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控制不住情緒?教孩子「情緒ABC理論」,做「情緒」的主人

2020-12-18 奶嘴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都在說,孩子看起來很天真單純,但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而且在2歲之後就開始明顯地表現出來,有些小孩子就變得越來越有性格,或是更加難管。

小西就說到自家的丁丁,但凡是不和孩子心意的事情,丁丁就是一定擺手拒絕,對於想要做的事情怎麼阻止都是徒勞的,有時候一生氣對於父母都是拳腳相向的。小西說到:"丁丁平時都是堅持要自己吃飯、穿衣服、收拾東西,出門的時候就是鬧著要買這買那的,甚至是一丁點小事都可能讓孩子變得情緒波動。"

"看中了玩具,我們沒買,就坐在地上大哭;看電視看太久,我們一說孩子就情緒不好;玩遊戲的時候稍微有點小問題,孩子就發脾氣;想要出門家長組織,他就硬要吵著鬧著要出門;東西被搶了就會抓狂等等。"

"孩子的情緒總是很脆弱,有時候被我們或是老師批評,孩子就撇著嘴巴要哭的樣子,和小朋友相處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說他的不是,他總是表現得很傷心,但事後會出現報復情緒。"小西就很發愁,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這麼差,以後學習和工作如何和其他人分工合作,這樣的脾氣估計誰都沒辦法好好地接受。

其實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是很正常的,因為情緒也是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也是必要的情感釋放。但是情緒失控卻說明了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不足。對於孩子出現情緒失控的問題,父母都會採取不同方法來對待。有些家長急著不讓孩子哭鬧,會用暴力手段來制止;有的家長則是希望孩子可以理性一點,聽得進道理,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有的則是直接不理睬孩子,實行冷處理。這些方法只能控制孩子的情緒表現,不能解決深層次的情緒問題。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孩子的喜怒哀樂,那麼自然就能感受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多父母就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心情好的時候是天使,心情不好的時候是惡魔,遇到這樣的事情,大多數父母都會覺得很苦惱,不知道怎麼引導。其實要想提升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那麼首先就得找出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然後引導孩子控制情緒,那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情緒失控?

為什麼情緒失控?

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多父母都是希望通過講道理來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勸說不了就來強硬手段,只是因為大多數父母都想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因為這些情緒都很難應對,更容易失控。那麼,為什麼孩子的情緒會失控呢?

父母過分溺愛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父母都不願意讓孩子承受失敗或是挫折,擔心孩子擔負不起,所以在孩子考試差了、比賽輸了,父母都是安慰孩子"沒關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失去了獨自應對失敗和挫折的機會。

孩子也失去了發生自身不足、思考總結做法的時機,也就沒有了鍛鍊孩子情緒認知和控制的能力,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形成驕縱的脾氣和性格,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是考慮他人。

情緒管理能力的缺失。

有研究指出:在家長關心的家庭教育項目中,孩子的情緒情感方面只佔據11.93%。

父母從小就忽視孩子情緒情感方面的教育,對於孩子缺失情感教育,例如鼓勵、稱讚、安慰等,更多只是嚴苛的指責和教育,總是抑制孩子的負面情緒,導致孩子無法正確認知自身的情感、不知道如何釋放和控制自身的負面情緒、也沒有"同理心",孩子就成了一個"半智能化機器人",情緒控制能力低下。

父母的不良行為影響。

孩子總是容易情緒失控,父母得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教育方式或是自身行為出現了問題,讓孩子"繼承"父母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有些父母在孩子鬧情緒之後會失去理智,衝著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罵,最後又是後悔對孩子發脾氣,這樣的情況反反覆覆,容易影響孩子。

什麼是"情緒ABC理論"

其實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也是需要發洩的,一味地抑制情緒也會產生副作用,甚至是產生心理問題,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但是父母也是需要情緒控制,給孩子做好榜樣,"情緒ABC理論"能夠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鬧情緒、怎樣正確對待自身的情緒。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故事:有個老太太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開傘店的,小女兒則是開洗衣店,明明女兒嫁的都挺好的,可是老太太整天都在為女兒發愁,天氣晴朗就擔心大女兒傘店沒生意,下雨天就擔心小女兒的衣服曬不幹。直到有一天,有人聽說到老太太的事情,就跟老太太說:您有福氣才是呢,下雨天大女兒的傘店有生意,天氣好小女兒的衣服就很容易就幹啦,對您來說,天天都是好日子呢!老太太仔細想了想,好像是這樣,心情頓時就好很多了。

其實對於情緒也是一樣,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些都是情緒ABC理論能夠解釋的。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爾比特·艾利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ABC理論,在他看來:人的情緒是由他們自己的思想決定的,正確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向的、不穩定的情緒。

我們來分解一下情緒ABC理論:A是指遇到的事實、行為或事件;B即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C是指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

我們的情緒反應C實際上是由B(觀點或是信念)直接決定的。但是我們很多都只會看到事情和情緒之間的關係,而忽視了中間的真正原因,如果主體觀念和想法是錯誤的,那麼就會導致負面的情緒,例如孩子考試分數很低,孩子心情很不好,但孩子心情不好可能不止是"分數低",可能是"孩子擔心父母的責罵""孩子覺得分數低沒有面子"等。

如果想要引導孩子改善情緒,那麼就得引導孩子去反對(D)這些非理性的想法和觀念,形成對待事物的正確看法產生正向的情緒效應(E),這就形成了典型的艾利斯情緒治療理論(包含"ABCDE"五個步驟)。

所以說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要轉換以往的做法,去找出孩子鬧情緒的真正原因,引導孩子去認知和了解自身的感受和情緒,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簡單的發脾氣。

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往往很多時候父母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總是希望孩子改,迎合自己的要求,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這是很自私的,父母要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能一直要求孩子不能鬧情緒,做個聽話的乖寶寶,孩子也是需要情感和情緒的釋放。

所以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情緒ABC(DE)理論",成為情緒的主人,和孩子一起成長。

引導孩子認識自身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總是很不開心的時候,父母要告知孩子情緒是很正常的,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像是傷心、生氣、害怕,讓孩子開始去認識自身不同的情緒。

耐心對待孩子,找出原因。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孩子吵鬧就失去理智,而是冷靜下來,讓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等孩子安靜下來的時候,引導孩子去想想自己為什麼會情緒不好,讓孩子明白自己情緒存在的問題,讓孩子以後遇到事情可以不要一下子就發脾氣。

幫助孩子學如何控制情緒。

在認知和了解情緒的原因之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情緒,當再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冷靜下來,學會讓自己情緒平復下來,不會一下子就爆發,避免對他人造成影響。

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需要學習情緒ABC理論,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成長,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為自己的感受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為情緒的主人。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陷入「情緒低谷」?用好「情緒ABC理論」,讓孩子做情緒主人
    那麼家長在教育中面對孩子的情緒低估時,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低估,做情緒管理的主人呢?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心理學家艾利斯就用ABC理論分析了我們不良情緒的來源,並作出了解釋。了解情緒ABC理論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
  • 管教孩子總控制不住情緒?學會「情緒追蹤」,讓你不再突然發飆
    在吃飯的時候,我想我們有時候管教孩子難免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但如果我每天都把不滿的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孩子肯定會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控制情緒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但我們學會"情緒追蹤"就可以幫助我們控制情緒。
  • 孩子時不時就情緒低落?情緒ABC理論:需及時轉變「認知B」
    對於情緒問題,在這裡不得不說起一個名詞"情緒ABC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引導父母和孩子正確認識情緒,正確對待情緒,以有效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這些命令式的話語會讓孩子感覺到一些壓迫感,他們下意識也會給自己一定的壓力,認為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來做,不然就是做不好的表現。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孩子就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認為自己沒有達到要求,沒有做到最好,因而就會產生一些情緒低落的問題。
  • 孩子時不時就情緒低落?情緒ABC理論:需及時轉變「認知B」
    對於情緒問題,在這裡不得不說起一個名詞&34;,這個理論可以引導父母和孩子正確認識情緒,正確對待情緒這些命令式的話語會讓孩子感覺到一些壓迫感,他們下意識也會給自己一定的壓力,認為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來做,不然就是做不好的表現。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孩子就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認為自己沒有達到要求,沒有做到最好,因而就會產生一些情緒低落的問題。
  • 孩子的臉六月的天,情緒ABC理論:讓孩子成為情緒的「小主人」
    3、錯誤的教育如今很多父母對孩子都是恨鐵不成鋼,他們對孩子有著很高的要求,所以經常會用打壓式的方法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夠在鞭策中獲得進步。但是在父母的否定聲中,只會導致孩子產生過多的負面情緒,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排解時,自然就會出現難以把控情緒的一面。作為父母,如何才能幫助孩子管理情緒,讓自己真的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了解孩子在想什麼呢?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當孩子的玩具壞了哭鬧時,家長可以說「玩具壞了,你有些傷心是嗎?」。孩子在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家長通過將情境與孩子情緒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用語言描述出孩子當下的感受。這種方式有助於孩子了解情緒、定義情緒,通過讓孩子在情境中體驗情緒,可以讓孩子比較快地學習和認識情緒。
  • 兒童情緒管理-讓孩子做情緒的小主人
    其實情緒的穩定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和技能,這需要在童年的時期就去培養和認知的。兒童情緒管理的能力培養就是協助讓孩子如何成為情緒的主人。充分接納情緒,不壓制情緒,並正向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讓情緒有一個陽光的出口。要善於有效的克制自己的情緒,善於有分寸地表達情緒。
  • 如何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11月20日,惠濟區實驗幼兒園教師張春曉和學生家長張邵霞受邀做客大河網直播間,開啟了一節關於「如何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的家校育人課堂。他爺爺奶奶聽見了,也過來看,一看孩子受傷,著急得不行,就一直在詢問,想知道什麼情況。他那時幾乎都要抱不住,簡直亂得一團糟。」儘管當時也很緊張很著急,但是看孩子那樣狀態,張邵霞還是佯裝鎮定地先檢查了一下他傷口,告訴他問題不大,如果他使勁兒哭,那情況就會變糟糕,會更疼流更多血。
  • 優勝教育:教孩子做掌控自己情緒的主人
    情緒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但這種能力並不是生來就有的,它需要從小學習並且不斷地練習。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可對於新手爸媽來說,教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還不如教一首古詩來得簡單。因為「情緒」摸不到、抓不著,既不知道教什麼,也不知道怎麼教。
  • 情緒臉譜——認識情緒,做情緒的主人
    這節課的主題是「認識情緒,做情緒的主人」。或許現在,家長都意識到了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因為情緒太複雜了,有時候家長也對情緒的認知出現了模糊,所以認識和辨別不同的情緒,才能真正了解情緒、回應情緒喲!    為了幫助孩子辨識不同的情緒,老師拿來了一套「情緒臉譜」卡片,每個卡片上有一個表情,代表了一種情緒。
  • 教孩子易情緒失控?莊子「空船理論」了解下,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起因就是因為孩子做作業的時候不會,爸爸說她的時候,她又頂了幾嘴,最後導致父親特別生氣,情緒激動,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最後釀成悲劇,孩子沒有活過來。馮夢龍說:怒中之言,必有洩漏。拋開這個駭人聽聞的新聞,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小孩子在商城門口啼哭,因為想要某個喜歡的玩具,大部分家長都是先勸說,孩子不聽就會大罵一頓,尤其在公共場合,家長們覺得丟人,就更加壓制不住脾氣,不管孩子感受如何,他先不鬧了再說。
  • 不要讓情緒怪獸主導你和孩子,當孩子情緒爆發時,試試這麼做
    1.孩子的情緒為什麼會失控? 孩子自身對於情緒的認知,表達,還都是處於懵懵懂懂的階段,他們大喊大叫,發脾氣,甚至是摔東西,都是在用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著自己的情緒。 而我們父母在管理孩子情緒的時候,要做的,並非是壓制它,而是要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的出口,讓他流動起來。
  • 情緒管控夏令營——讓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
    情緒管控夏令營是一款側重孩子心理成長的課程從認知情緒,感知情緒表達情緒,管理情緒等方面讓孩子在體驗中去感受情緒的點點滴滴幫助孩子學會與情緒相處做幸福快樂少年基於沐苗研發的孩子成長模型以及豐富的正面管教傳授經歷
  • 小寶寶也需要情緒管理 專家教你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昨(15)日下午,第三屆「5.16幼兒心理健康日」活動在西南大學開幕,該活動以「走進幼兒心理——做情緒的主人」為主題。現場除了有西南大學專家開辦的專題講座外,還有西南大學試驗幼兒園師生帶來的教學演示,來自雲南、四川、重慶等地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們參加了活動。
  • 孩子情緒化怎麼辦?認識一下「鐘擺效應」,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這一點跟孩子成長的家庭環境有關。如果家庭裡經常發生爭吵,或者父母對於孩子太過於冷漠,沒有及時給孩子關愛,孩子就會產生不安全感,心理承受能力也普遍較低。心靈不夠堅強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從而產生情緒的波動。孩子情緒化怎麼辦?認識一下"鐘擺效應",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 不要被情緒綁架,要做情緒的主人
    情緒管理是重要的社會適應能力,情緒來時該如何面對與自處?除了陪伴孩子理解情緒那種冷暖的感受之外,父母要如何教導孩子,不被情緒綁架,做情緒的主人?因此我們要教孩子,嘴長在別人身上,別人要怎麼講我們管不著,可是我們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緒,不隨他人起舞。從自我得到快樂和滿足,而非依靠別人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覺得社會和父母對不起他:社會沒有給他就業機會,父母沒有陪伴他。這也是很錯誤的觀念。
  • 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
    原標題:情緒管理很重要 如何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   教孩子控制自我的情緒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畢竟自我情緒能不能良好的控制關係著寶寶未來的人際關係以及未來能否立足於社會,那麼家長應如何教孩子控制情緒?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有多重要?
  • 孩子亂發脾氣愛哭鬧?情緒管理「5步走」,教會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這些以「你」開頭的指責式的爆發讓孩子反抗式的情緒就像一隻小刺蝟般衝出來了,不僅不能讓孩子的壞脾氣結束,還可能激惹孩子更強烈的情緒反應。很多父母為了建立權威感,對待孩子的態度又兇又狠,孩子哭鬧就用更大的音量壓制孩子,甚至會用打罵的手段迫使孩子乖乖聽話。孩子看到父母這麼做,會誤以為想達到目的,就要用這種極端方式,進而形成錯誤的價值觀。
  • 娃易怒愛哭,與其管理孩子的情緒,不如教孩子做情緒的管理者
    是的,孩子易怒愛哭很常見,其實大部分是因為家長總是試圖去管理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去教孩子怎樣管理自己的情緒,二者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的。面對情緒失控的娃,家長常常不知所措3歲半的錚錚今年剛剛進入幼兒園,家長擔心他有所不適,所以一直和老師保持著頻繁的溝通。
  • 害羞和內向不是一回事,想要了解孩子情緒,掌握「ABC情緒理論」
    想要了解孩子情緒,就必須先掌握「ABC情緒理論」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情緒ABC理論」,他認為人的情緒可以分為事件A、自我認知下產生的信念B和行為結果C。在個人情緒處理中,事件A只是引發行為結果C和情緒的間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