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朋友都在說,孩子看起來很天真單純,但每個孩子都是有自己的性格和特點,而且在2歲之後就開始明顯地表現出來,有些小孩子就變得越來越有性格,或是更加難管。
小西就說到自家的丁丁,但凡是不和孩子心意的事情,丁丁就是一定擺手拒絕,對於想要做的事情怎麼阻止都是徒勞的,有時候一生氣對於父母都是拳腳相向的。小西說到:"丁丁平時都是堅持要自己吃飯、穿衣服、收拾東西,出門的時候就是鬧著要買這買那的,甚至是一丁點小事都可能讓孩子變得情緒波動。"
"看中了玩具,我們沒買,就坐在地上大哭;看電視看太久,我們一說孩子就情緒不好;玩遊戲的時候稍微有點小問題,孩子就發脾氣;想要出門家長組織,他就硬要吵著鬧著要出門;東西被搶了就會抓狂等等。"
"孩子的情緒總是很脆弱,有時候被我們或是老師批評,孩子就撇著嘴巴要哭的樣子,和小朋友相處也是如此,如果有人說他的不是,他總是表現得很傷心,但事後會出現報復情緒。"小西就很發愁,孩子情緒管理能力這麼差,以後學習和工作如何和其他人分工合作,這樣的脾氣估計誰都沒辦法好好地接受。
其實孩子出現情緒問題是很正常的,因為情緒也是孩子情感表達的需要,也是必要的情感釋放。但是情緒失控卻說明了孩子情緒管理能力的不足。對於孩子出現情緒失控的問題,父母都會採取不同方法來對待。有些家長急著不讓孩子哭鬧,會用暴力手段來制止;有的家長則是希望孩子可以理性一點,聽得進道理,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有的則是直接不理睬孩子,實行冷處理。這些方法只能控制孩子的情緒表現,不能解決深層次的情緒問題。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孩子的喜怒哀樂,那麼自然就能感受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多父母就有這樣的體會:孩子心情好的時候是天使,心情不好的時候是惡魔,遇到這樣的事情,大多數父母都會覺得很苦惱,不知道怎麼引導。其實要想提升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那麼首先就得找出孩子情緒失控的原因,然後引導孩子控制情緒,那究竟是什麼導致孩子情緒失控?
為什麼情緒失控?
應對孩子的情緒問題,很多父母都是希望通過講道理來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勸說不了就來強硬手段,只是因為大多數父母都想消滅孩子的負面情緒,因為這些情緒都很難應對,更容易失控。那麼,為什麼孩子的情緒會失控呢?
父母過分溺愛孩子。
在孩子小的時候,很多父母都不願意讓孩子承受失敗或是挫折,擔心孩子擔負不起,所以在孩子考試差了、比賽輸了,父母都是安慰孩子"沒關係",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失去了獨自應對失敗和挫折的機會。
孩子也失去了發生自身不足、思考總結做法的時機,也就沒有了鍛鍊孩子情緒認知和控制的能力,總是滿足孩子的要求,讓孩子形成驕縱的脾氣和性格,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或是考慮他人。
情緒管理能力的缺失。
有研究指出:在家長關心的家庭教育項目中,孩子的情緒情感方面只佔據11.93%。
父母從小就忽視孩子情緒情感方面的教育,對於孩子缺失情感教育,例如鼓勵、稱讚、安慰等,更多只是嚴苛的指責和教育,總是抑制孩子的負面情緒,導致孩子無法正確認知自身的情感、不知道如何釋放和控制自身的負面情緒、也沒有"同理心",孩子就成了一個"半智能化機器人",情緒控制能力低下。
父母的不良行為影響。
孩子總是容易情緒失控,父母得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教育方式或是自身行為出現了問題,讓孩子"繼承"父母的不良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有些父母在孩子鬧情緒之後會失去理智,衝著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罵,最後又是後悔對孩子發脾氣,這樣的情況反反覆覆,容易影響孩子。
什麼是"情緒ABC理論"
其實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也是需要發洩的,一味地抑制情緒也會產生副作用,甚至是產生心理問題,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但是父母也是需要情緒控制,給孩子做好榜樣,"情緒ABC理論"能夠告訴我們為什麼會鬧情緒、怎樣正確對待自身的情緒。
我們先來看看一個故事:有個老太太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開傘店的,小女兒則是開洗衣店,明明女兒嫁的都挺好的,可是老太太整天都在為女兒發愁,天氣晴朗就擔心大女兒傘店沒生意,下雨天就擔心小女兒的衣服曬不幹。直到有一天,有人聽說到老太太的事情,就跟老太太說:您有福氣才是呢,下雨天大女兒的傘店有生意,天氣好小女兒的衣服就很容易就幹啦,對您來說,天天都是好日子呢!老太太仔細想了想,好像是這樣,心情頓時就好很多了。
其實對於情緒也是一樣,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這些都是情緒ABC理論能夠解釋的。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艾爾比特·艾利斯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ABC理論,在他看來:人的情緒是由他們自己的思想決定的,正確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向的、不穩定的情緒。
我們來分解一下情緒ABC理論:A是指遇到的事實、行為或事件;B即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C是指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
我們的情緒反應C實際上是由B(觀點或是信念)直接決定的。但是我們很多都只會看到事情和情緒之間的關係,而忽視了中間的真正原因,如果主體觀念和想法是錯誤的,那麼就會導致負面的情緒,例如孩子考試分數很低,孩子心情很不好,但孩子心情不好可能不止是"分數低",可能是"孩子擔心父母的責罵""孩子覺得分數低沒有面子"等。
如果想要引導孩子改善情緒,那麼就得引導孩子去反對(D)這些非理性的想法和觀念,形成對待事物的正確看法產生正向的情緒效應(E),這就形成了典型的艾利斯情緒治療理論(包含"ABCDE"五個步驟)。
所以說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父母要轉換以往的做法,去找出孩子鬧情緒的真正原因,引導孩子去認知和了解自身的感受和情緒,學會去控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簡單的發脾氣。
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往往很多時候父母看不慣孩子的行為,總是希望孩子改,迎合自己的要求,滿足自己的需求,其實這是很自私的,父母要學會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能一直要求孩子不能鬧情緒,做個聽話的乖寶寶,孩子也是需要情感和情緒的釋放。
所以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情緒ABC(DE)理論",成為情緒的主人,和孩子一起成長。
引導孩子認識自身的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問題,總是很不開心的時候,父母要告知孩子情緒是很正常的,引導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像是傷心、生氣、害怕,讓孩子開始去認識自身不同的情緒。
耐心對待孩子,找出原因。
當孩子鬧情緒的時候,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孩子吵鬧就失去理智,而是冷靜下來,讓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等孩子安靜下來的時候,引導孩子去想想自己為什麼會情緒不好,讓孩子明白自己情緒存在的問題,讓孩子以後遇到事情可以不要一下子就發脾氣。
幫助孩子學如何控制情緒。
在認知和了解情緒的原因之後,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正確地認識情緒,當再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冷靜下來,學會讓自己情緒平復下來,不會一下子就爆發,避免對他人造成影響。
無論是孩子還是父母,都需要學習情緒ABC理論,在現實生活中不斷實踐、不斷成長,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為自己的感受負責,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成為情緒的主人。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