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會有這樣的感受,原本喜歡嘰嘰喳喳圍著自己說個不停的孩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會跟父母說:「嗯」、「 哦」、「 好」了。
曾幾何時,我們是否這樣和孩子交流:
在孩子還願意和我們交流的時候,我們回應的落腳點常常停留在對孩子行為的評判,你這樣做或者這樣想是不應該的,不好的,不對的。
《為何爸媽看不見我》一書告訴我們:「我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做,這恰恰傳達出了一個信息—我們的感受性出了問題。因為我們感受不到孩子此時此刻的想法,覺察不到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也就沒有辦法和孩子真正地溝通。」
《為何爸媽看不見我》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榮格心理學家、中國兒童心理分析的主要開拓者高嵐老師結合諮詢案例寫給父母們的通俗養育指南。
本書副標題為:解密兒童問題的心理真相,奠定人格底色。作者結合大量實踐案例說明了孩子健康成長的三大人格底色:信任感、自主性和主動性。以及幫助孩子打好這三大人格底色所需要的工具:感受性。
在這本書第三章節作者提出:養育需要知識儲備,這是「腦」的部分,但 「心」的部分也同樣重要,心的部分是指父母自身的感受性。
當我們和孩子交流時,要是沒有感受性的參與,孩子只會感覺到我們是一臺冷冰冰的評判對錯的「改分」機器,長時間得不到父母對自己感受的回應,自然也會漸漸減少和父母的溝通。
本文我將就感受性以及如何提高感受性來和大家分享。
感:是感應、感覺,有心而發。受:是承擔、承受、接納。感受是由心而發的感應和接納。所謂父母的感受性,就是父母對孩子需求的一種感同身受的抱持能力。
低感受力的父母常常會不知道孩子怎麼就成為現在這樣
「老師,我兒子13歲,現在放學一到家就關上自己房間的門,在裡面做什麼我們也不知道,跟他講話,他就只有「嗯」「哦」「好」,都沒有第四個字,我都愁死了,好像養了一個語言功能不發達的機器人在家裡,可是在學校,又很喜歡表達,很活躍,他這是針對我麼?」
從這位媽媽的描述裡,可以看出孩子是不願意和媽媽深入交流的。
自我決定理論的創始人愛德華.德西和理察.瑞恩在大量研究上得出結論:每個人成長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分別是:能力感、關愛感和自主性。其中的關愛感是指一種連接感,每個人都有和他人產生連接的需求。缺乏關愛感會表現出冷漠、隔離。
造成關愛感不足的原因:
而這兩點都是因為照顧者的感受能力低。
作為照顧者的媽媽說:「小時候我盡心盡力給他做輔食,買漂亮的衣服、昂貴的玩具,上學後我買學區房給他上最好的學校,他只需要學習,什麼都不要做,我花那麼多精力、那麼多金錢養出來一個對我這麼冷漠的兒子?」
從需求的角度講,不難看出媽媽給予孩子的都是媽媽自己認為重要的物質上的需求,這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面屬於匱乏性需求。
而如今孩子的需求是更高層次的成長性需求,比如愛和歸屬的需求以及自尊的需求。這一部分都是在感受層面,孩子需要的是有人能看到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感受。
當孩子告訴你他不想上學的時候,他並不是在告訴你他打算不上學的這個決定;他也不是等待你評價他這個想法的對錯。
他是希望你看到:他遇到一些麻煩了,而且他的情緒很低落。一個高感受力的家長會回應:看起來你很不開心啊,發生什麼了呢?
很多父母會說,我當然能感受到孩子的不開心啊,那不開心問題還要解決啊。
「我女兒4歲,每天都有三、四次和我發脾氣,撒潑打滾,扔東西,我跟她說你可以生氣,但不可以扔東西,可是一點用都沒有,我知道她因為什麼事生氣,我也允許她生氣,可為什麼一直這樣呢?」
從媽媽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媽媽認為自己是有感受性的,但是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還會繼續。
其實感受性不是簡單地和對方說:我知道你在生氣,我知道你很難過。還需要更深一步的感同身受,那就是共情。
共情是那種能夠看透別人的內心和靈魂、知道他們的想法、感受他們的情緒的能力。
《共情的力量》中提到關於共情的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就是:如果沒有基於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理解而採取任何行為那就沒有做到共情。
對於上面的案例,如果媽媽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蹲下身來,溫和的抱著孩子,並說:媽媽知道寶寶現在很生氣,很難過,抱持性地讓孩子在自己懷裡哭一會。
任何情緒都會有起伏的過程,如果自己的負面情緒被媽媽感受到,並且媽媽用行動向自己表達出來她是理解、接納自己的,那情緒很快會平復。
如果媽媽只是坐在那裡看著孩子的情緒在自己心中升騰,並不願意把感受轉化為行動,那就不是真正的共情,任何情況下,共情都是以行動為目標的。
即便把共情的步驟寫得再詳細,也會有很多家長做不到,即便按步驟做了,也不一定有期待的效果,下面我們從以下幾部分提升家長的感受力。
第一:放棄對「快」的追求。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生活環境也在飛速的更新迭代,對我們最大的影響是:我們的思維從關注過程到關注結果了。
因為要快速的有結果,我們忽視了很多體驗性、感受性的過程。變得越發麻木,越發的和孩子疏離,關係也越難建立。
《雙向養育》一書中講到:大部分父母都缺乏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深入探究背後的想法、感受和需求的訓練。
放棄「快」,就要慢下來,因為快了很久,所以忽然「慢」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期的練習,可以從覺察、判斷和解釋、回應開始練習。
這是一個共情的過程,從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到把自己感受到的孩子感受反饋給孩子,這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理解他的,是和他在一起的,而不是繞過感受,直接評判行為。
第二:孩子情緒覺察表
在不斷練習讓自己「慢」下來的過程中,難免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在那個當下很難控制自己,還是會習慣性的沿用老方法,沒有關係,事後可以按照孩子這張「孩子情緒覺察表」來重新思考發生過的事。
前面的4歲女孩的案例,如果媽媽很可能會知道做不到,那在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後,可以用這張表來做個重新思考:
這既是一個用理性腦歸納、總結、吸收的過程,也是用「慢下來」的節奏,去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第三:學會傾聽
可以從每天20分鐘傾聽孩子說話開始,孩子說任何內容,我們只是感受他的感受,不加任何評判。
比如:孩子說今天在學校我和誰誰打架了,我們能從他的語氣中聽出,他並不是擔心,而是興奮,我們就問:發生什麼了?而不是直接驚訝地說:怎麼可以打架呢。
很多時候感受性低的父母會再多的技巧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那是因為在和孩子連接時,4歲時候的媽媽是沒有被傾聽過共情過的,致使成年後的媽媽不具備傾聽的能力。
所以媽媽需要先去傾聽那個4歲的自己需求和感受是什麼,當那個4歲的自己被理解和接納後,媽媽的感受力自然會提高。
在傾聽孩子之前,需要媽媽先傾聽自己的內在心聲,媽媽需要去傾聽此時此刻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比如:當孩子需要媽媽抱的時候,而媽媽因為一天勞累的工作,真的很不想抱孩子了,那就給予孩子最真實的表達:我也很想抱你,但我現在心力不夠,感覺很累,抱不了你。
感受力是我們養育孩子和自己成長的關鍵能力,也許有的人天生就具備這個能力,但有的人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鍛鍊出這樣的能力。
從沒有到擁有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相信這個逐步提升感受力的過程也是一個美麗蛻變的過程。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知識,如果對您有啟發,那就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