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四點老師的第79篇原創文章,內容系作者原創,保護原創從你我做起!)
今天去超市遇到了許久沒見的一個熟人,和她聊了一會兒,她最近正在為即將中考的孩子發愁,我很詫異,印象中她家孩子是個很自律的孩子,也不用太操心啊。
聊了一會兒,了解了她家兒子的情況,自從上了初中,這孩子話就越來越少了,還變得特別倔強,有時候一句話說不對了就關起門,反鎖著不讓人進去。想和他聊聊天,他也有一句沒一句的,感覺再不像小時候那麼圍著大人轉了。最近快中考了,感覺孩子壓力有點大,最近的幾次模擬考試波動比較大,孩子的情緒也是忽上忽下,想問問他考試情況吧,害怕增加他的壓力,弄的家裡人也不知道該怎麼相處了。
老師也說不讓給孩子增加壓力了,可是感覺除了照顧好衣食住行,其他的也不知道怎麼做了,但是想著孩子獨自承受著思想壓力,心裡又覺得心疼,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
頗感無奈的父母
無獨有偶,一個同事在今年高考前也聊過這個事情,他兒子今年高考,也是這個情況,情緒不穩定,時不時因為很小的事情發脾氣,過一會兒又嘻嘻哈哈的。他想著快要高考了,孩子壓力大,也沒跟他計較。只是高考前家裡人謹言慎行,唯恐哪句話不對勁惹到了孩子,給孩子添堵,只是這樣家裡人覺得不太自在,連孩子也覺得家裡氣氛怪怪的。
雖然一個是中考一個是高考,但是情況卻很相似,可能很多家長也有一些相似感受。中高考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重要時刻,多少會有壓力,再加上進入青春期以來,身心的發展特點和孩子獨立性的增強,讓孩子的情緒波動較大,讓以前的教育方式不再適用。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關於青春期孩子的情緒變化,以及家長們可以怎麼調整自己的溝通方式。
青春期是介於兒童期和成人期之間的一個發展階段,一般開始於10歲之後,結束於20歲。這一時期的孩子身體發育非常迅速,幾個月不見,就會覺得孩子長高一大截,性激素分泌增加,與生長激素一起作用於這一時期的孩子。
激素除了會讓孩子長高發生生理變化,還會帶來的就是情緒的快速變化。較高的激素使男孩經常會生氣和 煩惱,使女孩憤怒和鬱悶。除了情緒的變化,這一時期的孩子也會伴隨著高自尊、很強的自我意識、獨立性等心理需求和變化。
身心巨變的青春期孩子
所以在這一時期,家長們總是覺得孩子難以捉摸,用以前對待孩子的方式已經不再合適了,所以忍不住懷念小時候無話不談的孩子,這種意識反過來又給孩子的自我意識增加了負擔。
我們來了解一下青春期的情緒特點,或許會理解孩子在這一時期為什麼會出現各種反覆的情緒。
青春期又被稱為「第二次斷乳期」,伴隨著生理變化的是孩子越來越強的獨立性,大腦前額葉發展迅速,思考問題越來越複雜,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得到迅速發展,各種變化讓這一時期的孩子情緒變化比較大,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爆發性和衝動性;
這一時期的情緒情感是比較激烈的,也就是我們說的容易失控,理智經常控制不了情緒的爆發,喜歡、討厭、絕望等情緒表現的比較直接。
2.不穩定性和兩極性;
青春期的大腦在迅速發育中,前額葉尚未完全閉合,控制情緒的大腦區域尚未發育成熟,對情緒控制能力不足,這些客觀原因都會使孩子的情緒波動比較大。一會兒抑鬱的世界都是灰色的,過了一會兒又興奮地難以抑制,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一個親戚家的孩子今年高考,跟她聊了兩次也發現了這種特點,第一次聊天的時候她說自己失眠抑鬱,感覺自己什麼都不行,整個人頹廢的很。第二次聊天的時候,我問她失眠好點了嗎,她說沒有失眠啊,睡得很好,整個人積極陽光,對自己自信到爆棚,完全忘記了幾天前又是失眠又是鬱悶的狀態,我還驚訝的很,這變化真的太快了。
3.外露性和內隱性;
隨著青春期孩子的認知範圍、知識經驗和自我意識的逐漸成熟,他們逐漸學會慢慢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以,他們會呈現出一種糾結的狀態,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寫在臉上,但又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控制自己,讓自己看起來更加成熟。
溝通不暢通
了解了這些情緒特點,其實我們可以知道這一時期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開頭那些父母不容易理解的行為表現了。
青春期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期,家長們除了做好後勤工作外,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引導。
1.接納孩子的現在,提供穩定、安全、溫馨的家庭環境和氛圍;
此時的孩子,內心就像有一座小火山,不知道什麼時候突然爆發了,家長也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儘量淡定的接受孩子的變化,不要過於敏感。
家庭環境方面,儘量讓孩子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愛護,願意陪伴他、給他溫暖,不過也不要表現的過於刻意,就像平時一樣就可以了,以免孩子覺得彆扭。
一個同事的方法我覺得就很好,他們家有一個傳統,每天晚飯之後都會坐在一起,聊一聊當天的工作學習情況和自己的心情感受,沒有批評和指責,像朋友一樣氛圍輕鬆自然。他家孩子青春期的時候還比較順利,跟家人的溝通一直都有,雖然有時也會有情緒波動,但是在溫暖寬容的家庭氛圍下,也很順利的度過了青春期。
2.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並有適當的宣洩情緒的方式;
情緒沒有好壞,每一種情緒都是在表達自身的需要,即便孩子表現出憤怒、悲觀等負面情緒,我們首先要做的也就是接納,接納和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感受到被家人理解。
如果孩子無法控制負面情緒,家長要多加引導,讓孩子找到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宣洩方式,比如靜坐、散步、遊泳等,幫助孩子冷靜下來,增強情緒的感受力和控制力。
3.鼓勵孩子進行戶外鍛鍊和運動,有穩定的朋友圈;
鍛鍊可以消耗多餘的精力,而且運動能夠讓人的精神飽滿,對自己充滿信心和認同。這時期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進行戶外鍛鍊和運動,籃球、足球、羽毛球等球類,或者跳舞都可以,最好有幾個固定的朋友一起去。
運動助於宣洩情緒
鼓勵孩子有自己的知心朋友,據研究顯示,青春期階段,同齡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非常大,甚至某些時候超越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4.保護孩子自尊,不在外人面前談論孩子是非;
這一時期的孩子對自己有較強的自我意識,從童年開始的自我中心意識延續至此,自尊心非常強,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隨意批評指責孩子,即便批評,也要有一個私人的空間,用委婉輕鬆的方式表達出來。青春期孩子情緒波動大,容易衝動,如果受了刺激非常容易衝動,做出讓家長後悔的事情來。
嶽雲鵬談受辱難以釋懷
嶽雲鵬曾經說過他的一個經歷,他家裡孩子多,指望著種地難以維持生活,他十幾歲早早就輟學去北京闖蕩,在一個飯店工作時候,給其中一桌客人多算了兩瓶啤酒6塊錢,被客人指著鼻子罵了3個小時,最後還用自己不多的工資賠了整桌飯錢,整桌客人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一句「算了」之類的話,飯店經理更是把他趕出飯店。
他現在談論這件事情還是覺得非常恨那些人,對他的傷害非常大,十幾歲正是自尊心最強的時候,在這麼多人面前被批評羞辱,對於任何一個孩子都是難以接受的事情。
多一些同理心,不在別人面前談論孩子的不足和隱私,這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5.用好ABC情緒療法,改變孩子的自我認知;
情緒認知療法是由心理學家艾利斯提出來的,ABC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A是指誘發性事件,也就是孩子遇到的各種事件;
B是個體對A的信念和觀點,也就是個體對誘發性事件的觀念和看法。
C是指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
比如孩子考試失利,這件事情是誘發性事件A,由此可能產生的觀念「看來我真的不是學習的料,怎麼努力都沒用」就是B,由此產生了低落、失望、自責的情緒結果和頹廢的行為就是C。
由此可以推斷出來,誘發性事件並非是決定孩子情緒的根源,如何看待事件的態度才是決定孩子情緒的直接因素。所以,要想改變情緒,先要改變對事件的認知。
這需要家長在生活中對孩子增加肯定,減少批評和指責,從增強孩子的自我認同感和自我效能感,幫助孩子樹立「努力可以取得成功」的成就歸因觀,使孩子積極向上、自信樂觀。
大考前也是一樣,只要我們平時跟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家庭氛圍輕鬆自然,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接納,並且幫助鼓勵孩子樹立良好的自我認知,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其實無論考試也好,青春期也好,都不是難事了。
幫助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
作者:四點老師,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二寶媽媽,記錄育兒趣事,探尋育兒規律,不做完美媽媽,做一個跟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成長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