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 看見自己

2021-03-01 華東師大附屬杭州學校官方平臺

身處在華附這樣一個優秀的平臺,本身就已經被推著被動進步了,在日常的工作中,還需要主動進步,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帶著反思的愛,也許才會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借著準備這一次教育敘事的機會,我嘗試將反思的愛帶入日常的工作中,進行了一個找尋關鍵的過程,從看見孩子、看見自己兩個角度,從工作到生活指向個人成長、課堂教學、班級管理等方面反思了如下的問題:

1.還記得自己選擇做教師的初衷嗎?

2.工作的這幾年裡,為了實現初衷,自己做了哪些努力?

3.工作中有充分發揮年輕教師的優勢,取長補短嗎?

4.在學生身上花了哪些時間?

5.學生喜歡我的教學方式嗎?

6.和學生相處過程中,有沒有充分尊重他們?

7.在學生面前抱怨過嗎?給學生帶去正能量了嗎?

8.師生溝通時候,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想法?

9.家長信任我嗎?與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有沒有體現我的專業性?

10.課前準備充分嗎?功夫花在課前了嗎?

11.課堂的關鍵事件、關鍵問題解決知行合一了嗎?

12.新理念的學習上面,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了嗎?

13.日常工作中的問題,過夜了嗎?處理過後,還有再留心跟進嗎?

14.有堅持閱讀專業書籍,寫點東西,勤奮補充自己能力的不足嗎?

15.自己在班級管理上,我帶的班級各項規矩做得怎麼樣?

……

在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還衍生了出了很多方方面面的小問題,數量遠遠不止這些。越問越多,這些問題把我帶到了工作生活的各個角落,這個反思的過程,提醒著我這裡還需要做一些,那裡還要多花些力氣,有困頓,有遺憾,有壓力。《論語》中有句話我非常喜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反思雖易,堅持不易。看見孩子,看見自己,還需要我們長期的堅持!

相關焦點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最愛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孩子》,最喜歡的心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性格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理,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成年的事業婚戀與其有絲絲的對應,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 祛妄——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從妄圖掌控孩子一切的幻想,來到真實的世界,與孩子發生真實的連結,需要極大的勇氣。從覺察到自己與孩子是兩個人,到在真實的生活中真正看見孩子,需要持續地修行。01在學習覺察的日子裡,我看見,小我,也就是自戀,總想事無巨細地控制孩子,以吸取能量存活。我看見,我有如此多的劇情。
  • 親子關係就是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我們對自己的覺察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認知教給孩子,孩子最好也不會超過你了。如果你的孩子把家裡搞得亂,可以給孩子劃一個空間,他的空間想怎麼弄就怎麼弄,久而久之,他的空間就會好多了。你如果經常管孩子吃飯,他學習到吃飯=痛苦;你如果經常管他學習,他覺得學習=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我的意志。
  • 【啟蒙者】看見遊戲 看見兒童 看見自己
    在遊戲中,我看見了不同兒童個性化的真實成長, 滿足了最初對兒童的「好奇」。比如,戶外建構遊戲中, 同樣是中班的孩子,有的用遞增的辦法建造樓梯,有的用壘高的辦法建造樓梯,還有的會連接長長的梯子和高高的建構作品,最大程度地「爬高」。
  • 你看見了孩子,還是只看見了自己?| 聊聊如何做高質量陪伴
    雖然不經常見面,但她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一點也沒受到影響,不禁令人感嘆媽媽的用心。每個人都知道高質量陪伴很重要,但是什麼才是高質量陪伴?是投入全部的愛與精力,24小時隨時待命?還是努力改變孩子,把他變成我們心目中希望的樣子?我想,陪伴的過程是否優質,取決於雙方當下的狀態。只要雙方是愉悅安詳的,既能看見自己,又能看見孩子,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 看見自己,很是重要(1)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習慣了看見他人,看見他物,卻不曾有被教導說要去看見自己。但,以我的經驗來看,在日常生活裡頭,一個人若是看不見自己,那在人際互動中是容易生發大小不一的矛盾,乃至於做些自傷害人的事的。如,當你不懂去看見自己時,那在看見兩個孩子在吵架,你就容易生氣。及至怒火衝天時,你極有可能會是對著那個與別的孩子吵架的自家孩子,一頓罵,一頓打的了。
  • 看見即療愈!看見孩子,是教育的出發點
    「看見情緒」,孩子說得多好!是啊,「看見即療愈」,能看見孩子的情緒,才能理解並接納他們的情緒,才會讀懂他們的語言,進而感知他們的心理。大人常常把「看見孩子」掛在嘴邊,怎樣才是真正的看見孩子呢? 英國作家布拉夫曼博士在他的《看見孩子,看見自己》一書中通過24個生動的案例闡述了一個事實: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理解,那他們就可能會通過身體語言去表達自己的苦惱。如果父母正確地理解了孩子的焦慮,那麼一切都會好起來。但是如果父母的反應不符合孩子的情感體驗,那麼孩子可能會重複某種行為,這樣就陷入一種惡性循環——孩子和父母都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變得越來越沮喪。
  • 慢下來,才能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看清什麼是最重要的
    我面對兩個孩子,加上所有家務,還有我自己的學習,感到也是焦頭爛額。先生那時最關心的是茗茗的學習,回來經常先問他作業完成了嗎,而茗茗聽到就抗拒。在先生看來,回來家裡一團亂。在我看來,他回來幫不上我忙還添亂,他說教和批評的方式只會讓茗茗更糟糕。然而,我想到自己做的也不好,會覺得也無資格說他,內心又升起一份自我否定。
  • 讓孩子在故事中看見他人看見自己
    孩子們的討論很激烈,每個人都會說出自己的決定以及理由。有的說,殺了它,因為自己也沒吃的,保住自己的命要緊。也有的說,小松鼠很可憐,放了它吧,以後它也許會幫助小男孩的。最終,孩子們對小松鼠的同情佔了上風,集體決定放了它,故事繼續往前走。在這個過程,老師只是引導孩子發表觀點以及傾聽,並不會給出好壞與否正確與否的評價。
  • 孩子的需求需要被看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孩子也不例外同樣的事不同的人往往有不一樣的需求當大人的需求與孩子的產生衝突時常常被欺負的就是孩子因為孩子總要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成全父母否則就要被批評與指責 而想做自己的孩子往往被認為不是乖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最不聽話在大人眼裡小孩子的需求根本就不算什麼
  • 蘭海:「放下」自己,才能真正看見孩子
    的主旨演講,蘭海在會上表示,「放下」自己,才能夠真正的看見孩子。想要更好了解自己的孩子,第一不要有任何的偏見,第二不要有任何的假設,第三不要自以為是。找了一大圈之後這個孩子做了一個結論,可能電子競技對我來說我不具備做職業的天賦,做個愛好還是可以的,我好好學習吧,也許我能發現我的另外一個職業方向,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 孩子需要「被看見」
    孩子需要的只是「被看見」對畫畫的孩子說:「這是你畫的山,這是河水,啊,河水裡有一隻船,船上這個人是在釣魚嗎?哈,你還給他畫了帽子!嗯,你在這邊畫了一個太陽,這邊畫了一個月亮,那是白天還是晚上呢?」這些話裡沒有褒貶,但他們會感到自己做事被看見了。他們會樂於跟你討論,也會更有興趣繼續做下去。
  • 張宏偉:重新認識教材,看見「沒看見」的
    請問是你自己想到的嗎?解決這個問題,這才是最關鍵的第一步:如何讓學生自己獨立想到用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去比對,這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是思維的觸發和定向階段,是踢開新問題的第一腳,是獨立思考和創新的不二法門。但是這個關鍵的法門,我們老師和教材大都直接給了孩子,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面對新問題的時候,才會情不自禁地說,我獨立做?——「沒門」!
  • 每個孩子,都需要被看見
    在這本書裡,作者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孩子不需要我們帶領他們覺醒,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覺醒的。我們的任務是鞏固他們天生的覺醒意識,為其提供可以開花結果的土壤。要完成這個任務父母必須轉移育兒焦點,從控制孩子轉向支持發展孩子的體魄、情感和心智。而要做到這樣,我們首先要做到:看見孩子!
  • 孩子看見媽媽就跑開了……
    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寶貝。在孩子沒有上學交到新朋友之前,她的眼裡全是你。雖然帶娃的這幾年會很累,但孩子開始有新朋友的時候,她也就不會那麼黏你了。每個爸媽都應該珍惜孩子眼裡只有你的這幾年時光。,為了讓寶寶感受到足夠的父愛和母愛,白天晚上基本上都是我們自己照料。
  • 「看見」孩子的情緒
    原來晨晨這學期卯足了勁想競選大隊委,可是沒想到班上另一個人氣比她更高的孩子,也準備參選,陳晨覺得自己選上的可能性降低了。這樣的壓力或者說是失落,讓她有了「悶悶不樂」的感覺。更進一步的,晨晨的好朋友小文,經常收拾班上的男生,因而被男生討厭,男生們還組成「反文聯盟」,反對小文。小文今天告訴晨晨,「因為你跟我是好朋友,所以你在男生中的人氣現在也不高。」
  • 【心海無憂】孩子需要「被看見」父母你看見了嗎?(推薦
    無關反應比如一個小孩子說「媽媽,我剛才看見了一隻狗,好可愛的!」有的媽媽會說:「你作業寫了沒?」如果孩子在最初和媽媽的溝通中,經常得到無關反應,那麼,長大後,他就會感覺到跟別人溝通是一種很愚蠢的事情,於是變得冷漠。當然,他也可能會非常聰明,在自閉在自己的世界中的時候,思路很清晰,但他覺得跟別人聊天是很無聊的事情。
  • 看見與微笑
    賀老師說,他會結合自己10年求學之路、5年高校專業教師、2年心康教育、16年心戰生涯和2年創業之路上的酸甜苦辣和心醉神迷,以心觀我、以我觀心,幫我們看見天地、看見他人、看見自己,讓我們真正找準自己未來的定位與方向,用心微笑,從這裡走向屬於我們自己的天地。
  • 看見自己心理痛苦背後的黑手~
    如果是,最簡單一個現象:為何那麼多實現了有房子、有車子、有伴侶、有孩子、有大量存款並衣食無憂的人,依然感到焦慮、迷茫、痛苦,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什麼活著而來諮詢室?當面對了第一層情緒和感受後,你就會看見背後更深層的情緒和感受,這些在我們內在,都是環環相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只有繼續往內心深處一層層問下去,才能不斷看見真實的自己。若只停留於表層,同樣的狀況,就會一次次捲土重來,你會覺得似乎又回到原點,功虧一簣。
  • 特級教師張宏偉:看見教材中那些「沒看見」的……
    這是另外幾個維度的案例:比如讓學生學會如何思考的應用題樣本;比如嘗試改變孩子傳統思維方式的統計與概率樣本;為「思」而學的圖形與幾何樣本,還有看見學生超越學科成長的綜合與實踐樣本。我們做這些樣本和探索,目的是什麼?我們想努力地讓學生自覺的關注和思考自己的思考,看見自己如何思考,看見別人如何思考,學會更好地獨立思考、創新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