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見了孩子,還是只看見了自己?| 聊聊如何做高質量陪伴

2020-10-21 片兒川姐

朋友帶著3歲的孩子來我們小區裡玩耍,但是無時無刻不在觀察著孩子的舉動是否合規: 「哎呀,這個泥土太髒了,你不能挖!」,「這個是別人的玩具,趕緊還給別人。」,「不能跑得太快,會摔倒的呀!」。整個玩耍的過程中,孩子都是玩幾下換個地方,最後好不容易搶到一個球,硬是被媽媽給奪了過去,孩子崩潰得哇哇大哭。

朋友做了3年的全職媽媽,無時無刻不與孩子待在一起。孩子想玩卻處處受限,媽媽只想著你別給我添亂。人人都知道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這樣的陪伴,卻令人身心俱疲。

真正的高質量陪伴,不會因為陪伴時間的長短受到影響,而是懂得孩子的語言和感受,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彼此獲得幸福和滿足。

有一位職場媽媽,經常出差,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但是她每次都會用便箋、錄音筆,記錄下她想對孩子說的話。這些信件的格式也是多種多樣,有時是圖文並茂的彩繪,有時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藏寶遊戲,有時是一段親自為孩子念的小故事。4年以來,媽媽為孩子寫了100多封信。雖然不經常見面,但她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一點也沒受到影響,不禁令人感嘆媽媽的用心。

每個人都知道高質量陪伴很重要,但是什麼才是高質量陪伴?是投入全部的愛與精力,24小時隨時待命?還是努力改變孩子,把他變成我們心目中希望的樣子?我想,陪伴的過程是否優質,取決於雙方當下的狀態。只要雙方是愉悅安詳的,既能看見自己,又能看見孩子,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那如何才能做到這樣的陪伴呢?其實,只要符合以下三點,高質量的陪伴並不難。

01 看見自己——父母平和穩定的狀態,比陪伴的內容更重要

記得疫情剛開始的時候,老人還沒有回來,我只能承擔起為全家買菜燒菜做家務的重任,當時有一種感覺,就是我肯定沒有時間陪孩子了。每天都要被各種瑣碎的家務纏繞,一會兒拖地、一會兒洗衣服、一會兒燒菜,像個陀螺一樣忙個不停。

但是,我發現每次我在廚房裡忙活,孩子們都會好奇地向廚房張望,想看看從來不下廚的媽媽現在在幹嘛,甚至有的時候,他們會主動幫我,參與我的勞動。老大能幹一點,就幫我洗菜,老二年紀還小,就在旁邊玩玩大米、摸摸蔬菜。我一邊炒菜,一邊哼歌,他們就會不吵不鬧,始終很乖。

其實,我並沒有陪他們玩,只是一直沉浸在創造美食的快樂裡,但孩子卻用身體感知著這種陪伴,知道媽媽在快樂地工作,還會變出香氣四溢的食物。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李維胡德在《孩子成長曆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一書中所說:「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會越多。」

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從小被外婆帶大,印象中外婆都是一幅緩慢平和的樣子,慢悠悠地做菜,慢悠悠地說話,臉上永遠掛著微笑。空下來的時候就會幫作坊的人翻手套,滿懷欣喜地忙碌。我和小夥伴們整日整夜地在屋外玩耍,但是一到天黑都會自覺回家,回到外婆的懷抱。

外婆的篤定和從容也不知不覺地印刻在我的心裡,讓我在最困苦的時刻也能感受到一種平和穩定的力量,支撐起我的人生。外婆不懂早教,不懂啟蒙,但你能說,這不是一種浸潤人心的高質量陪伴嗎?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能夠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用自己積極的情緒去影響孩子,營造平和輕鬆的氛圍。孩子就能在這種氛圍的感染下,安心而快樂地探索外部世界。

所以,只要大人的狀態是放鬆、喜悅的,即使沒有很多時間陪伴孩子,但孩子吸收了他們向上的生命能量,就是一種高質量陪伴。

02 看見孩子——建立持續的情感聯結,讓孩子內心有安全感

古語云:知子莫若母。雖然我們的孩子整天都在身邊,但大人又能真正了解孩子多少?讀懂他們的喜怒哀樂,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好的高質量陪伴,一定具有持續的情感聯接,孩子願意打開自己的內心,讓父母走進去與他們親密互動。高質量陪伴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內心一定擁有滿滿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母嬰關係中一項重要的發展任務。Mary Ainsworth通過「情境實驗」的結果將孩子的依戀類型分成三種。

  • A型焦慮-迴避型依戀。這類的孩子在媽媽離開後也很安靜,沒有明顯的分離焦慮。但在母親回來後,也沒有表現出對母親的親密。母親在不在對孩子的影響不大,這說明媽媽的陪伴質量不佳,沒有在孩子心裡建立深度的情感聯接。
  • B型安全性依戀。這類孩子在媽媽離開後探索活動明顯減少,會情緒不安,但是媽媽一回來,就會主動求安慰,並且會很快恢復對外部世界的探索。具有安全感的孩子,內心是平和愉悅的。他會主動向媽媽表達情感,分享探索的樂趣。
  • C型焦慮-抗拒型依戀。這類孩子在陌生環境中,探索活動很少,焦慮情緒明顯。媽媽離開後,會更加傷心,但媽媽回來後,卻把媽媽推開,這種矛盾的心理表現出對媽媽的不信任。這類孩子就是典型的不安全依戀。

所以,我們要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建立他們的安全性依戀。那如何才能實現呢?樊登老師在《讀懂孩子的心》裡說過:父母要學會和孩子產生聯結,聯結就是要跟孩子創造一對一的時間。

既有媽媽與孩子單獨在一起的時間,也有爸爸與孩子單獨在一起的時間。即使家裡有好幾個孩子,大人仍然需要跟某一個孩子單獨相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大人的愛,感受到父母的關注。

在這個一對一的相處時間裡,媽媽用心地陪伴孩子,仔細聆聽孩子的聲音,才會更容易打開他們的內心世界。當孩子向大人吐露內心的情感,無論是高興的、生氣的,還是難過的、害怕的,都是在建立孩子與大人之間的聯結,而這種聯結將全家人的情感緊緊地維繫在一起,持久而充滿力量。

在這個陪伴的過程中,父母完全屬於孩子,不被其他事情佔據精力,排除所有外界幹擾,心無雜念,單純而專注地享受這段美好的親子時光,孩的內心就會得到極大的滋養。

當父母真正看見自己的存在和孩子的存在,也就建立了最深切的情感聯結。

03 過度重視和過度控制,都會降低陪伴的質量

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通過不斷地體驗和感知,與周圍互動獲得成長。他們就像一個海綿,源源不斷地吸收環境給予的一切。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成長可能會跟我們預想得不一樣,有驚喜,有失落,有成就,有沮喪,充滿了許多不確定。

父母作為連接孩子與世界的第一人,面對「不確定」的態度,將決定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對世界的認知。

有的父母覺得陪孩子玩是浪費時間:「因為看起來他什麼也學不到,只是傻乎乎地玩。」他們總是想方設法地要改變孩子,希望孩子能學到東西,得到成長。但在這個陪伴過程中,孩子感受到父母覺得自己不夠好,就會產生緊張和壓力,這種控制式的陪伴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也有的父母對孩子過於關注,寸步不離噓寒問暖,半點閃失都無法容忍,這種沒有界限感的陪伴,讓父母和孩子都身心疲憊,也會拖慢孩子成長的進程。

高質量的陪伴,就是不要帶著企圖心去控制孩子,也不要帶著焦慮心去幹涉孩子。好的陪伴過程,雙方一定能感受到愉悅與安寧,是正向的、積極的。正如育兒暢銷書《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所說:如果你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感覺到痛苦,那一定是你的方法錯了。

所以,我們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也需要重新審視自己:我真的知道孩子什麼時候需要我的幫助,什麼時候只需要我靜靜地陪著?我享受的是親密無間的親子時光,還是孩子每次給我一個正向反饋,讓我覺得他在進步?我真的看見孩子了嗎,還是只看見了自己?

我們不能因為過多的控制和幹涉,虛度了寶貴的親子時光,降低了陪伴的質量。我們要看見孩子真實的樣子,讓孩子成為他本來的樣子。當孩子在高質量的陪伴中感知到溫暖和愛,他就會因為被愛而去愛人,與他人產生連接,從而找到自己與世界最恰當的相處模式。


小結

高質量陪伴,就是孩子和父母能共同處於放鬆、愉悅的親密狀態,建立牢固的情感聯結,獲得向上的生命力量。

當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和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孩子當下的樣子,努力去體會他的感受,並願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這樣的狀態,就是最好的陪伴。這種陪伴,無論對父母自身還是孩子,都是巨大的精神滋養和心靈療愈。

所以,陪伴孩子,就是陪伴自己。陪伴的過程,就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相關焦點

  • 自閉症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孩子?
    問題是,這樣無時無刻的陪伴孩子,的確是自閉症孩子需要的嗎?這樣疲憊辛苦,毫無個人時間的家長心情能好嗎?一個每天煩躁疲憊的母親如何保證給孩子一個高質量的康復環境?而如何評判陪伴的質量高不高?怎樣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呢?陪伴質量高不高的標準就是父母和孩子在此刻的狀態如何。只要雙方狀態是愉快安詳的,這樣的陪伴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最愛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孩子》,最喜歡的心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性格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理,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成年的事業婚戀與其有絲絲的對應,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 親子關係就是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了。如果你的孩子把家裡搞得亂,可以給孩子劃一個空間,他的空間想怎麼弄就怎麼弄,久而久之,他的空間就會好多了。你如果經常管孩子吃飯,他學習到吃飯=痛苦;你如果經常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我的意志。
  • 聊聊「費斯汀格法則」與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常聽到父母要給孩子所謂的「高質量陪伴「,不要消極陪伴。剛好看到費斯汀格法則,來聊聊為什麼規律作息,睡眠引導或是自主進食等,降低父母的養育壓力,是為了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什麼是費斯汀格法則?「費斯汀格法則」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只有10%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們能掌控的。
  • 聊聊"費斯汀格法則"與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常聽到父母要給孩子所謂的「高質量陪伴「,不要消極陪伴。剛好看到費斯汀格法則,來聊聊為什麼規律作息,睡眠引導或是自主進食等,降低父母的養育壓力,是為了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什麼是費斯汀格法則?「費斯汀格法則」是由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的,他認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的90%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如何反應所決定。」 簡單來說,就是生活中的事情只有10%是我們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是我們能掌控的。
  • 真正的富養,是「看見」孩子「學會」愛
    心心媽原名項目,養育了兩個女兒,是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結合自己養育孩子的經歷,以及朋友真實生動的育兒案例,用平靜溫柔的敘述方式,從看見、懂得孩子到如何滋養孩子,以及滋養自己的重要性三大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自己也得到成長的點滴感悟。
  • 祛妄——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從妄圖掌控孩子一切的幻想,來到真實的世界,與孩子發生真實的連結,需要極大的勇氣。從覺察到自己與孩子是兩個人,到在真實的生活中真正看見孩子,需要持續地修行。01在學習覺察的日子裡,我看見,小我,也就是自戀,總想事無巨細地控制孩子,以吸取能量存活。我看見,我有如此多的劇情。
  • 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見」
    一位心理學老師說過:「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當你關注孩子行為後面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孩子了。」反思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雖然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但是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看見孩子。成人之所以會認為孩子在推人,那是和成人的思維模式有關,此刻成人只看到孩子的行為,如果我們只停留在行為層面,我們很容易會有前面的反饋。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孩子的感覺又會是什麼呢?孩子接收到的感覺是我被指責了,他真正的意圖沒有被看見,那麼他有可能生發不合作的意識,會生氣,會有情緒又或者他會生成想法「我就要推弟弟」等行為。
  • 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
    借著準備這一次教育敘事的機會,我嘗試將反思的愛帶入日常的工作中,進行了一個找尋關鍵的過程,從看見孩子、看見自己兩個角度,從工作到生活指向個人成長、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方面反思了如下的問題:1.還記得自己選擇做教師的初衷嗎?2.工作的這幾年裡,為了實現初衷,自己做了哪些努力?3.工作中有充分發揮年輕教師的優勢,取長補短嗎?
  • 【啟蒙者】看見遊戲 看見兒童 看見自己
    這些都讓我很清晰地看到了孩子的年齡特點,觀察孩子自我成長的過程也讓我學會了如何跟著孩子的節奏走,而不像過去那樣預設活動,真正理解「孩子在前,教師在後」。遊戲,也讓我看到了兒童巨大的潛力。即使是小班孩子,也不可低估。
  •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請先做好這三件事
    ,父母高質量的陪伴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愛,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只是,好多父母不知道到底怎麼做,才是高質量的陪伴。父母養孩子,不是只讓ta吃飽穿暖就好了,還要關注ta的心理成長。有的父母總覺得孩子有多動症,在教室的凳子上做不到五分鐘就要交頭接耳,這裡摸摸,那裡看看。但你自己觀察,ta可能在地上觀察小螞蟻搬家,你拽都拽不走,這就是孩子的興趣所在。有的父母覺得孩子不愛說話,見了陌生人連頭都不抬,但ta可能看起故事書來一本接一本的,連好吃的都顧不上吃,這也是孩子的興趣點。
  • 孩子深夜吶喊「你沒看見!」,啥時起我們成了只會教訓孩子的父母
    反思:我們應該反思自己,不應該通過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判斷孩子做沒做。這個世界很多時候不一定是眼見為實。因為你不知道你看到的這個表象是真的還是別人給你看到的,所以我們在判斷孩子的事情上,一定不能太過於主觀。
  • 慢下來,才能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清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面對兩個孩子,加上所有家務,還有我自己的學習,感到也是焦頭爛額。先生那時最關心的是茗茗的學習,回來經常先問他作業完成了嗎,而茗茗聽到就抗拒。在先生看來,回來家裡一團亂。在我看來,他回來幫不上我忙還添亂,他說教和批評的方式只會讓茗茗更糟糕。然而,我想到自己做的也不好,會覺得也無資格說他,內心又升起一份自我否定。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我是做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的,當家長帶著他們各種「問題」的孩子來尋求幫助的時候,我都能深切地感受到父母內心的委屈:「我們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給他買最新款式的手機,買名牌衣服,做最有營養的飯菜,上最好的私立學校,但他卻叛逆,不好好上學,早戀,打架,還說我們根本就不愛他!」
  •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良好親子關係的建立,源自父母對於孩子高質量的陪伴。那麼,怎樣才算是高質量的陪伴呢?,今天,我想以孩子的視角,真實還原他們心中期盼父母陪伴自己的樣子。一、爸爸媽媽,我希望你和我在一起時,關心我這個人勝於關心我所做事的結果。
  • 觀看賀嶺峰教授講座《看見、讀懂、陪伴》心得體會
    今天觀看了賀嶺峰教授的講座《看見、讀懂、陪伴》,讓我感受很深。講座圍繞新時代青少年成長的心理健康、家庭親子關係展開。賀教授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帶到我們面前,教會我們如何教育孩子,學會怎樣做家長。一、我們要學會看見。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等等類似這種反情感的話,你們會感覺到你的能量出去了,被活生生地擰回去。當我們成年之後,我們不會記得這個憤怒的,但這個憤怒一直藏在心理,後來就會通過情感逆轉表達出來。不想回應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做過一些惡夢,比如自己掉坑裡了,或者是遇到其他的危險,就會呼喊「媽媽」,但是媽媽沒有回應。這讓孩子會感覺「要死了,媽都不會來救我」。
  • 看見自己,很是重要(1)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習慣了看見他人,看見他物,卻不曾有被教導說要去看見自己。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在日常生活裡頭,一個人若是看不見自己,那在人際互動中是容易生發大小不一的矛盾,乃至於做些自傷害人的事的。如,當你不懂去看見自己時,那在看見兩個孩子在吵架,你就容易生氣。及至怒火衝天時,你極有可能會是對著那個與別的孩子吵架的自家孩子,一頓罵,一頓打的了。
  • 「做作業太拖拉」:到底11歲孩子需要時間管理,還是需要被看見?
    我回:「你想學習?」以我對她的了解,她應該不會想著來學習時間管理,因為她每天在店裡都很忙碌。果然,她回了我一句:「不是,我想讓我們家哥哥學。都11歲了,做作業太拖拉!」我給這位媽媽發了個哭笑不得的表情過去,回了句:「姐姐,我只教過成年女性做時間管理,孩子的我還真沒教過。」
  • 看見,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當孩子哭叫、喊鬧、打人或咬人時,苦惱的父母們是否知道,這其實是孩子表達內心世界的方式?當父母們採取措施幫助(懲罰、鼓勵)孩子時,是否能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不能對症下藥的努力,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症狀。《看見孩子,看見自己——與不開心的孩子聊聊內心衝突》打開了一個問題解決的新思路,書中提供的成功案例,也許能讓更多困擾的父母們從無效努力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