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兒臉六月天,前一秒可能還好好的,下一秒可能就開始發脾氣就開始大哭。為什麼自家孩子的情緒起伏總是如此之大呢?難道真是「人之初,性本惡」嗎?其實孩子的情緒也是可以被調節和訓練的,要想做到這一點,家長要先學會認知重評孩子的情緒。
孩子情緒波動大,為何偏偏自己生的是個小惡魔
朋友小高家的寶寶從小就是個變臉像翻書一樣的孩子,小高自己也笑稱每次都是被網上的孩子治癒,被自己的孩子氣得要死。
「那天逛超市,他死活要買這個玩具,結果呢,買回來玩了兩天就放在一邊了。我就開玩笑說,以後再這樣就把這些玩具都送人,結果他立刻就生氣了,把手裡的玩具亂扔,連中午飯都沒好好吃。「小高又一次跟大家抱怨道。
「明明我和孩子他爸都是脾氣不錯的人,從小也沒兇過他,怎麼孩子偏偏是個小惡魔?「小高對此痛苦不已。更讓小高擔心的是以後孩子進入青春期會不會變得更嚴重,到時候恐怕和孩子的相處都是個問題。
別人家的寶寶都是小天使,為何自己家的這個就是小惡魔呢?其實孩子們的情緒變化都會比成年人更大,面對情緒波動非常大的孩子,家長就可以學著評估孩子的情緒,教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緒了。
為什麼大部分孩子的情緒都比成人更激動?裡面還真有成長的規律
孩子更多地依靠情緒表達自己
像不會說話的新生兒,他們一旦有了任何需求都只會用哭聲來表達,而心情愉悅時也只會用笑聲來表達。即便後來孩子逐漸長大,他們還是非常依賴用情緒來表達自己。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能力和表達方式還遠不如成年人的水平,而情緒已經是他們掌握得非常熟練的表達方式了。一方面則是他們對於外界的狀況和自己的需求沒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認識,於是情緒便很容易失衡,或者出現情緒起伏大,反覆的情況。
孩子藉助情緒保護自己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還無法保護自己,哭聲和叫聲就是他們求救的有效信號,當他們逐漸長大以後,可能還會繼續沿用這樣的自己保護方式來釋放心裡的壓力。
而且孩子一般不會有長期的壓力,他們心情愉悅時便會非常愉悅,行為比較誇張,與悲傷憤怒的狀態呈現出非常大的差距,進而也會給人一種孩子情緒變化大的感受。
所以孩子的情緒變化實際上是對身心狀態的一個反應,並非是「性惡「。正在發脾氣的孩子雖然讓人心煩,但孩子內心可能比家長更加著急結束這樣的狀態。
面對情緒波動大的孩子,好的家長不會發脾氣埋怨孩子,而是會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認知重評,幫助孩子學著去管理自己的情緒。
要想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家長先學會認知重評
什麼是認知重評?
認知重評對於情緒管理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但很多朋友可能還是第一次聽見這個詞。其實這個詞並沒有什麼高大上的,指的是孩子各種情緒出現的機制、原因和解決方法。
「認知重評」由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他認為,即便是不同事情下的不同情緒,都可以被概括成「事件或情景——當事人的感受和意見——情緒結果、行為結果、生理結果」這樣的過程。
通俗的來說,認知重評孩子的情緒首先是要客觀公正地分析孩子情緒產生的事件基礎,是因為心裡不滿委屈而生氣,還是只是單純地借題發揮,然後要設身處地的想像孩子當下的感受,最後再來看孩子各種表現是否合理。
如果家長沒有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認知重評,而是一看見孩子情緒發作就兇孩子,那麼只會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乖張。
如何學會情緒認知重評?做好這幾步就成功了一大半
體驗孩子情緒是第一步
孩子情緒激動時,家長的情緒可能也已經離崩潰不遠了,但這時候家長發火只會讓局面進一步惡化。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情緒波動,家長在憤怒之餘更要先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這麼生氣或者難過,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是不是作為家長的自己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與此同時,家長也可以讓孩子也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一想,爸爸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做。
體驗情緒後再處理
在經過雙方的換位思考後,孩子和家長都會不同層次地理解對方,同時意識到自己也有不對。不過這時候礙於面子,大人孩子都很難完全低下頭認錯。所以這時候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冷處理」整件事。
比如帶著孩子回想梳理整個過程,讓孩子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寫下來,雙方約定十分鐘後再交換想法等。在這個整理分析自己情緒的過程中,孩子會認識到自己過激的情緒反應,下次再遇到相似的情況,孩子總會有些進步。
情緒管理需要持之以恆
在短期內,用認知重評情緒的方式來管理情緒可能收效甚微,孩子甚至都不願意配合,萬事開頭難,這都是非常正常的情況。
家長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將這個方法推行下去,在這個陪伴的過程中,孩子也感受到了家長的誠意,脾性想不柔和都難。久而久之,不僅是孩子的情緒變穩定了,家長的情緒也會有所好轉,由此又可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促進親子之間的相處。
教孩子管理情緒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自己控制脾氣不斷修行的過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和孩子一樣都是修行者,只有家長也和孩子一起進步,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長大。大家對於孩子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