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是一位炙手可熱的主持人,他的主持風格理性與感性並存,態度溫和但語氣堅定,既不人云亦云,也不咄咄逼人,而是有自己的見地和理解,所以深得觀眾喜愛,收穫了大批粉絲。
這樣一位優秀的成功者,卻認為好孩子不必那麼乖,他曾經說了一件自己的親身經歷:當時他去一位朋友家做客,還沒動筷子,朋友就要求孩子把學會的幾首唐詩背給他聽。
蔡康永覺得無法理解,既然飯菜已經擺上桌,不妨大家先吃飯,孩子背詩也不差這一會兒的功夫。本來孩子就不願意背詩,正好趁這個機會說自己餓了,想要先吃飯。
可是媽媽卻批評孩子沒禮貌,讓孩子乖一點,聽話一點,最終孩子還是妥協了,乖乖的背了詩,蔡康永也乖乖的聽了詩。
這讓媽媽感到非常滿意,&34;
&34;蔡康永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難道好孩子就一定要和乖、聽話劃上等號嗎?
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二十多年前轟動一時的著作《EQ》,作者曾特別為中文譯本寫了一篇序。
他在序言中提醒華語世界的父母:雖然他們善於督促小孩把考試考好,把公司要求的工作做好,但卻在教養上,非常忽略小孩創造自己人生的能力。
孩子和成人一樣會有自己的情緒,可是他們的情緒往往是被忽略甚至被禁止的,因為在父母看來,情緒只是成人世界的產物,孩子怎麼會有情緒呢?
所以他們會強迫孩子把自己的情緒收斂起來,壓制住情緒不讓其表現出來,這樣的孩子才是會被父母喜歡的好孩子。
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這才應該是父母給予孩子真正的愛。
黃多多染髮帶耳釘,李嫣燙髮穿吊帶,竇靖童退學有紋身……
這些在普通人看來完全不符合孩子的行為,卻在這些明星孩子身上體現無疑。於是網友便會質疑,認為父母管教不力,讓孩子小小年紀就如此放縱自由不聽話。
&34;,王菲這樣要求她的孩子。
竇靖童舞臺上有張力,舞臺下低調努力;李嫣越來越散發自信,善良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黃多多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和國外大導演用英語侃侃而談,你能說她們不優秀,不是好孩子嗎?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凡事有原則有底線,讓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去觸犯原則底線之外的事情,剩下的空間就放心的交給孩子,讓他們勇敢的去追求心中的理性,展翅在藍天上翱翔。
好孩子的定義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有自己值得他人肯定的地方。
我們不能說一個善良孝順但是學習不好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同樣也不能把學習優異但是調皮搗蛋的孩子歸為壞孩子。
好孩子也會有自己的情緒,他們會聽父母的話,但是這種聽話是有選擇的,因為他們自己也會有思想,會有追求,不願意被父母的意願所限制。
情緒並不是特權,而是可能存在於我們所有人身上的正常表現。
認識情緒,接納情緒,與情緒和平共處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是他們並不需要壓制自己的情緒去取悅他人,成為別人眼中的好孩子,而是應該認識自己的情緒,知道情緒的存在並不是他們自身的原因,更不是他們做的不夠好,而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瞬間。
有了情緒並不可怕,關鍵是學會接納情緒。我們每天都會有無數個時刻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小情緒在蠢蠢欲動。
這時儘量讓自己安靜下來,不要刻意和不良情緒敵對,而是努力做到和自己的情緒和平共處,這樣才能成為情緒的主人,拒絕做情緒的奴隸。
1、控制自己的情緒
學會控制情緒是每一個成年人都應該具備的素質,然而在面對孩子時,很多父母卻總是處於失控的邊緣。
他們有時甚至會無緣無故的對著孩子大吼大叫,只是因為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太多的壓抑。
但孩子不是父母情緒宣洩的垃圾桶,父母應該學會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緒,即便孩子真的犯了錯,父母也要儘量讓自己心平氣和,儘量和孩子做有效的溝通。
2、學會尊重孩子
父母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乖,而是應當學會尊重孩子,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正想法,儘量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持,這樣才能讓孩子願意和父母敞開心扉。
任何時候都不要單方面的去要求孩子,事情都是相互的。
想要孩子聽話,首先必須尊重孩子,在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時,孩子才能夠感覺到父母真的願意和他們溝通交流,所以才會真正的願意聆聽。
3、學會適當放手
父母總是習慣性的把孩子當成提線木偶,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去控制孩子。
當然在他們看來,這是保護孩子的一種表現,因為在自己的羽翼之下,孩子不僅能夠少走彎路,而且能夠少受傷害,不得不說父母為孩子真的是用心良苦。
但是這並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越來越想要自己的空間,所以父母要學會適當放手。
畢竟父母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孩子總是要獨立的面對生活,放手才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大的成人禮。
父母不要總是要求孩子聽話、乖,因為這會像枷鎖一樣限制孩子,讓孩子做自己,成為情緒的主人,遵從自己的內心,這樣才會讓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