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需要被看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內心藏著看不見的傷

2020-08-10 春花育兒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見,忽視是教育路上最大的坑

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父母「看見」,不管是他們的喜悅還是悲傷,成功還是失敗,第一時間想要分享的對象就是家人。

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但很多時候因為外在的條件或者是家長太忙,有的時候只能提供給孩子儘可能多的物質條件,但卻沒有辦法滿足陪伴的要求。

家長最常做的不是拒絕孩子,而是忽視他們,嘴上說著敷衍的話,然後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認為孩子年紀小,沒有關係,只要能吃飽穿暖有好的教育資源就夠了。

但心靈的成長離不開的是精神上的滋養,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父母的回應和愛,甚至還有的家長會一邊忽視孩子,一邊主觀地下結論,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對家長都有依戀心態,而給孩子愛的回應也是養育者的責任,很多父母覺得孩子身體健康,滿足他們的基本物質需求,這樣就是合格的家長了。

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會把原因歸結於教育體制,社會,學校,或者是缺乏教養的技巧,覺得所有的問題都能從金錢,方法上來解決,而不是自己出了問題。



但是如果從自己和孩子的關係角度出發,很多問題的根源其實就很容易找到了,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靠提升技巧解決,如果從一開始父母就沒有重視孩子的感受,再好的教育方法未必能徹底解決問題。

教養首先是一種關係,而不是一項需要習得的技能,依戀不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行為,而是出於本能的需求,忽視關係就不能看到行為背後的成因,當然就會讓育兒變得迷茫和焦慮。

很多父母一邊忽視和孩子的關係,一邊又用自己主觀的想法去給孩子貼標籤,關係錯誤往往是孩子內心需求沒有被看到的結果,然後將問題的責任推到孩子身上,覺得是孩子品格有問題,又或者是從小就沒有養成好習慣,孩子淘氣,不聽話,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

給孩子貼標籤往往就是家長推卸責任的最好藉口,因為一旦定了性,問題就不是自己的而是孩子的,掩蓋了導致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大原因其實是來源於家長和家庭環境影響的。

與父母的關係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很多問題都並非是教育或者病症導致的,很多時候是他們的行為從一開始就沒有被看見,又或者被家長有意識地忽略掉了。



與家長的關係出了問題,有可能就會導致行為出現問題。

給孩子貼標籤能讓家長覺得問題的原因不在自己身上,錯誤的歸因導致父母看不到問題的源頭,而只是把問題歸因於孩子本身,這樣從一開始就找錯了問題的解決方法。

從錯誤的原因開始解決問題,方法自然也不會是正確的,刻板地使用流行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結果導致孩子不僅沒有變好,反而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僵化。

父母評估孩子行為問題的時候,如果忽略了潛在的依戀關係因素,就很難找到真正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長期被父母否定和忽視的孩子,內心藏著看不見的傷痕,有的家長不太習慣肯定孩子,他們總怕孩子會得意忘形,加上傳統觀念的影響,更是將自己放在權威的位置,不會輕易地去了解孩子的內心,甚至將打壓式教育發揮得淋漓盡致。

從小到大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之後內心也會容易產生自卑,人際關係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他們不會表達也不容易與他人共情,因為從小就沒有體會過被父母理解的感覺。

孩子會從傷心變為麻木,慢慢地認同了父母對自己的批評,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自己不重要,失去自信。



孩子的努力沒有被看到,自我懷疑,漸漸變成放棄,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管做什麼,首先都要被父母看到和回應,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確認自己的情感,然後反思行為。

老一輩的父母因為社會環境所致,很多時候無法顧及內心情緒的回應,但是作為新時代的父母們,除了關心孩子的成長所需物質條件,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回應孩子的內心需求。

相信很多父母都已經體會過不被理解的痛苦,但是卻又下意識地將這種教育行為延續到自己的孩子身上。

有的時候忽視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當家長被照顧孩子以及沉重的工作壓力弄得內心煩躁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忽視周圍的聲音,不想去理會孩子。

但孩子表達的情緒如果經常被家長忽視的話,就會造成他們內心的自我否定,從而影響自尊和自信。



孩子不聽話,家長就用不理他的方式去教育,被孤立的恐懼會讓孩子聽話,可是同時也傷害著親子關係。這樣的痛苦會讓孩子形成自我保護,不願表露心聲,因為怕被傷害,怕被拒絕。

孩子的成長就是學會逐漸控制情緒的過程,如果父母從一開始就沒有給他們足夠的關愛和回應,只會讓孩子更加地叛逆,甚至變得歇斯底裡,因為內心從來沒有得到過理解,不知道要如何表達情緒和內心。

父母的關注和愛,能讓孩子的內心變得強大,當他們需要父母安慰和回應的時候,請不要吝嗇地將注意力放在他們的身上,孩子有的時候需要的並不多,一個眼神,一句「我在」就能讓他們感到安心。

養育孩子不僅需要經濟基礎,更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去不斷提升自我,不斷用愛去澆灌與孩子之間的關係,面對這個不斷成長,變化,有獨立人格的生命,對他們的感受要給予最基本的尊重和關注。

不要總是用主觀的觀點去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要隨便忽視他們的需求和情緒。更不要帶著壓力和負面情緒去教育孩子。

接納他們的情緒,關注他們的感受,才能讓孩子內心更加陽光,健康,積極地成長。

相關焦點

  • 那些被忽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奇葩說》裡,有一個辯手說,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而孩子的世界,「被看見」是一種生存的必須。被忽視、不被看見,看起來不是多麼大不了的傷害,但是,只有被忽視的孩子,懂得心底的傷。甚至有些傷,連來訪者都不曾覺察到,因為相比於被虐待、被控制、被苛求,被忽視,常常最不足言說的那一種。
  • 那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最需要被看見
    ,難過卻一直藏在了心裡。每個發脾氣的孩子,內心都住著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小孩。無能為力的時候,大人都會崩潰,而沒有其他表達途徑的孩子,只能通過發脾氣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祈求父母能夠看見自己的期待和需要。
  • 幼兒園群裡發的照片總看不見孩子,四招提高逆商,讓孩子被看見
    琪琪媽媽還有一件特別糾結的事,每次幼兒園老師在群裡發的照片,除了集體照外,總是看不見孩子的正臉。三類孩子在集體中容易被忽視一般來說,活潑開朗愛表現的孩子,更容易被老師「看見」;在幼兒園裡容易被「忽視的孩子」,則有以下幾個特點:1、性格內斂的孩子性格內斂的孩子,天生就更喜歡安靜獨處,不爭不搶,也不會主動加入小夥伴。
  • 別再拿「你真棒」來敷衍孩子,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
    爸爸,你看我這樣做對不對?嗯!奶奶,你看我可以自己吃飯我的孫子真棒!試想,孩子聽到這樣的話語會是什麼感受?自己的一腔熱血得到的是父母冷淡的和言不由衷的態度。嚴重打消孩子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再原因跟你分享了。做好一時很簡單,能做好一輩子就真的很難!
  • 把我嚇不輕,孩子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朋友」!這對孩子是好事?
    第二天早上我把事情告訴了婆婆,婆婆說5歲以下的孩子能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於是花錢在村裡請了個業餘「法師」,法師一頓操作後,孩子終於說看不見窗戶的叔叔了,我們才鬆了一口氣。結果沒過兩天孩子又說在廚房看見了一個小朋友,把我嚇的不輕,難道孩子真的「撞邪」了?還是說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 孩子的需求需要被看見
    當大人的需求與孩子的產生衝突時常常被欺負的就是孩子因為孩子總要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成全父母否則就要被批評與指責 懂事的孩子總是最委屈因為很多做法並非心甘情願在大人面前這樣的孩子往往不能成為孩子因為更多的時候需要照顧大人的需求
  • 3歲女孩為媽媽準備懲罰戒尺:父母的「看不見」正在毀滅孩子未來
    所以,當孩子提出那些問題時,在評價幼稚與否之前,媽媽們也需要反思,是否真的能看見孩子的內心世界。三、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父母「看見」:在《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到》這本書中,曾看到過這樣一個理論:當親子之間產生矛盾和衝突時,其本質均源自於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而孩子的內心也並未被父母回應!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當我請父母思考:「為什麼父母為孩子操心、憂心、擔心,可孩子卻越大越不領情,是什麼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結果與意願相違?你知道孩子問題行為的背後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嗎?」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能從父母迷茫的表情上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無助。在給孩子做心理輔導的時候,我都會給等候的父母推薦看《家庭的覺醒》這本書。
  • 《不可思議的旅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當孩子需要父母陪伴的時候,父母卻以敷衍對待,總以為孩子還小感受不到,也以為孩子可以自己一個人玩得很開心,但是卻沒有看到孩子的失望和落寞。孩子需要的是能夠和他一起玩遊戲的父母,而不是父母看他玩遊戲。父母的漠視會讓孩子覺得原來我並不那麼重要。無論如何當孩子需要你的時候,請積極地回應他,因為父母的回應對孩子來說,就是愛的表現。03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兒童情感忽視」,指的是父母對於孩子情感需求未能做出足夠的回應。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孩子需要被看見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
  • 14歲被性侵少女墜亡:看見孩子,才能幫到孩子
    、脆弱、叛逆、陰暗,其實是一種變相地撒嬌、試探和發洩,孩子想要的,不是父母的躲避、忽視,或評論指導,而是,請你看見我、認同我、理解我。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需要看見孩子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在意,減少壓力,輕裝上陣。生活中,父母和孩子朝夕相處,卻常常因為看不見孩子的內心需要、真實感受,無法走進孩子的心,親子間成了熟悉的陌生人,看不見孩子。
  • 孩子的「長相」,藏著父母的婚姻狀態
    ,就藏在家庭的氛圍裡。忽視是一件特別容易就產生的事情。也許父母並不是故意如此,但是往往因為他們忙於工作或其他,而減少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父母如果總是忽視孩子教育好孩子,需要良性的引導,以及溫和的陪伴。」
  • 嬰兒哭到窒息,媽媽全程不看一眼:生命渴望被看見
    孩子所有的表現都是信號,需要父母沿著信號去找到背後的問題。然而媽媽對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選擇了忽視,那麼明顯的求救信號,看不到嗎?聽不到嗎?這樣的悲劇太讓人心痛! 生而為人,生命渴望被看見,而不是被忽視。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孩子需要被看見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
  • 父母皆禍害?NO!誰不是帶著傷長大
    如果只是停留在這些痛苦裡,抱怨父母給自己造成的傷害,並無法讓事情變好,只會讓自己的生命跌進無盡的痛苦深淵中。而只有正視這些痛苦,學會與之相處,才能不被其牽制,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也是心理諮詢師王雪巖的新書《誰不是帶著傷長大:與內心的父母和解》中的一大主旨。在每一個孩子的眼睛裡,父母都是如神一般完美的存在,因而父母是不會犯錯的。
  • 為什麼孩子能看見「髒東西」,大人卻看不見?科學是這樣解釋的
    她覺得是小孩子有「天眼」,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髒東西」,所以深信不疑。為什麼孩子能看見「髒東西」,大人卻看不見?其實科學是這樣解釋的。孩子能看見「髒東西」,大人卻看不見,可能與孩子神經中樞系統還未發育健全有關現在,民間流傳著一種說法:孩子出生的前三年,會有一雙「天眼」,能看見大人看不見的「髒東西」。
  • 父母前半生的樣子,藏著孩子後半生的結局
    ,他只是希望自己的這份壓抑能被父母看見。叛逆的孩子內心其實是孤獨的,父母眼裡的「不敢」,源自平日裡看不見孩子內心的想法和需求,無法和孩子產生聯結。當信任一再缺失,孩子便不得不向外去尋找一個情感支持的替補,從而獲得存在感。
  •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總是不會在乎自己
    長此以往,孩子在不被父母重視、看見的環境中成長,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不被重視的人。當孩子因為一些事情難過,需要父母安慰時,父母卻只是忙於工作,注意不到孩子的情緒。沒有去關心的問問孩子:&34;。你可能會覺得,這也算大事?這就對孩子造成傷害了?我都沒揍他。確實,父母的這些行為,沒有一個人會認為這是虐待性質的,畢竟沒有讓孩子吃不飽穿不暖,在臨床心理學上不能把這些定作&34;。
  • 這套兒童繪本暢銷全球,媽媽看見它就頭疼,孩子看見它藏懷裡!
    大家一塊吃蛋糕時,小熊發現一個夥伴不見了,書中問:「寶寶,你知道誰不見了嗎?」書頁中給出了一個恐怖的提示:餐桌上擺放著一盤燒雞。——媽媽看見它就頭疼,孩子看見它藏懷裡!為什麼?有哪個男孩不喜歡裝扮成超人,隨心所欲在床上跳來跳去?
  • 這套兒童繪本暢銷全球,媽媽看見它就頭疼,孩子看見它藏懷裡
    ,書中問:「寶寶,你知道誰不見了嗎?」——媽媽看見它就頭疼,孩子看見它藏懷裡!為什麼?有哪個男孩不喜歡裝扮成超人,隨心所欲在床上跳來跳去?把魚缸當大海,把自己扮海盜?我們繼續往下看。先分析孩子眼中的大衛,和父母眼中的大衛有什麼不同。【摳鼻屎】在媽媽眼裡:摳鼻屎是壞習慣,鼻子會被摳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