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2歲半的時候,一天晚上指窗戶說:「媽媽,那裡有一位叔叔叫我出去。」說完爬起來就要往窗戶走,我往窗戶那裡望去,發現沒有人,但孩子堅持說那位叔叔就在那裡,還叫了她的名字。我半信半疑地來到窗戶前,外面是黑漆漆的一片根本就沒有人,於是我把窗簾拉上了,結果孩子說叔叔還在那裡,頓時我覺得後背發涼,孩子該不會看見什麼「不乾淨的東西」了吧?嚇得我汗毛都豎起來了,趕緊打電話讓老公回來。第二天早上我把事情告訴了婆婆,婆婆說5歲以下的孩子能看見「不乾淨的東西」,於是花錢在村裡請了個業餘「法師」,法師一頓操作後,孩子終於說看不見窗戶的叔叔了,我們才鬆了一口氣。結果沒過兩天孩子又說在廚房看見了一個小朋友,把我嚇的不輕,難道孩子真的「撞邪」了?還是說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
後來做醫生的朋友給我解釋了,才2歲半的孩子確實能看見一些大人看不見的「朋友」,但這樣的「朋友」其實是孩子想像出來的「假想朋友」,根本就不是什麼「不乾淨的東西」或者「撞邪」!
其實假想朋友是孩子想像出來的,並不是我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人,只存在孩子的腦子裡。孩子能看見他們大概率是家人的陪伴不夠、小夥伴少,或者是兄弟姐妹間的爭寵導致的。他們假想出來的小夥伴通常會有一些特殊的技能,能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而且會完全按照孩子的指示來行動,滿足他們的各種要求。其實孩子想像出來的朋友是另外一個不同的自我,不僅能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得到滿足,還可能在孩子犯錯時成為他們的替罪羔羊,維持孩子的自尊心。
美國耶魯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孩子都曾在2~3歲時出現過假想朋友,有的甚至在1歲半的時候就有假想朋友而三分之一的孩子會在假想朋友的陪伴下直到7歲。所以家長們不要驚慌,孩子能看見一些大人看不見的「朋友」是正常的噢!
假想朋友源於孩子的想像力,有假想朋友的孩子,想像力更加豐富。
蘇聯心理學家維戈茨基曾經說過:「孩子在自言自語的時候,會主動使用平時和他人交流時成功使用過的語句。這樣做的好處是為了更好地掌握語言。」所以,當孩子沉浸在假想世界的時候,語言能力也會得到很好的鍛鍊。
當然,孩子的假想對象不一定是人類,也有可能是小動物、洋娃娃等,孩子會與他們建立一種真實的人際關係,或者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好朋友,在與這些「好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學習一些社會技能,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最重要的是,這個假想的朋友可以陪伴孩子度過孤獨、無聊的時光。
研究表明,有假想朋友的孩子其實能很好地區分現實世界與假想的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對假想朋友慢慢喪失興趣,並最終遺忘。所以,孩子的假想朋友是安全的,且不會影響孩子的思維,總體來說好處更多。
1、接受孩子的假想朋友
其實孩子能清楚知道假想朋友與現實的區別,家長不要過分擔心,應該正視孩子的假想現象。孩子在和假想朋友一起玩耍的同時,不要阻止或者取笑他們。
2、利用假想朋友幫助孩子成長
在前文我們了解到,假想朋友的好處多多,孩子在與假想朋友互動的過程中增強語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想像力等,父母可以趁機幫助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盡情玩耍。父母甚至還可以把這位假想朋友當作真實存在的,配合孩子的想像。
3、發揮假想朋友的榜樣作用,避免成為替罪羔羊
有的孩子會把自己犯的錯推到假想朋友身上,這時父母要及時阻止。例如孩子亂扔垃圾,家長讓撿起來就說是假想夥伴扔的,這時可以告訴孩子:「既然你是他的好朋友,那你可以幫他撿起來嗎?」如果孩子拒絕,那麼可以嚇唬他假想朋友不願再和他玩之類的,或者這時態度可以強硬一點,要求孩子自己撿起來,因為孩子知道假想朋友不是真實存在的。
有時也可以把假想朋友當作孩子榜樣。當孩子不聽話或者犯錯的時候,父母把孩子的假想朋友請出來,誇讚假想朋友是怎麼聽話怎麼做的,引導孩子向假想朋友學習。
4、多陪伴孩子
孩子有假想朋友,或多或少反映了家長陪伴的缺失。家長應該多花些時間關注孩子,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給他們足夠的愛和安全感。雖說假想朋友對孩子的好處多,但長此以往可能會導致孩子沉迷於虛幻的世界,而家長的陪伴能減少孩子對假想朋友的依賴。
你家娃也有「假想朋友」嗎?歡迎下方評論交流,關注作者了解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