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的孩子還不能對自己的情緒負責,即便他們已經能聽懂並接受某些道理,但也不要要求6歲之前的孩子能理性地對待情緒問題。
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對孩子一生影響深遠,這是一個漫長且反覆的成長過程。如果要想讓孩子擁有正面情緒,家長的有意識培養十分重要。
家長不但要以身作則,還要掌握科學的教養方法。
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
情緒有多少種呢?伊扎德分解出十種基本的情緒:喜悅、興趣—興奮、驚訝、悲傷、憤怒、厭惡、輕視、恐懼、害羞和內疚,他認為其他情緒都是這十種基本情緒的組合。這些情緒的大多數,在嬰兒時期就已經出現。
兒童對情緒的感知與生俱來,到了3歲,基本具備了識別高興、生氣、憤怒、恐懼等主要情緒的能力。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時,父母需要正確識別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定義情緒以便孩子能夠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
當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獲得自信心而笑起來的時候,家長可以說「你做到了這件事,心裡感到很高興對嗎?」;當孩子的玩具壞了哭鬧時,家長可以說「玩具壞了,你有些傷心是嗎?」。孩子在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家長通過將情境與孩子情緒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用語言描述出孩子當下的感受。這種方式有助於孩子了解情緒、定義情緒,通過讓孩子在情境中體驗情緒,可以讓孩子比較快地學習和認識情緒。
對因建議:情緒臉譜首先,家長需準備好「快樂、傷心、憤怒、害怕」四類情緒的臉譜貼紙(也可由家長或孩子畫出來),並在家中設置一個「情緒區」,比如選定牆上某個區域。然後,家長與孩子約定,每天家長下班後,或者晚飯前,大家根據當天的心情,把代表「快樂、傷心、憤怒、害怕」的表情貼貼到情緒區裡。最後,固定一個討論時間,比如晚飯後或睡覺前,每個人分享與這個表情相關的故事。通過分享,可以讓家長了解孩子的情緒,也可以讓孩子在安全穩定的環境描述自己的情緒。家長也可以在描述自己情緒的過程中,讓孩子了解情緒,學會如何處理情緒。
培養孩子表達情緒的能力
情緒是兒童心理狀態的晴雨表。喜悅、輕鬆、愉快等積極情緒能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學會識別自身的情緒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家長需要有意識地教會孩子了解並識別各種情緒,並教導孩子準確表達自身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時,家長可以通過對話來幫助孩子表達當下的感受,比如「你現在高興嗎?」「你很喜歡這個玩具熊嗎?」「你現在是在生氣嗎?」等。同時,家長還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逐漸在描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過程中,感受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並表達出來,為孩子進一步的情緒發育和情感認知奠定基礎。
事實證明,孩子越能準確地表達自身情緒,就越能夠和大人順暢地溝通,也越能有效地解決情緒問題。
對因建議:給情緒命名情緒在大部分情況下都不是單一出現,而是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的複合情緒。弄清情緒狀態並描述清楚這件事對成人來說都不太容易,何況是對情緒概念和詞彙量掌握都不足的孩子。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嘗試將孩子所處的情緒狀態用詞彙說出來,並讓孩子將詞彙與他當下的情緒體驗相對應,並且用對和不對,或者點頭搖頭的方式來進行確認詞彙與情緒體驗是不是匹配。這麼做既可以使家長確認是否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情緒,又可以讓孩子學會並練習為自己的情緒命名。不但降低了家長誤解孩子情緒的概率,也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情緒表達水平。
教會孩子應對壞情緒的技巧
當孩子出現各種消極情緒時,家長要及時進行幹預。
首先,家長不要壓制和否定孩子的情緒。家長應努力理解、接納並認同孩子一時的情緒,並允許孩子體驗自己的情緒,甚至可以給孩子一個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孩子鍛鍊主動調節自我情緒的能力。
其次,家長要協助孩子辨識情緒並引導孩子進行情緒調節。在孩子獨自體驗情緒的時候,並不是說任由孩子隨便處理情緒。家長可以用徵求孩子意見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關愛,可以詢問孩子是不是需要幫助,也可以問孩子是想自己待一會兒還是需要家長陪著。如果孩子選擇由家長陪著,還可以進一步詢問需要做什麼,比如「你想媽媽陪著你做些什麼呢?」,或者「爸爸和你出去走走怎麼樣?」,也可以聽孩子的建議做些什麼。如果孩子只想自己呆著,那就不要過度幹預,讓孩子嘗試自己消化情緒。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的情緒管理水平便會慢慢得到提升。
每個孩子都有豐富的情緒體驗,家長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教育,才能讓孩子有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從而排解負面情緒,培養正面情緒。
對因建議:正向小星星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一個規則:如果孩子表現出了正向的情緒或行為,便可以得到一個小星星,當星星的數量到達某個約定的數量時,家長便會實現孩子一個合理的願望。這種方法操作簡單,目標明確。可以鼓勵孩子培養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也可以循序漸進地強化孩子正向情緒和行為的養成。通過星星的累積,成功後的孩子自信心與成就感增加,在自我監督的潛意識行為中自覺養成良好的行為和情緒調節習慣。
角度不同,風景不同。同一件事因視角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進而導致不同的結果。很多時候,影響我們情緒和心情的,正是我們對事物的看法。父母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理解孩子的想法,認同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因周圍的事物或情境產生消極情緒時,家長要引導孩子學會積極評價自己,幫助孩子成為情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