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2020-08-27 心海無憂島

父母是孩子問題的根源

「我們自己想像孩子應該是什麼樣,然後再想像出對付孩子的辦法」,這是非常可怕的育兒觀。那麼,什麼是正確的育兒觀呢?——其實,我想說的是:親子關係比教育方法更重要!

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就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孩子需要被看見

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裡,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

那麼,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並分別有哪些後果呢?

重複對方話語中跟情感有關的詞

比如說寶寶跟你說,「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那媽媽可以回應說「媽媽看到了,真可愛!」

這就是重複他說的話。重複對方表達出來的情緒或者你感受到的情緒,去確認它,彼此都會很幸福。

無關反應

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隻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寫了沒?」

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常得到無關反應,那麼,長大後,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於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情感逆轉

「媽媽,這個小狗好可愛啊。」「報紙上剛報導一個人因為狂犬病死了!」。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

當我們成年之後,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後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

不想回應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裡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如果你想暫時自己存在自己的世界中,不願意回應孩子,你可以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想跟媽媽互動,你的要求很好,但由於媽媽自己的原因,媽媽想自己待一會,這不是你的錯。半個小時後媽媽再陪伴你好嗎?」

控制是最壞的教育

下面,我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些兒童的行為習慣:

孩子吃手指,要不要制止?

首先,孩子為什麼吃手指,有人研究發現胎兒在肚子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吃手指了。嬰兒覺得把手舉起來,然後還可以放進嘴裡,他會非常喜悅,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是一項壯舉。

孩子在1歲之前,探索世界的工具就是嘴巴,他會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嘴裡去試探。

有的家長很緊張,其實孩子是非常非常小心的,處在全然的覺知當中的,只要他們不被打擾,就不會有什麼問題。我們只要保證周邊的環境安全衛生,就儘量讓孩子們自由探索。

如果孩子在1歲之後,它還要吃手指,那怎麼辦?

答案還是:不作為,就讓他吃。有可能是因為口欲期尚未探索夠,有可能是通過吃手指彌補對母乳不夠的缺憾。無論什麼原因,我們只能深深的允許而不是制止。有的孩子就是比別的孩子行動得晚,那是因為你的孩子有獨特的特點,不要把他糾正成流水線產品,千篇一律,孩子所有的東西都是需要我們呵護的,而不是去改變。

怎樣讓孩子避免危險?

只有我們體驗過了,我們的智力才會發展。我爸爸對我很好的一點就是爸爸很少用結論嚇唬的方式教育我。我小時候跟他一起釘釘子,刨木頭,這些看似危險的動作成了我童年有趣的回憶。

孩子天然地處在覺知當中,他不會有事沒事把自己弄傷了。比如小孩愛玩刀,我們可以跟他一起去摸刀,慢慢地去摸它,慢慢達到傷害的臨界狀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這種感覺。有過刀子體驗的孩子,外出時被繩子纏住,他才會尋找類似刀子的尖銳物品去割斷繩子,這就是智力發展。而只學習過刀子很危險這個結論的孩子,是沒有能力自救的。

如果我們只是學到了一些結論,我們的智力是沒有發展的,我們發展的是恐懼和制約。我見過很多00後的小孩,都這麼高了,樓梯都不敢下。媽媽時刻處在焦慮當中,孩子覺得探索新世界是件很恐怖的事情,摸索新事物覺得危險,孩子從小學會了恐懼和制約。

控制就等於扼殺精神生命。你如果管他吃飯,他覺得吃飯就是痛苦,你如果要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就是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是我的意志。你的控制欲伸向哪裡,孩子一生就會感受到無窮無盡的痛苦。

要不要給孩子定規矩?

很多家長問我,要不要給孩子定規矩,當時我想的是法律說合同的主體是要有民事行為能力的平等的人,才能定合同。孩子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人,怎麼跟你定合同呢?怎麼跟你定一個交換的條件去執行?這是不合理條約。規則的意義就是維護雙方的感受。

有的媽媽問我,她的孩子都會刷牙了,還要她幫忙一起刷。我問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過程中,你們的感受是什麼,她說都很開心啊,我說這有什麼問題嗎?孩子如果學到遵守規矩等於難受,那他以後怎麼自覺遵守這個規則呢?如果這個規則讓孩子很開心,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結果。規則就是這樣產生的,兩個人的感受都被照顧到,這個時候的規則就等於舒服,當沒有人監管的時候,他還是會願意遵守規則的。

孩子有了壞習慣怎麼辦?

每一個乖孩子都很可怕,他們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規矩做事,他們自認為是乖孩子,別人一定要愛他。當他們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沒人愛,乖的邏輯被衝擊到崩塌,會發生很可怕的事情。

我有一個朋友,要離婚,他說我過去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安排的,我想做一件父母沒有安排的事情,那就是離婚,他其實不是沒有感情了,就是因為他被壓制的太久了。

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後,都是匱乏愛的痛苦吶喊。

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壞習慣,你可以告訴他「寶貝,你不管怎麼樣,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我沒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見。」

每個靈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個使命,這個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愛和自由,他自然就會體驗。

家長應該給孩子怎樣的愛?

只有孩子自己才知道,什麼對他是最好的。我們有多少人是活在焦慮中,就是因為現實跟我們想像得不一樣。

為什麼說要信任,因為大家看一下這個寓言,乾旱時節,小樹為自保把葉子蜷縮起來。園丁A看到表象理解本質,及時補水;園丁B什麼也不管,小樹熬到雨季也活下來了。園丁C學了很多知識,認為樹葉伸展是健康的正確的,所以不辭辛勞把葉子一片片掰開——結果可想而知。

我們可以不懂得教育,我們不需要成為心理學家才能生孩子,但是我們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就是你永遠不比孩子更知道什麼對他來說是最好的。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了。

父母是孩子一切問題的根源,愛與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相關焦點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母嬰依戀關係奠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孩子需要被看見我們先說說孩子的「存在感」。存在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當我請父母思考:「為什麼父母為孩子操心、憂心、擔心,可孩子卻越大越不領情,是什麼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結果與意願相違?你知道孩子問題行為的背後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嗎?」每當這個時候,我都能從父母迷茫的表情上感受到他們內心的無助。在給孩子做心理輔導的時候,我都會給等候的父母推薦看《家庭的覺醒》這本書。
  • 孩子的需求需要被看見
    當大人的需求與孩子的產生衝突時常常被欺負的就是孩子因為孩子總要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成全父母否則就要被批評與指責 懂事的孩子總是最委屈因為很多做法並非心甘情願在大人面前這樣的孩子往往不能成為孩子因為更多的時候需要照顧大人的需求
  • 看見即療愈!看見孩子,是教育的出發點
    「看見情緒」,孩子說得多好!是啊,「看見即療愈」,能看見孩子的情緒,才能理解並接納他們的情緒,才會讀懂他們的語言,進而感知他們的心理。大人常常把「看見孩子」掛在嘴邊,怎樣才是真正的看見孩子呢? 英國作家布拉夫曼博士在他的《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書中通過24個生動的案例闡述了一個事實: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他們就可能會通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如果父母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焦慮,那麼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如果父母的反應不符合孩子的情感體驗,那麼孩子可能會重複某種行為,這樣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孩子和父母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變得越來越沮喪。
  • 孩子需要「被看見」
    對於它,你只有接受或者不接受,但很難有更多延展性的探討。你無須辯解,只需要單純地描述你的經驗就好,這就是此刻關注的。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見」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裡有一隻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
  • 別再拿「你真棒」來敷衍孩子,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
    媽媽,你看我這樣做騎車對嗎?你真棒!媽媽,今天幼兒園老師表揚我了。老師表揚你了,你真棒!媽媽,這是我畫的畫,你看看怎麼樣?寶貝畫的真棒!......這像不像我們生活中的某些橋段,大多數人可能都這麼幹過。
  • 每一個成年人都是劫後餘生,孩子需要被「看見」
    也有網友說:現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不至於。人和人之間,需要的是一種被看見感。成人的世界,看見感,會讓人覺得被需要,被溫暖。作為父母,需要做的是觀察、陪伴、鼓勵、支持,少指責、少評價。哪怕是跌落在困境裡,做父母也不要去逼迫孩子振作,他需要時間和空間,去接納自己的困境
  • 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見」
    一位心理學老師說過:「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當你關注孩子行為後面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孩子了。」反思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雖然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但是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看見孩子。記得第一天來到教室的時候,FF高興的來到教室,當他走進門口的時候,他停住了並看到正在玩珠子的YY,YY也看見了他,走過來給了他一個珠子,他接過珠子,並看向一旁的老師,好像正在說怎麼今天的小朋友都不一樣了啊!YY又開始給他第二個珠子,而他在YY快靠近的時候,開始要用手推開對方,看起來非常的緊張,老師開始介入並提醒FF說:你不想要YY給你珠子的對嗎?
  • 親子關係就是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了。我和你要麼是控制和被控制的關係,要麼就是沒有關係,這樣就沒有真正體驗過你存在,我也存在。任何控制都會遭遇反彈,不管是多么正確的控制。愛不需要多複雜,真的是我看見真實的你了,這就是愛。我們說那壞習慣怎麼辦,還是什麼都不做,你只能全然地去接納它。要知道,孩子的每一個頑固壞習慣的背後,都是他由於缺乏愛而在痛苦吶喊。
  • 「我也不想吼孩子」:想有足夠耐心,你需要先被「看見」
    很多父母儘管完全接受「傾聽、理解、接納孩子」的育兒觀點,也掌握了很多具體的應對方法,但是當他們想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時,問題就出現了。明知道吼叫孩子不好,威脅不好,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在最緊要的關頭用強硬的方式迫使孩子服從大人的權威。在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又帶著懊悔反思: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方法,最後卻用不出來呢?是自己沒學會?還是專家們在紙上談兵?
  • 孩子需要「被看見」,而不是「被讚美」
    1.經常被讚美的孩子更擔心失敗兒童教養的研究發現,「讚美」孩子並不總是有好處。有研究者讓不同的兒童解數學題。解完一組簡單題目後,研究者給了每人一句反饋。對一些孩子讚美他們的智力:「哇,你太聰明了!」而對另一些孩子指出他們的努力:「你剛才很用功。」
  • 那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最需要被看見
    ,都是在追尋父母的關注和愛。無能為力的時候,大人都會崩潰,而沒有其他表達途徑的孩子,只能通過發脾氣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祈求父母能夠看見自己的期待和需要。孩子發脾氣,說到底,是因為內心的需求不被看見。
  • 你看見了孩子,還是只看見了自己?| 聊聊如何做高質量陪伴
    外婆不懂早教,不懂啟蒙,但你能說,這不是一種浸潤人心的高質量陪伴嗎?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能夠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用自己積極的情緒去影響孩子,營造平和輕鬆的氛圍。孩子就能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安心而快樂地探索外部世界。所以,只要大人的狀態是放鬆、喜悅的,即使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但孩子吸收了他們向上的生命能量,就是一種高質量陪伴。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最愛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孩子》,最喜歡的心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性格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理,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成年的事業婚戀與其有絲絲的對應,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 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
    身處在華附這樣一個優秀的平臺,本身就已經被推著被動進步了,在日常的工作中,還需要主動進步,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帶著反思的愛,也許才會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借著準備這一次教育敘事的機會,我嘗試將反思的愛帶入日常的工作中,進行了一個找尋關鍵的過程,從看見孩子、看見自己兩個角度,從工作到生活指向個人成長、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方面反思了如下的問題:1.還記得自己選擇做教師的初衷嗎?2.工作的這幾年裡,為了實現初衷,自己做了哪些努力?3.工作中有充分發揮年輕教師的優勢,取長補短嗎?
  • 祛妄——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從妄圖掌控孩子一切的幻想,來到真實的世界,與孩子發生真實的連結,需要極大的勇氣。從覺察到自己與孩子是兩個人,到在真實的生活中真正看見孩子,需要持續地修行。01在學習覺察的日子裡,我看見,小我,也就是自戀,總想事無巨細地控制孩子,以吸取能量存活。我看見,我有如此多的劇情。
  • 孩子需要被看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內心藏著看不見的傷
    孩子的情緒需要被看見,忽視是教育路上最大的坑成長的過程中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被父母「看見」,不管是他們的喜悅還是悲傷,成功還是失敗,第一時間想要分享的對象就是家人。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但很多時候因為外在的條件或者是家長太忙,有的時候只能提供給孩子儘可能多的物質條件,但卻沒有辦法滿足陪伴的要求。
  • 【心海無憂】父母的這些行為會塑造孩子的自卑感(推薦)
    而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通常是父母的這些行為:一、父母經常吵架 美國精神分析醫生埃裡克森認為:在嬰兒時期,個體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求——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而這一切都是在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互動中所實現的。 當孩子對父母有了信任,才有了自信和愛的基礎,才能讓孩子更有勇氣探索外面的世界。
  • 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的回應模式有哪幾種,並分別有哪些後果?
    孩子的"存在感"必須在關係中才能產生。如果嬰兒對媽媽笑,媽媽沒有反應,嬰兒就傻掉了。他會想,"我存在嗎,媽媽存在嗎,這個世界怎麼了?"如果嬰兒的各種反應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嬰兒會活在一個感覺裡,就是整個世界都是支離破碎的。那麼,通常的回應有哪幾種,並分別有哪些後果呢?
  • 真正的富養,是「看見」孩子「學會」愛
    這就需要我們真正的看見孩子。《童年不缺愛》告訴我們:如果回到孩子的兩大基本訴求來看,這個問題就有解了——那就是作為你的母親,我全然能看見你,盡我所能地理解你,然後不帶任何預設地支持你,讓你活出自己最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