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帶寫作營學員上電影討論課,談到「看見感」,一瞬間,大家都有好多話想要說,好像每個人身上都有渴望「被看見而不得」的記憶。
《奇葩說》裡,有一個辯手說,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
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而孩子的世界,「被看見」是一種生存的必須。
01
懂事的孩子,常常在不經意間被忽視
做諮詢這些年,碰到一些來訪者,提到父母,他們常常會說到這樣的句子:
「我跟父母不太熟」
「好像記憶中,沒有太多跟父母互動的畫面」
「記憶裡,我都是一個人上學、一個人回家寫作業,好像是一個人長大的」
……
每次聽到來訪者這麼說,心裡都挺難受的。
被忽視、不被看見,看起來不是多麼大不了的傷害,但是,只有被忽視的孩子,懂得心底的傷。甚至有些傷,連來訪者都不曾覺察到,因為相比於被虐待、被控制、被苛求,被忽視,常常最不足言說的那一種。
記得電影《奇蹟男孩》裡,姐姐維婭原本出生在一個幸福富裕的家庭裡。爸爸、媽媽、奶奶都圍著她轉。直到四歲那年,弟弟出生了。弟弟因為出生就經歷了多次面部手術而導致面容怪異。從此,全家人的關心都轉移到了弟弟身上。
畢竟,他看起來真得很需要關心。
父母花了很多的心思關心弟弟上學是否順利,卻忘了轉頭問維婭一句「你今天過得怎麼樣?」
父母關心弟弟在學校有沒有交到新的朋友,卻沒有人注意到維婭和最好的朋友分道揚鑣,正在獨自舔傷。
維婭就這樣成長為了一個懂事、體貼、不需要家人操心的孩子。
她不是不需要「被看見」,只是太清楚,家裡已經有一個需要操心的孩子,經不起更多的折騰了。
維婭的確是那個被忽視的孩子,可是她又能怪誰呢?弟弟年紀比她小,又因為臉上有傷,生活幾乎處處碰壁,父母多關心弟弟一點又有什麼錯呢?
這是很多被忽視的孩子共同的心理感受。因為大多數的父母並不是刻意忽略自己的孩子,只是因為工作忙,只是因為母親身體不好或者像維婭一樣,有一個更需要關注的孩子,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在家庭中被忽視了。
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們常常處於心理有傷,卻無法言說的狀態。
02
那些被忽視的孩子,還好嗎?
我們知道,內心的委屈、憤怒、不滿越是說不出口,帶給自己的傷害就越大。
於是,成年以後,在這些曾經被忽略的孩子身上,會出現很多共性的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她的作品《被忽視的孩子》中,總結了被忽視的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帶來的十大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是:
1.反依賴:反依賴指的是一個人不需要依賴其他人,或者更具體地說,恐懼依賴他人的傾向。
想起幾年前一個來訪者,因為親密關係問題前來諮詢。在來諮詢的前兩天,男友提出了分手,理由是:「你不需要我。」諮詢中,來訪者反思了這些年跟男友相處的經歷,發現哪怕身處於一段關係中,她都更像獨自生活。
深夜從機場打車回家,哪怕男友提出來接,她也以「太麻煩」為由拒絕;
兩個人吃飯從來都是AA制,因為不想「欠」男友的;
一起租房子,她付房租的次數遠遠比男友多,因為不想讓自己覺得「住在別人家」;
……
這樣獨立久了,男友在感情中找不到存在感,選擇了離開。被忽視的孩子,因為從小沒有體驗過情感依賴,獨自長大。所以,長大後,哪怕與愛的人在一起,他也不會輕易依賴,因為,不習慣。
2、無法確認自己是誰:「我是誰」並不是一個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是誰,但是,這個問題在被忽略的孩子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因為,從小我們通過父母的眼神確認自己的存在:是漂亮還是醜,是聽話還是淘氣,是擅長鋼琴還是畫畫……這些問題,我們在父母的表演與批評、鼓勵與責備中慢慢找到答案。而被忽略的孩子,因為缺乏與父母間的情感互動,無法通過父母的反饋認識自己,所以,他們的「自我認知」是缺失的。
長大以後,他們無法判斷自己究竟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擅長什麼樣的工作,要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度過生活。這些問題會進一步導致一個人的自我評價低,內心的空虛感無法填補,嚴重的,會導致抑鬱。
3、述情障礙:述情障礙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無法認知和表達自己的情緒。述情障礙在一個人身上最極端的表現是他無法辨認自己的情感,也無法辨認他人的情感。這些無法識別和表達的情感往往會混做一團,以憤怒的形式表現出來。最終,曾被壓抑的各種感覺無法再被壓制,這個時候憤怒以不可控制的方式噴發出來。這種來勢洶洶的憤怒,很可能傷到身邊的人。
我舉另一個來訪者的例子。來訪者有一個事業心很強的母親和一個對家庭並不怎麼關注的父親。從出生以來,母親一直在讀研、讀博,沒有什麼精力管他,父親則一直不知道在忙什麼。在這種環境下長大,來訪者的情感識別機制非常之弱。
甚至在一次諮詢中,他很認真地問我:「老師,感受是什麼?」
他不知道感受是什麼,但是,這種感受都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出來。比如,他會去無緣由地折損一盆花,會不可遏制的有打人的衝動,也會時不時地想到自殺。
無論是折花、還是打人、甚至自殺,其實,這背後的核心情緒都是憤怒。只不過,來訪者無法準確地感受和描述這種情緒。越是認不出、憤怒在內心就會積壓得越久,便會導致更大程度的憤怒。
03
像孩子一樣去識別情緒,重拾感受
常常看到很多文章說,成年人,要學會戒掉情緒。
但你慢慢會發現,那些被戒掉、掩埋、忽視的情緒,都會以各種各的方式,作用於你的身體。
比如,變成身體的疾病,胃痙攣、頭痛、皮膚疾病;比如神經衰弱,睡眠不好,常常覺得疲憊;再比如,無緣無故地想要發火,焦慮和抑鬱情緒激增……
對於那些從小被情感忽視的人來說,這些症狀都不陌生。
他們要做的從來都不是戒掉情感,而是重新學習認識情緒、接納情緒、表達情緒。
第一,要學會識別情緒。
人的情緒有很多,比如,恐懼、生氣、難過、厭惡、憤怒、悲傷,嘗試著這樣表達:「你這麼說話,我覺得有點受傷」、「看到你取得這麼好的成績,我真的很開心」。逐步地把這些表達情緒的詞納入到你日常的語言體系中,這是表達的過程,更是強迫自己學習認識情緒的過程。
第二,接納並信任自己的情緒。
我們天然的喜歡一些正面的情緒,諸如快樂、感動、興奮,卻對一些負面的情緒敬而遠之,甚至感到恐懼。
比如,當一些諸如崩潰、痛苦、絕望的情緒產生時,最直接的反應是想要快點結束它。但其實,情緒本身沒有好壞,所有的情緒,原本只是內心感受的反應。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都是接納,承認它的存在。所不同的是,在負面的情緒出現時,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關注它。去分析這種情緒是怎麼產生的、是觸發了自己的某個悲傷的記憶,還是觸碰到為生活所設立的規則。我們對負面情緒認識的越多,越能夠了解自己,不被情緒所裹挾。
前面說過,在被忽略的孩子身上,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無法確立自己是誰。學會識別、接納、信任自己情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學習認識自己、確立自己的過程。
我們通過快樂,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喜歡與誰在一起;
我們通過悲傷,感知自己在意什麼,害怕失去什麼;
我們通過憤怒,了解自己對人、對事的邊界是什麼,原則是什麼。
當你越來越了解並信任自己的感受,你就會越來越多的知道自己是誰。
這是很多人都應該做得功課,只不過,在從小被忽略的孩子身上,這門功課顯得更加艱難也更加迫切。
情感被忽視是童年不經意間所經受的傷害。這份傷害有時候顯得隱蔽又難以對他人道之。
不論如何,你要從現在開始學著認識自己的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並用心照顧它。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