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走在街上,聽見一個小孩大聲地哭,我循聲望過去,大約是三四歲的小男孩,他的母親站在他邊上,一臉生氣的樣子說:「快點走!」
小男孩說:「不,我要吃冰淇淋。」
母親說:「不讓你吃就不要吃,我要走了,你就站這裡繼續哭吧!」
母親說完就真的走了,大聲哭著的孩子頓時就崩潰了,坐在地上歇斯底裡地哭,上氣不接下氣地,那聲音好無助,聽得讓人好生心疼。
她的母親走了一會兒又回過頭來,厲聲喝道:「你到底走不走?你要不走我就真走了啊!」
她見孩子沒有反應,就真的越走越遠,小男孩見母親非常決絕的樣子,開始害怕了,趕緊起身,邊哭邊追了上去。
我的內心對小男孩非常同情,我可以感受到他不被接納的感覺,以及那種無助感和恐慌感。
其實孩子的情緒是受父母影響的,他會感覺父母是不愛自己的,自己不被人喜歡,產生自卑感。
長期以往,會給孩子內心留下嚴重的心理陰影,也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
這讓我想到另一個故事,在美國的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孩子才五歲就表現出非常逆反的性格,他的行為也非常具有破壞性。
一生氣就會破壞家裡的東西,將玩具摔壞,用腳踢桌子椅子等等。
讓他母親露絲感到著急的是,只要一跟他說話,他時常表現得非常暴躁和憤怒,對待家人都是大吼大叫的,壓根就沒辦法日常溝通。
這位什麼方法都試過了,就難以改變孩子的狀態,母親無路可走的時候,找到專家諮詢。
專家在聽完露絲的煩惱之後,給她的建議是:「你不要看到孩子發脾氣你也跟著生氣,你要保持穩定的情緒,然後對他的一切壞情緒,壞脾氣以及破壞性的行為,採用不批評的態度,做得好的地方多多鼓勵,然後去嘗試理解他的感受。」
露絲非常不理解,孩子犯錯了為什麼還不能批評?
專家沒有正面回答她的問題,而是這樣問她:「請問您平時都是怎麼對待孩子犯錯的呢?」
露絲說,自己經常一點小事就生氣,動不動就摔東西,有時是因為自己情緒不好而責怪孩子,聽不進孩子的話,不允許自己的話被反駁。
她才發現,孩子身上那些自己討厭的惡習,都是從自己身上習得的,是因為自己對孩子沒有耐心,亂發脾氣,導致孩子現在這種的性格。
在後來的時間裡,露絲學著控制情緒之後,按照專家的建議去做,孩子的情緒變得穩定了很多。
其實孩子是父母身上的一面鏡子,孩子是父母的投影,孩子的問題也影射了父母身上的問題。
孩子從呱呱墜地,蹣跚走路,牙牙學語,陪伴在左右的都是父母。
孩子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從模仿父母開始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榜樣。
他們模仿父母的言行舉止,處理情緒,為人處世。
當父母情緒暴躁的時候,發洩在孩子身上,孩子要麼也會變成一個脾氣暴躁的人,要麼他會被壓抑成為一個懦弱的人。
一、看見事物的另一面,培養樂觀心態
我們很容易因為一件事情讓我們感到不開心,有可能我們都不知道為什麼就不開心了。
當我們不開心的時候因為內心的能量已經被消耗,沒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眼前的事情,即使是無關緊要的小事。
也很容易心煩氣躁,特別是面對孩子的,更容易將氣撒在孩子身上。
所以,為人父母,需要先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先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培養樂觀的心態,然後影響孩子成為一個樂觀的人。
情緒低落可能是毫不費力可以獲得的,但是想要控制情緒,保持樂觀的心態就需要費些心思了,但其實也不難,只要學會看見事物的另一面。
一個下午時光,有個小女孩,當她打開一扇窗戶,看見了一隻蝴蝶躺在窗前不能動彈,看上去已經死了,她為此感到非常傷心。
爸爸把她帶到另一扇窗前,打開窗戶,呈現在眼前的是一片玫瑰花園,迎面而來的花香,還有靈動的鳥兒,令人賞心悅目。
小女孩不由得發出一聲「哇」的驚嘆聲,開心的跑出去玩了,然後度過了一個愉快的下午。
我們不能為不能夠改變的事情,一直傷心難過,這只是我們目前所看到的一面,這並不是世界的全部。
不防多從幾個角度看待和思考問題,這樣我們的情緒也會跟著轉變。
我們看世界的角度,對待情緒的方式,也會影響到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二、對情緒保持覺知
對情緒保持覺知,就是當情緒不好的時候,跳出自己的角色,站在第三方的角色去觀察自己的情緒。
l 當時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是憤怒、焦急、氣憤、委屈、著急還是自責?或者是什麼,感受自己情緒的來龍去脈。
然後問自己:
l 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
l 什麼事情導致的?
l 當時的情形是什麼樣的?
l 以後面對這樣的事情該怎麼辦?
這就是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知的過程,當你意識到自己正在情緒化的時候,就不容易被情緒所控制了,而且當前的情緒也會漸漸瓦解。
對待孩子有情緒的時候,也可以採用這種方法。
首先要採取【不批評+鼓勵】的態度,面對孩子的錯誤要多包容,成年人都會犯錯,何況是孩子呢。
不批評是允許孩子犯錯,多鼓勵孩子多嘗試以後會做的更好。
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可以按照上面的步驟詢問他,可以幫助你理解他,也讓他意識到自己情緒的來龍去脈,培養對情緒的覺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