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你打過孩子嗎?
如果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會通過打罵來「教育」嗎?
知乎上,有人問:那些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
有位網友回答,獲得了1w點讚,講述了在暴力下成長經過。
在4歲~11歲的時候,他平每周平均會被父親打兩次,被打的原因大多是一些生活瑣事,比如,飯菜灑到外面了、考試考砸了、回家晚了等。
12歲的時候,對於父親的打罵,他開始用冷暴力反抗,父親發現了,為了緩和關係,向他承諾以後不再動手打他。
沒過多久,父親說過的話沒有算數,有一次批改作業,父親讓他用紅筆畫出錯誤的地方,他怕老師看出來,堅持用藍筆畫,他覺得父親會信守承諾會不打他,堅持了5分鐘後。父親還是對他一頓抽打,打得後背全是血印。
同時在父親的一路嚴格暴力管教下,在初中時他倒成了一名學霸,同時也被老師重點關注,寄予厚望。他的兩個好朋友和他有著相似的悲慘經歷,三人關係非常好。
高一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患上精神病,輟學了,每年有三四個月都是在精神病院度過的,發起病來與瘋子無異。另一個朋友復讀後上了二本,每天都在迷茫,懷疑人生,最後患上了抑鬱症。
而他,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又讀了研究生,25歲,畢業後找了一份薪資不錯的工作,但是他卻每天過得不快樂。他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性格也變得易暴易怒,時常會因為一件小事就和人大發脾氣,同事自然不願意和他親近。
他很想改變又不知道怎麼去改變,一直陷在痛苦中。
很多網友給他點了贊,希望他能走出困境,接受心理治療,從一個層面來看,點讚的背後更多是共鳴。
都說虎毒不食子,有的父母們,打起來總是一次比一次狠。
讀二年級的安安,除了成績不太好,性格外向活潑惹人喜愛。但是媽媽每次開家長會都會因為孩子的成績問題頭疼,這次也是開完家長會,班主任留下與她聊聊孩子的情況,說幾次考試卷都沒有讓父母籤字。
在老師的提醒下,發現孩子會說謊了。
回到家後,加上工作受了點委屈,老師告狀,媽媽瞬間爆發了,丟出孩子的試卷,對其進行暴打,打累了,怒斥著說,我洗完澡,再收拾你。
被打癱的孩子,想著過去被打的畫面,而接下來面對的是更嚴酷的暴打,從陽臺一躍而下。
媽媽洗完後,出來再也沒有見到她口口聲聲最愛的孩子。
憤怒的來源你的無能,當你沒有辦法讓孩子滿足自己的期待,輕的會生氣,語言攻擊,重的話就是持續的暴打。
這位媽媽真的想孩子離開人世嗎?不是,是她把自己對自己的要求放在孩子身上,忘了孩子想要的是什?
侄女讀五年級,平時考試也會時不時不給父母籤字,在一次談心的過程中,問過她,為什麼不願意把試卷爸爸媽媽籤字,她說,爸爸媽媽很忙,他們又希望我成績好,如果考得不好,媽媽會罵人,我怕了,所以,就假裝自己籤字。
孩子不是不願意與父母說實話,而是為了滿足父母期待,採取了迴避。
從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的方式中也學會了暴力相向。
據調查顯示,那些被父母打過的人,成為父母之後,有一半以上會打自己的孩子,換句話來說,你的孩子會用你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孫子或者孫女都會打孩子的概率也會增大。
自以為是孩子不聽話調皮,很大的可能是自己被暴力對待過,潛意識裡自然的選擇暴力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樣學樣,父母把打孩子試問正確的教育方式,會讓他們認為打人是正確的。
比如說,大人們平時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哥哥在一次矛盾中打了他的妹妹,父母緊接著就因為他打妹妹這事又打了他。
說一套做一套,會讓哥哥覺得打人可以解決問題。
打孩子不能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
孩子被打後,會因為害怕被打,一時不敢做同樣的事,惹到父母,但是她心裡還是不知道緣由。
逮到機會的時候還是會再犯。
打孩子會拉遠父母之間的距離
孩子成績不好,通過打的方式,只能讓孩子更討厭學習,即使面對什麼問題也不會與父母溝通。
嚴重的話,從小感受不到理解支持,還有父母的愛,會開始與父母對抗,青春期成年後,更是沒有辦法交流。
打孩子會傷害孩子的人格
妞妞一家兩個孩子,從小母親就喜歡打罵他們,尤其是妞妞被打的比較多,經常被打得躲起來,甚至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
懷疑自我身份會持續孩子的內心而不外露,會阻礙孩子人格發展。
還會讓人誤以為,「打是情,罵是愛」
還記得去年,小模特被媽媽踢,踹的視頻,對這件事情的觀點,有人反對,有人覺得,這有什麼,打一下而已。
女童媽媽覺得「這是溝通教導的稍大動作」,有網友跳出來說,打是溝通方式?那孩子以後跟你溝通,也可以打?
現實生活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從小遭受毆打和家庭暴力的孩子更有可能去攻擊他們的父母,在長大以後,有這樣遭遇的男孩子更有可能去毆打自己的另一半。
《深井效應》裡說到:童年不良經歷,不僅僅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更會造成身體疾病和學習障礙,是真正的「健康殺手」。
換一種方式,與孩子相處吧。
了解孩子多一點
生存壓力讓很多父母精疲力盡,決定生養的時候,就意味著孩子不是單純來傳宗接代的,與孩子、孩子的老師溝通。
對孩子多一分了解,就會少一分誤解。
管理好我們自己的情緒
採取暴力解決問題的父母,情緒管理都比較差,不管是對孩子,還是丈夫或者妻子,都難掩情緒化。
家庭氛圍壓抑,摻雜著暴力,家庭幸福指數會比較低。
先別懟,聽孩子說說話
嘗試傾聽孩子的想法,問問孩子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了解孩子想法之後,對父母來說也是一種解脫。隨即在合理的狀態下,可以給孩子出選擇題,讓她做決定。
孩子比較成熟,可以試著自己想辦法解決。
調整對對孩子的期值
小孩子長大都需要一個過程,好玩,好動、好奇心重、頑皮等都是正常的表現,過度的要求,痛苦的不僅是孩子,還有我們自己。
生氣的時候先不管孩子,人在生氣的時候,很難控制自己的行為,甚至會缺乏理性客觀的判斷。暫時的與孩子分開,表示稍後溝通,做點別的事情,給自己冷靜的時間。
愛是一種可以被學習的能力,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