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想吼孩子,可我控制不住我寄幾」

2020-12-18 壹父母

文簡簡周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曾經對孩子大吼大叫,區別只在於,有些人會為自己情緒失控吼了孩子而感到悔恨愧疚,而有些人不會。

  在一次微信群的育兒討論中,有位媽媽說,根本不可能做到「零吼叫」,當孩子不受控制地在公共場合亂跑、吃飯寫作業磨磨蹭蹭、假裝沒有聽見你說話時,你分分鐘都想爆發。

  還有個媽媽說,自己曾經響應一個「零吼叫」的活動,在忍了一段時間後,終於把自己忍出了內傷,最後以一頓震破天際的「獅子吼」破功……

  最後,大家得出一個結論,父母們之所以做不到「零吼叫」,主要是因為孩子太熊。

  我曾經也是這麼認為的。可是後來我發現,越是把問題推給孩子,她的行為表現就越是讓你崩潰。

  經常會有媽媽給我們留言,說自己也知道吼孩子不好,而且每次吼完都特別後悔,但那個瞬間就是死活控制不住自己,該怎麼辦?

  我太能理解這種感受了。說來慚愧,因為我也吼過孩子。

  在我女兒2歲的時候,我就因為她不願午睡的事情秒變「咆哮媽」。因為我希望她能好好睡個午覺,可是每次把她摁倒在床上後,她就會像個不倒翁一樣,立刻彈起來,反覆幾次之後,我的無名怒火蹭地就竄上來了。

  平日裡,我是一個相當好脾氣的人,可在那一刻,我的音量和氣勢估計都能掀翻一座茅草屋了。果然當媽後就是容易「潑婦化」。

  女兒當然沒有被我吼進睡夢,而是繼續笑眯眯地在床上蹦來蹦去,看上去似乎還跳得更歡暢了。

  我很挫敗,當我冷靜下來之後,又覺得不可思議,我竟然會為了這麼芝麻蒜皮大的事情就瞬間黑化!

  後來,有一天,我在肯德基看到一個媽媽朝她4歲左右的兒子怒吼,原因是孩子不聽她的勸告,把冰淇淋杯當作飛機舉上舉下,最後失控「墜機」——冰淇淋灑了一地。

  這位情緒大爆發的媽媽,絲毫不顧旁人看熱鬧的眼光,對著兒子一陣狂吼。看著那個畫面,我突然覺得自己當初咆哮孩子的那一幕,有些不堪回憶了。

  一個剛從床上爬起來、滿頭亂髮的兇惡女人,正拼盡全身力氣吼一個在床上笑眯眯地玩著蹦高高遊戲的2歲小女孩,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可笑可恨的老巫婆形象。

  原來在吼孩子的時候,媽媽的樣子都那麼猙獰。

  那天之後,我曾一度以為女兒神經大條(我都失控成那樣了,她還能那麼淡定地我行我素,我要是再失控一點,說不定都直接揍她了),吼叫雖然不好,但可能對她也沒什麼太大損傷。

  可是,後來有一天,我和女兒玩遊戲輸了,我答應滿足她一個要求,我完全沒想到,她既不要娃娃也不要冰淇淋,只是對我說:「媽媽,我希望你以後別對我發火了,你發火的樣子特別可怕,完全不像我媽媽。」

  我當然不想自己變成一個咆哮媽媽,也不想把所有問題都推到孩子身上,於是,我開始不停地尋找答案。

  後來,隨著我在當媽這條不歸路上不停地學習和成長,我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之所以我們無法做到「零吼叫」,最主要的原因真的並不在孩子身上。

  雖然看上去總是孩子的行為在不停地激怒我們,但其實,我們的怒氣總是緣於我們對孩子的控制欲。換句話說,不停激怒我們的罪魁禍首,其實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有時候,我們傾盡一切為了孩子,灰頭土臉地為孩子做了一切,可是所有的犧牲卻沒人看見,更沒人感激,我們的內心有很多不忿,所以,孩子在發出挑釁信號時,所有相關不相關的怒氣就這樣噴湧而出了。

  或者,當我們要求孩子按照我們的指令去做某件事時,孩子的服從對我們來說代表了接受或是認同,否則我們就會因為她的「叛逆」感到惱羞成怒。

  我們以為我們的所作所為和所有要求,都是為了孩子好,卻有可能在無意之中,做了一個專制的控制型母親。

  為什麼孩子不睡午覺會讓我如此憤怒?因為我希望她聽話,這樣才能減輕我內心深處擔心照顧不好她的焦慮;還可能是因為她的抗拒,讓我覺得自己作為媽媽的權威受到了挑戰。

  但是吼叫並不能解決問題,而且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時,我們在孩子面前的權威也會蕩然無存。

  孩子的確是容易犯錯,但我們也並不總是對的。正如心理學家阿諾德·H.格拉斯哥所言,如果你一直是對的,那一定是有哪裡錯了。

  其實,導致我們焦慮憤怒的最大根源,往往是拼命想要去控制並不可控的事情,而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只能是我們自己「朝內看」,先學會把注意力轉向自己。

  意識到這一點後,每當孩子讓我怒火攻心時,我不再是肆意發作,也不是幹忍,而是嘗試自省:我為什麼會這麼生氣?當我想明白了這個問題後,之前那股莫名的怒氣自然也就煙消雲散了。

  「零吼叫」也並不意味著溺愛和放縱。這是一個誤區。

  我們常常以為「吼叫=管教」,但其實當我們被情緒綁架時,我們所做的只是在發洩而已,這和教育孩子的目的幾乎是背道而馳的。

  只有在我們能控制自己的情緒時,才能清醒地制定規則,並要求孩子遵守。

  有一次,家人都在午休,6歲的女兒絲毫不顧及別人,大喊大叫地把所有人都吵醒了。但這回我沒有朝她怒吼,而是平靜地告訴她,她做錯了事情,而且要接受懲罰。

  我罰她坐在椅子上20分鐘不許動,否則就加時。

  對於活潑好動的她來說,這個懲罰很是難受,但她還是接受了。從那以後,她開始學會不在別人休息的時間刻意打擾。

  從前我吼過她很多次,但幾乎沒有哪一次奏效了,要麼就是當時奏效了,但過後會變本加厲地繼續。

  這一次效果顯著,原因是只有在我不被情緒控制時,才能頭腦清醒地想到對孩子最行之有效的辦法。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因此,沒有哪一個辦法可以適用所有的人,只有最懂得孩子和自己的媽媽,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那把鑰匙。

  所以,只有父母不斷自我成長,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唯一辦法。

  再好的孩子也不能成為父母的救贖。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我們做好自己。

  大約在一千多年前,法國有個叫聖·伯納德(Bernard of Clairveaux)的修道士,曾寫過一部作品叫做《愛的四個層次》。

  在他的觀點裡,最高層次的愛,既不是全然的自我犧牲,也不是努力證明自己被需要的價值,而是力求先成為最好的自己,然後再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為自己的所愛創造最大的利益。

  親子關係也是一樣。父母過度的自我犧牲會給孩子帶來負擔,甚至是窒息感;認為自己的犧牲得不到孩子的感激因而惱羞成怒,也是心理失衡的表現。

  真正好的親子關係,一定是父母能夠先做好自己,並且懂得愛的邊界和分寸。因為成熟的父母,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真正引導孩子的成長,而不是拼命想做孩子人生的主宰。

  當我們對孩子不再有那麼多的控制欲和索求時,很多可能的怒火已經從根源上就掐滅了。也就是說,「零吼叫」不是單純地讓你忍住不發火,而是讓我們真正學會自我成長。

  所以,在為人母這條終身不能懈怠的道路上,我還一直在努力。

  

(本文作者 簡簡周 資深媒體人、專欄作者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 版權聲明 -

  壹父母所有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我也不想吼孩子,卻難以控制!做好這3點,成為情緒穩定的父母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類似的事情,父母也不想大聲吼孩子,自己也知道這樣對孩子不好,可是情緒一上來,實在控制不住。事後看著孩子委屈巴巴的淚水和小臉蛋,又會覺得這本來也就是一件小事情,自己過分了,沒必要這樣罵孩子,可當時就是忍不住,實在是後悔莫及。
  • 「爸爸媽媽,你們吼我的時候好可怕」,與其吼孩子不如試試這幾招
    不難發現,在電視或生活中,我們總是會看到很多家長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你也知道會對孩子造成傷害,但又束手無策。也許是因為孩子忘記整理書包;也許是孩子忘記把用過的物品物歸原位,加之生活的瑣碎與工作的壓力,此時矛盾一觸即發,於是你用吼叫孩子代替了不安情緒的宣洩,結果卻事倍功半。其實對孩子大吼大叫,不如學學這幾招,效果比吼叫好百倍。
  • 為什麼我總忍不住對孩子大吼大叫?
    我是一名小學英語老師,現在擔任六年年4個班和五年級1個班的英語老師,一周14節課。課雖然不多,但分散到5個班,每天要面對250名不同班級的孩子,想想都頭疼! 而且,這5個班是去年中途才接手的。當時接班不久,我就發現這群孩子太難帶了,學習習慣特別差,很多孩子上課嘻嘻哈哈,沒有一點學習的樣子。我試了很多辦法,看了很多管理班級的書籍,也多次跟班主任溝通,但效果都不理想。
  •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好好說他「聽不見」啊
    「好好說話不聽的,非要我吼幾聲,才聽得見。」相信這是不少朋友的煩惱吧,對孩子說話仿佛就是耳邊吹過風,風過無痕。我一位朋友還為此特地帶孩子去看了耳鼻喉科,結果只是印證了,孩子就是不想聽媽媽說,你說氣人不?
  • 我也知道不該吼孩子,可情緒上來就是忍不住,咋辦?
    其實我很清楚,自己的火氣遲遲消不下去,是因為最近心裡比較煩,趁著這件事發洩了出來。明白歸明白,卻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一路上,我由著自己的性子不停地數落:「昨天剛說了要保護視力,你也知道看電腦多了對眼睛不好,怎麼就管不住自己?」
  • 3歲的寶寶對我說:「你不要吼我,我還是個孩子!」
    ,聲音大了一點,小妞就對我說:「媽媽,你不要吼我,我還是個孩子。」我很高興小妞她可以這樣提醒我,可是,又有幾個孩子會這樣告訴自己的父母呢? 當小男孩哭鬧著不肯撒手,他在跟媽媽傳遞什麼樣的信息呢?他在說:「媽媽,我不想跟你分開。 」小男孩最終選擇了妥協,抽泣著取回自己的書包,猶猶豫豫地來到校門口,他是怎麼想的呢,他在想:「媽媽,你不要生氣了,我聽你的話。」
  • 我也不想吼,可好好說他「聽不見」啊|越吼越不聽,耳邊風怎麼治
    ,可是真的火上來之後,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明知道吼孩子不對,可就是忍不住!可孩子就是欠,好好說他「聽不見」啊!有時候就算吼了,娃也根本聽不進去。也就是說,長期被吼罵的孩子,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與身體疼痛相同級別的疼痛。
  • 還是控制不住吼孩子?蔡康永:先關照好自己情緒,再關照孩子
    ,但有些時候,我還是控制不住自己會吼孩子,怎麼辦?可以看出這個媽媽為自己控制不住情緒很焦慮,可能每次吼了孩子之後也很後悔。其實,做真實的父母不必要求自己從不吼孩子。在真實的親子關係裡面,衝突矛盾或者父母偶爾的情緒失控其實是可以的。只要親子關係不是太惡劣,這種真實性比父母「我永遠都有耐心」這樣不現實的想法對孩子可能更好。
  • 我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怎麼辦?
    內疚 控制不住家長提問雲朵老師,我總是因為一些事情對孩子發脾氣,把孩子大吼一頓,事後又覺得非常內疚後悔,但是也總是控制不住,我該怎麼調整自己控制自己發脾氣呢?我覺得這也許是個偽命題。如果你已經動了氣,強行控制自己,壓抑怒火,必然讓你很不舒服,不舒服的事情,做起來總是比較難,也不是最好的辦法,長期壓抑負面情緒的結果必然是更大的爆發。
  • 「我也不想大聲吼孩子,好好說他又不聽!」試試這4招簡單又有效
    孩子轉過身,害怕地看著媽媽。臉上掛著兩行淚,譁譁地往下流,嘴巴癟著,卻不敢再出聲。阿華看到孩子驚恐的臉,心中的怒氣又化成了內疚,心疼地把孩子摟進懷裡。「嗚嗚嗚,媽媽好兇啊,媽媽不要我了。」孩子緊緊摟著阿華的脖子,生怕媽媽真的不要他了。
  • 吼叫孩子弊端多,可我控制不住怎麼辦?幫助你停止吼叫的6個辦法
    ——《超級大腦的七個習慣》現代很多家長都積極主動地學習教育理念,都知道體罰孩子、朝孩子大吼大叫不是一個好的管教方式,但就是在事情發生時控制不住自己:好多時候脾氣不由著自己,每次發完脾氣就後悔,但是下次還是很難控制住......為什麼我們明明知道對孩子隨意發脾氣不好,事實上卻做不到?
  • 對不起,我真的不想懂事了。
    前言:以前我不明白為什麼會哭的孩子有糖吃,那是因為有人關心,有人疼,你才可以驕傲任性。有時我很想說服自己少寄一些,或者等到漲工資了再寄,這樣我不至於過得這麼窘迫。可是閃過這個念頭的時候,我心裡產生了一種罪惡感。原來我習慣了逞強,習慣了懂事。
  • 樊登說吼叫傷害孩子大腦,影響學習,可就是控制不住怎麼破?
    今日和小晴媽媽一同遛娃,她一臉自責的跟我講起早上吼孩子的經歷。她家小晴吃飯總是磨磨蹭蹭,一頓飯吃上一小時是常有的事,使用了各種方法也沒改善。今天早上又是一場拖拉大戰上演,孩子扒拉過來扒拉過去也沒吃兩口,40分鐘過去了甩給媽媽一句:我不想吃。
  • Ta故事 | 為什麼我總是控制不住去打孩子?
    最近我們也接到很多爸媽反映,自己也不想打孩子,但是他真的太調皮,我總是控制不住打他一頓。還有一位媽媽這樣說:"孩子上網課不專心,總是邊玩邊學,一整天都抱著手機,特別是疫情期間,更是毫無節制地看,每次總是把電耗完才肯罷休。因為看手機,經常錯過上網課的時間,作業也不按時完成。自己不得不一邊上班一邊盯著家裡的監控視頻,真是心力交瘁。
  • 總是控制不住吼孩子?真正的原因可能在這裡
    老師說,好的,我知道了。這孩子,太慫!看著前排橙子小小的背影,我心裡有些煩躁。氣橙子的膽小,也氣自己沉不住氣,一點小事就急成這樣。 3 孩子做得不妥,我們可以引導、教育,甚至批評、懲罰,但我們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火,大吼大叫?
  • 「爸爸,別吼我了」,大腦更容易記住壞信息,常被吼的孩子會變笨
    當然這裡的簡單只是對我們而言,而在小男孩看來,他似乎真的只知道9能分為3和6,卻怎麼也想不出來能分為6和幾。一旁的爸爸忍不住開始對孩子進行引導,孩子突然像是想要哭的樣子,學著爸爸的樣子安慰自己,想不出來沒事,不著急慢慢想,爸爸給你鼓掌。只要爸爸一開口,孩子就會可憐兮兮的看著爸爸:爸爸,你別吼我。
  • 我又忍不住衝娃吼了一通!現在後悔了,怎麼補救?
    超長寒假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常爸以及編輯部的媽媽們一致認為:功課耽不耽誤的另說,只是孩子再在家這麼待下去,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要徹底控制不住了。所以,如果萬一沒有控制住情緒,吼了孩子,既不想給孩子錯誤的示範,同時儘量可以減少對孩子的傷害,甚至還能藉此機會教會孩子一些技能,這套「補救四步法」還真有必要學起來。
  • 「我終於把孩子吼成了窩囊廢」
    第二個房間裡,倆夫妻正坐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妻子看到孩子熱情地遞了一杯橙汁,孩子的臉上有藏不住的笑意。第三個房間裡,夫妻二人都特別和善,丈夫看到孩子,紳士地蹲了下來,和孩子的視線齊平,孩子的眼神裡充滿了信任。而第四個房間,丈夫酗酒,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妻子指著一片狼藉,扯著嗓子和丈夫爭吵,孩子的笑容漸漸凝固,瞪大雙眼,驚恐而無助地看著眼前的場景。
  • 真心不想打罵孩子,卻又控制不住,怎麼辦呢?
    真心不想打罵孩子看到孩子闖禍犯錯,有情緒想發洩,只不過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反應了,你再怎麼修煉也無法避免它。永遠溫柔不生氣的媽媽,要麼是神仙,要麼不是親媽!我就不應該生你!你就是想氣死我!你怎麼不去死!你給我滾,別管我叫媽媽了!……語言有的時候比刀子還傷人,有些話,再生氣也不能說。孩子犯錯誤,只談論錯誤本身,不涉及「孩子是個什麼人」的問題,就算語氣嚴厲點也沒關係。
  • 為什麼我總是控制不住我的「暴脾氣」?
    經常聽到媽媽們說:今天我又對我家娃發脾氣了,我也不想這樣,事後也覺得很自責。可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場景模擬:爸爸給孩子買了水彩顏料做禮物孩子很開心拿起顏料去書桌畫畫。一不小心把顏料弄到桌子上和衣服上,還搞砸了自己的畫。他急得大哭起來,你去勸他別哭,耐著性子好言好語地勸他,他完全不聽,怎麼都哄不好。你開始變得煩躁惱怒,終於到了某個臨界點,你爆發了,開始責備孩子,而孩子哭得更厲害了。你變得更煩燥,如果你還沒有覺察並調整自己的狀態,接下來你就會遷怒其他人,比如埋怨老公:幹什麼買這些給孩子,這不是沒事找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