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在看一本由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寫的書,書的名字叫做:《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是在"情緒訓練"方面的著名專家,他在書中寫到:家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以及"情緒管理訓練型"。其中,"情緒抹殺型"的父母又可以分為:縮小轉換型家長、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各位家長來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吧,看看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現在我們先來假設一個場景。
家長帶一個小男孩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因為害怕而不肯配合醫生治療,並且對家長、牙醫拳打腳踢。孩子還在大喊:"我不要!我要回家!我怕疼!"
家長感到很難堪因為孩子在醫院裡面大聲吵嚷;轉頭再看看其他孩子,都是在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於是便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不同類型的家長會對孩子的這種行為產生不同的態度,我們一起來看看,最後參照對比一下自己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家長吧。
不同的類型的家長會產生不同的態度
家長類型:"情緒抹殺型"(1)縮小轉換型家長:用獎勵"誘惑"孩子配合治療
"寶寶,如果你乖乖的配合醫生治療,讓醫生好好檢查一下,回家之後爸爸(媽媽)就給你買喜歡的玩具。"
"縮小轉換型家長"他們沒有把孩子的情緒當做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往往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認為喜悅、快樂等情緒是好情緒;而生氣、憤怒、悲傷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也是在極力的避免產生這種不好的情緒。在這種類型家長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調節情緒以及控制自我感覺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
(2)壓抑型家長:家長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對孩子進行嚴厲的訓斥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男子漢怎麼能夠怕看牙醫,你趕緊給我安靜點。"
這類型的家長一樣也是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同樣的把悲傷、生氣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甚至還會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的情緒。
一般來說:在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孩子的自尊感都會非常的低。女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並且情緒調節能力不足;男孩子則具有衝動或者是會有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想要用拳頭解決問題。
(3)放任型家長: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恨不得孩子的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寶寶,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就回家吧!這本質上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出的新牙。"
這種類型的家長往往比較重視、關注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將情緒進行劃分好壞,但是他們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採取接受和包容的態度。
放任型家長僅僅只是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他們對於孩子的行為不能夠給孩子一個好的建議。此外和同齡的孩子相比,心智會顯得非常不成熟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如別人,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的差的。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不但要理解、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對孩子進行開導,讓他在繼續長期遭受牙疼和短暫的疼痛之間做出最佳選擇。
家長類型:"情緒管理訓練型""媽媽小時候也看牙醫跟你一樣也特別害怕,在那時我就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就不害怕了。而且從那以後,每天都認真的刷牙,不給機會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不僅包容孩子的情緒以及理解孩子,還會對於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告訴孩子,在小時候也一樣害怕看牙醫,家長這樣說就會和孩子形成一個紐帶,然後再進一步探討自己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這種類型的家長不會把情緒進行歸類為好或者是壞。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以及理解的時候,孩子才能夠真正地幸福、快樂的成長,最終走向成功。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造就優秀孩子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託馬斯博士將所有孩子大致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大器晚成型)。
而"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的同時也可以孩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因此這類型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是相對優秀的孩子。儘管如此,家長還是需要以孩子的氣質為基礎。
"容易型"的孩子——很聽話這種類型的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是很乖的:能吃、能睡、也愛笑。這類型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一般也不會主動的去惹是生非,會很聽家長的話,會讓父母很省心。擁有這種氣質的孩子的情緒通常是處於穩定的狀態,他們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一般來說:他們的成長道路往往是一帆風順的。
不過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容易型"的孩子遇到不會的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著,所以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
"困難型"孩子——唱反調"困難型"的孩子和"容易型"的孩子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類型。"困難型"的孩子具有一個典型特點就是:聽不進父母的話,經常性的和家長唱反調,比如說:你現在就想要孩子他去做這件事情,可是他偏偏就不做反而去做另外的一件事情。
並且這種類型的孩子性格相對比較倔強。他們不喜歡被那些條條框框限制,更加喜歡去挑戰新鮮事物。要培養好這類型的孩子比較不容易。
人類學家認為:全世界至少約有10%的孩子屬於"困難型"氣質,世界之所以能夠不斷變化到今天的嶄新面貌,這些"困難型"的孩子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針對這種類型的孩子的性格,如果家長一味地想要孩子聽話而去壓制孩子的話,孩子就很有可能會更走偏激。因此,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於這類型的孩子給予一定的安撫以及理解,遇到事情多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及做出最終的選擇,那麼這類型的孩子以後一定可有一番作為。
"遲緩型"孩子——懂堅持大約有15%的孩子是屬於慢半拍型,簡單的說就是:無論說話或者是做事,都傾向於緩慢動作。這種類型的孩子一旦完全適應某一件事情之後,就會一直踏踏實實地堅續下去,此外還會非常的努力與執著。
比如說:韓國遊泳名將樸泰桓,剛開始進行遊泳訓練的時候,學的很慢,其他小朋友一學就會的動作他也很難學會;但是,當樸泰桓適應了遊泳訓練之後,就表現出難得的穩定,並堅持不懈,最終成為聞名世界遊泳名將。
面對這類型的孩子,家長需要用坦然的心態來對待他們,因為這是一種無法改變的特性,家長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以及時間,孩子適應以後更加會懂得堅持,最後一定可以某些領域取得成功。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類型的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大不相同,那麼"情緒抹殺型"的和"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情緒管理訓練型"與"情緒抹殺型"的比較
"情緒抹殺型"家長與"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他們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表現得完全不同。
"情緒抹殺型"家長"情緒抹殺型"父母會在一開始便會給灌輸給孩子大量的信息,然後放手不管,似乎在等著孩子犯錯。這種類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錯誤過於的執著還會自以為自己對孩子進行的是建設性的批評。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這類型的家長他們並不會灌輸給孩子許多信息,而是在孩子能自覺開始嘗試的時候就"放手"。在孩子失誤犯錯,他們也會在事情能夠得到控制後才介入,並適時地鼓勵孩子:"寶寶,不錯,做得很好。再嘗試一下。"最後,再給孩子一些其他建議和提醒。
不管如何,家長作為孩子最重要的"領路人",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學會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自己也努力做一名"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註:(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