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儘管完全接受「傾聽、理解、接納孩子」的育兒觀點,也掌握了很多具體的應對方法,但是當他們想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時,問題就出現了。
明知道吼叫孩子不好,威脅不好,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總在最緊要的關頭用強硬的方式迫使孩子服從大人的權威。
在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又帶著懊悔反思:為什麼學了那麼多育兒方法,最後卻用不出來呢?是自己沒學會?還是專家們在紙上談兵?
家長們在冷靜過後,也會明白,孩子的行為雖有不妥,但大人的管教方式首先就錯了。事實上,導致各種育兒方法用不出來的原因,是家長們沒有關注自己的情緒和狀態。在應用任何育兒方法之前,我們應該首先關注自己的情緒,也就是,讓自己被「看見」。
這也是本文想討論的重點——讓自己被「看見」,這是一切育兒理論及方法得以實現的基礎。只有當自己被「看見」,我們才會有好的狀態,只有當我們處在好的狀態之中,才會有足夠的耐心照顧孩子。
育兒方法就像手機上的一個個APP,APP需要在主機運行良好的狀態下才能使用。如果手機沒電了,或者乾脆壞掉了,那麼再多的APP也無法正常使用。在教養孩子方面,養育者本人的生命狀態就是「主機」。
「主機」就是我們的情緒狀態
我們都知道,當一個孩子處在負面情緒中時,正確的做法是先關注孩子的情緒,待孩子的情緒恢復穩定,不良的行為自然就更好糾正。正如正面管教中最基礎的一條原則:狀態好才能做得好。
其實這個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大人,但是我們往往急於關注孩子的狀態,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但是有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明明已經去「共情」孩子了,可是孩子還在鬧情緒。
其實,往往是我們在使用「共情」的時候,自己這個「主機」失靈了,自己的情緒尚且需要有人來共情,我們又怎麼會有能量照顧孩子呢?這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共情」,變成了一種使孩子聽話的手段,失去了共情原有的親子聯結的意義。
相信每個人都有過那種處在崩潰邊緣時的感覺,此時的你,可能做什麼決定都是錯的,自己都要崩了,怎麼能有心管好孩子呢?這時恐怕只想破罐破摔了。
在我們能夠真正應用有效的親子原則和方法之前,我們需要首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而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狀態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自己被「看見」。
這個看見,不是普通的肉眼所見,而是看見一個人的情緒,看見挫敗、厭煩、憤怒、急躁、焦慮、疲憊,當然也能看見喜悅、平靜。
武志紅說,生命的本質,是渴望被看見。
這種看見,很可能跟人類的生存本能有關。人是群居動物,原始時代的人,如果離群而居,則必死無疑,所以被「看見」,意味著我不是孤單的存在,不必承受「死」一般的痛苦。
電影《荒島餘生》是我認為對「看見」詮釋得特別好的代表,片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男主角,即便擁有強大的生存渴望,還是需要把一個長了「頭髮」的排球當做朋友,他與之對話。所以後來當這個排球朋友掉入海中,湯姆漢克斯還是捨命相救。
沒有傾訴的對象,他簡直生不如死。
《荒島餘生》中的「朋友」
相信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將自己生活中的苦水往外倒一倒,然後再回到孩子那裡,那時你會感覺好過一點。把我們內心的感受宣洩出來以後,我們才能夠好好的面對孩子。
① 讓自己被「看見」的最簡單的方式:找個傾聽者
可以是配偶、朋友、心理諮詢師,或者是找一個聆聽小組。總而言之,找一個能夠尊重你,對你的話感興趣,但又不會教導你該如何如何做的人。
每個人都會有不良行為,我們要找的不是挑錯師,也不是人生指導師,而就是傾聽者,傾聽者可以接納我們的一切。讓我們知道,我們是個正常的、普通的人。
人的一切行為,即便是不良的行為,其背後都有一個正面的動機。我們傾訴,就是對這個正面動機的自我認可。這樣我們就能夠更好的接納自己。
所以,這個「看見」是雙重的,一方面是,我們被別人「看見」;另一方面是,我們也被我們自己「看見」了。
② 讓自己被「看見」,意味著我們要承認自己的無助感
在訴說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流淚。這時候的眼淚,其實是一個好東西,它就是我們憋在心裡的負面情緒,將負面情緒發洩出來,不恰是一件好事嗎?
情緒就像水一樣,需要流動。如果情緒被堵在心裡,則就成了一潭死水,時間一久,我們的身體也會出問題。一些父母似乎總是很疲憊的原因,就是他們身上擔負了太多的憂慮和困擾,覺得自己是不稱職的父母,他們也不向任何人傾訴,因而感到無助和痛苦。
當我們能夠承認自己的無助,我們才能夠去面對和接納自己,這樣才可以回歸生活,做出更好的選擇。
③ 如果你實在找不到什麼人,那也可以選擇寫下來
記錄也有療愈的作用。我從有了女兒之後,已經斷斷續續的寫了5年。雖然把自己寫哭的次數很少,但是每當我完成一篇作品,我都會有一種很暢快的感覺。
寫作的過程,也是情感表達的過程。
同時我認為寫作還有一點好處是,你的作品可以保存下來,也許將來的你,或者你的孩子,會願意看看你曾經寫過的文字。
孩子並不需要一個完美的父母,但是孩子需要知道他的爸爸媽媽正在努力;同時,我們也不需要時時刻刻保持好狀態,但我們需要知道如何給自己充電,如何讓自己的情緒被「看見」。
這樣即便我們偶爾不在狀態,我們也能理解並接納自己。
聲音療愈師沙拉·沃維克有一首歌曲唱的非常動人,她道出了每個人對「看見」的渴求,歌詞也非常簡單。我曾有一次機會現場與老師一起合唱這首歌,我們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深深的打動了:
謝謝你看見我,謝謝你看見我,謝謝你看見我,謝謝你看見我;
謝謝你聽到我,謝謝你聽到我,謝謝你聽到我,謝謝你聽到我;
謝謝你愛著我,謝謝你愛著我,謝謝你愛著我,謝謝你愛著我。
~ end ~
作者簡介:Mitchell,熱愛瑜伽和心理學的全職媽媽,一邊帶娃一邊享受個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