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有的人羨慕外國人更善於表達自己的感情,更具有共情能力,也有人說外國男人很紳士,很會照顧人。
這其實反應的是一種情緒方面的能力,而這跟從小所處的環境和所接受的教育有關係。
相比外國人,中國人的情感表達更為含蓄,或者說是不善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這歸咎於孩子小的時候在最初表達感情時,比如哭鬧,家長通常會選擇呵斥,或者為了儘快讓孩子安靜而轉移他的注意力,甚至是一味的哄。
最近看到一個視頻是媽媽和孩子在吵架,兩個人爭得面紅耳赤,誰也不讓誰,下面的文案還寫著「你以為你小,我就弄不過你嗎?」這看似調侃的一句話,其實有點譁眾取寵。
正是因為孩子小,所以才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而不只是訓斥。很多家長在發現孩子的問題時,並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就很武斷的判斷出他的想法,而這對孩子建立情緒能力是沒有幫助的。
為什麼要培養孩子的情緒能力?
這是因為這個能力不僅包括理解和回應自己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學會表達情緒和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這樣才能夠理解他人的感受,慢慢產生同理心,也學會從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那麼,家長需要怎麼做呢?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良好而穩定的家庭氛圍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因為孩子很多處理情緒的方式都是向父母學的,如果父母說起話來總是大吵大鬧,孩子自然也會跟著模仿。
所以家長在要求孩子學習控制情緒以前,先看看家庭氛圍是否融洽。
很多家長喜歡照搬別人的教育方法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如果效果不好就會感到很沮喪、崩潰,到頭來還覺得是孩子的問題。
其實家長這麼做是不對的,這種情緒的表達就是一個反面教材,不但沒有自我反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還「大聲嚷嚷」顯擺過程的辛苦,把消極情緒帶給孩子。
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如何管理情緒時,首先要起到帶頭作用,自己不要情緒起伏不定,然後對孩子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地幫助他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比如當孩子跟別的小朋友發生肢體衝突時,如果他因此而感到生氣,家長可以讓他試著描述事件的前因後果,然後幫助他認清「生氣」這個情緒是從何而來的。
在還原整個事件後,家長需要告訴他表達情緒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為衝突而打架,就是不對的,並建議他再遇到這種情況,可以向周圍的長輩、老師尋求幫助,但是不能用「武力」解決問題。
通過這種方式,家長可以讓孩子逐漸認識自己的情緒,並且教會他們釋放情緒的方法。久而久之,他們就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通常是肆無忌憚、盡情發洩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在適當管教的同時,更多的是需要傾聽孩子的心聲,只有這樣,他才能真正成為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