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玩了,我們還要去給姐姐配眼鏡,姐姐明天要返校」。
「不,我不走「。
」你看,都五點了,晚了眼鏡店就要關門了」。
「吃一個冰激淋我就走」。
「好吧,我們去買一個冰激淋」。
小美帶兩個女兒去商場購物,買好東西經過兒童遊樂區,五歲的小女兒非要進去,可是玩起來就不肯走。見女兒說要冰激淋,小美趕緊去買了兩個,大女兒和小女兒各一個,想帶女兒離開,可是小女兒還是說「媽媽我不想走,我想再玩會兒」。小美終於忍不住了,衝著小女兒吼出來「每次來都這樣,玩起來沒夠,走「。說完,她強硬的拖著女兒就走,女兒一邊往反方面拽一邊大哭,從三樓一直拖到樓上,塞到電動車上,女兒還在大哭。
小美說自己結婚生子後脾氣越來越壞,說話聲音越來越大,老公說她結婚前是個溫柔耐心的好姑娘,沒想到生了孩子現出原形,成了一個天天對孩子吼叫的「娘」。
小美說,自己也不想吼,可是面對孩子的各種「|作」,實在是忍不住,有時候控制不住還會打孩子。自己也知道不好,但就是忍不住啊。
媽媽不是完人,但要提高自己的認知。
有的媽媽說,我也知道吼孩子不好,可是我實在忍不住。
育兒專家、心理學博士陳忻老師說過,對孩子發脾氣,是父母認知不足,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他們和大人有本質的區別,所以不能按大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孩子不僅是在身高和體重上與大人有差距,他們的理解能力、控制能力、解決問題的也都有限,所以,講道理並不一定起作用,強制更是加劇了衝突。但是孩子又是一個獨立的人,從2歲左右他們就有了自我意識,他們有自己的需求,有探索的欲望,不會事事遵從大人的心意和安排,所以會和大人發生衝突,如果孩子到了青春期,逆反心理嚴重,吼叫和強制更會加重孩子的逆反,使衝突更加激烈。
媽媽不是完美的人,也會有情緒,但是,當我們真正提高了認知,理解了孩子的發育特點,就不會動不動就對孩子發脾氣,就會時刻提醒自己,對孩子發脾氣,甚至打孩子,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
學會和孩子溝通,才能解決問題、減少衝突。
吼是沒有用的,「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通過平等溝通的方式,採用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才能建立減少衝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當父母有了方法,知道怎麼去做,自然用不著大光其火的去吼叫。
美國育兒專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合著的《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正是一本教給我們方法的書,通過講解和案例、習題,指導父母如何提高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如何解決問題。此書自出版以來已被翻譯成30多種語言,被奉為親子溝通的「寶典」,豆瓣評分高達9.3。
書中提供的方法和步驟非常詳細,還有豐富的案例,對於如何處理樣子親子衝突和孩子以及父母情緒,主要是採用了三個步驟。
1、傾聽和回應。
大人經常沒有耐心傾聽孩子的意見和心聲,忽略孩子的內心感受,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只需要父母耐心的聽孩子把話講完,尤其當他們覺得非常委屈的時候,父母就更應該認真聽他們講出自己的煩惱,同時給予必要的回應。
同事講過一個例子,女兒不喜歡自己的同桌,找到老師要求調座位,可是老師不同意,女兒回家發脾氣,說「媽媽,我同桌太煩人了,我不喜歡她」。同事說「嗯」。女兒又說,「老師不同意給我調桌,說我是作」,同事又說「哦」。女兒說,「明天我不去學校了」。
可能我們也會覺得這個女兒有點「作」,不喜歡就要調座位,可是同事認真的聽完女兒的講話,並簡單的回應了女兒,讓女兒感覺到媽媽在關注她的問題。
注意,這裡的溝通技巧是,要全神貫注的傾聽,不要敷衍,同時,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不用急著共情,讓孩子把情緒宣洩出來。
「用最簡單的話回應他們,往往能起到安撫的效果,也能神奇的改變他們的情緒」。
2、表達感受,孩子的和自己的。
陳忻老師有一次去幼兒園接孩子回家後,小寶鬧著要吃壽司,可是她已經做好飯了,也不想出去買,就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想吃壽司,可是媽媽已經很累了,而且飯也做了,我們以後每周四吃壽司好不好?孩子就不吵要壽司了。
說出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理解,被認同,情緒就不會進一步發展,說出自己的感受和立場,讓孩子了解父母的處境和態度。如果孩子的行為應該被禁止,就明確的表達,「你不應該這樣做、不能這樣做」,樹立一定的行為規範。
兩歲的月月有時候會打人,有一次突然打奶奶,媽媽看到說「不許打奶奶,打奶奶以後不給你買好吃的了」。其實說應該告訴孩子,不能打奶奶,奶奶會疼的。
3、提供選擇和解決方案。
溝通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在親子衝突中,問題解決之後,衝突自然就消失了。
媽媽帶男孩比利在超市購物,小傢伙好奇的亂跑,媽媽說,「比利,別跑,給你兩個選擇,要麼好好走,要麼坐在購物車裡」。比利象沒聽見一樣,依然往前跑,媽媽過去把他抱住放進了購物車。而不是怒吼著打了他的屁股。
在前文提到了同事的女兒的事情,同事和女兒討論,繼續和老師溝通,告訴老師同桌上課講話影響了她的學習,不要和老師賭氣,後來女兒再次找到老師,老師給調了座位。
以上這三個步驟,先傾聽,並回應孩子的表述,再說出自己的意見,最後提供選擇鼓勵孩子合作,最終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其實,這三個步驟也可以是各自獨自的三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有時候,父母僅僅是耐心的聽孩子把話說完,或者再進一步表達理解,孩子的的情緒平復,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不管是什麼樣的方法,都需要父母在實際生活中不斷的有意運用、練習,「父母必須通過練習把理論變成行動,並且記錄下結果,才能使學到的技巧真正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