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忽視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2020-09-03 若杉心理

文|若杉


帶寫作營學員上電影討論課,談到「看見感」,一瞬間,大家都有好多話想要說,好像每個人身上都有渴望「被看見而不得」的記憶。


奇葩說》裡,有一個辯手說,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


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而孩子的世界,「被看見」是一種生存的必須。


01

懂事的孩子,常常在不經意間被忽視


做諮詢這些年,碰到一些來訪者,提到父母,他們常常會說到這樣的句子:


「我跟父母不太熟」


「好像記憶中,沒有太多跟父母互動的畫面」


「記憶裡,我都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回家寫作業,好像是一個人長大的」


……


每次聽到來訪者這麼說,心裡都挺難受的。


被忽視、不被看見,看起來不是多麼大不了的傷害,但是,只有被忽視的孩子,懂得心底的傷。甚至有些傷,連來訪者都不曾覺察到,因為相比於被虐待、被控制、被苛求,被忽視,常常最不足言說的那一種。



記得電影《奇蹟男孩》裡,姐姐維婭原本出生在一個幸福富裕的家庭裡。爸爸、媽媽、奶奶都圍著她轉。直到四歲那年,弟弟出生了。弟弟因為出生就經歷了多次面部手術而導致面容怪異。從此,全家人的關心都轉移到了弟弟身上。


畢竟,他看起來真得很需要關心。


父母花了很多的心思關心弟弟上學是否順利,卻忘了轉頭問維婭一句「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父母關心弟弟在學校有沒有交到新的朋友,卻沒有人注意到維婭和最好的朋友分道揚鑣,正在獨自舔傷。


維婭就這樣成長為了一個懂事、體貼、不需要家人操心的孩子。


她不是不需要「被看見」,只是太清楚,家裡已經有一個需要操心的孩子,經不起更多的折騰了。


維婭的確是那個被忽視的孩子,可是她又能怪誰呢?弟弟年紀比她小,又因為臉上有傷,生活幾乎處處碰壁,父母多關心弟弟一點又有什麼錯呢?


這是很多被忽視的孩子共同的心理感受。因為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是刻意忽略自己的孩子,只是因為工作忙,只是因為母親身體不好或者像維婭一樣,有一個更需要關注的孩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在家庭中被忽視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常常處於心理有傷,卻無法言說的狀態。


02

那些被忽視的孩子,還好嗎?


我們知道,內心的委屈、憤怒、不滿越是說不出口,帶給自己的傷害就越大。


於是,成年以後,在這些曾經被忽略的孩子身上,會出現很多共性的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她的作品《被忽視的孩子》中,總結了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帶來的十大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是:


1.反依賴:反依賴指的是一個人不需要依賴其他人,或者更具體地說,恐懼依賴他人的傾向。


想起幾年前一個來訪者,因為親密關係問題前來諮詢。在來諮詢的前兩天,男友提出了分手,理由是:「你不需要我。」諮詢中,來訪者反思了這些年跟男友相處的經歷,發現哪怕身處於一段關係中,她都更像獨自生活。


深夜從機場打車回家,哪怕男友提出來接,她也以「太麻煩」為由拒絕;


兩個人吃飯從來都是AA制,因為不想「欠」男友的;


一起租房子,她付房租的次數遠遠比男友多,因為不想讓自己覺得「住在別人家」;


……


這樣獨立久了,男友在感情中找不到存在感,選擇了離開。被忽視的孩子,因為從小沒有體驗過情感依賴,獨自長大。所以,長大後,哪怕與愛的人在一起,他也不會輕易依賴,因為,不習慣。



2、無法確認自己是誰:「我是誰」並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是誰,但是,這個問題在被忽略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因為,從小我們通過父母的眼神確認自己的存在:是漂亮還是醜,是聽話還是淘氣,是擅長鋼琴還是畫畫……這些問題,我們在父母的表演與批評、鼓勵與責備中慢慢找到答案。而被忽略的孩子,因為缺乏與父母間的情感互動,無法通過父母的反饋認識自己,所以,他們的「自我認知」是缺失的。


長大以後,他們無法判斷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擅長什麼樣的工作,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度過生活。這些問題會進一步導致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低,內心的空虛感無法填補,嚴重的,會導致抑鬱。


3、述情障礙:述情障礙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無法認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述情障礙在一個人身上最極端的表現是他無法辨認自己的情感,也無法辨認他人的情感。這些無法識別和表達的情感往往會混做一團,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曾被壓抑的各種感覺無法再被壓制,這個時候憤怒以不可控制的方式噴發出來。這種來勢洶洶的憤怒,很可能傷到身邊的人。


我舉另一個來訪者的例子。來訪者有一個事業心很強的母親和一個對家庭並不怎麼關注的父親。從出生以來,母親一直在讀研、讀博,沒有什麼精力管他,父親則一直不知道在忙什麼。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來訪者的情感識別機制非常之弱。


甚至在一次諮詢中,他很認真地問我:「老師,感受是什麼?」


他不知道感受是什麼,但是,這種感受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他會去無緣由地折損一盆花,會不可遏制的有打人的衝動,也會時不時地想到自殺。


無論是折花、還是打人、甚至自殺,其實,這背後的核心情緒都是憤怒。只不過,來訪者無法準確地感受和描述這種情緒。越是認不出、憤怒在內心就會積壓得越久,便會導致更大程度的憤怒。



03

像孩子一樣去識別情緒,重拾感受


常常看到很多文章說,成年人,要學會戒掉情緒。


但你慢慢會發現,那些被戒掉、掩埋、忽視的情緒,都會以各種各的方式,作用於你的身體。


比如,變成身體的疾病,胃痙攣、頭痛、皮膚疾病;比如神經衰弱,睡眠不好,常常覺得疲憊;再比如,無緣無故地想要發火,焦慮和抑鬱情緒激增……


對於那些從小被情感忽視的人來說,這些症狀都不陌生。


他們要做的從來都不是戒掉情感,而是重新學習認識情緒、接納情緒、表達情緒。


第一,要學會識別情緒。


人的情緒有很多,比如,恐懼、生氣、難過、厭惡、憤怒、悲傷,嘗試著這樣表達:「你這麼說話,我覺得有點受傷」、「看到你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我真的很開心」。逐步地把這些表達情緒的詞納入到你日常的語言體系中,這是表達的過程,更是強迫自己學習認識情緒的過程。



第二,接納並信任自己的情緒。


我們天然的喜歡一些正面的情緒,諸如快樂、感動、興奮,卻對一些負面的情緒敬而遠之,甚至感到恐懼。


比如,當一些諸如崩潰、痛苦、絕望的情緒產生時,最直接的反應是想要快點結束它。但其實,情緒本身沒有好壞,所有的情緒,原本只是內心感受的反應。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都是接納,承認它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在負面的情緒出現時,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它。去分析這種情緒是怎麼產生的、是觸發了自己的某個悲傷的記憶,還是觸碰到為生活所設立的規則。我們對負面情緒認識的越多,越能夠了解自己,不被情緒所裹挾。


前面說過,在被忽略的孩子身上,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無法確立自己是誰。學會識別、接納、信任自己情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認識自己、確立自己的過程。


我們通過快樂,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喜歡與誰在一起;


我們通過悲傷,感知自己在意什麼,害怕失去什麼;


我們通過憤怒,了解自己對人、對事的邊界是什麼,原則是什麼。



當你越來越了解並信任自己的感受,你就會越來越多的知道自己是誰。


這是很多人都應該做得功課,只不過,在從小被忽略的孩子身上,這門功課顯得更加艱難也更加迫切。


情感被忽視是童年不經意間所經受的傷害。這份傷害有時候顯得隱蔽又難以對他人道之。


不論如何,你要從現在開始學著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並用心照顧它。


—The end—

相關焦點

  • 那些經常被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今天本導就用思維導圖告訴大家,那些總是被吼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有些孩子天生就對聲響比較敏感,性格也會比較內向。對這類孩子,如果父母總是在他做錯事之後大聲地吼叫,甚至打罵,這樣容易讓孩子對外界事物變得更加敏感,產生大量的自卑,對外界失去信心,從而造成自閉症等不良影響。
  • 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長輩們也信奉「孩子不打就會被寵壞」的教育理念。有一個調查了991位父母的樣本中,35%的父母對自己1-2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94%的父母對自己3-4歲的孩子使用過體罰。打屁股的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行為,但是,那些經常被打屁股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 那些不自信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家長們有必要了解一下
    文丨敏敏聊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在生活中,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你覺得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呢?自信陽光,還是自卑敏感?善於交際,還是社交恐懼?敢於表現自己,還是喜歡等一等,再等一等,永遠缺乏踏出那一步的勇氣。
  • 那些被父母誇是天才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被父母誇是天才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湖南衛視《歌手》,是很多人每年必追的節目。導演組每年都下大力氣請其他國家優秀的歌手參賽。今年《歌手》邀請來了日本國寶級歌手米希亞。孩子自己都知道。但是卻能給孩子力量,為什麼?因為孩子知道,父母願意相信,是因為愛!而只有愛,可以給人無窮的力量。劉路,1989年出生。
  • 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像電氣這樣的工科專業,一般就讀的女生很少。對多數女生來說,哪怕學習很好,但在就業方面,都不如男生有優勢。那些學電氣的女生,後來都怎麼樣了?但是,實話說,女生學電氣又怎樣,至少在青春年華中,也同樣有過迷茫、有過無措,並有著對此的堅韌努力和不屈奮鬥的苦和累,有著如今回想起來的翻翻感慨和那些已經銘刻的韶華記憶。。。截圖來源:知乎,部分內容來源網絡,證才通整理編輯。
  • 那些被父母虐打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為父母,你打過孩子嗎?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會通過打罵來「教育」嗎?知乎上,有人問: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據調查顯示,那些被父母打過的人,成為父母之後,有一半以上會打自己的孩子,換句話來說,你的孩子會用你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孫子或者孫女都會打孩子的概率也會增大。自以為是孩子不聽話調皮,很大的可能是自己被暴力對待過,潛意識裡自然的選擇暴力教育。
  • 足購愛:那些做足療技師的姑娘,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固然是有行業自身不規範的原因,但不可忽視的一點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足療技師們,自身的價值觀、金錢觀、人生觀等,是否又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錯誤的金錢觀似乎是一切悲劇的來源。當有些姑娘在金錢中迷失自我時,在出賣身體賺夠了錢後,她們最終的歸宿轉向了何方?
  • 那些沒考上民辦小學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對口公辦和搖號民辦必須二選一……上什麼小學最終全靠運氣,這次的調整,可以說是打亂了那些一心目標民辦的家庭的規劃。經過2個月的心理建設,今年那些從民辦小學「落榜」,被搖號搖去「菜小」的孩子家長們,心態調整得怎麼樣了呢?我們來看看,往年那些從民辦「落榜」的家長和孩子,後來是如何調整,重新找到方向的。
  • 答疑解惑|那些因抑鬱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
    文/心之愛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來訪者問:那些因抑鬱症而休學的學生,後來怎麼樣了?這個時候父母可能比孩子更加的焦慮,故而有時不考慮孩子在學校的壓力和精神痛苦,要他依然強打硬撐,孩子就會更加的矛盾,他們想調整休息而又因休學對父母感到內疚 ,再加上對未來學業的擔憂,會令他們更加猶豫不決。(3)休學的意義在於暫時離開競爭性的環境,給自己一個休整期,以免精神功能的進一步崩解。
  • 讀書無用論有多可怕:那些不讀書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讀書無用論有多可怕:那些不讀書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為什麼我要努力讀書?讀書有什麼用啊?村裡的其他人都蓋了房子,我們家還是土培房,因為其他的孩子或因為學業不好、或因為家庭裡讀書費用太大就早早輟學打工了,有的做父母的竟說「我一個字不認識,在外面工地上每天掙三四百。」後來,我們村子裡就我一個人大學畢業了,也有了算是體面的工作,直到現在成家立業。
  • 那些被餓一頓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誰餵他就跟誰急眼
    我們在給孩子吃飯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孩子挑食不吃的時候,一般有經驗的人就會說:不用管,餓一頓就好了。也有人真的就這麼做了。那些被餓一頓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一白天不吃東西,晚上回來有西紅柿吃兩沒有就餓著,後來得了輕微厭食症差點死了。你們是怎麼看待這件事的?歡迎留言評論分享!
  • 那些經常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從小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心理學研究表明: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可能會形成兩種極端人格:一種是性格特別懦弱自卑,容易產生悲觀厭世的情緒;另一種是特別叛逆且具有暴力傾向。此外,還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親子隔閡,親子關係在打罵中變得越來越淡漠,部分孩子還會產生報復心理。
  • 父母長期忽視孩子後會怎麼樣
    孩子的世界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他染上什麼顏色他就會變成什麼顏色,而孩子最後變成怎麼樣也是父母會給她帶來什麼影響。 娜娜只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眼淚不由自主的流下來,娜娜覺得心裡冰冷級了,後面媽媽雖然向娜娜道歉了,但是娜娜永遠不會忘記媽媽打她的的那耳光,一直到娜娜準備上初中,父母還是一直忽視她,這期間無論她做什麼引父母注意,她發現爸爸媽媽還是一直敷衍她。
  • 那些大學不上進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那些大學不上進的人,後來怎麼樣了。後來,他們怎麼樣了呢?因為積欠學分太多,他們都被學校退學了。玩遊戲那位,退學後選擇參軍。可能是意識到之前荒廢太多時間,他開始主動學習,參加部隊裡的考試,後來成功考上國防科技大學。據說,一畢業就可以任軍官。而沉迷小說那位,是個單親家庭,退學後回到老家。做為普通人家的孩子,家境一般,大學沒畢業。
  • 那些嫁了媽寶男的姑娘,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嫁了媽寶男的姑娘,後來都怎麼樣了用一顆心感受世間萬物與冷暖圖片來源於網絡媽寶男是指聽媽媽的話,總認為媽媽是對的,以媽媽為中心的男人。他們過度的依賴母親,像沒斷奶的娃娃,嘴裡總是掛著「我媽說……」媽寶男常出現在這樣的家庭中:家裡母親過於強勢的女強男弱的家庭、對孩子所有事情總愛大包大攬的家庭、父母聚少離多父親缺席孩子教育的家庭。那些嫁了媽寶男的姑娘都過得怎麼樣了?
  • 那些學播音主持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卻穿著短褲、人字拖和超短裙後來很多年過去了,才知道那些學播音主持的人都怎麼樣了?弱小、可憐、無助2後來的播音系學生 還在迎賓、畫畫、搞藝術 @背鍋俠讓我指導領導孩子班會發言,我忍有大領導來視察,負責迎賓接待,OK但是讓我完成領導孩子的繪畫作業這就有點過分了啊!
  • 那些用偏方預防近視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那些用偏方預防近視的人,後來怎麼樣了?
  • 後來那些讀書無用論的人怎麼樣了
    有人高考失利,有人荒廢高考,後來有人去了清北,有人去了本科,有人去了專科,原來的我們還可以平等坐在一起學習,後來我們變成了漸行漸遠的平行線。 後來,你身邊那些讀書無用論的人都怎麼樣了。
  • 那些從小缺愛的女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林緒之童年遭到遺棄,所以後來儘管養母很疼愛她但她的童年遭遇依舊使他性格孤僻,不善於與朋友家人表達自己的情緒。直到遇到了蓮生,她在她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她想要拼盡全力保護蓮生。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小月似乎感同身受的這句「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讓我對她的經歷有了強烈的好奇心。
  • 那些散養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等他自己成家後,比比當時的同班同學,學習成績好的,發展都很不錯,處境明顯要強於那些不努力學習的孩子。 姐夫是鄉鎮學校的老師,雖然在農村屬於文化人,但對孩子的教育,也大多體現在教育孩子要孝順等傳統方面,其他就是和養小雞一樣,吃飽了,任其自由的奔跑于田野(村裡),不問孩子的成績,只要該上學時去上學,放學時回家,沒有在外面惹是生非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