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孩子的情緒

2020-11-27 一路晨曦

昨天接大女兒晨晨放學時,我明顯感覺到她情緒不高。

我沒有直接問她「你怎麼不高興?」

當時正好是一個陰雨綿綿的天氣,我抬頭看了看天空感嘆道:「唉,天氣不好,心情也會跟著低沉啊。」

接著我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有一個英文單詞叫morose,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那是悶悶不樂的意思,怎麼記呢?情人節沒有收到rose,所以悶悶不樂,morose就是悶悶不樂的意思。」

晨晨接口道,「我今天就悶悶不樂,但不是因為沒有收到玫瑰,而是因為發生了讓我不高興的事。」

看她願意傾訴,我接著問,「是什麼事情啊?」

原來晨晨這學期卯足了勁想競選大隊委,可是沒想到班上另一個人氣比她更高的孩子,也準備參選,陳晨覺得自己選上的可能性降低了。這樣的壓力或者說是失落,讓她有了「悶悶不樂」的感覺。

更進一步的,晨晨的好朋友小文,經常收拾班上的男生,因而被男生討厭,男生們還組成「反文聯盟」,反對小文。

小文今天告訴晨晨,「因為你跟我是好朋友,所以你在男生中的人氣現在也不高。」這樣讓晨晨覺得自己被同學選中的概率大大降低了,所以心情更糟。

坐在車上,安靜地聽她說完,我遞過去一塊蛋糕和一瓶酸奶。我告訴晨晨,「你一心想做的事情,突然遇到了阻力,心裡肯定很不好受,甚至於像吃了一隻蒼蠅一樣不舒服。」晨晨沒有說話。

我繼續說,「首先,小文跟你說的那個事情,只是她的猜測,你和男生的關係平時都挺好,男生們難道沒有自己的判斷力?你的同桌是教男生功夫的師傅,他的徒弟裡有你們班的小鬧包小天,那你有沒有因為小天是他的徒弟,就和你同桌的關係不好呢?」

晨晨搖了搖頭,我接著說,「所以小文的推斷並不成立,你和小文的友誼並不會影響你和男生的關係。」

「其次,你想競選大隊委是一個非常積極向上的目標,我們為此努力了,為此準備了,即便最後沒有成功,我們也在整個準備的過程中讓自己得到了提高,追求總比收穫激動人心,我們享受了這個備戰的過程,也是一種人生的體驗。」

晨晨安靜地吃著東西,不時地「嗯」一聲,也許是表示贊同吧。

「沒有選上大隊委並不影響你是一個優秀的孩子,我們的眼睛沒有必要總盯著第1名,因為冠軍永遠都只有一個,那第2名好不好呢?第3名呢?在奧運會上得金牌的永遠都只有一個人,但是得銀牌得銅牌的人也同樣優秀,包括沒有站到領獎臺上的第4名第5名......他們能代表自己的國家來參加奧運會,已經是這一領域的佼佼者,他們也同樣優秀。」

晨晨的情緒開始平靜,我發動了車子,廣播在講故宮九龍壁的故事,晨晨說:「我知道那隻龍,它胸口的一塊琉璃是用木頭做的。」她伸手關上廣播,開始給我講九龍的故事,雖然情緒沒有完全恢復到平時的高漲,但是我知道她已經慢慢走出剛放學時的低落。

今天跟大家分享這個小故事,我想說,孩子的痛苦也是不容忽視的。

在中國成人抑鬱症經過這些年的普及,已經慢慢被大家所接受,但未成年人特別是小年齡兒童,他們受到的情緒困擾,容易被忽視。

孩子向家長傾訴,往往得到的只是一句,「沒事兒,睡一覺就好啦。」

其實我們的孩子雖然生活很簡單,面對的就是校園、課外班、家庭這樣一個一個的圈子,但仍然有很多事情會消耗她的能量。

合格的家長,除了關心孩子的學習之外,更需要「看見」孩子的情緒,並及時進行有效的疏導。

孩子在你這裡能得到有效的幫助,她遇事才願意遇事跟你傾訴,也才能在每天能量被消耗的同時,得到有效補充。

讓我們靜下心來,一起看見」孩子的情緒。


歡迎關注公號:一路晨曦,YLCX4321

相關焦點

  • 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看見是療愈的開始,懂得是最好的解藥
    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總是要遇到情緒問題和成長困擾。 隨著年齡增長和身心發展,兒童的情緒也由簡單向複雜分化和發展,識別情緒和管理情緒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並且會關係到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性格以及品格塑造。面對孩子的情緒,有的家長可能會感到心煩和不滿,從而去批評呵斥孩子,或者因為看到孩子出現了情緒問題而感到擔心和焦慮不安;也有一些父母會想要去了解孩子的情緒背後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有如此的感受?如何做可以幫助和安撫孩子?我們說,後者是屬於高情商父母,也是我們需要通過學習和練習而逐漸成為的「良好的父母」的樣子。
  • 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最愛的書《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最喜歡的詩歌《孩子》,最喜歡的心理效應「羅森塔爾效應」。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性格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理,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成年的事業婚戀與其有絲絲的對應,是我們人生的起點。
  • 與「情緒」和解,從看見內在小孩開始
    ·它會使我們失去理智,產生不成熟的情緒與行為。我們沒能看見自己的內在小孩,但感受到的痛苦卻是明顯又深刻的。· 自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在工作中總覺得自己不能很好勝任目前的或者更好的崗位。退化到孩子的狀態,用孩子式的方式作出反應。同樣,我內心深處的內在小孩,總是會對他人有期待,比如期待伴侶成為我理想中的樣子,我自己內心的空洞必須要通過外界的環境中來填充。
  • 看見即療愈!看見孩子,是教育的出發點
    生命只有被看見,那些在孩子體內隱藏的熱情、靈感、勇氣等美好的力量就有可能被喚醒。♬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主播曉蘭朗讀音頻一位家長很感慨地跟我說,孩子最想傾訴的人是老師,其次才是家長,孩子認為老師能夠懂他,能夠看見他的情緒。
  • 祛妄——看見孩子,看見自己
    從妄圖掌控孩子一切的幻想,來到真實的世界,與孩子發生真實的連結,需要極大的勇氣。從覺察到自己與孩子是兩個人,到在真實的生活中真正看見孩子,需要持續地修行。01在學習覺察的日子裡,我看見,小我,也就是自戀,總想事無巨細地控制孩子,以吸取能量存活。我看見,我有如此多的劇情。
  • 孩子不需要被「教育」,只需要被「看見」
    一位心理學老師說過:「當你只注意孩子的行為時,你就沒有看見孩子;當你關注孩子行為後面的意圖時,你就開始看孩子了。」反思我們平時在生活中,雖然一直陪伴在孩子左右,但是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看見孩子。孩子接收到的感覺是我被指責了,他真正的意圖沒有被看見,那麼他有可能生發不合作的意識,會生氣,會有情緒又或者他會生成想法「我就要推弟弟」等行為。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有一個非常核心的理念:人的行為都有目的,而這個目的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麼?| 穿越情緒,看見自己和孩子
    也許她的匱乏有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此,孩子如此不滿足,也是我幾乎沒怎麼滿足過她的需求。我都知道該怎麼做,我需要去看到孩子的不容易、需要去看到孩子的努力,需要去認可孩子,但是你知道你真的是做不到,你看到她發脾氣的時候,你就真的很想去抽她。很無助。」
  • 面對情緒崩潰的孩子,採用「紅綠燈法」,引導孩子做好情緒管控
    當孩子情緒崩潰哭鬧不止的時候,父母的反應類型不外乎四種:1.壓制型。壓制型父母面對孩子哭鬧時容易崩潰,於是恨不得一秒鐘之內壓住孩子的情緒,要麼呵斥要麼威脅孩子,甚至會以動粗的方式來強行讓孩子停止哭鬧。這種「以怒制怒」的方式雖然很快可以讓孩子止住了哭聲,但會給孩子的心靈埋下非常大的隱患。
  • 三個「看見」,成為孩子心中的好爸爸
    每一位爸爸都本能的愛孩子。但每個孩子感受到的父愛千差萬別!孩子有被我對他的愛,賦予能量麼?引發我產生這些反思的是,自己會跟孩子存在一些重複發生的矛盾和衝突,短暫的親子時光,有時也會產生一些對抗情緒。孩子他媽也會給我一些建議和反饋,比如她對我 一些做法的感受。我在困惑的同時,不斷地學習相關的家庭教育和自我成長的知識。
  • 那個「無理取鬧」的孩子,最需要被看見
    每個發脾氣的孩子,內心都住著一個渴望被看見的小孩。無能為力的時候,大人都會崩潰,而沒有其他表達途徑的孩子,只能通過發脾氣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祈求父母能夠看見自己的期待和需要。孩子發脾氣,說到底,是因為內心的需求不被看見。
  • 內醒|成長記-自我傾聽:看見陰影,釋放情緒
    所以在今天,以及上次,我都已經睡了,在將醒未醒的迷糊狀態下,一見快十點了孩子還在玩,我就失控了。----當時的你被過去的你劫持了,被內在來自父母的聲音劫持了。----是的。(沉默數分鐘)----其實在當時,我已經看不到當下的發生了。我所看到的只有「這麼晚了還沒睡」,其他的都看不到了。
  • 如何避免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
    ,觀察到自己的焦慮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看見孩子臉上出現那種並非害怕而是「天啊,我爸爸/媽媽又在發瘋了」的表情,卻更加憤怒而不知道如何自我控制。孩子們從父母的情緒表現得到線索,當他們觀察到父母處於焦慮狀態時,他們便會判斷當前的環境不安全。研究顯示,焦慮的父母也會有焦慮的子女,一半是由於基因影響,一半則是子女從父母的行為中學會了焦慮。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把焦慮情緒「傳染」給孩子?
  • 真正的富養,是「看見」孩子「學會」愛
    心心媽原名項目,養育了兩個女兒,是美國認證正面管教講師、科恩親授遊戲力育兒師,結合自己養育孩子的經歷,以及朋友真實生動的育兒案例,用平靜溫柔的敘述方式,從看見、懂得孩子到如何滋養孩子,以及滋養自己的重要性三大方面,闡述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自己也得到成長的點滴感悟。
  • 孩子處理情緒的樣子,是跟父母學的
    她才發現,孩子身上那些自己討厭的惡習,都是從自己身上習得的,是因為自己對孩子沒有耐心,亂發脾氣,導致孩子現在這種的性格。在後來的時間裡,露絲學著控制情緒之後,按照專家的建議去做,孩子的情緒變得穩定了很多。
  • 你看見了孩子,還是只看見了自己?| 聊聊如何做高質量陪伴
    雖然不經常見面,但她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一點也沒受到影響,不禁令人感嘆媽媽的用心。每個人都知道高質量陪伴很重要,但是什麼才是高質量陪伴?是投入全部的愛與精力,24小時隨時待命?還是努力改變孩子,把他變成我們心目中希望的樣子?我想,陪伴的過程是否優質,取決於雙方當下的狀態。只要雙方是愉悅安詳的,既能看見自己,又能看見孩子,就是高質量的陪伴。
  • 孩子陷入「情緒低谷」?用好「情緒ABC理論」,讓孩子做情緒主人
    那麼家長在教育中面對孩子的情緒低估時,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低估,做情緒管理的主人呢?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心理學家艾利斯就用ABC理論分析了我們不良情緒的來源,並作出了解釋。了解情緒ABC理論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
  • 「我也不想吼孩子」:想有足夠耐心,你需要先被「看見」
    家長們在冷靜過後,也會明白,孩子的行為雖有不妥,但大人的管教方式首先就錯了。事實上,導致各種育兒方法用不出來的原因,是家長們沒有關注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在應用任何育兒方法之前,我們應該首先關注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讓自己被「看見」。這也是本文想討論的重點——讓自己被「看見」,這是一切育兒理論及方法得以實現的基礎。
  • 接納孩子的情緒
    我們都知道,情緒沒有對錯。可是面對孩子的負向情緒,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平靜,因為勾起了我們太多壓抑的情緒。「不許哭」,父母隨口而出的三個字也壓抑著我們的煩躁和無力感。曾經因為痛,我們壓抑,然後也忘了我們曾經壓抑。孩子是我們的天使,他們會不折不饒的讓我們去體驗與釋放這個部分,讓我們放下這些包袱,我們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小孩,已經可以去面對,去看見真相,就看你願不願意!
  • 孩子總「鬧情緒」?家長學會為情緒設立「紅綠燈」,孩子受益終身
    電視正播放著一起令人唏噓的新聞,內容是這樣的:有一對父母帶著孩子出門逛街,途中看見了一家琳琅滿目的小飾品店。女兒頓時兩眼放光,拉著父母進店。不一會兒,小女孩手裡抱著一大堆的物品:小包包、各種公仔、發卡項鍊......父母驚訝地看著孩子,媽媽勸孩子說不能買這些東西。女孩實在喜歡,爭著吵著要買,任父母如何勸導都不聽。
  • 不要再情緒綁架我們的孩子了
    從小就看著大人打牌的孩子,學會打牌並且自己打牌是很正常的事。 問題的關鍵,是孩子不分場合,在學校進行這種娛樂活動,而且被老師看見了。 03 用好自己手中的指揮棒 孩子作為一個未成年人,思想和心智都不太成熟,會做出很多讓大人無法理解和抓狂的事情。 家長、老師每天在與孩子的接觸中,應該是最熟悉孩子的,給孩子正確、積極的引導,而不是強制、非理性的情緒發洩。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