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的孩子給我6年,我就等於擁有了你的孩子

2021-02-08 花落精舍

- 尋找重要他人來做模範 -



聲音來自:Dido

本文所涉及的心理學知識

全部來自 林文採博士

特別感謝 

張兆鳳老師 的支持

有一件很特別的事情,

當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6-7歲)

大腦就有了一個新的功能:

把重要他人的言語、行為、聲音,

像錄像機一樣錄下來。

當孩子每次在生活中碰到各種問題

不知道怎麼辦需要參考時,

這個功能就會自行運作,

把曾錄到的重要他人言語、行為、語句等

在大腦裡快速翻閱,作為參考。

(關於重要他人以及其他知識點,詳情請見文章底部。)




所以每個孩子從6歲開始,

就吸收了大量重要他人的信息,

來作為學習模仿和認知的對象。

這個時間孩子會尋找一個人來做他的重要他人,如果家裡找不到,就會去別處尋找。

家裡沒有爸媽陪伴,就會去學校裡找某個人來學習模仿。

到了中學,可能開始追逐偶像明星,

某個演員,

歌手,

或是體育明星。

沒有重要他人或與爸媽關係特別不好的孩子,追星是最為厲害的。

因為在他的內在有一個需求,需要有一個重要他人來作模仿的對象。

這與孩子的大腦機能是有關係的,一定是需要儲存很多的資料,來作為行事所要把握的度。




孩子會找其他人來做自己的重要他人,模仿他的人生觀,他的為人行事。

常常在課堂的時候(林文採博士)

很多父母跟我講:

我家裡是我媽々來幫我照顧孩子

可是媽々的教育理念和我又不一樣

她是(如何如何)與我不同

跟媽媽講,她又不開心

我非常擔憂非常焦慮!

會不會我家孩子跟著我媽,

因教育方法不當而養的不好?!

其實這並不是重點,有很多人說拼爹,拼顏值

其實呢?在親子關係裡,我們拼的是什麼呢?

拼的是:「 誰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

孩子的天性一定是模仿重要他人的,

如果爸媽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那根本不需要去在乎其他人會怎樣教,

即使到了學校老師會如何教(處事為人方面),

只要我們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那孩子的模仿對象必然會是我們。

最怕的就是,

你根本不是孩子的重要他人。

如果我們把孩子交給保姆或者我們的爸媽養,而我又很少與孩子在一起的話,孩子會比較多的選擇保姆或者我們爸媽來作為重要他人。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能怪誰呢?我們是第一個自己做了選擇,決定把孩子交給誰來養的人。

我們不能說交給了別人以後,又不希望孩子把養育他的人來作為重要他人去學習模仿。

如果孩子不願把當初送去養的人當作重要他人,

那對孩子來講,

傷害是最大的。

因為他既看不到我們,又不能從我們那裡獲得接納、重視、安全感,肯定讚美與認同,而他又不把那個養育他的人作為重要他人,那孩子就會像一顆非常缺乏陽光空氣水的植物一樣,肯定是養不好的。

孩子生命的五朵金花就不能綻放,

所以如果我們自己不能做孩子的重要他人,我們會希望孩子去選擇另外的人來做重要他人。

如此的話,孩子去模仿那個人就是避免不了的。

如果我們真的不放心,用心愛孩子的話,那就讓我們自己來做孩子的重要他人吧!



孩子是實實在在做 「錄像」 的

他不會跟著你嘴巴講得來學習

而是你真正做的

簡單來說就是

如果我希望孩子能夠學會一些東西

我必須是以身作則的

在孩子模仿的時期

最主要的是針對三個方面來學習


1. 處理問題的態度,能力和方法

孩子會在生活裡去看爸媽

面對困難時是如何處理問題的

2.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3. 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果我們希望在這三個方面教導孩子

唯一的方法就是 以身作則

一個爸爸這樣對孩子講:「 孩子,你知道你爸這個人脾氣就是不好,可你千萬不要學我,當你碰到事情的時候要...」

其實這沒有一點用,如果孩子把你當成重要他人,即使孩子不想,也會將你的行為態度 「錄到大腦裡」,而你所對孩子講得..."如果與行為態度不符,就不會影響到孩子。

孩子相信的,

是你如何身體力行所做的。

這並不是大腦表層意識可以控制的,

而是潛意識裡的自動學習與認知。(此處為精舍發表,並不代表林文採博士)

很多人會這樣講:

以前我媽是這樣對我的,我很不舒服,現在我做媽媽了,卻是跟我媽一樣。

這就是我們把媽媽當成了重要他人

並模仿了她。

當我們說某個小孩跟他的父母很像時,最像的可能不是外貌,而是神態。


▼  ▼  ▼  ▼  ▼   ▼  ▼  ▼  ▼



聲音來自:OneRepublic



看得見的才是模範,看不見的永遠都不是模範。

雖然我已經把爸媽作為重要他人,他們也很好,為人處事以身作則,所有人都認可,他也許成了別人的模範,模仿的對象。

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沒有一起相處,孩子根本看不到他,那 「錄像機」 能錄什麼呢?

所以有一些孩子是如此的有情緒

如此的鬱悶

因為在這個部分,需要有模範對象的時候,他雖然有重要他人但卻 「錄不到」。

只有看的見的叫模範,看不見的孩子沒有辦法學習,模仿。

林老師在馬來西亞看到很多有名望的人,很出色,做善事幫助了非常多的人。但有一個現象:就是這個家庭的孩子特別調皮,常常出事,有很多的偏差行為。

也許會納悶,是他的爸媽不夠好嗎?

不,是非常好的人,花很多時間做義工幫助別人,誰有問題也像雷鋒一樣衝過去。這樣的人通常會吸引很多人來把他當成是重要他人,向他學習模仿。

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又以身作則,但自己家的孩子在處理問題,人際關係,情緒方面卻什麼也沒學到,原因就是孩子看不到他的爸爸媽媽。


所謂的心理營養,就是孩子的必須

如果孩子沒有的話,一定會尋尋覓覓


孩子會出現三種情況:

情緒不穩定

人際關係有問題

偏差行為

這時期的模仿如果得不到,那孩子內在裡一定有很多的情緒在滾動著。

我們每一個心理營養,包括無條件的接納、重視,孩子小的時候0~3個月,很自然的會被我們無條件接納,那麼小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是重視他的。(媽媽在分娩後身體分泌 「本體胺」)

 但是孩子長大以後,他如何知道你是重視他的呢?

當你給孩子時間陪伴,聽他說話也好,跟他一起玩也好,孩子就能知道,我在你的心目中是重要的。

重視 肯定 讚美 認同,給安全感以至我們所講的模範,每一個都是需要有時間的。

幸好孩子越大他需要的時間不是那麼多,但沒有時間是真的沒辦法做心理營養的。


學習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方法

如果我們成功的做了孩子的重要他人,而且又有時間能讓孩子看到我們,那對於模範,有三個方面可以深入去看。

就是怎樣單單用我自己以身作則,然後讓孩子學習。

其實你不需要特別的去教,而是我們作為成人本來就會碰到生活上的一些困難,比如工作上的壓力到來,我們如何應對這個壓力的。

生活裡碰到的各種事情就是最好的一個模範,我們不需要用嘴巴講,而是在做的時候讓孩子看到:當壓力來時,我們是會沉著,不驚慌,也不怨天尤人的。

我們能夠去接納生活上就是會有困難,就是會有難題。

簡單的告訴孩子當碰到事情,爸爸是已經做好準備的,而且是一定能夠過去的。

(舉例)

比如我們的婚姻出現了問題,可能會離婚,離了婚以後孩子跟著媽媽比較多。

在孩子跟著媽媽時,媽媽如何處理人生的大問題,態度是怎樣,又是如何走出困境的。

一些人生的大問題,都是需要用很多時間來處理事情所帶來的影響的。

對於孩子的模範學習最容易的就是,通過我們如何從挫敗裡重新走出來。如果我們能夠證明給孩子看,即使我碰到了這樣大的問題,我還是同樣每天好好生活,好好的去經營自己的情緒。面對這個難題的時候,我走過去了。

而且我能夠證明,確實當我碰到了這個事情以後,慢慢的我能夠生活的比之前更加快樂。

意思是孩子親眼看到媽媽雖然經歷了這樣大的事情,但媽媽沒有被打倒,而且媽媽是很沉著的負責好自己的心情,對小孩不亂發脾氣,負責好自己經濟各方面。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生的模範。

以後孩子碰到一個很大的挫折,他永遠會記得,

在他內在有一個錄像:媽媽如何走過了一個很困難的境遇,而且媽媽能夠把生活經營的比之前更好。

那沒有任何其他的教育或教導是比模範的力量

更加強大的。



- 如何通過模範作用-

幫助孩子學習處理人際關係

處理人際關係有兩點:

一是人際關係的衝突

世界上壓根就沒有另外一個跟你一模一樣的人,所以幾乎是任何的關係,很長久的好朋友,也是會碰到衝突的。

而爸媽能否在面對衝突時願意去先聽:你跟我的不同是什麼?然後也能夠表達自己的不同。

而不是一有衝突的時候,我就嘗試控制你,讓你來聽我的。

一個更多接納的溝通,就是你跟我不同,這是可以的。

我們本來就是不同的人,那我要做的就是把我自己這部分可以告訴你,而你告訴我的時候我也可以去聽,至於事情要如何處理,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於我們的關係是怎樣的。

關係如果好就算有衝突,也是會彼此顧念謙讓的。反而如果關係不好,那每件小事都可能是大事。所以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父母的榜樣是什麼,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模範是什麼尤其重要。

當我們與孩子有衝突的時候能夠很好的處理,那自然而然我們就教導了孩子如何去處理衝突。

另外一個是人際關係裡被拒絕的時候

我們人際關係裡很痛的一件事情是被拒絕。

父母如果有機會讓孩子看到,爸媽也是會被其他人拒絕,願意告訴孩子,爸媽跟你一樣也會碰到倒黴的事情,有些人會對我們非常苛刻,或是拒絕我們。

我被拒絕的時候說了什麼話,我是怎樣做的,我願意與孩子分享這些,孩子就能在成長裡把重要他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來作為自己本身的資源。




- 如何通過模範作用 -

幫助孩子處理負面情緒?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他是沒有辦法自由掌控自己情緒的,而孩子非常想從爸媽身上學到如何去處理負面情緒。

第一個是接納。

願意告訴自己:是的,某人做了這樣的事說了這樣的話,我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是生氣的,這是真實的。

我可以接納自己的情緒。

然後我生氣了以後,對於這個憤怒的情緒我可以拿來做什麼?

每一次我很悲傷,我可以做什麼?

我嫉妒,我可以做什麼?

我現在是非常抗拒的,我又可以做什麼?

如果無法做到,就教導孩子第三個:一定要把情緒疏放出來

如何疏放?

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表達。

媽媽:今天老闆這樣跟我說話,然後我真的是生氣了,我心裏面是不高興的。

孩子能夠看到,原來其中一個容易處理情緒的方法就是把它表達出來。

可以用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表達我的生氣或憤怒。

我可以用一個比較健康的方法,

寫出來,畫畫,

做動能的事情:

比如可以去做運動,去玩個遊戲。

也可以利用聲能,喊,叫,唱歌,這些都能夠疏放情緒。

心理學家都是這樣說的,把你的孩子給我6年,我就等於擁有了你的孩子。

因為在0-7歲,

是孩子最需要各種心理營養的時候,

如果把你的孩子帶到我身邊,

其實就等於你的孩子,

是我的孩子。

我們將來長大,

處世為人等等,

最主要的關鍵,

就是0-7歲的時候。



孩子6-7歲時需要模仿自己的重要他人,如果父母缺席,他們就會去尋找其他 「重要他人」 來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

如何成為孩子的模仿對象?

父母需要在這三個方面以身作則:

1:面對和處理問題的態度,能力和方法

2:如何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3: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隔代教育或教育理念衝突等,是因為我們放棄了成為 「重要他人」 的重要角色。

做孩子的重要他人是成為模範的第一條件。

(關於重要他人等知識內容,可點擊下列序號參看過往文章)

①   ②   ③


關注花落精舍,關注成長!

若您希望得到有關個人成長,親子關係或親密關係等方面的幫助,

比如諮詢或課程等,

可以掃描下方微信二維碼,與我們取得聯繫。


【花落精舍 · 心之篇】

相關焦點

  • 你能擁有孩子多少年
    視頻文字:你能擁有孩子多少年只是我們不曾想過,原來,我們擁有他們的日子,其實是那麼少。  我們能擁有孩子多少年?  3歲。  他去上幼兒園了,看著他小小的堅強的背影,心中又喜悅又有點小小的心酸。離別了一整天,孩子看到你高興得奔跑過來,撲在你的懷裡。跟你說:媽媽,我想你了。那一刻,抱著孩子就像抱著了整個世界。  6歲。
  • 孩子,你是我生命的延續
    我的孩子馬上就要高考了,面臨著人生中第一次轉折。看著努力的孩子,我除了做好後勤工作,其他的什麼都做不了。望著天天學習的孩子,還有即將到來的高考,我做為家長,母親,想對我的孩子說:「兒子,高考就是你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努力了付出了,那麼咱們開始收穫。不要在乎結局是什麼,給你自己的高中時代不留遺憾就好。孩子,你是我生命的延續。」
  • 劉敏濤丨我愛你,給我的孩子
    我是忍著才沒有去看你並且告訴自己每天只想你一次你知道嗎,我的孩子不管你哪一天回來那一天就是我的節日我抱著你,你也抱著我身後那個偷偷爬上來的孩子是叫個月亮吧我仿佛也是第一次看見它把整齊的都弄亂了把站著的都打翻了把乾淨的都玩髒了
  • 我為什麼建議你多顧慮孩子,而不是表揚孩子
    年前,因為有點事,就把小螺號扔到了她奶奶家,讓奶奶帶一天,剛好6歲的駿駿(小螺號堂哥)也在,有了小夥伴一起玩,就免去了我做思想工作的任務,不用說什麼安慰她媽媽很快回來的話,輕輕鬆鬆就開溜了。晚上6點去接小螺號,發現小螺號在和堂哥安安靜靜的在拼拼圖,奶奶則在旁邊露出慈母般的微笑一個勁兒的誇倆孩子這個棒那個厲害,恨不得把倆孩子捧上天。
  • 我很開心你是我孩子,感謝你做我的孩子
    那是一個炎熱夏天的下午,蟬在屋外的樹枝上歡快地鳴唱,爸爸在為迎接你的到來忙著清洗空調,爺爺奶奶還在來照顧你的路上。而你,卻提前十五天迫不及待地想跟我們見面了,在醫生的幫助下,我們終於見到期盼九個多的你,我的孩子。你長得像個小老頭似的,哇哇哭著,揮舞著小小的粉挙來到我們身邊,雖然你哭著,但是爸爸媽媽都放心地笑了。
  • 吳曉樂:我為何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特約記者丨彭鏡陶去年11月,臺灣作家吳曉樂的非虛構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簡體中文版上市,該書講述了吳曉樂從上大學以來做家教的真實經歷,書裡記錄了臺灣中產家庭青少年的真實生活。事實上,2018年7月,根據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網絡上引起過熱議,拿下了8.4的豆瓣高分,被譽為「中國版《黑鏡》」。
  • 吳曉樂:我為何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專訪
    事實上,2018年7月,根據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網絡上引起過熱議,拿下了8.4的豆瓣高分,被譽為「中國版《黑鏡》」。鏡頭下,臺灣青少年成長時面臨的苦惱,和父母發生的摩擦,真實地觸動了許多人的心靈。近期,新京報採訪了吳曉樂,她分享了對學校教育、重男輕女等話題的看法。
  • 專訪| 吳曉樂:我為何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特約記者丨彭鏡陶去年11月,臺灣作家吳曉樂的非虛構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簡體中文版上市,該書講述了吳曉樂從上大學以來做家教的真實經歷,書裡記錄了臺灣中產家庭青少年的真實生活。事實上,2018年7月,根據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網絡上引起過熱議,拿下了8.4的豆瓣高分,被譽為「中國版《黑鏡》」。
  • 專訪|吳曉樂:我為何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事實上,2018年7月,根據本書改編的影視作品《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就曾在社交網絡上引起過熱議,拿下了8.4的豆瓣高分,被譽為「中國版《黑鏡》」。鏡頭下,臺灣青少年成長時面臨的苦惱,和父母發生的摩擦,真實地觸動了許多人的心靈。近期,新京報採訪了吳曉樂,她分享了對學校教育、重男輕女等話題的看法。
  • 我是為孩子操勞的母親,但我同樣擁有理想與做夢的權利
    這個小箱子沉寂在衣櫃底下很多年沒有動過了。我輕輕轉動鑰匙擰開小銅鎖,打開蓋,裡面有很多證件:孩子小時候打過的疫苗針證、孩子出生證、獨生子女證、結婚證、準生證等一系列早些年的證件。再往下翻,是一打書信,信封已微微泛黃,上面的字卻如以前一樣清晰認真。結婚前他在省城建築學院上學,風雨無阻每星期一封信,那是一段美好的時光。
  • 孩子,謝謝你愛我,超過了我愛你
    孫儷感謝等等的第一句就是:「謝謝你讓我成為了媽媽,讓我的生命更完整,讓我有如此美妙的體驗。」 每一個孩子能夠投奔著父母而來,都是經歷了千難萬險的,而只有擁有足夠的緣分和幸運,我們才能跟孩子有了這一世的父子、母子情分。
  • 我給孩子加油的N種方式,你也值得擁有!
    她致力於將發展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研究成果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系統地為家長們提供教養孩子的新理念和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法。除了推廣科學的育兒理念,羅玲老師還致力於支持家長實現心靈成長,被家長稱為「媽媽心靈導師」。她曾與羅大倫合著暢銷書《讓孩子不發燒、不咳嗽、不積食》,新書《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秀》深受家長歡迎,持續熱銷。
  •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跟別人比成就,是希望你有更多選擇
    生活中,很多父母一味地告誡孩子要用功讀書,為的是以後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有個「好的生活」。但又因為沒有表達清楚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讓孩子誤解以為是「為了賺錢而工作」,所以在孩子們的思維中,往往變成了「讀書就是為了賺錢」。
  • 孩子 我想對你說
    鄂爾多斯理工學校 呼榮禾孩子,你馬上就是一名優秀的中學生了。爸爸希望你一如既往的優秀下去。我們希望你認真學習,不是要利用成績去綁架你,而是為了你今後的生活能夠擁有更多的選擇。世界上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積月累的堅持。人生就是不斷付出和收穫的過程,要麼因努力而成功,要麼因懶散而失敗。
  • 我不小心又忽視了你,我的孩子
    這並不意味著就不能走了,明明就是到點了,就是要走了,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中能有一個人回應孩子的需求就完整了。如果這時候我能說出:「哎呀,我也很想陪你吃飯然後送你去幼兒園,但是爺爺需要爸爸送他才能來得及。」這就是對孩子的情感回應。問題不在於能不能走,而是孩子有沒有得到回應。
  • 孩子,我希望你長大,也害怕你長大
    上周末去姐姐家,晚上逗玩小外甥的時分,他忽然很認真地問我:「小姨,你說媽媽是不是不喜愛我呀?」我很詫異,6歲的他竟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怎麼會呢?小寶這麼靈巧明理,媽媽很愛你的。」你每次來家裡,都會陪我玩,但是媽媽平時都讓我自己玩;畫畫拿了第一,她也不誇我,但是考試沒考好,就會說我……」小寶好像把積壓了很久的冤枉都說了出來,而此刻房間裡是姐姐打電話的聲音:「你怎麼還不回來,天天陪客戶,這都幾點了……」
  • 「姥姥,我媽又訓我了,你快替我報仇!」孩子告狀你媽,怎麼辦?
    別看這孩子只有四五歲,卻特別伶牙俐齒,被媽媽批評了,不慌不忙地反駁,甚至會給姥姥打電話,為自己「聲援」:「姥姥,我媽又訓我了,你快替我報仇!」你說孩子幹嘛?」「別怕,有姥姥給你撐腰,你媽不敢打你!」「小孩懂什麼?」小孩都會看眼色,幾次下來,馬上就知道,我不用聽我父母的,因為爺爺奶奶愛我,會聽我的。都說「隔代親」,可當兩代人一起管孩子,是苦是甜,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最近,小陶虹因為一部《小歡喜》火了。
  • 我虐待了我的孩子14年
    把孩子的人生還給孩子吧!不是放任,而是給孩子選擇權、嘗試權和決定權,讓孩子在試錯中積累生活的經驗,獲得成長的力量。唐河說:「我知道,你想出去玩,媽媽知道。去玩吧,想玩多久玩多久。想什麼時候回來就什麼時候回來!」他高興壞了,一晚上坐在樓下沒上來,一直等到十二點了才上樓。見到這種情景,唐河說:「我知道我的孩子第一次真正感到快樂是什麼樣的!」後來那個孩子變化特別大,唐河一提起從前就後悔地直哭,她說:「我太殘忍了,虐待了我的孩子14年啊!」
  • 我把孩子送出學校,孩子丟了你負責嗎
    真實事件:我家孩子在陽光小學上學前班,今天5:00去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有位男士在學校門前大吵大叫,因為學校門前都是接孩子的,所以聽的不是太清楚。我正上前接孩子,那位男士又跑到學校大門前對著學前班的兩位老師大聲嚷著說:要你們幹啥,讓學前班的孩子們一起出來不好了,家長們都在門口等著呢,唉,老師也是忍無可忍,氣的沒辦法直接說了句:「我把孩子都送出去,孩子丟了你負責」。
  • 6年後我將收穫怎樣一個孩子
    一進校門的下馬威    我用了6年力圖把女兒培養成「她自己」,告訴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讓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    但是,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我的這個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