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特別愛發脾氣!
作業寫不好,發脾氣;
和小朋友鬧矛盾,發脾氣;
東西找不到,發脾氣……
其實,問題的關鍵可能不是孩子發脾氣,而是因為孩子發脾氣,使得我們的憤怒情緒被調動起來,接著就會出現一系列的衝突。
很多父母會強調,我並不想跟他發火,但是看他那樣子,我就是忍不住想讓他立即停止,但是我越壓制,他就越變本加厲。
如果這些情況頻繁出現,需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長期以往,會破壞親子關係,降低親子質量。
我們每個人的基本的情緒就是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等等。每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某種情緒中,情緒無時不在,也無處不在。
所有人,都是在擴展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學習和成長的,當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會出現失衡時,各種各樣的情緒就會產生:像恐懼、憤怒、哀傷、傷心。這些情緒的釋放和表達,可以幫助我們尋找到內在的平衡。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地不斷交互中成長起來的。
比如:孩子有個內在的需求,是媽媽的陪伴;可是外在世界是,媽媽白天需要上班,那孩子的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就發生衝突了。
這個衝突會讓孩子產生傷心的情緒,這是正常的情緒呈現。
當孩子一次次傷心並被接納、被理解之後,就有了情緒的流動,他的內在世界就會主動做出調整,去適應媽媽白天需要上班這個現實。
內在達到平衡的狀態,外在就是孩子成長的表現。
如果這個孩子一次次的傷心,不是被接納,被理解,而是被訓斥、被不允許。
那麼儘管行為上他也會表現出接納了媽媽白天去上班,但他的內在是不平衡的,因為沒有情緒的流動,很可能以後一遇到類似的事,就會挑起他的過分傷心情緒。
從成人的角度來說也一樣:我有一個內在的需求,想擁有一段純真的友誼,而在現實世界,有一天這個朋友做了一件傷害我的事情,我就會很失望、很傷心。
這個情緒就是在調節我內在的不平衡,它是在幫助我們內在失去的那一部分進行自我修復和調節。
在所有情緒中,有我們喜歡的情緒,比如:快樂、喜悅、興奮、開心、激動等等,我們稱之為積極情緒;
也有我們不喜歡的情緒,比如:傷心、憤怒、生氣、懊惱、後悔等等,我們稱之為消極情緒。
很多人會認為,要是沒有消極情緒就好了,完全不是,不管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對我們的身體都是起到保護作用的。
開心、喜悅這些積極情緒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讓我們更加有創造力。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愛上學習,可是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又會有諸多的指責和批評,我們對孩子寫作業的態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孩子的積極情緒,從孩子的角度,寫作業和不愉快就劃上了等號。那孩子怎麼能認真地對待作業呢?
所以要想孩子作業積極主動,就要把寫作業變成一件有意思的事,尤其對於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孩子只有在輕鬆愉悅的心境下,才更容易發揮想像力,讓自己的作文更有創造性,解題思路更靈活。
心理學研究也表面:積極情緒會擴充我們的的思維與行動,喜悅時會有玩樂的衝動,喜愛時會想去探索,滿意時會想去品嘗,愛會推動彼此表達愛意的良性循環。
消極情緒在窄化我們思維的同時,對我們的機體同樣起著保護的作用。
考試之前的焦慮,讓我們去做更充分的準備;被欺負之後的憤怒,提醒我們我們被侵犯了,要引起我們的重視;恐懼提醒我們正面臨著危險,需要我們加倍謹慎地去應對……
從父母的角度如何看待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入園焦慮是很多孩子都會經歷的,每年開學季,幼兒園的門口,總會聽父母們說:「不許哭哦」「 哭就不是好孩子了」「 哭也要上學啊,哭也沒有用啊」等等。這都是不允許孩子哭。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他從從家庭到幼兒園這個陌生的環境,他的內在世界裡本來只有家庭,只有爸爸媽媽,哥哥或者姐姐,但是,現在他要融入一個更大的環境,這裡會有陌生的老師,其他很多陌生的小朋友。
顯然,這會造成內在世界的不平衡,隨之就會出現一種情緒:恐懼。哭就是自然狀態的流露,是孩子在自我保護。
當父母知道消極情緒對孩子的保護作用之後需,做到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就更加可能。
總之,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於我們每個人就像船帆和錨對於一艘船一樣重要。船帆是積極情緒,而錨是消極情緒。船走多遠要靠船帆,而船的穩定要靠錨。一艘船永遠也少不了船帆和錨的同時存在。
要做到如何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就要對情緒共生有所了解。
剛出生時,孩子的情緒和媽媽的情緒天然處於一種共生的狀態,孩子和媽媽的身體裡是分離了,但是他的情緒,很多少時候還會同步於媽媽的情緒。
媽媽處於焦慮不安的狀態,孩子也哭鬧得比較嚴重。
長大一點的表現:媽媽高興的時候孩子也會高興,媽媽不開心的時候孩子也會莫名的不開心。這就是孩子和媽媽的情緒沒有剝離開,孩子的情緒還是伴隨媽媽的情緒而存在。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人都會慢慢的識別這是我的情緒,那是你的情緒。
但是,很多孩子包括我們很多成年人,也經常會被對方的情緒給帶進去,當孩子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我們很難看到他的憤怒,而是瞬間伴隨著他的情緒進入到自己憤怒的情緒中。
莫名就會想:這孩子怎麼又發脾氣?他讓人生氣了。也不會給自己時間去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哪裡來的,只想把孩子的憤怒情緒給打壓下去。
父母經常會有這樣的體驗,因為嫌孩子做事拖拖拉拉,說:「我都很著急了,我看他不著急我就更加的著急了。」
為什麼他會更著急?是因為孩子的情緒沒有跟他的情緒同步,孩子不理解他難受了,他希望他著急的時候孩子的也著急。
當孩子的情緒不能剝離,會很容易迷失父母在情緒當中。當父母對自己的情緒沒有覺察也會容易被孩子的情緒帶跑。
對於情緒共生,父母要時常地覺察,這個情緒是什麼引起的,情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同時也要引導孩子自己的情緒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的情緒是爸爸媽媽的。
這樣的場景父母可能都經歷過:孩子把糖掉地上了,娃娃大哭。
父母可能會不耐煩的說:「哭什麼哭?就那幾個糖,掉了就掉了唄,哭能把他哭回來啊?」如果這樣的話,孩子體驗的是好幾重情緒:
第一重:他的糖掉到地上了,吃不到了,很傷心、難過。
第二重:他在很傷心很難過的時候,被媽媽批評了,媽媽說這有什麼大不了的,他的情緒是不被接納的,就產生一種對媽媽的憤怒。
第三重:媽媽說這是一件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是他卻為此哭鬧傷心了,很內疚很羞恥。
這麼多情緒瞬間包裹在一起,孩子很難分辨自己處在什麼情緒當中了,只能草率的給自己下個結論:我是很糟糕的,我是不被接納的。
顯然,這不是父母希望的,那正確的做法是怎樣的呢?
第一步:要看見孩子的情緒。
孩子在發火時還出現破壞性行為,比如說踢桌子,摔門……
當這樣的行為出現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可能是「你這樣做不對,或者你不要這樣」,這是在向孩子發出指令、評判對錯或者是教育批評,並沒有看見孩子的情緒。
如果看見情緒,會這樣表達「看起來你真的生氣!」這句話的本意是傳達給孩子一個信息:我看見你現在很生氣。
每個家庭會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也會有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第二步:允許這種負面情緒的存在。
要允許孩子哭,需要家長有這樣的意識:哭並不是懦弱,只是孩子情緒的表達。允許孩子把自己的情緒流淌出來。
當內在不平衡的時候它需要一種表達,而這個表達的通道就是情緒的流動,流動的過程就是哭。
如果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是破壞性的,像摔門、踢桌子,在當時,如果破壞行為在可控範圍內,也不要去講道理,而是選擇情緒平復之後,再去面對這個問題。
當孩子平復下來,我們再和孩子去交流:「你感到很傷心或者是很生氣。」
孩子會對自己的感受不太清晰,只感覺不舒服,但他不知道那種感受叫什麼名字。當父母能夠看見他的感受,並且幫助他把這個感受命名之後,他就會感覺穩定了、安全。
比如:學齡前孩子把糖掉到地上了,會大哭。如果我們這樣回應:「糖掉地上了,你很傷心」那他就知道他正在經歷的這個感受叫傷心,等於給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做了一個標定。
第四步:肯定認同。
向孩子表達:「發生這樣的事,你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讓孩子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培養他自己與情緒相處,儘管那個情緒讓他不舒服。緊接著向孩子表達:「媽媽在這裡陪伴著你。」
這就是整個一個孩子情緒陪伴的陪伴的一個過程。
學齡前的孩子可以歸結為更簡單的三句話:
第一句話:媽媽看到你非常的生氣呢!這是看見給情緒命名;
第二句話:你想生氣就生氣吧。允許孩子有這樣的情緒,而且當某件事發生,有這樣的情緒是很正常的;
這三句話:媽媽陪著你。這是表達愛,讓孩子有安全感,也讓孩子感受到即便他有負面情緒也是被媽媽接納的。
綜上所述:情緒是內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失去平衡時出現的一種正常體驗,而且不管是積極情緒還是消極情緒,對我們的生活都是有幫助的,要接納消極情緒的存在,理解共生情緒,才能更好的在生活中幫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從事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心理學的傳播者,致力於讓更多人因為心理學而擁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會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相關內容,如果你需要,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你的留言很可能給我極大的啟發,成為下一篇文章的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