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爸媽看不見我》:孩子拒絕交流,三個辦法提升父母感受性

2020-09-05 心理諮詢師宋研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會有這樣的感受,原本喜歡嘰嘰喳喳圍著自己說個不停的孩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只會跟父母說:「嗯」、「 哦」、「 好」了。

曾幾何時,我們是否這樣和孩子交流:

  • 「媽媽,我不想上學了。」「你這小孩,小小年紀,咋就能不上學,長大想當環衛工人啊?」
  • 「我就不讓著妹妹。」「你是姐姐,比妹妹大,就應該讓著妹妹。」
  • 「英語老師太過分了,講一套,做一套。」「你學好你的習就行了,管那麼多幹嘛?」

在孩子還願意和我們交流的時候,我們回應的落腳點常常停留在對孩子行為的評判,你這樣做或者這樣想是不應該的,不好的,不對的。

《為何爸媽看不見我》一書告訴我們:「我們不明白孩子為什麼這麼做,這恰恰傳達出了一個信息—我們的感受性出了問題。因為我們感受不到孩子此時此刻的想法,覺察不到孩子出現這些行為的原因,也就沒有辦法和孩子真正地溝通。」

《為何爸媽看不見我》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榮格心理學家、中國兒童心理分析的主要開拓者高嵐老師結合諮詢案例寫給父母們的通俗養育指南。

本書副標題為:解密兒童問題的心理真相,奠定人格底色。作者結合大量實踐案例說明了孩子健康成長的三大人格底色:信任感、自主性和主動性。以及幫助孩子打好這三大人格底色所需要的工具:感受性。

在這本書第三章節作者提出:養育需要知識儲備,這是「腦」的部分,但 「心」的部分也同樣重要,心的部分是指父母自身的感受性。

當我們和孩子交流時,要是沒有感受性的參與,孩子只會感覺到我們是一臺冷冰冰的評判對錯的「改分」機器,長時間得不到父母對自己感受的回應,自然也會漸漸減少和父母的溝通。

本文我將就感受性以及如何提高感受性來和大家分享。

父母感受能力高低決定孩子表達欲望的強弱。

感:是感應、感覺,有心而發。受:是承擔、承受、接納。感受是由心而發的感應和接納。所謂父母的感受性,就是父母對孩子需求的一種感同身受的抱持能力。


低感受力的父母常常會不知道孩子怎麼就成為現在這樣

「老師,我兒子13歲,現在放學一到家就關上自己房間的門,在裡面做什麼我們也不知道,跟他講話,他就只有「嗯」「哦」「好」,都沒有第四個字,我都愁死了,好像養了一個語言功能不發達的機器人在家裡,可是在學校,又很喜歡表達,很活躍,他這是針對我麼?」

從這位媽媽的描述裡,可以看出孩子是不願意和媽媽深入交流的。

自我決定理論的創始人愛德華.德西和理察.瑞恩在大量研究上得出結論:每個人成長的三大基本心理需求分別是:能力感、關愛感和自主性。其中的關愛感是指一種連接感,每個人都有和他人產生連接的需求。缺乏關愛感會表現出冷漠、隔離。


造成關愛感不足的原因:

  • 生命之初沒有得到照顧者的及時回應和關注。
  • 在成長過程中,需求很難被理解,情緒很難被接納。

而這兩點都是因為照顧者的感受能力低。

作為照顧者的媽媽說:「小時候我盡心盡力給他做輔食,買漂亮的衣服、昂貴的玩具,上學後我買學區房給他上最好的學校,他只需要學習,什麼都不要做,我花那麼多精力、那麼多金錢養出來一個對我這麼冷漠的兒子?」

從需求的角度講,不難看出媽媽給予孩子的都是媽媽自己認為重要的物質上的需求,這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裡面屬於匱乏性需求。

而如今孩子的需求是更高層次的成長性需求,比如愛和歸屬的需求以及自尊的需求。這一部分都是在感受層面,孩子需要的是有人能看到他的情緒,理解他的感受。

當孩子告訴你他不想上學的時候,他並不是在告訴你他打算不上學的這個決定;他也不是等待你評價他這個想法的對錯。

他是希望你看到:他遇到一些麻煩了,而且他的情緒很低落。一個高感受力的家長會回應:看起來你很不開心啊,發生什麼了呢?

當孩子的情緒無處安放,會出現這種「不合作」的行為反應。

很多父母會說,我當然能感受到孩子的不開心啊,那不開心問題還要解決啊。

「我女兒4歲,每天都有三、四次和我發脾氣,撒潑打滾,扔東西,我跟她說你可以生氣,但不可以扔東西,可是一點用都沒有,我知道她因為什麼事生氣,我也允許她生氣,可為什麼一直這樣呢?」

從媽媽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媽媽認為自己是有感受性的,但是不理解為什麼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還會繼續。

其實感受性不是簡單地和對方說:我知道你在生氣,我知道你很難過。還需要更深一步的感同身受,那就是共情。

共情是那種能夠看透別人的內心和靈魂、知道他們的想法、感受他們的情緒的能力

《共情的力量》中提到關於共情的一個不可更改的事實就是:如果沒有基於對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理解而採取任何行為那就沒有做到共情。

對於上面的案例,如果媽媽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蹲下身來,溫和的抱著孩子,並說:媽媽知道寶寶現在很生氣,很難過,抱持性地讓孩子在自己懷裡哭一會。

任何情緒都會有起伏的過程,如果自己的負面情緒被媽媽感受到,並且媽媽用行動向自己表達出來她是理解、接納自己的,那情緒很快會平復。

如果媽媽只是坐在那裡看著孩子的情緒在自己心中升騰,並不願意把感受轉化為行動,那就不是真正的共情,任何情況下,共情都是以行動為目標的。

用行動融化冰冷的牆,做到與孩子心與心的連接。

即便把共情的步驟寫得再詳細,也會有很多家長做不到,即便按步驟做了,也不一定有期待的效果,下面我們從以下幾部分提升家長的感受力。

第一:放棄對「快」的追求。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生活環境也在飛速的更新迭代,對我們最大的影響是:我們的思維從關注過程到關注結果了。

  • 孩子成績不好了,趕緊上輔導班,就為了提高成績,而不去分析成績下降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 孩子見到鄰居沒打招呼,立馬教育禮貌的重要性,不去顧及是不是當天心情不好;
  • 孩子說不想上學,馬上就條件反射似的說不可以這麼想,不上學怎麼可能,也不去考慮孩子是不是在學習遇到困難了。


因為要快速的有結果,我們忽視了很多體驗性、感受性的過程。變得越發麻木,越發的和孩子疏離,關係也越難建立。

《雙向養育》一書中講到:大部分父母都缺乏通過觀察孩子的行為深入探究背後的想法、感受和需求的訓練。

放棄「快」,就要慢下來,因為快了很久,所以忽然「慢」下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長期的練習,可以從覺察、判斷和解釋、回應開始練習。

  • 覺察:孩子說「我就不要讓著妹妹」的時候,他的感受是什麼?他感覺到委屈、憤怒。我的感受是什麼?我有些生氣。
  • 判斷和解釋:孩子感覺委屈和憤怒,是因為有某件事讓他感覺不公平了,而我生氣是因為我認為大的讓著小的是理所當然的,事實看起來並不是這樣。
  • 回應:向孩子表達,你因為什麼事,被要求要讓著妹妹,你感覺很不公平,所以很委屈、很憤怒,是這樣麼?

這是一個共情的過程,從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到把自己感受到的孩子感受反饋給孩子,這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媽媽是理解他的,是和他在一起的,而不是繞過感受,直接評判行為。

第二:孩子情緒覺察表

在不斷練習讓自己「慢」下來的過程中,難免很多時候是身不由己的,在那個當下很難控制自己,還是會習慣性的沿用老方法,沒有關係,事後可以按照孩子這張「孩子情緒覺察表」來重新思考發生過的事。

  • 孩子的行為/問題是什麼?
  • 這個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持續多久了?
  • 是否和年齡有關?
  • 是否和過往經歷有關?
  • 孩子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內心是怎樣的?他的情緒是怎樣的?
  • 使用過什麼辦法?這個辦法是不是有效?
  • 是否考慮用新的方法?

前面的4歲女孩的案例,如果媽媽很可能會知道做不到,那在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後,可以用這張表來做個重新思考:

  • 孩子的行為/問題是什麼?每天兩三次情緒控制不了,亂扔東西。
  • 這個行為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有一個月的時間了。
  • 是否和年齡相關?4歲的孩子情緒體驗種類越來越多,大部分時候是因為嫉妒媽媽和哥哥親密而發脾氣。
  • 是否和過往經歷有關?更小的時候,媽媽照顧自己的時間比較多,現在很多時間都在陪伴哥哥,不能接受。
  • 她的內心感受是怎樣的?憤怒、生氣、嫉妒、難過。
  • 使用過什麼方法?不理不睬,讓她鬧一陣,不允許扔東西,不見效。
  • 考慮的新方法?理解孩子的各種情緒後,向孩子表達自己理解她的感受,並擁抱孩子,讓孩子哭。


這既是一個用理性腦歸納、總結、吸收的過程,也是用「慢下來」的節奏,去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第三:學會傾聽

  • 傾聽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區別於我們的世界存在的,當需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就需要放下我們自己的想法、判斷去到孩子的世界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感受。

可以從每天20分鐘傾聽孩子說話開始,孩子說任何內容,我們只是感受他的感受,不加任何評判。

比如:孩子說今天在學校我和誰誰打架了,我們能從他的語氣中聽出,他並不是擔心,而是興奮,我們就問:發生什麼了?而不是直接驚訝地說:怎麼可以打架呢。

  • 傾聽自己:當媽媽和一個4歲的孩子交流時,其實在場的人不是媽媽和孩子兩個人,而是孩子、媽媽和4歲時候的媽媽三個人存在。

很多時候感受性低的父母會再多的技巧也達不到理想的效果,那是因為在和孩子連接時,4歲時候的媽媽是沒有被傾聽過共情過的,致使成年後的媽媽不具備傾聽的能力。

所以媽媽需要先去傾聽那個4歲的自己需求和感受是什麼,當那個4歲的自己被理解和接納後,媽媽的感受力自然會提高。

在傾聽孩子之前,需要媽媽先傾聽自己的內在心聲,媽媽需要去傾聽此時此刻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比如:當孩子需要媽媽抱的時候,而媽媽因為一天勞累的工作,真的很不想抱孩子了,那就給予孩子最真實的表達:我也很想抱你,但我現在心力不夠,感覺很累,抱不了你。

寫在最後:

感受力是我們養育孩子和自己成長的關鍵能力,也許有的人天生就具備這個能力,但有的人需要大量的練習才能鍛鍊出這樣的能力。

從沒有到擁有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我相信這個逐步提升感受力的過程也是一個美麗蛻變的過程。

我是心理諮詢師宋研,持續輸出心理學應用於生活的知識,如果對您有啟發,那就關注我。歡迎點讚、評論。

相關焦點

  • 父母看不到孩子,會影響孩子一生,做高感受性父母,只需這三招
    我們幼兒園的孩子每天中午在吃完飯後,都會在教室外面玩一會兒。有一次,我看到班上一個男孩子與其他孩子坐在一起玩時,把腳伸得長長的。這樣做很容易使別的孩子摔跤。為了其他孩子的安全,於是我提醒他把腳放好。接著,我就和孩子聊了起來。我問他爸爸媽媽晚上會不會陪伴他、和他一起玩?孩子說:爸爸媽媽晚上都很忙。他還有一個讀小學三年級的姐姐。
  • 孩子的3個請求,父母切記不要拒絕,否則傷害非常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僅需要物質上的給予,也需要精神上的關懷與支持,不少父母卻忽視了這一點,忙著在外打拼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卻疏於陪伴和參與他們的成長,以至於孩子長大後抗拒和父母交流。孩子的3個請求,父母不要拒絕,否則帶來的傷害不是一般大周女士和丈夫常年南下打工,兒子健健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雖然家裡有叔伯嬸子等幫忙照看,但是始終不如爸媽在身邊。周女士夫婦一年只能回來一兩次,對健健雖然存著教育的想法,但是因為時間短暫,總是不了了之。
  • ...迴避與人交流,甚至「拒絕上學」 孩子不想學習真的是「懶」 嗎?
    武漢晚報訊(記者毛茵)「孩子不愛學習,我想盡了辦法卻沒有效果。」這是不少家長的煩心事。在長江健康傳媒上周的《心晴》欄目線上互動中,長江健康心理專家智庫專家、湖北東方明見諮詢公司程寅老師告訴家長們,「拒絕上學」的核心問題不一定是孩子懶,不求上進,也不一定是孩子不想學習,而可能是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升級造成的。
  • 《我的秘密朋友》:每個「幸福」的孩子,都有個「看不見」的朋友
    文丨福林媽咪你家寶寶有沒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玩兒的時候嘴裡念念有詞,明明沒有人和他交談,他卻像有人對話一樣,一會兒情緒高昂,一會兒竊竊私語……我想起來自己小時候,確實是這樣,一天到晚自言自語個不停,每天晚上媽媽都會催我睡覺:趕快閉上眼睛
  • 無數孩子被父母越推越遠,父母卻毫無察覺,還以為自己是好爸媽
    「我已經能照顧自己了,他們能不能少幹涉我的生活?」「我真的不知道怎麼和爸媽交流了,思考事情永遠不在同一個頻率上,唉。」這句話形容的是很多學生共同的假期苦惱:好不容易盼來了兩個月的暑假,孩子們都在想盡辦法的釋放自己,盡情做一些平時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而家長卻把自己的假期安排得滿滿當當,規劃了孩子所有的假期時間,這也就帶來了親子之間的矛盾。
  • 孩子需要被看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內心藏著看不見的傷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見,忽視是教育路上最大的坑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父母「看見」,不管是他們的喜悅還是悲傷,成功還是失敗,第一時間想要分享的對象就是家人。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但很多時候因為外在的條件或者是家長太忙,有的時候只能提供給孩子儘可能多的物質條件,但卻沒有辦法滿足陪伴的要求。
  • 寶寶總是哭個不停,新手父母毫無辦法,是因為不知道孩子的需求!
    寶寶總是哭個不停,新手父母毫無辦法,是因為不知道孩子的需求!很多家長都非常害怕孩子哭鬧,因為這是一件很難解決的事情,特別是對新手父母來說,孩子哭鬧的威力完全不亞於一場地震,孩子一哭,父母們舉手無措,因為新手爸媽們根本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哭,其實孩子不會無緣無故的哭鬧,任何的哭泣都是有原因的,只有當父母們知道了孩子為何哭鬧時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 孩子沒有安全感怎麼辦?了解這三個辦法,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文/小熊育兒日記其實在生活當中,我們應該把所有的愛全部都給到孩子身上,因為只有這樣的話才能夠讓孩子得到安全感。不過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孩子都是沒有安全感的,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沒有辦法,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提升孩子的安全感。
  • 二孩自述:爸媽沒告訴我該怎麼做姐姐 和弟弟像陌生人
    「高一暑假學校組織去省會城市遊學項目,爸爸不讓我去,說浪費錢也浪費時間;高二我感覺學物理吃力,想上輔導班,媽媽也不答應」。 需求屢被父母拒絕,張洋洋對弟弟怨念加深:「雖然弟弟也不是要啥有啥,但我就認定爸媽不公平,重男輕女!」 懷著「眼不見心不煩」的念頭,決定去很遠的城市上大學,成了張洋洋熬過高中的最大動力。但結果證明,之前沒解開的心結,繼續成為大學時代繞不開的障礙。
  • 孩子的3個請求,爸媽切記不要拒絕,否則傷害特別大
    ,但是卻缺席了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長,導致了今後與孩子團聚的那天,孩子會拒絕爸媽的示好、交流。孩子的3個請求,爸媽切記不要拒絕,否則傷害特別大案例:嚴女士夫婦倆因為謀求生計,常年在南方務工,一年只能在春節回家過年的時候才能與兒子壯壯團聚。
  • 「我想讓你陪我的時候,你在看手機!」失敗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痛
    和很多父母一樣,我白天工作,同時還要兼顧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洗衣做飯做家務等等,我的確認為只有孩子睡覺的時間才是真正屬於我自己的時間。雖然我的解釋得到了女兒的理解,但我認為我可以再熬一熬,把女兒哄睡熟了之後再看手機,哪怕熬得晚一點也要忍一忍。
  • 「你這麼極端,有沒想過父母?」5個辦法教給孩子面對拒絕和挫折
    這時總有特別多人為其惋惜:「可惜了他們的父母,該有多麼痛不欲生啊!」。然而,敢問多少父母,真的有信心有能力能教會孩子堅強地面對挫折和失敗?我們必須努力幫助我們的孩子獲得「成長心態」。也許你會說,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面對挫折,我怎麼知道什麼是成長心態?我太難了!那就通過學習和訓練。
  • 看哪|Behold:孩子三個叛逆期,你的「鎮壓」讓孩子付出一生的代價
    由於幼兒生活和小學生活的反差實在太大,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表現。 於是,父母開始用「講道理」「催促」的方式要求孩子以學習為重。而孩子這個時候仍然希望按照之前的方式生活,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於是,爸媽和孩子就會產生一些衝突。
  • 把你的孩子給我6年,我就等於擁有了你的孩子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我希望孩子能夠學會一些東西我必須是以身作則的在孩子模仿的時期最主要的是針對三個方面來學習1. 只有看的見的叫模範,看不見的孩子沒有辦法學習,模仿。林老師在馬來西亞看到很多有名望的人,很出色,做善事幫助了非常多的人。但有一個現象:就是這個家庭的孩子特別調皮,常常出事,有很多的偏差行為。也許會納悶,是他的爸媽不夠好嗎?不,是非常好的人,花很多時間做義工幫助別人,誰有問題也像雷鋒一樣衝過去。
  • 一個00後的無奈:等我有了孩子,不會做我爸媽這樣的父母
    相較於育兒,下面點讚最高的幾條評論,無外乎說的都是父母那一代的教育方式。  看著他們的評論,很容易引發自己內心的共鳴,這種感同身受的體驗很多人都有,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家庭教育。當父母還覺得這樣是理所當然的時候,子女們已經慢慢察覺到了其中的缺憾。  而作為一名00後,我想說的是:等我做了父母,有了孩子,我是絕對不會做我爸媽這樣的父母的!
  • 不得不了解的心理學知識:感受性
    這在心理學上叫作「感受性」,它是感覺系統對刺激物的感覺能力。不論是愚鈍的人還是敏感的人,都有感受性,只不過敏感的人感受性更強。為什麼我要講「感受性」呢?通過上面的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環境變化越快,人的感受性就越強;環境變化越慢,人的感受性就越弱。我們再來看文章開頭講的那個事件,難道那個媽媽對孩子不好嗎?
  • 幼兒園運動會玩親子遊戲,爸媽樂得忘了娃,孩子:我是誰我在哪?
    01●幼兒園運動會玩親子遊戲,只見爸媽「不見」娃,孩子:我是誰我在哪?事情是這樣的,親子運動會上有一個遊戲是「三人四足」,就是孩子在父母中間,然後把孩子的腿和父母的腿綁在一起,三個人只能用「四條腿」行走。有家長提議說不如所有家長和孩子都綁在一起,考驗默契,於是大家都綁在一起一起走。
  • 孩子以磨磨蹭蹭和充耳不聞來拒絕父母的要求,啥原因?
    我們並不怕孩子們說出口的拒絕,因為孩子只要開口,我們就有可能明白他在想什麼,想要什麼。但是有時候,孩子拒絕父母要求的方式,不是直接明確地說不,他們會在行為上拒絕父母的要求。比方說,每次臨出門前,父母都不停地催孩子快一點快一點,上學要遲到了。孩子仍舊磨磨蹭蹭,一點著急的意思都沒有。父母忍無可忍之下會大發雷霆,把孩子給臭罵一頓。
  • 孩子太脆弱怎麼辦?了解這三個辦法,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這也讓很多父母表示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挫折的感覺呢?孩子為什麼會有挫折的感覺?其實孩子擁有挫折的感覺也是非常正常的,往往促使他們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這三點。想要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按照這三個方法都可以讓孩子提升抗挫能力。1.引導孩子淡然面對正因為沒有辦法面對失敗,所以孩子的抗挫能力一般來說都是非常差的,如果是因為這一點的話,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引導孩子去淡然的面對這一切。
  • 孩子犯錯後,家長該怎麼做?李玫瑾:最好的辦法是假裝「看不見」
    孩子犯錯,父母大吼大叫只會適得其反,李玫瑾:要學會「看不見」。相信很多的家長在孩子犯錯後,都會立馬氣的暴跳如雷,火冒三丈,然後就會衝著孩子,大吼大叫一番。當孩子在犯錯後,父母的吼叫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膽小,不敢去嘗試。還有的孩子會變得叛逆,不受管教,相信吼叫教育帶來的後果都不是父母們所期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