩個規矩,男子漢大丈夫,一不能哭,二不能發火。
所以,遇到事情,他都選擇了平和的方式解決問題,即便是討厭的人,也能做到相敬如賓,對自己比對愛人好。
與其說我溫和,不如說我冷血,幾乎沒有真情實感的存在。」
不允許孩子發脾氣,切斷的不僅僅是孩子負面情感的輸出,更抹殺了孩子對所有情緒的感知能力。
一個沒有喜怒哀樂,沒有真情實感的孩子,還如何去體驗人生的絢爛多彩,如何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真摯的互動,又如何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的孩子呢?
此外,那些不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還有可能變成討好型人格。
表面上,他們待人友善,從不發脾氣。
可實際上,他們謹小慎微,不敢得罪別人,不敢爭取自己的權利,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遇事只會退縮,卑微地討好眾人。
引導孩子正確的發脾氣,是父母的必修課
情緒就像一枚雙面的硬幣,有了正向積極的情緒體驗,就必然有負面情緒的存在。
而要把負面情緒的殺傷力降到最低點,就需要父母的用心引導。
父母可以用這三種辦法來引導孩子:
(一)、等一等,給孩子表達的權利
當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最需要做的,是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耐心的等一等,待孩子平復一點,再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需求,說出自己的理由。
這個時候,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評價和判斷,而是耐心的傾聽和理解。
只有感到被理解、被尊重了,孩子才願意跟父母溝通,他們才能聽得進父母的意見。
聰明的父母,會選擇做孩子情感的港灣,溫柔地迎接孩子靠岸,而不是用斥責和打擊,把孩子越推越遠。
(二)、談一談,帶孩子認識情緒
《最強大腦》節目中的北大教授魏坤琳說:
「每次孩子鬧情緒,我一點都不生氣,因為我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大腦整合的機會。」
他堅持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比如,利用電影《頭腦特工隊》中五個小人物,樂樂,怒怒,憂憂,怕怕,厭厭,對應著快樂、生氣、難過、害怕、厭惡五種情緒。
讓孩子去描述自己的情緒:「剛才是生氣了嗎?生氣你是什麼樣的感受?剛才是怒怒跳出來了嗎?」
要讓孩子知道,每種情緒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他們是不分好壞的,識別每一種情緒,擁抱每一種情緒,但不要被情緒挾持,而是要做情緒的主人。
(三)、抱一抱,讓孩子感受到接納
孫儷曾經用7年時間悟出一條育兒經:
「孩子有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擁抱,不要說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勵他。」
處在情緒旋渦中的孩子,並不能快速抽離負面情緒,父母的說教和講道理,只會成為一種壓力。
一個擁抱,會能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接納,給孩子最有力的支持。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過: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
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別怕孩子發脾氣,與其把憤怒和委屈壓抑在心中,不如給孩子空間和時間,讓他們把內心的委屈和情緒,合理的釋放、發洩出來。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一個外國爸爸,如何耐心開導生氣的女兒。
「你可以生爸爸的氣,可以生媽媽的氣,生妹妹的氣,生自己的氣,但是記住,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
「你可以扔枕頭,你可以發洩,這些都沒關係,重要的是要說出來,讓我知道你的底線。」
爸爸溫和的語氣,耐心的交談,不但讓女兒很快平靜了下來,還向孩子做出了最好的示範,他用行動給女兒上了一堂最生動的情緒管理課。
蔡康永說過:「情商高並非指不發脾氣,而是要合理地發脾氣,讓自己的情緒可以順暢地表達,舒服地做自己,才能讓自己和世界都開心。」
一個被允許發脾氣的孩子,是被父母看見的孩子,也是幸運的孩子。
願所有孩子,都能學會與情緒和諧相處,成為在父母面前無拘無束,擁有滿滿安全感的幸運兒。
孩子們都不愛聽大道理,他們都愛聽有趣的故事。
讓孩子在故事中輕鬆收穫好習慣。(☄⊙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