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育孩子過程中,家長可能經常會遇到孩子與自己「頂嘴」、「不聽話」、「摔東西」、「哭鬧不止」、「打人」的情況。實際上,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孩子的反抗只是想發表自己的意見而已。家長要細心觀察孩子,留意孩子生活中的變化,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幫助孩子合理地疏導情緒。
今天親貝網小編帶父母看看寶寶發脾氣的原因,如何對症下藥?有什麼小技巧?
寶寶為什麼會發脾氣
1 需求未被滿足
低月齡寶寶還不太會說話,表達能力較差,只能用哭鬧的方式引起家長的注意,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比如想喝奶、尿褲子了、想睡覺、身體不舒服等等。
2 體現自主性
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自主性的需求日益體現出來,總希望按自己的方式做事,比如只穿某件衣服、必須把玩具擺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自主性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因此發脾氣。比起女孩子,這種情況在小男孩身上一般更為明顯。
3 以此「要挾」父母
稍稍懂事之後,一些孩子摸清了父母的脾氣,便會把「發脾氣」「哭鬧」當成「要挾」父母的工具,以此達成自己的目的,讓父母實現自己的願望,比如買玩具、吃零食等,這種情況也很常見,爸爸媽媽們要引起重視。
看來,孩子們發脾氣並不都是因為脾氣差、故意搗蛋。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的孩子發脾氣也有不同原因,爸爸媽媽們要仔細分析,才能「對症下藥」哦~
那麼,在孩子發脾氣時,爸爸媽媽們需要如何應對呢?
在這裡,黃翯青博士也要分享一些經驗和技巧,大家可以根據情況酌情嘗試哦~
孩子發脾氣時聰明爸媽這麼做
轉移注意力
在孩子發脾氣時,黃博士建議父母以平常心對待,不要把事態嚴重化,以免激起孩子的「表現欲」,讓他們鬧得更兇。
爸爸媽媽們可以在溫柔安撫孩子的前提下,以一些話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你要喝水嗎?」「你看小貓在幹什麼?」以此讓孩子忘記不愉快的事情。
不同階段用不同策略
在孩子發脾氣的不同階段,爸爸媽媽們可以有不同的應對策略。
在孩子情緒激動時,先別著急講道理,可以先給他們擁抱、聽他們傾訴、安撫他們的情緒。當孩子冷靜下來之後,就可以和他們一起復盤今天的情況,進行交流、分析。
講道理是一種藝術
很多爸爸媽媽都糾結於要不要和孩子講道理,總擔心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覺得不耐煩。其實,和孩子講道理需要技巧。
爸爸媽媽們如果以孩子聽得懂、能接受的方式教給他們道理,就會事半功倍。家長可以給孩子講寓言故事,讓他們明確是非,也可以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引起他們的共情。
讀到這裡,很多爸爸媽媽可能還是有些疑惑:在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到底應該扮「紅臉」還是「黑臉」呢?
懂事聽話的孩子是哄出來的還是訓出來的?
其實,溫柔和威嚴這兩種特質缺一不可,要想教育出懂事的孩子
爸爸媽媽們需要注意這幾點!
這幾個技巧幫你教育出乖孩子
堅持原則
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協商、制定下某些原則,並堅決遵守它們,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心軟退讓。
這樣一來,孩子意識到發脾氣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就會試著調節自己的情緒,另外,這也能讓孩子更有規則意識。
父母要做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環境會對孩子的性格、脾氣有很大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學會控制情緒,遇到問題時保持耐心和理性,也要學會與孩子分享自己的心情和想法,讓孩子變得理智、樂觀。
學會擁抱壞情緒
其實,情緒有起伏是很正常的事情,學會與壞情緒共處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
很多年紀較小的孩子可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變化,爸爸媽媽們可以在孩子的壞情緒過後,帶他們回憶剛才的感受,比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語無倫次等。針對這些表現,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用深呼吸等動作進行緩解,一步步帶著孩子了解、感受、控制自己的情緒。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情緒並沒有好壞之分。不管是「開心」「難過」「悲傷」還是「生氣」,都是一個人當下心情狀態的表現,而不代表該情緒是好或壞。希望家長們可以先接受孩子表現出的不同情緒,接受孩子有不同情緒的表現。
信息來源:央視少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