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簡周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曾經對孩子大吼大叫,區別只在於,有些人會為自己情緒失控吼了孩子而感到悔恨愧疚,而有些人不會。
在一次微信群的育兒討論中,有位媽媽說,根本不可能做到「零吼叫」,當孩子不受控制地在公共場合亂跑、吃飯寫作業磨磨蹭蹭、假裝沒有聽見你說話時,你分分鐘都想爆發。
還有個媽媽說,自己曾經響應一個「零吼叫」的活動,在忍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把自己忍出了內傷,最後以一頓震破天際的「獅子吼」破功……
最後,大家得出一個結論,父母們之所以做不到「零吼叫」,主要是因為孩子太熊。
我曾經也是這麼認為的。可是後來我發現,越是把問題推給孩子,她的行為表現就越是讓你崩潰。
經常會有媽媽給我們留言,說自己也知道吼孩子不好,而且每次吼完都特別後悔,但那個瞬間就是死活控制不住自己,該怎麼辦?
我太能理解這種感受了。說來慚愧,因為我也吼過孩子。
在我女兒2歲的時候,我就因為她不願午睡的事情秒變「咆哮媽」。因為我希望她能好好睡個午覺,可是每次把她摁倒在床上後,她就會像個不倒翁一樣,立刻彈起來,反覆幾次之後,我的無名怒火蹭地就竄上來了。
平日裡,我是一個相當好脾氣的人,可在那一刻,我的音量和氣勢估計都能掀翻一座茅草屋了。果然當媽後就是容易「潑婦化」。
女兒當然沒有被我吼進睡夢,而是繼續笑眯眯地在床上蹦來蹦去,看上去似乎還跳得更歡暢了。
我很挫敗,當我冷靜下來之後,又覺得不可思議,我竟然會為了這麼芝麻蒜皮大的事情就瞬間黑化!
後來,有一天,我在肯德基看到一個媽媽朝她4歲左右的兒子怒吼,原因是孩子不聽她的勸告,把冰淇淋杯當作飛機舉上舉下,最後失控「墜機」——冰淇淋灑了一地。
這位情緒大爆發的媽媽,絲毫不顧旁人看熱鬧的眼光,對著兒子一陣狂吼。看著那個畫面,我突然覺得自己當初咆哮孩子的那一幕,有些不堪回憶了。
一個剛從床上爬起來、滿頭亂髮的兇惡女人,正拼盡全身力氣吼一個在床上笑眯眯地玩著蹦高高遊戲的2歲小女孩,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可笑可恨的老巫婆形象。
原來在吼孩子的時候,媽媽的樣子都那麼猙獰。
那天之後,我曾一度以為女兒神經大條(我都失控成那樣了,她還能那麼淡定地我行我素,我要是再失控一點,說不定都直接揍她了),吼叫雖然不好,但可能對她也沒什麼太大損傷。
可是,後來有一天,我和女兒玩遊戲輸了,我答應滿足她一個要求,我完全沒想到,她既不要娃娃也不要冰淇淋,只是對我說:「媽媽,我希望你以後別對我發火了,你發火的樣子特別可怕,完全不像我媽媽。」
我當然不想自己變成一個咆哮媽媽,也不想把所有問題都推到孩子身上,於是,我開始不停地尋找答案。
後來,隨著我在當媽這條不歸路上不停地學習和成長,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之所以我們無法做到「零吼叫」,最主要的原因真的並不在孩子身上。
雖然看上去總是孩子的行為在不停地激怒我們,但其實,我們的怒氣總是緣於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欲。換句話說,不停激怒我們的罪魁禍首,其實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有時候,我們傾盡一切為了孩子,灰頭土臉地為孩子做了一切,可是所有的犧牲卻沒人看見,更沒人感激,我們的內心有很多不忿,所以,孩子在發出挑釁信號時,所有相關不相關的怒氣就這樣噴湧而出了。
或者,當我們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指令去做某件事時,孩子的服從對我們來說代表了接受或是認同,否則我們就會因為她的「叛逆」感到惱羞成怒。
我們以為我們的所作所為和所有要求,都是為了孩子好,卻有可能在無意之中,做了一個專制的控制型母親。
為什麼孩子不睡午覺會讓我如此憤怒?因為我希望她聽話,這樣才能減輕我內心深處擔心照顧不好她的焦慮;還可能是因為她的抗拒,讓我覺得自己作為媽媽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但是吼叫並不能解決問題,而且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時,我們在孩子面前的權威也會蕩然無存。
孩子的確是容易犯錯,但我們也並不總是對的。正如心理學家阿諾德·H.格拉斯哥所言,如果你一直是對的,那一定是有哪裡錯了。
其實,導致我們焦慮憤怒的最大根源,往往是拼命想要去控制並不可控的事情,而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只能是我們自己「朝內看」,先學會把注意力轉向自己。
意識到這一點後,每當孩子讓我怒火攻心時,我不再是肆意發作,也不是幹忍,而是嘗試自省:我為什麼會這麼生氣?當我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後,之前那股莫名的怒氣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零吼叫」也並不意味著溺愛和放縱。這是一個誤區。
我們常常以為「吼叫=管教」,但其實當我們被情緒綁架時,我們所做的只是在發洩而已,這和教育孩子的目的幾乎是背道而馳的。
只有在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才能清醒地制定規則,並要求孩子遵守。
有一次,家人都在午休,6歲的女兒絲毫不顧及別人,大喊大叫地把所有人都吵醒了。但這回我沒有朝她怒吼,而是平靜地告訴她,她做錯了事情,而且要接受懲罰。
我罰她坐在椅子上20分鐘不許動,否則就加時。
對於活潑好動的她來說,這個懲罰很是難受,但她還是接受了。從那以後,她開始學會不在別人休息的時間刻意打擾。
從前我吼過她很多次,但幾乎沒有哪一次奏效了,要麼就是當時奏效了,但過後會變本加厲地繼續。
這一次效果顯著,原因是只有在我不被情緒控制時,才能頭腦清醒地想到對孩子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此,沒有哪一個辦法可以適用所有的人,只有最懂得孩子和自己的媽媽,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那把鑰匙。
所以,只有父母不斷自我成長,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唯一辦法。
再好的孩子也不能成為父母的救贖。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我們做好自己。
大約在一千多年前,法國有個叫聖·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eaux)的修道士,曾寫過一部作品叫做《愛的四個層次》。
在他的觀點裡,最高層次的愛,既不是全然的自我犧牲,也不是努力證明自己被需要的價值,而是力求先成為最好的自己,然後再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為自己的所愛創造最大的利益。
親子關係也是一樣。父母過度的自我犧牲會給孩子帶來負擔,甚至是窒息感;認為自己的犧牲得不到孩子的感激因而惱羞成怒,也是心理失衡的表現。
真正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父母能夠先做好自己,並且懂得愛的邊界和分寸。因為成熟的父母,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真正引導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拼命想做孩子人生的主宰。
當我們對孩子不再有那麼多的控制欲和索求時,很多可能的怒火已經從根源上就掐滅了。也就是說,「零吼叫」不是單純地讓你忍住不發火,而是讓我們真正學會自我成長。
所以,在為人母這條終身不能懈怠的道路上,我還一直在努力。
(本文作者 簡簡周 資深媒體人、專欄作者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 版權聲明 -
壹父母所有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