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家長別做孩子的情緒抹殺者,要做管理者

2020-12-20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在看一本由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寫的書,書的名字叫做:《孩子,你的情緒我在乎》。約翰戈特曼是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的一位心理學教授,是在"情緒訓練"方面的著名專家,他在書中寫到:家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情緒抹殺型"以及"情緒管理訓練型"。其中,"情緒抹殺型"的父母又可以分為:縮小轉換型家長、壓抑型家長、放任型家長。各位家長來做一個簡單的測試吧,看看自己屬於哪種類型,現在我們先來假設一個場景。

家長帶一個小男孩去看牙醫,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因為害怕而不肯配合醫生治療,並且對家長、牙醫拳打腳踢。孩子還在大喊:"我不要!我要回家!我怕疼!"

家長感到很難堪因為孩子在醫院裡面大聲吵嚷;轉頭再看看其他孩子,都是在安安靜靜地排隊等候,於是便一股無名火油然而生。不同類型的家長會對孩子的這種行為產生不同的態度,我們一起來看看,最後參照對比一下自己是屬於哪種類型的家長吧。

不同的類型的家長會產生不同的態度

家長類型:"情緒抹殺型"(1)縮小轉換型家長:用獎勵"誘惑"孩子配合治療

"寶寶,如果你乖乖的配合醫生治療,讓醫生好好檢查一下,回家之後爸爸(媽媽)就給你買喜歡的玩具。"

"縮小轉換型家長"他們沒有把孩子的情緒當做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往往他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以為然。認為喜悅、快樂等情緒是好情緒;而生氣、憤怒、悲傷等情緒就是不該有的壞情緒,也是在極力的避免產生這種不好的情緒。在這種類型家長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在調節情緒以及控制自我感覺方面會表現得比較遲鈍。

(2)壓抑型家長:家長故意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表情,對孩子進行嚴厲的訓斥

"哭什麼哭,趕緊給我把眼淚擦乾淨了!男子漢怎麼能夠怕看牙醫,你趕緊給我安靜點。"

這類型的家長一樣也是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同樣的把悲傷、生氣等情緒看作是壞情緒,甚至還會把孩子的負面情緒看作是錯誤的情緒。

一般來說:在壓抑型父母照顧下長大的孩子,孩子的自尊感都會非常的低。女孩子通常會表現出意志消沉、帶有憂鬱傾向並且情緒調節能力不足;男孩子則具有衝動或者是會有攻擊性行為傾向,生氣時會本能地想要用拳頭解決問題。

(3)放任型家長:看不得孩子楚楚可憐的樣子,恨不得孩子的齲齒長在自己的嘴裡

"寶寶,要是你實在不想讓醫生檢查,那咱就回家吧!這本質上是乳牙,到時候都會掉的,再長出的新牙。"

這種類型的家長往往比較重視、關注孩子的情緒,也不會將情緒進行劃分好壞,但是他們對於孩子身上的所有情緒都採取接受和包容的態度。

放任型家長僅僅只是認可和接受孩子情緒,他們對於孩子的行為不能夠給孩子一個好的建議。此外和同齡的孩子相比,心智會顯得非常不成熟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如別人,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的差的。

其實,作為家長,我們不但要理解、包容孩子害怕看牙醫的情緒,更應該對孩子進行開導,讓他在繼續長期遭受牙疼和短暫的疼痛之間做出最佳選擇。

家長類型:"情緒管理訓練型""媽媽小時候也看牙醫跟你一樣也特別害怕,在那時我就使勁抓住奶奶的手就不害怕了。而且從那以後,每天都認真的刷牙,不給機會讓蛀蟲再侵害我的牙齒。"

"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不僅包容孩子的情緒以及理解孩子,還會對於孩子的行為劃定明確的界限。告訴孩子,在小時候也一樣害怕看牙醫,家長這樣說就會和孩子形成一個紐帶,然後再進一步探討自己當時是如何克服這種恐懼的,最後對今後如何積極護齒給出建設性意見。這種類型的家長不會把情緒進行歸類為好或者是壞。

當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給予充分地接納以及理解的時候,孩子才能夠真正地幸福、快樂的成長,最終走向成功。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造就優秀孩子

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最早從事兒童氣質研究的切斯博士和託馬斯博士將所有孩子大致分為3種氣質:容易型、困難型、遲緩型(即大器晚成型)。

而"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給孩子足夠的"自由"的同時也可以孩子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因此這類型的家長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都是相對優秀的孩子。儘管如此,家長還是需要以孩子的氣質為基礎。

"容易型"的孩子——很聽話這種類型的孩子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是很乖的:能吃、能睡、也愛笑。這類型的孩子在長大之後一般也不會主動的去惹是生非,會很聽家長的話,會讓父母很省心。擁有這種氣質的孩子的情緒通常是處於穩定的狀態,他們在"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培養下,一般來說:他們的成長道路往往是一帆風順的。

不過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容易型"的孩子遇到不會的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承受和忍耐著,所以對這種氣質的孩子,家長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

"困難型"孩子——唱反調"困難型"的孩子和"容易型"的孩子可以說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類型。"困難型"的孩子具有一個典型特點就是:聽不進父母的話,經常性的和家長唱反調,比如說:你現在就想要孩子他去做這件事情,可是他偏偏就不做反而去做另外的一件事情。

並且這種類型的孩子性格相對比較倔強。他們不喜歡被那些條條框框限制,更加喜歡去挑戰新鮮事物。要培養好這類型的孩子比較不容易。

人類學家認為:全世界至少約有10%的孩子屬於"困難型"氣質,世界之所以能夠不斷變化到今天的嶄新面貌,這些"困難型"的孩子在其中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針對這種類型的孩子的性格,如果家長一味地想要孩子聽話而去壓制孩子的話,孩子就很有可能會更走偏激。因此,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會對於這類型的孩子給予一定的安撫以及理解,遇到事情多讓孩子自己去判斷及做出最終的選擇,那麼這類型的孩子以後一定可有一番作為。

"遲緩型"孩子——懂堅持大約有15%的孩子是屬於慢半拍型,簡單的說就是:無論說話或者是做事,都傾向於緩慢動作。這種類型的孩子一旦完全適應某一件事情之後,就會一直踏踏實實地堅續下去,此外還會非常的努力與執著。

比如說:韓國遊泳名將樸泰桓,剛開始進行遊泳訓練的時候,學的很慢,其他小朋友一學就會的動作他也很難學會;但是,當樸泰桓適應了遊泳訓練之後,就表現出難得的穩定,並堅持不懈,最終成為聞名世界遊泳名將。

面對這類型的孩子,家長需要用坦然的心態來對待他們,因為這是一種無法改變的特性,家長需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以及時間,孩子適應以後更加會懂得堅持,最後一定可以某些領域取得成功。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類型的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大不相同,那麼"情緒抹殺型"的和"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差別到底在哪裡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情緒管理訓練型"與"情緒抹殺型"的比較

"情緒抹殺型"家長與"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他們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表現得完全不同。

"情緒抹殺型"家長"情緒抹殺型"父母會在一開始便會給灌輸給孩子大量的信息,然後放手不管,似乎在等著孩子犯錯。這種類型的父母對於孩子的錯誤過於的執著還會自以為自己對孩子進行的是建設性的批評。

"情緒管理訓練型"家長這類型的家長他們並不會灌輸給孩子許多信息,而是在孩子能自覺開始嘗試的時候就"放手"。在孩子失誤犯錯,他們也會在事情能夠得到控制後才介入,並適時地鼓勵孩子:"寶寶,不錯,做得很好。再嘗試一下。"最後,再給孩子一些其他建議和提醒。

不管如何,家長作為孩子最重要的"領路人",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學會接納、理解孩子的情緒,自己也努力做一名"情緒管理訓練型"的家長。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註:(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娃易怒愛哭,與其管理孩子的情緒,不如教孩子做情緒的管理者
    孩子如果此時情緒易怒,孤單不合群、焦躁不安、悲觀失望,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後天個性的發展。所以兒童情緒管理很重要,與其讓家長管理孩子的情緒,不如讓孩子做自己情緒的管理者。當然這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當孩子的情緒管理從被動變為主動時,很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家長還樂得輕鬆自在。
  • 孩子情緒波動大?家長學會認知重評,讓孩子做自己的情緒管理者
    為什麼自家孩子的情緒起伏總是如此之大呢?難道真是「人之初,性本惡」嗎?其實孩子的情緒也是可以被調節和訓練的,要想做到這一點,家長要先學會認知重評孩子的情緒。 通俗的來說,認知重評孩子的情緒首先是要客觀公正地分析孩子情緒產生的事件基礎,是因為心裡不滿委屈而生氣,還是只是單純地借題發揮,然後要設身處地的想像孩子當下的感受,最後再來看孩子各種表現是否合理。 如果家長沒有對孩子的情緒進行認知重評,而是一看見孩子情緒發作就兇孩子,那麼只會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更加乖張。
  • 怕孩子有壞情緒?那是做情緒管理的好時機,情緒復盤家長要會做
    今天帶孩子去醫院打針,看到隔壁的小孩準備接受齲齒治療,孩子卻嚇得大喊大叫,怎麼也不肯配合,還對父母拳打腳踢。"我討厭看醫生!我要會叫!我怕!"孩子的嚷嚷聲響徹醫院,惹得周圍人頻頻看過去,讓家長感到很難堪。
  • 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
    導讀: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有負面情緒?不要總講道理,聰明家長會做孩子的「情緒容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父母要做孩子情緒的疏導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當孩子一個人解決不了的時候就會求助於家長,他們會哭訴,會請求。因為他們性格的原因,很多孩子不會直接把他們的意思表達出來,所以家長要適當地去引導,做一個情緒的疏通者,而不是一味地打壓孩子。我們來看看具體的案例吧:有兩個男生在學校發生了矛盾,打起來了。事情比較嚴重,老師把雙方的家長叫到了學校,回家之後家長免不了對孩子進行一番再教育,有三種情況。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當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獲得自信心而笑起來的時候,家長可以說「你做到了這件事,心裡感到很高興對嗎?」;當孩子的玩具壞了哭鬧時,家長可以說「玩具壞了,你有些傷心是嗎?」。孩子在產生某種情緒的時候,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家長通過將情境與孩子情緒體驗相結合的方式,用語言描述出孩子當下的感受。
  • 做情緒的管理者,和孩子一起學
    情緒管理要及早教。不但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許多道理大人也要自我反省。 教孩子不推別人,因為我也不喜歡別人推我;教孩子與人分享,因為當別人與我分享時,我能感覺到快樂。 這種同理心的教育如果沒有從小教起,人的自私自利的動物本性就會出現。孩子有嫉妒、恐懼、憤怒這些情緒是正常的,不必否認它,更不必覺得羞恥;但是要懂得怎麼去排解。
  • 「我不!我就要!」孩子任性的背後,需要家長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孩子以這樣一種方式屢屢得逞,就形成了一個思維和行為的慣性,他覺得只要我想要的東西,我一鬧全世界都要給我讓路,都應該給我,但是這個女孩子不是你的爸媽呀,跟你沒有關係,憑什麼要滿足你的這種非常過分的要求,我不喜歡你,當然要拒絕你,這很正常,但在男生看來,他就接受不了了。
  • 家長要做情緒教練的孩子
    在之前的課程當中也接觸過情緒課程,今天薛老師分享的課程,也再一次讓我對此有更加深入的學習和了解。父母要扮演情緒教練的孩子,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挫折忍受度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提高孩子的情緒能力,是我們現代父母應該去學習的一門技能。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 孩子情緒低落?或許是成長的機會,家長別絮叨,做些準備幫助他
    在新學期開始的前一天,我和朋友約著逛了一次街。她的孩子成功的介入了我們,做了一枚小電燈泡。雖然在遊玩的過程中,我一直試圖照顧他的情緒,但整天下來,孩子的情緒都非常低落。我問朋友是否需要好好安撫一下孩子的情緒,可朋友表示不用管,還說他過一會就好了。在我們分開以後,我對這件事情還念念不忘。我想起了自己小的時候,希望在難過的時候能夠得到父母的安慰和開導,但這種時候太少了。
  • 孩子陷入「情緒低谷」?用好「情緒ABC理論」,讓孩子做情緒主人
    那麼家長在教育中面對孩子的情緒低估時,應該如何引導孩子走出低估,做情緒管理的主人呢?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心理學家艾利斯就用ABC理論分析了我們不良情緒的來源,並作出了解釋。了解情緒ABC理論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
  • 孩子總情緒失控?和孩子玩「情緒紅綠燈」,拽出身體的情緒小怪獸
    此時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很喜歡小恐龍,你哭是因為你買不到小恐龍。但是家裡有很多。如果你再買多一隻的話,他們會打架的。我們說好今天不買玩具,明天就買,好嗎?" 嘗試去了解孩子的心情,從他的角度思考,想必孩子也會很快的冷靜下來。所以,如果你覺得孩子無理取鬧時,你可以試著把這個情緒怪獸拉出來,學會做一個能正確安撫孩子也能控制自己情緒的好家長!
  • 孩子突然陷入糟糕的「情緒低潮」?家長別大意,試試這樣做
    之後,才知,道孩子的情緒到了一個低谷期,這是因為前幾天我和他說安靜的小孩子更討人喜歡而引起的,想到這裡,我都想暴打自己一頓。1、自身進行反思別看孩子年紀比較小,但是他對於一些事情還是有自己的認知的。當他發現自己做這件事情,確實做的非常不恰當,可能父母還沒有去批評他們,他們已經認識到了錯誤,也會變得悶悶不樂。有的孩子還會去找一個牆角面壁思過,所以,當看見孩子短期比較沉默時,我們要去關心孩子,去詢問孩子是否做了一些錯誤事情,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來。
  • 孩子總控制不住情緒?教孩子「情緒ABC理論」,做「情緒」的主人
    小西就說到自家的丁丁,但凡是不和孩子心意的事情,丁丁就是一定擺手拒絕,對於想要做的事情怎麼阻止都是徒勞的,有時候一生氣對於父母都是拳腳相向的。小西說到:"丁丁平時都是堅持要自己吃飯、穿衣服、收拾東西,出門的時候就是鬧著要買這買那的,甚至是一丁點小事都可能讓孩子變得情緒波動。"
  •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 · 肆 |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實操步驟(一)
    相信孩子是在學習表達內心的需要,只是不知道如何正確地說出來而已!成人可以嘗試性地使用口語詢問、探索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例如:你想要什麼?你想做什麼?為什麼哭?餓了嗎?還是困了?想不想吃一個點心,心情可能會好一點?你是想要出去跑跑,還是想要有人陪你玩?想要找媽媽/爸爸嗎?…成人可以使用不同的角度和不一樣的問句,探索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是什麼。
  • 調節孩子的不良情緒 你做對了嗎?
    華龍網6月29日訊 孩子在成長階段大腦發育並不完善,因此對情緒和行為的調控能力是有成長空間的。研究顯示,孩子的情緒狀態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如果家庭成員中,尤其是母親有抑鬱或者焦慮的情緒,就非常容易影響孩子,讓孩子潛移默化的用抑鬱或者焦慮的情緒處理方式來面對事件。
  • 面對孩子的情緒——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一、要了解孩子的情緒來源首先,我覺得孩子的情緒來自學習。在我們國家,學習會佔據孩子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所以學習的好壞或者說學習的情況非常影響孩子的情緒。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也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也許會受到同學的小瞧,也會遭到家長的抱怨和指責,這些孩子就會時常處於挫敗、害怕等情緒狀態裡,當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壓力的時候,還會有憤怒等等的情緒出來。
  • 別讓成年人的負面情緒,成了孩子的「夢魘」,家長該做的有很多
    家長負面情緒的發洩,對孩子影響有多大每個父母都是普通人,作為普通人就會出現各種情緒,當今社會的壓力很多,很多父母在外面拼搏的同時,還要兼顧家裡的孩子,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考慮到。每天接觸的事情越多,出現負面情緒的機率就會越高。而父母對自己的負面情緒處理得不妥當,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 小寶寶也需要情緒管理 專家教你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我女兒很害羞,不敢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遊戲!」這樣的問題是許多家長的苦惱。昨(15)日下午,第三屆「5.16幼兒心理健康日」活動在西南大學開幕,該活動以「走進幼兒心理——做情緒的主人」為主題。現場除了有西南大學專家開辦的專題講座外,還有西南大學試驗幼兒園師生帶來的教學演示,來自雲南、四川、重慶等地的幼兒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們參加了活動。
  • 讀這些繪本,幫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今天給大家推薦幾本情緒情感主題的繪本。有些能幫助孩子識別情緒,有些能幫助孩子調節情緒,有些能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緒、學會與他人相處,還有些能幫助家長認識孩子的情緒,並更好地幫助孩子做好情緒管理。在煮湯的過程裡,媽媽對著鍋子大叫,她要霍斯也照樣做。他們還一起對著鍋子齜牙咧嘴、吐舌頭、大聲敲打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