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顯示,
84%的家長承認打過孩子,
88%受訪者表示自己曾被父母打過,
打罵孩子成了父母教育孩子最普遍的一種方式。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童年時期一個良好的生長背景、有愛的家庭環境、和諧的夫妻關係,能塑造一個人健全的人、應對處理任何事物的能力,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
著名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最近我們也接到很多爸媽反映,自己也不想打孩子,但是他真的太調皮,我總是控制不住打他一頓。
還有一位媽媽這樣說:"孩子上網課不專心,總是邊玩邊學,一整天都抱著手機,特別是疫情期間,更是毫無節制地看,每次總是把電耗完才肯罷休。因為看手機,經常錯過上網課的時間,作業也不按時完成。自己不得不一邊上班一邊盯著家裡的監控視頻,真是心力交瘁。"
每天下班輔導孩子寫作業更是崩潰,總是靠吼,不行還得動手打才能完成作業。
想到自己小的時候因為學習經常被母親打,曾發誓自己當了媽媽絕不打孩子,可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去打。
罵完、打完自己又後悔得不行,
感覺生活簡直一團糟。
識別惡性循環模式
非常能夠理解這位媽媽,很努力地想成為一位好媽媽,也很想突破當前的困境。
她意識到自己重複了母親當年的行為,也急切需要改變。
從系統式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有一些問題的確會在家族中一代一代傳承,這其中除了遺傳因素之外,更有心理因素在裡面。
我們的潛意識中有一種欲望和方向,有一個指向這個結果的力量。
在這個力量的引導下,重複過去的生活。當我們有這種力量而不自知的時候,就會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行為。
過去的生活並不幸福,但是過去的生活在小時候的你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在你長大後,有一種力量驅使你,讓你回到過去的印痕中,享受印痕裡的痛苦。
人不止是趨利避害的,還有尋找往日的痛苦並且沉浸其中的欲望。
如果這個家族的人沒有認真解決自己的問題,很大概率這個問題一直傳承下去,一代接一代。
有可能是親密關係、個人成長、親子關係、人際關係、職業問題等等。
一個不曾療愈原生家庭創傷,擺脫父母束縛和控制的人,是註定不可能真正做自己,擁有自己的人生。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這位媽媽的無力感。
當一個人感到無力時,很容易情緒爆發,這是潛意識的一種防禦策略。
當你發火的時候,瞬間會充滿一種力量感,這是對無力感的一種反制,如果沒有覺察,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她打罵孩子的時候,也是跟孩子索要安全感,內在的小孩可能在說,孩子你要好好學習,不要一直玩手機,你要做個成績好的孩子,你能不能滿足媽媽的心願呢?
可是孩子不符合媽媽的期待時,她就會害怕、恐懼,孩子如此不思上進,如此沉迷手機遊戲,她的過往經驗說明,以後只能當清潔工了,而這樣絕對不可以!
她無奈、恐懼,安全感碎了一地,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做個好媽媽。
這時,孩子就要充當她內在小孩的父母身份,但是很顯然孩子本來力量不夠,又被媽媽索要力量,孩子更沒有力量來照顧自己的學習生活。
當她打過罵過了,滿足了自己內在小孩的需求,但是想要做好媽媽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接著就會譴責自己,愧疚,自己怎麼又發火了,真的好自責...
就這樣,總是進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中,期待孩子的行為變好→孩子不符合父母的標準→打罵→愧疚自責。
那怎樣才能結束這樣的惡性循環呢?
升級思維:經常被打罵的孩子——傷腦
上圖是兩位3歲的孩子大腦的圖形,你有什麼發現嗎?
是的,不難看出,右邊孩子大腦中黑暗的區域更多。
神經學家解釋稱,圖右的黑暗區域意味著大腦容量減少,缺失的區域使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缺乏智慧、同情心等能力。
由於長期遭受打罵,右邊的孩子成年後有可能攻擊性更強,自信心不足,事業拼搏力較差;而左邊的孩子,則明顯相反。他包容、善良,長大後容易成功。
造成這種巨大差異的,正是兩位孩子遭受的不同待遇。
左邊的孩子,有一位溫柔善良的媽媽,理解孩子,樂意溝通;右邊那位,則經常被冷漠的母親忽視,甚至虐待。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阿倫·斯霍勒在調查了無數科學文獻後發現,嬰兒大腦發育和母親的行為緊密相關。
他認為,大腦細胞的生長是「嬰兒和主要看護者(通常是母親)交互作用的結果」,大腦的發展需要母親和孩子的良性互動,越好的互動,越有助於腦迴路的發展。
兒童時期是培養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契機,如果沒有善待孩子,那麼大腦在功能發育上包括智力、情商等,都會受影響。
六個養育錦囊
01、接納不完美的勇氣
人無完人,孩子更是如此,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家長需要有接納孩子不完美的勇氣,允許孩子出錯,視每次的錯誤是孩子最好學習機會,陪伴孩子一起從錯誤中學習成長。
02、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行為冰山理論告訴我們,行為背後的需求和信念更值得我們探究。
家長如果能了解孩子錯誤行為背後的原因,比如:孩子為什麼沉迷手機遊戲?
是壓抑,是經常被否定、被打罵?是已經形成了很深的內在低評價?我很差勁,我很不好,我不行,嚴重自我否定,無價值感等等。
再比如孩子寫作業拖拉磨蹭,父母有沒有看到雖然孩子那麼艱難,那麼不願意,但是依然堅持寫作業,他還沒有放棄,他有堅持的美德。
孩子拖拉磨蹭可能是寫作業遇到了不會的題目等困難,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支持和輔導,而不是打罵。
想想我們自己,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或者比較困難的工作,也會經常拖到不能再拖才開始做。
所以我們真的不能看表面行為去評價孩子,而是透過表面行為去看到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
03、尊重孩子
人和人之間都要相互尊重,父母和孩子之間同樣也需要尊重。
當父母尊重孩子的決定時,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對自己的決定負責,也會從心底想做到讓父母滿意,那麼他就會慢慢地改掉壞習慣,做得越來越好。
尊重是相互的,家長打罵孩子是對孩子的極其不尊重,想教育好孩子,首先應該學會尊重孩子。
04、傾聽孩子
孩子之所以不聽話,必定是因為在某個方面沒有得到滿足,家長要蹲下身子,耐心地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有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才能「對症下藥」。
05、和孩子做朋友
家長總是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家長是真心為孩子著想,但是孩子不一定情願,大人心裡也痛苦。
不妨嘗試和孩子做朋友,用平等的姿態去相處。
了解孩子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強加給他自己的意願,你認為好的,並不一定是最適合孩子的。
不如以朋友的心態和孩子相處,在他遇到困難時幫助他,在他需要建議時指點他,或許你會發現孩子聰穎、獨立的一面。
06、尋求家庭治療師的幫助
心理問題往往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性的問題,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請家庭治療師幫助解決,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與內在父母和解,重塑自己的人生。
從而給孩子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
這樣也就打斷了問題的代際傳承的鏈條,為家族的延續歷史做出巨大的貢獻。
如果說父母是因,孩子便是果。
如果只去改變果,一味的打罵,只會陷入惡性循環中。
只有父母自己升級思維,療愈原生家庭的創傷,與內在父母和解,才能營造一個有愛的家庭環境,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養強大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這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成長禮物!
養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這些文字未必能解決您所有的育兒難題,如果您還有困惑,歡迎添加小君微信詳聊,我們一起接納、面對、解決、放下,再輕裝前行吧。
文/愛欣(原創文,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心歷程,一家專門做心理學的機構,為生活提供更多的心理能量】