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發脾氣?父母需要對情緒多些了解了

2020-09-03 心理諮詢師宋研

孩子特別愛發脾氣!

作業寫不好,發脾氣;

和小朋友鬧矛盾,發脾氣;

東西找不到,發脾氣……


其實,問題的關鍵可能不是孩子發脾氣,而是因為孩子發脾氣,使得我們的憤怒情緒被調動起來,接著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衝突。

很多父母會強調,我並不想跟他發火,但是看他那樣子,我就是忍不住想讓他立即停止,但是我越壓制,他就越變本加厲。

如果這些情況頻繁出現,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長期以往,會破壞親子關係,降低親子質量。


情緒是什麼?

我們每個人的基本的情緒就是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等等。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某種情緒中,情緒無時不在,也無處不在。

所有人,都是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的,當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會出現失衡時,各種各樣的情緒就會產生:像恐懼、憤怒、哀傷、傷心。這些情緒的釋放和表達,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內在的平衡。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地不斷交互中成長起來的。

比如:孩子有個內在的需求,是媽媽的陪伴;可是外在世界是,媽媽白天需要上班,那孩子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就發生衝突了。

這個衝突會讓孩子產生傷心的情緒,這是正常的情緒呈現。

當孩子一次次傷心並被接納、被理解之後,就有了情緒的流動,他的內在世界就會主動做出調整,去適應媽媽白天需要上班這個現實。

內在達到平衡的狀態,外在就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這個孩子一次次的傷心,不是被接納,被理解,而是被訓斥、被不允許。

那麼儘管行為上他也會表現出接納了媽媽白天去上班,但他的內在是不平衡的,因為沒有情緒的流動,很可能以後一遇到類似的事,就會挑起他的過分傷心情緒。

從成人的角度來說也一樣:我有一個內在的需求,想擁有一段純真的友誼,而在現實世界,有一天這個朋友做了一件傷害我的事情,我就會很失望、很傷心。

這個情緒就是在調節我內在的不平衡,它是在幫助我們內在失去的那一部分進行自我修復和調節。

情緒的作用

在所有情緒中,有我們喜歡的情緒,比如:快樂、喜悅、興奮、開心、激動等等,我們稱之為積極情緒;

也有我們不喜歡的情緒,比如:傷心、憤怒、生氣、懊惱、後悔等等,我們稱之為消極情緒。

很多人會認為,要是沒有消極情緒就好了,完全不是,不管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對我們的身體都是起到保護作用的。

開心、喜悅這些積極情緒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讓我們更加有創造力。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愛上學習,可是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又會有諸多的指責和批評,我們對孩子寫作業的態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積極情緒,從孩子的角度,寫作業和不愉快就劃上了等號。那孩子怎麼能認真地對待作業呢?

所以要想孩子作業積極主動,就要把寫作業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尤其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孩子只有在輕鬆愉悅的心境下,才更容易發揮想像力,讓自己的作文更有創造性,解題思路更靈活。


心理學研究也表面:積極情緒會擴充我們的的思維與行動,喜悅時會有玩樂的衝動,喜愛時會想去探索,滿意時會想去品嘗,愛會推動彼此表達愛意的良性循環。

消極情緒在窄化我們思維的同時,對我們的機體同樣起著保護的作用。

考試之前的焦慮,讓我們去做更充分的準備;被欺負之後的憤怒,提醒我們我們被侵犯了,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恐懼提醒我們正面臨著危險,需要我們加倍謹慎地去應對……

從父母的角度如何看待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入園焦慮是很多孩子都會經歷的,每年開學季,幼兒園的門口,總會聽父母們說:「不許哭哦」「 哭就不是好孩子了」「 哭也要上學啊,哭也沒有用啊」等等。這都是不允許孩子哭。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從從家庭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他的內在世界裡本來只有家庭,只有爸爸媽媽,哥哥或者姐姐,但是,現在他要融入一個更大的環境,這裡會有陌生的老師,其他很多陌生的小朋友。

顯然,這會造成內在世界的不平衡,隨之就會出現一種情緒:恐懼。哭就是自然狀態的流露,是孩子在自我保護。

當父母知道消極情緒對孩子的保護作用之後需,做到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就更加可能。

總之,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於我們每個人就像船帆和錨對於一艘船一樣重要。船帆是積極情緒,而錨是消極情緒。船走多遠要靠船帆,而船的穩定要靠錨。一艘船永遠也少不了船帆和錨的同時存在。


共生情緒

要做到如何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就要對情緒共生有所了解。

剛出生時,孩子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孩子和媽媽的身體裡是分離了,但是他的情緒,很多少時候還會同步於媽媽的情緒。

媽媽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孩子也哭鬧得比較嚴重。

長大一點的表現:媽媽高興的時候孩子也會高興,媽媽不開心的時候孩子也會莫名的不開心。這就是孩子和媽媽的情緒沒有剝離開,孩子的情緒還是伴隨媽媽的情緒而存在。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人都會慢慢的識別這是我的情緒,那是你的情緒。

但是,很多孩子包括我們很多成年人,也經常會被對方的情緒給帶進去,當孩子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很難看到他的憤怒,而是瞬間伴隨著他的情緒進入到自己憤怒的情緒中。

莫名就會想:這孩子怎麼又發脾氣?他讓人生氣了。也不會給自己時間去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哪裡來的,只想把孩子的憤怒情緒給打壓下去。

父母經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因為嫌孩子做事拖拖拉拉,說:「我都很著急了,我看他不著急我就更加的著急了。」

為什麼他會更著急?是因為孩子的情緒沒有跟他的情緒同步,孩子不理解他難受了,他希望他著急的時候孩子的也著急

當孩子的情緒不能剝離,會很容易迷失父母在情緒當中。當父母對自己的情緒沒有覺察也會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帶跑。

對於情緒共生,父母要時常地覺察,這個情緒是什麼引起的,情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同時也要引導孩子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情緒是爸爸媽媽的。


如何陪伴孩子的情緒

這樣的場景父母可能都經歷過:孩子把糖掉地上了,娃娃大哭。

父母可能會不耐煩的說:「哭什麼哭?就那幾個糖,掉了就掉了唄,哭能把他哭回來啊?」如果這樣的話,孩子體驗的是好幾重情緒:

第一重:他的糖掉到地上了,吃不到了,很傷心、難過。

第二重:他在很傷心很難過的時候,被媽媽批評了,媽媽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他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就產生一種對媽媽的憤怒

第三重:媽媽說這是一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他卻為此哭鬧傷心了,很內疚很羞恥

這麼多情緒瞬間包裹在一起,孩子很難分辨自己處在什麼情緒當中了,只能草率的給自己下個結論:我是很糟糕的,我是不被接納的。


顯然,這不是父母希望的,那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第一步:要看見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發火時還出現破壞性行為,比如說踢桌子,摔門……

當這樣的行為出現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可能是「你這樣做不對,或者你不要這樣」,這是在向孩子發出指令、評判對錯或者是教育批評,並沒有看見孩子的情緒。

如果看見情緒,會這樣表達「看起來你真的生氣!」這句話的本意是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我看見你現在很生氣。

每個家庭會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會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第二步:允許這種負面情緒的存在。

要允許孩子哭,需要家長有這樣的意識:哭並不是懦弱,只是孩子情緒的表達。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情緒流淌出來。

當內在不平衡的時候它需要一種表達,而這個表達的通道就是情緒的流動,流動的過程就是哭。

如果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是破壞性的,像摔門、踢桌子,在當時,如果破壞行為在可控範圍內,也不要去講道理,而是選擇情緒平復之後,再去面對這個問題。


第三步:幫助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命名。

當孩子平復下來,我們再和孩子去交流:「你感到很傷心或者是很生氣。」

孩子會對自己的感受不太清晰,只感覺不舒服,但他不知道那種感受叫什麼名字。當父母能夠看見他的感受,並且幫助他把這個感受命名之後,他就會感覺穩定了、安全。


比如:學齡前孩子把糖掉到地上了,會大哭。如果我們這樣回應:「糖掉地上了,你很傷心」那他就知道他正在經歷的這個感受叫傷心,等於給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做了一個標定。

第四步:肯定認同。

向孩子表達:「發生這樣的事,你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讓孩子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培養他自己與情緒相處,儘管那個情緒讓他不舒服。緊接著向孩子表達:「媽媽在這裡陪伴著你。」

這就是整個一個孩子情緒陪伴的陪伴的一個過程。


學齡前的孩子可以歸結為更簡單的三句話:

第一句話:媽媽看到你非常的生氣呢!這是看見給情緒命名;

第二句話:你想生氣就生氣吧。允許孩子有這樣的情緒,而且當某件事發生,有這樣的情緒是很正常的;

這三句話:媽媽陪著你。這是表達愛,讓孩子有安全感,也讓孩子感受到即便他有負面情緒也是被媽媽接納的。

綜上所述:情緒是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失去平衡時出現的一種正常體驗,而且不管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對我們的生活都是有幫助的,要接納消極情緒的存在,理解共生情緒,才能更好的在生活中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心理學的傳播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心理學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會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相關內容,如果你需要,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你的留言很可能給我極大的啟發,成為下一篇文章的標題。

相關焦點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鄰居也和我抱怨過: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動不動就發脾氣;每次說好幾遍都不聽,說多了還生氣;孩子都六歲了,再這樣下去,管不住了怎麼辦.鄰居經常邊說邊嘆氣:「孩子越大,脾氣也越大,每天家裡像住著仇人一樣,真怕哪天控制不住自己,扇他兩巴掌。」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愛發脾氣,就是不聽話、叛逆的表現,應該及時制止,以免以後闖下大禍。
  • 愛發脾氣的孩子,一定有個愛發脾氣的父母,家長先控制好自己情緒
    有人說孩子是上天派來的天使,說這話的人一定是沒孩子,或者還沒經歷過,一個愛發脾氣、愛大喊大叫、愛撒潑打滾、愛摔東西的孩子.....鄰居也和我抱怨過: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動不動就發脾氣;每次說好幾遍都不聽,說多了還生氣;孩子都六歲了,再這樣下去,管不住了怎麼辦.
  • 為什麼說孩子愛發脾氣是好事?「情緒誠實」了解一下
    A孩子的父母,覺得你們家孩子怎麼這麼貼心,跟你們有聊不完的話,休假了也常常回家陪在父母身邊。所以,對你發脾氣的孩子,實質上是情緒誠實的孩子,他對你有情緒安全感。這,就是黃磊孫莉用「愛養」的方式培養出來的孩子。允許孩子發脾氣,允許孩子有跟大人不同的想法,接納孩子真實的一面,她們就會擁有情緒安全感,保持情緒誠實。
  • 愛發脾氣的孩子,才不是被慣壞了,背後的小秘密,父母要了解
    最近,鄰居家的姐姐和我抱怨,孩子十分不聽話,總是和家裡的大人頂嘴,甚至還摔東西。想著孩子已經5歲了,應該也懂事了,為什麼就這麼愛發脾氣呢?每次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都忍耐自己的情緒,生怕哪次忍不住揍他一頓。04智慧地管理孩子「發脾氣」面對孩子「發脾氣」,父母一味地呵斥,只會讓孩子和父母彼此之間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為人父母,不能總想著「命令」孩子,而是應該去「雕琢」。
  • 孩子愛打人、喜歡發脾氣,情緒爆發力太強,父母要如何應對?
    孩子愛亂發脾氣,甚至動手打人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有很多家長都經歷著同樣的問題,孩子情緒容易不穩定,亂發脾氣從來都不看場合,每次反應都非常的「大」,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孩子不懂得如何去管理自己的情緒。
  • 兩歲寶寶愛發脾氣怎麼辦?父母先做好情緒教育,讓娃「安靜」下來
    父母先做好情緒教育,讓娃「安靜」下來寶寶愛發脾氣,父母要正確引導引導孩子的情緒當寶寶到兩歲左右,愛發脾氣喜歡亂丟東西,父母說的話不願意聽,喜歡跟父母對著幹,家長們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會非常頭痛,孩子還小不能動手去打,也不能罵孩子,會擔心寶寶教育不好,養不成好的性格習慣。
  •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可用三種方法,引導他走出情緒波動期
    她不明白,之前乖巧聽話、對她言聽計從的孩子,為什麼突然變得這麼愛鬧情緒?>孩子變得愛發脾氣、喜歡鬧情緒,與他的生長發育有一定關係。一、多給孩子自由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適應學校的生活,建立了自己的愛好和朋友圈,父母不再是他們生活中的「唯一」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還像以前那樣,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孩子是不樂意的,因為他需要更多自由了。
  • 孩子隨意發脾氣,情緒管理能力差,父母應該如何應對?
    1.家長給慣的大部分愛發脾氣的孩子都是家長給慣的,現在由於生活條件變好了,家長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給予孩子,現在的孩子擁有最好的資源,但是他們的脾氣也成了最難伺候的。這些孩子要求往往非常高,但是家長總是不知疲倦的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是因為這樣才導致他們的性格非常驕縱,當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狀況時就會亂發脾氣。
  • 孩子愛哭鬧,總發脾氣怎麼辦?父母巧用「冷靜角」緩解孩子情緒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最頭疼的就是孩子發脾氣,不聽管教。處理得好的話自然是皆大歡喜,處理不好的話,就是孩子無休止的哭鬧。不過很多父母的做法都會引起後一個結果,這就是教育方式的適當,想要孩子冷靜下來就主要更加高效的調解方式。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正確引導情緒是關鍵,聰明父母都這樣做
    你家孩子,會不會玩著玩著就突然生氣了呢?反正我家孩子是這樣,特別是到了兩歲的時候,經常發脾氣甚至亂丟東西,從來不會聽父母的話,甚至和父母吵架。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用這種形式來發洩情緒,甚至罵人。
  • 愛發脾氣的孩子,需要的是教導而不是責罵
    這位媽媽講到這,嘆了一口氣:「孩子越大,脾氣也越大了。我現在每天回去都要忍著火氣 ……」為什麼孩子常常一言不合就發脾氣?孩子到底需要什麼?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發脾氣,就是被慣壞了的表現。他們想掌控一切,想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好,但是也常常會因為太著急想把事情做好,而一旦遭遇了挫折,就出現情緒暴走的情況。孩子發脾氣,的確是不好的行為,但這可以教,可呵斥多了,就只剩下距離和心理陰影了。
  • 孩子愛發脾氣、動手打人,高情商的父母這樣做
    這讓我想起另一則新聞:江蘇一個男孩因為調皮弄壞了飯店裡的餐具,媽媽替他賠償後訓斥了幾句,結果這個孩子就開始憤怒地打媽媽,掐媽媽脖子。孩子愛發脾氣,一點不高興就哭鬧、煩躁不安在成長過程中是正常的現象,但用動手打人這種暴力的方式表達情緒顯然是不對的。究其根源,是父母沒能正確引導孩子學會如何發洩和疏導情緒。
  • 黃磊機智應對妹妹「發脾氣」:好父母是孩子的情緒「翻譯師」
    ,而是等到事後,再用輕鬆的方式,去了解孩子的內心。實際上,無論孩子衝誰發脾氣,因什麼事而情緒失常,都是孩子發出一個信號。也是父母幫助孩子認識情緒,管理情緒的好時機。01有好情緒的前提,是認識情緒從兒童成長的角度來看,情緒不穩定、愛發脾氣,不能粗暴的認為孩子「性格不好」,證明孩子正在感知世界,體會和適應生活給他帶去的一切。當孩子表現各種情緒的時候,父母需要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
  • 孩子亂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管理「5步走」,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從小就學會情緒管理的孩子,會充滿正能量,培養出好性格;善於管理情緒的孩子,也一定會更受歡迎,能更好地融入到團隊之中。所以,作為父母,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早重視孩子的情感要求,並對孩子情緒做出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認識、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理解他人,即為孩子做好「情緒管理」,讓孩子從小就擁有優質的情商。
  • 孩子愛發脾氣可能是好事,父母做好這幾點,孩子將來更聽話
    讓媽媽沒有想到的是小明卻因此大發脾氣,直接坐在地上哭鬧。其實,這種情況不需要太過於擔心。孩子愛發脾氣也許是好事,只要使用了正確的教育方法,反而可以讓孩子更聽話。1.發洩不滿在父母了解了孩子發脾氣的緣由之後就能更好的對他們進行教育了。每個人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都會產生情緒,對於小孩子來說也是如此。所以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在遭到拒絕之後發脾氣,只是孩子在通過這種方式發洩自己的不滿罷了。這雖然會對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卻能讓孩子的心態更加穩定。
  • 孩子經常亂發脾氣?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孩子掌控情緒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對孩子來說就是一場災難,家長們要了解。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時常會面臨孩子亂發脾氣的現象。很多時候只是稍稍說了孩子幾句,沒想到孩子就開始發脾氣,甚至還會亂扔東西來表達憤怒。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些喜歡發脾氣,有些情緒化的孩子背後,往往有著一對情緒不太穩定的父母。
  • 面對愛發脾氣的孩子,父母應正向引導,教他們做好情緒管理
    情緒管理就是指通過大家自己對自己興趣的認識,來培養自己駕馭情緒的能力,並且得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小孩子總是喜歡發脾氣也是情緒管理失敗的原因,很多孩子還不能夠充分地認識自己的情緒,所以總是情緒管理失敗。孩子會經常用這種方式來引起你的注意,會給孩子帶來錯誤的引導。父母應該借孩子打人的機會。來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當孩子在打人的時候就知道孩子是不高興了,或是需要父母的更多關注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告訴孩子你現在的情緒就是不高興,或是不開心。當孩子在大笑的時候,就要告訴孩子你現在的情緒就是開心。
  • 應對愛發脾氣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正面管教,讓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3、父母本身愛發脾氣孩子從小就開始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如果父母平時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既不要一味縱容,又不要簡單粗暴甚至打罵,那麼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究竟該怎樣應對呢?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弄清楚孩子究竟為何要發脾氣,只有知道了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更好地幫孩子處理情緒,進而控制情緒。 二、孩子為什麼要發脾氣?
  • 寶寶發脾氣、鬧情緒,父母如何回應,直接影響了孩子情商的高低
    ,對孩子的陪伴很少,而孩子需要和父母的關注和連接,當孩子很乖的時候,父母就會做著自己的事情,不理會孩子。3.父母與孩子溝通不當家長不恰當的教育孩子的方式和溝通方式,也是引起孩子哭鬧、發脾氣的原因。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時,批評和指責比較多,不會理解和同情孩子,每次批評孩子時,孩子要不脾氣更大了,要不性格被打壓,表現出很乖巧,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主見。
  • 孩子達不到目的就發脾氣?父母可用四種方法,教他正確發洩情緒
    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學會控制情緒、讓他使用正確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那麼,父母要怎樣做,才能糾正孩子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呢?因此,父母了解孩子發脾氣背後的需求之後,一定要告訴孩子,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要挾」父母,是不合適的。父母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想要什麼可以直接說出來,不能發脾氣,也不能用委屈、抱怨的態度,不然父母是不會滿足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